第21节(1/1)

身为一个常年边缘化的厨子,陈安略激动, 不过他还是记得他的任务,那就是给饭馆培养出足以独当一面的厨子,这个独当一面说明了他不会被留在这里, 以为他将要从一个御厨降格成这里的厨子的陈安简直要对四阿哥四福晋三跪九叩顶礼膜拜了。

在宫里呆久了的人,不管是宫女还是太监,还是侍卫,还是御膳房的厨子,都有一种力争上游的心态,其中宫女身为内务府管理的包衣,她们有出宫的后路,侍卫可以升值,也可以去打仗,只有太监和厨子这两个特殊职业属于绝对是看命和运气的。

太监要看你侍候的主子——简称要跟对人,主子上位,你跟着被人捧着,主子落魄,你也落不了好。

而身为一个厨子,在宫里想要混的好,需要的不仅仅是你的手艺好,还要你运气好,你运气爆棚遇上了一个爱吃你做的菜的主子了,也不代表着你要一飞冲天了,要知道御膳房最不缺的就是手艺好的,甚至还有独门绝技的,在御膳房里,哪个厨子不是一点一点熬出来的?

陈安这一次被选出来专门给四阿哥四福晋做饭,纯粹是因为他什么都擅长——他们家祖上三代都是大厨,是大厨也就罢了,还都好学,喜欢研究,到他这一代,各家之长他都能来一手,这一次之所以是他上了船,一是因为在御膳房他太年轻了,争不过那些大厨,另一方面就是他的什么都能来一手了,在这个大一统时代,御膳房本身就代表着这里的厨子是最优秀的,让陈安离开这里做一个海边小饭馆的厨子,对陈安来说,大材小用都有点辱没他了。

陈安是一个在厨艺上博采众家之长的厨师,海味并不是他最擅长的,就是这一路上做的海鲜,有一多半都是他研究出来的,不得不说,家学渊源不是盖的,不过这一次的饭馆事件也给陈安了个警示,他可不能让四阿哥和四福晋认为他只会做海鲜啊!

陈安的这一觉醒,胤禛和苏莹的伙食就丰富了起来,一天吃面,一天吃米,一天吃素,一天吃荤——这些还是都在苏莹点了菜之后一起端上来的,以苏莹有限的医学知识,还能判断出这些菜绝对都符合医理,最重要的是还都挺好吃的,就这样每天不重样的吃,不但健康营养不怎么长肉,还一点也不腻味,苏莹第一次发现有一个好厨子是多么幸福的事。

“四阿哥——”

被打击到之后,就把赶海做为一天必备项目的胤禛越挫越勇,誓要把水平提高到一般程度的胤禛拎起必备工具,又准备去赶海了,还没走出几步,就看到无所事事的跟着一起去的福晋突然对着自己笑得甜腻腻,还开始撒娇了!

胤禛第一反应是抬头看了看天,确定没变天,才看着苏莹无奈道,“福晋,咱有事说事,好好说话。”

苏莹皱了皱鼻子,“也没啥事啦,就是咱们开府的时候,能不能把陈安要过来给咱们做饭啊,你看,他什么都会做,烤全羊都做的那么好吃,火锅那么好吃,面那么筋道好吃……”

胤禛觉得他饿了,“这种小事到时候给额娘说一声就行。”

苏莹高兴极了,拉住胤禛的手就往外走,“那行,今天中午让厨子给咱们做海鲜面吃。”

胤禛无语,苏莹这样子就好像没吃过似的!他饿着她了吗?没有吧!

想是这样想,不过请原谅才十几岁的四阿哥吧,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胤禛正处于半大小子的阶段,虽然他皇阿玛不会被他吃穷,但是并不代表他吃的不多啊!

所以,身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长个子需要超多的能量,确实需要多吃一点!

今天赶海是在上午,胤禛终于达到了及格线的水平,不过看看周边的一群小孩子手里拎着的和他手里差不多的东西,胤禛沉默了。

每天赶海的另一个收获,就是这群孩子,大人们有的要出海打鱼,有的要做工赚钱,真正有时间一天不拉的赶海的,也只有这些哪一边都不够年级的十一二岁的孩子,而这些孩子在家里一般还起到了带弟弟妹妹的重担,这些孩子一般都会带着弟弟妹妹赶海赚钱来补贴家用。

认识了这些孩子,胤禛才知道原来天下间还有人少年时是这样生活的,看着少年们欢快的笑容,他那句含在喉咙里的“你们怎么不去读书?”就卡在那里,让他的心口堵的难受。

带着这些孩子到澳门第一鲜那里把赶海的收获换了钱,看他们高兴的吃了碗云吞后成群离开,“他们应该坐在学堂里读书!”

