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1)

从塞北到京城,去时十五日的路程,回时只用了十二日。

回京后,元庆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宗人府细审秦王,查找证据。太子刚倒,秦王就被查,一时间,雍王的处境也艰难起来,门庭比之从前,显得冷清了不少。

但这次的出头鸟韩王府上,并未迎来想象中的门庭若市,反倒安静的门可罗雀。韩王一路伴驾,已经感觉到元庆帝对他的态度有几分微妙,看他的眼神中没有情绪,只有审视。

过了月余,秦王的案子正式开审,废太子与湖广案,又被挖出了新的一角。

原来,前任湖广布政使司刘广,早在刘广任职右参政时期便暗中搭上了废太子,因此,才能在赵东来谎报灾情、贪贿灾银一案中全身而退。甚至在赵东来被撤职后,直接顶了他的位置,坐上了湖广的头把交椅——布政使司一职。

之后,二人一个在地方,一个在中央,刘广定期给太子上贡,废太子则借用自己在朝中的势力,给刘广大开保护伞,沆瀣一气。

刘广与杜衡之所以会勾结上,其实也是废太子的授意。

时任户部尚书一职的杜衡,手脚虽不干净,但在党争站队这件事儿上,却拎得很清、做派可谓谨慎。东宫也好,成王也好,他一律不买账,与谁都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可杜衡越是如此,废太子就越是想啃下他这块儿难啃的骨头!最主要的是,户部掌管财政,在六部中也属顶好的衙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杜衡因为经济管得不错,在户部已扎根多年,可以说,收拢了杜衡,就相当于收拢了半个户部!

废太子在这性子,如何能不动心?

要说杜衡此人,才干是有,但贪欲更盛,他不结党是因为惜命,而非品性有多正直。

废太子看好了这一点,便打算利用刘广拖杜衡下水。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将东宫与刘广的关系瞒的极为隐蔽,除了二人心腹,少有人知。

刘广遵了废太子之命,开始用金银攻势一步步软化杜衡,终于教他打通了这道关卡。但这步棋,废太子并不急着用,越是关键的棋子,越要用在出其不意的地方,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

所以对于杜衡,废太子更像采用了一种养成模式,先给他足够的利益,精心养着他,等到真正用它的那一天,才会让他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

到那时候,杜衡再想反悔,可就晚了……

谁知,还没等到猎物养熟的那天,就突生了变故,杜衡案发,牵扯出了一大片人,这中间,不乏有同杜衡一样,被废太子养着以待来日的猎物。

因而,杜衡案案发之初,废太子又是心疼,又是心慌,心疼的是那么多的钱全打了水漂,心慌的是,刘广顶不住压力吐出他的名字来!

于是,在秦王的建议下,他秉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理念,提前派人暗杀了刘广及其心腹,这样一来就没人知道他的秘密了,因为剩下的人,都是只知刘广而不知太子……

不过他还是漏算了一步,那就是赃款的数额没有对上。

刘广贪下的钱,远超杜衡等人收下的钱,刘广自己的家也被抄了,并未搜出这笔赃款来。再结合刘广被杀一事,是个人就能猜到,刘广背后,一定另有他人。

那笔去向不明的赃款,确实在废太子手上,可这笔钱他却拿的烫手。彼时,杜衡案在朝廷内外掀起的腥风血雨,可称整个崇德年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案件,论其牵连之广,至今无有匹及……

那段时间,废太子连夜烧掉了所有与刘广通过的信件,听着外面今天斩了那个,明天杀了那个,简直日日难眠、寝食难安!

这时,秦王出现了,他主动提出愿意将这笔款项划到自己名下。

废太子听到这个建议时的第一反应是,莫非你想害我?这种风口浪尖上,转移脏银,不是要他的命是什么?

但他又转念一下,秦王知道他这么多的秘密,随便交代出去一桩就够他喝一壶了。

如果秦王真想害他,什么都不需做,只要把这件事告诉元庆帝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兜这么大一个圈子,难道秦王真是一腔忠心,全为了为他着想?