“哦。”苏莹点点头表示听到了。

“爷突然觉得爷这个皇子挺没用的。”胤禛当然知道让那些孩子读书的想法也只能想想,他更知道单澳门一地就是如此了,更不要说大清广阔的土地上有多少人和这些少年一样,他连眼前的这些少年都没有办法帮,更何况他看都看不到去的那些。

“你现在连弱冠都没有,就有这种觉悟,就已经很好了,再说了,你让这个店把那些孩子的收获买了,就已经是帮了他们大忙了,”苏莹拉住胤禛的手让他看北方远处,“你想帮他们,首先不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好了,我知道身为皇子身为臣子,不能在任何方面引起皇阿玛和太子的不满,所以办学堂这事该怎么做?”胤禛当然知道苏莹的意思,现在的北京城,皇阿玛开始打压太子的势力,为此不惜把大哥捧的高高的。

接下来太子只有两个反应,一,后退一步明哲保身,二,继续发展势力,试探出皇阿玛的底线或者直接把势力壮大到可以和皇阿玛对抗。

读史读了这么多天,胤禛终究还是有点长进的,比如他看明白了他的二哥只有第一条路才走的通,第二条,不管怎么走下去,都是激发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矛盾升级的结果。

他看出来了这些,就是不知道他二哥明白不明白了。

而在这时候,他们这些兄弟唯一能做的,就是收敛起来,免得成为池鱼。

但是,即使如此,他依然想让这些小伙伴认字读书。

第60章

少年时候的胤禛真是充满了让人开心的正能量。

“只是认字读书的话, 倒不是什么难事,就怕你要求太高。”苏莹觉得她不能打击四阿哥做好事的信心。

“读书认字很难吗?四书五经熟练了就行, 要求不高!”三岁启蒙,十岁已经熟读诗书的胤禛看来, 读书习字就和喝水一样简单,他来澳门以前认识的所有人不说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也至少是四书五经熟读, 这个水平他十岁就已经达到了, 所以不算高。

苏莹哭笑不得的来回走了几步, 看向胤禛,“四阿哥,你知道‘何不食肉糜’吗?”

“‘何不食肉糜’?知道啊,怎么了?”

“这些孩子长到这么大, 连纸笔可能都没看到过,你竟然想让他们熟读四书五经, 你还不如让他们考个秀才出来?”

“……你这是在说我不知百姓疾苦?”

“——我、我可没说这话, 吃饭去了!”

“……”胤禛觉得福晋在嘲笑他, “苏培盛,你家里读书认字不是这样吗?”

“主子,我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书, 要是有钱读书,也不会进宫啊!”苏培盛确定福晋走的够远了,才凑到胤禛身旁轻声道, 没办法,有这么一个敢打主子,主子还不当回事的福晋,他不小心一点,先治他罪的一定是主子。

“读书?不就是读四书五经才算是读书吗?”

“主子,乡下人没银子,认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已经是万幸,四书五经,那是读书人的事。”苏培盛觉得福晋越来越喜欢为难主子了,为难你就为难吧,问题是最后这事为什么要落到他头上?

“读书人?”

“是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这些才是读书人。”苏培盛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字斟句酌的回答。

“读书和读书人,不是一回事吗?一回事啊!”

觉得被嘲笑了,受了打击的胤禛就看着他福晋转手把这件事吩咐给了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她身边的李三姑娘,然后就罢手不管了,他身为低调前来,没通知一人的皇子,自然不可能去自己管这事,不过还是把这事记在了心里,他自己不能出去,他身边的苏培盛和侍卫们可是能出去的。

嗯,是的,其实四阿哥胤禛这次南下还真是没几个人知道,到了澳门之后,除了下船的那一次露面,出面的也都是苏莹,而苏家和船队的关系还真没什么人知道,澳门官场知道的也就是船队后面有个惹不起的靠山,苏莹出现也就没啥人注意,胤禛本人又一来澳门就窝起来读书去了,船队的人称呼起来还整天姑爷姑爷的,结果就是有大人物到澳门这件事被瞒得死死地。

而市舶司和澳门的官员和船队的关系,身为受贿和索贿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前段时间的船队拆分事件刚好让一些想要投靠官府的人受到了教训,现在船队不管哪一方的人,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都不敢再轻举妄动,其结果就是官场根本不知道来了这么一个大人物。

胤禛之所以南下到澳门除了看看这个能赚出那么一堆银子的船队,顺便考察一下海上行商的可行性之外,就是给福晋做靠山,免得福晋被欺负——现在他觉得他的福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靠山,他的福晋不欺负别人就已经很好了,看看他来这里这么久了,除了窝在屋子里读书去海边赶海,他就是闲人一个。

闲人胤禛被打击之后,觉得应该给自己找点事干,然后他就高薪聘请了个老秀才——就是那种久读不中那种——专门聊天,对外则是贵公子读书的理由。

被称为老秀才的人其实也就三十来岁,少年成名,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屡试不中,也就成了个老秀才。

这个秀才并不是澳门本地之人,而是从澳门一男来的,从家乡背井离乡的来到这个洋人遍地的地方就是因为没钱,他在澳门有一个专门教导洋人的私塾,只不过,这些年康熙皇帝允许洋人传教,所以有点本事的都离开了澳门去北京或者传教去了,剩下的以行商为主的商人们,对待这方面,要求很低,会交流就好,也就没那个非要好好学汉字的需要,所以这个私塾挺有点开不下去的感觉。

胤禛高价找先生,这个秀才也是瞄准了这一点主动来的。

高秀才对于这个明显学识不错的贵公子竟然是专门找自己聊天也是无语的很,但是出手大方这一条就足以把一切不好遮掩过去,不就是聊个天吗?有银子的是大爷,这聊天也就很愉快的进行了下去,甚至高秀才对胤禛称得上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就是这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胤禛的震撼有点大,他才知道原来读书对于普通人家竟然是一件如此……为难的一件事。

他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他可以随意丢弃的纸墨笔砚竟然那么的值钱,第一次赶海的时候被一点点钱就买走了收获的渔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攒够这笔钱呢?

常年和人打交道的高秀才在经过几次聊天之后,就察觉到这位满人贵公子并不喜欢听自己讲如何读书这类的事,反而喜欢听早年全家人供养自己一个人读书最终考取秀才的往事。

那些往事,高秀才早就扔到记忆的垃圾堆里了,在兄弟们因为考秀才花费过多而不愿继续资助的时候,他更是发过誓,他以后发达了绝对不看那些为了一点小钱斤斤计较的人。

他来到澳门,在这里安家落户,虽然没有那些大商人有钱,终究还是小有资产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要回家看看的想法,现在回忆起往事,那一切纷纷扰扰就全都回到了脑海里。

他记起了小时候家里鸡下蛋了就被母亲藏起来的鸡蛋以及他碗里永远不缺鸡蛋,他想起了他每次回家往里面的肉以及有一回突然从学堂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家里没有一点肉腥的菜以及清晰可见的米汤,他回忆起了每次去学堂弟弟们眼巴巴的眼神以及兄长背上满满当当的东西,他脑海之中更是清晰的浮现了姐姐嫁人时脸上眼中的麻木哀伤以及父母脸上欢愉的笑容……

当这一切清晰可见的往事被他以语言亲自重新讲述出来的时候,他才突然发现,原来他曾经以为的自己辛苦读书自己才高八斗,甚至自己辛苦夜行去赶考都是建立在什么之上?!

第61章

面对突然请辞的高秀才, 听完了故事已经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胤禛同意了。

听完了故事,胤禛觉得福晋说他‘何不食肉糜?’是对的——承认这个事实其实并不难, 高秀才举一家之力,选出读书能力最好的一个人, 培养了十几年,才培养出了一个秀才, 最终步入了读书人的行列, 而这个读书人也只敢说他读完了四书五经, 而按照高秀才的说法, 他们整个庄子也就他一个人考上了秀才,这样看来,他的想法确实不怎么切合实际。

只是这样的事实摆出来,又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让他这个皇子有些伤心罢了。

苏莹来到澳门之后,最开始的几天没什么事, 在她把属于四阿哥胤禛的船上的货物交给船队两方卖掉, 李三姑娘随即拜访, 并出现在苏莹身后之后,拜访她这个大小姐的瞬间多了好几倍。

王长老有个孙子王南在苏莹身边,倒还算是悠哉,其它没和苏莹有牵连的就急的冒火了。

在王长老看来, 他们靠上苏莹,实际上看中的是她身后的四皇子,而按照老太太的做派, 他们一直以为苏莹这个接任者也应该是和老太太一样远在京城做一个受益者——不用操劳不用费心的,每年还有银子可以坐享其成,王长老觉得,他们只是借一块牌子用用,对这个老太太捧着长大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大小姐来说应该是个好买卖。

王长老唯一没想到的是,大小姐南下了,不仅南下,还借着几船货强势的介入了他们的势力之中,而他,无力阻拦。

银子,对大小姐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对他们这群人,却是一定管用的。

王长老觉得这位大小姐最高明的地方在于,散沙一片的海商那边她直接拿下公认最会赚钱的李三姑娘。

而对于他们这边的,她完全没有按照套路拿下他这个带头人,而是一个一个的见了船队上到掌舵的,下到水手的每一个人,却同样的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她没时间在这里整天泡着,她以后可以做靠山免除他们被官场中人的过度盘剥,可以帮忙他们和织造府牵线,甚至可以把以后船队的收入给他们七成,但是有两个要求,一,大方向上他们得听她的,二,不得在账务上作假。

这两个要求就是让王长老自己说,也是本分之内的事,但是偏偏被大小姐拿出来说了,而以王长老为首的一行人也没见谁出来反驳一下——这种板上钉钉的事实,谁反驳结果只会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船队上下自然有想法了。

有想法的结果是,苏莹在船队里说话管用了,在‘澳门第一鲜’这个饭馆开张的时候,王长老明显的感觉到船队愿意听他吩咐的已经不多了。

要问苏莹到底做了什么让这群人心甘情愿的听她的指挥?苏莹只会告诉你,她没做什么,她只是把整个船队变成了大家的公有财产,这样说也不对,应该说把整个船队变成了股份制。

整个船队苏莹占三成,三成给船队上下选出的有能力有贡献者有本事的管理者,像王长老就有一成,剩下的四成平均分给了所有的十年以上的船员们,还保证分给他们的这些东西三十年内不变,就是他们本人出事了,也只会给他们的儿子女儿。

当然了,为了长远考虑,还有一些附加条款,比如,即使以后年限到了,想要转让手中的份额,也只能转给船队的一员,如果转让的对象是与船队无关的人的话,船队不仅不予承认,还会直接将当事人手中的份额作废掉。

如果实在想转出去,有没有合适的交易对象的话,可以由船队当时的管理者代为买回,再在合适的时机在船队内部给予合适的人员或者能力出众、对船队贡献大的人。

在这个纯人工、阶级是主流的年代里,船员的数目绝对超乎想象,可以说,在这个苏家船队里,有几千名船员,能说得上话的却只有十几个人,而这十几个人中,又只有三五个人做得了决定,剩下的都是听命行事的。

现在,苏莹这个名义上的船队拥有者站出来,要把船队变成大家的落实了,这给了船员们极大的触动,毕竟前两年拆分船队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可是结果是他们还是老样子,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钱。

现在苏莹提出的方案,能不能成为船队的主人那是不知道,但是能拿到钱却是真的。

本来每年只有寥寥银钱的船员们,做梦都没想过他们能做船队的主人,有一句话说的好,站起来过的人,谁愿意重新趴回去?没人愿意,做主人先不说,到手的利益却是真实的!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当然会听给了他们这个利益的人的话。

而对于苏莹来说,船队可以没有那些管理层,却不能没有这些船员,拿下这人数庞大的船员们,就是拿下了整个船队。

把这番操作从头看到尾,以王长老为首的船队管理者们都求到他头上的四阿哥觉得,他福晋真的是太狠了。

狠虽然是狠了点,但是却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整个船队给整理了一遍,还专门抽出了个时间把船队的所有人聚到了一起,把这项决定当着众人的面给重复了一遍,还发了凭证,给所有人了一颗定心丸。

定心丸吃了,又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杜绝了一些人只吃不干的侥幸心理,除了王长老以及几个原来在船队之中势力强大的之外,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你这样做,以后有了新人怎么办?”这一点胤禛觉得都不用怀疑,绝对是必然的结果。

“有了新人,船队也一定变大了,那时候可以再分,又或者,再建个,比如说,现在这个是一队,以后我可以出资建二队、三队……”苏莹给胤禛了个‘你懂的’的笑眯眯。

“…………!!!!!!”胤禛表示他不想懂。

累觉不爱的四阿哥找小伙伴们赶海散心,发现这些小伙伴个个都是喜笑颜开的样子,交谈过后才知道,船队出资建了学堂,他们这些周边的孩子,可以用抓到的鱼、赶海的收获、采摘的紫菜、挖的贝壳等等对他们来说很容易获得的东西充作束脩去读书了,其中更妙的是,女孩子也一样可以去进学。

以前只存在于富人家小孩身上的好事,他们现在也可以去做,还是靠自己的本事,这让这些小孩子充满了成就感。

才知道小伙伴读书的事就这么被解决了的胤禛对此发出了真心的祝贺!

第6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