其实秦王最早追随他时,废太子也不是没对秦王起过疑心,但每次一想到秦王身上那一半儿的高丽血统,他心底升起的那份防备就又放下了。

也不怪他轻敌,大魏朝十分看重血统,在他看来,只凭这一点,秦王就永远与储君之位绝缘了。这个位置,轮到谁也不会轮到他,因为元庆帝不会选择他,文官更不会拥戴他……

早早的追随自己,谋个从龙之功,确实是是他最好的出路了。

想到这里,废太子提起的心又放下了,问起秦王提议背后的打算,秦王却道:“地下黑市有的是法子把这笔黑钱洗白,但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如果殿下愿意信我,这件事可交由我去办!”

太子思前想后,不得不认同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既能转嫁风险,又能让这笔钱物有所值,总比藏在自己的底盘,提心吊胆等着发霉的强。这么大一笔银子,要真砸在手里只能看不能动,他还真觉着肉疼,不如交给秦王,教他去办。

反正大家都在一条船里,秦王若敢出卖他,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杜衡不知道废太子就是刘广背后的人,自然什么都吐不出来,即便他心中有猜测,但没有证据什么都是白搭。

而元庆帝没想到废太子的胆子有这么大,他怀疑的对象一直是内阁里的那几位。只当时因为一个杜衡已经牵连了太多的人,户吏两部几乎空了一半儿,湖广那边更是差点被一锅端了。朝局动荡不安,如果再扯上内阁,那元庆帝苦心扶植已久的庶族怕是要连根断掉了!

到时,世族崛起,再想弹压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为大局着想,元庆帝没有再查下去,而是果断将杜衡定位罪首,了结了此案,废太子也因此逃过一劫。

之后,断断续续过了有一年,秦王才将钱洗干净了,但由于杜衡案后,吏治整肃不少,所以虽然废太子的势力被削弱不少,但这些钱一时竟没了用武之地。

又是在秦王的建议下,太子索性将这笔钱拿来做起了生意,以求用钱生钱。不过东宫位置敏感,这种事不方便大张旗鼓的去干,都是假借各路人马的手来进行。

经过前面那桩事儿,此时的废太子对秦王已是非常信任了,所以便将这件事交给了秦王去办,而这才是秦王真正的目的!

刘广的事儿,是他怂恿太子的,只不过他的目的并非是借此事扳倒太子,他知道时机未到,扳倒太子也不过是便宜了别人,所以一直他想做的,都是利用太子架起属于自己的势力!

那些表面上为太子笼络的人里,早有一半与他暗通款曲,那笔太子交给他的银款,早被他收为己用,而太子从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

没有强大的后援?无妨,他自己来建!没有文官的支持?无妨,那他就夺军权!不论任何时候,拳头才是硬道理,所以他收买了胡勇的儿子胡惟炎,以期在西北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后援军。胡惟炎嫉狠其庶长兄更得胡勇看重,急于夺权,秦王便助了他一臂之力,只没想到被半路杀出的城阳夫妇横插了一脚,坏了他不少事。

兵权一事,之所以没先选在京城入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的根基尚浅,此事就连东宫也很难伸上手,想办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教秦王等到了一个机会——江北又发水了!

废太子就是借着上次江北发水,借着湖广官|员的大换血,在湖广扩展起了自己的势力,又一步步渗透到了京城。但有前车之鉴在,元庆帝不可能让这样的路子再复制一遍,所以秦王选择了另辟蹊径……

他已经看出,他躲在东宫下面发展的势力,眼看一日日就要壮大,继续这么下去,很可能会被太子察觉,加上元庆帝对太子的忍耐已到极限,在太子身边反倒拘束了他的脚步。是故,秦王利用这次机会,成功地一石二鸟,干倒了太子并成王两位最强劲的对手!

不破不立,辞旧才能迎新。

太子被废、成王被关后,一切原本进展还算顺利,但就在秋猎前不久,他突然意外得知了韩王一事,当下真教他很是震惊了一番。他本以为自己已经藏得够深了,却没想到还有人比自己藏得更深。

更可怕的是,他之前从未把这个书呆子四哥放在眼里过,没想到终日打雁、到头来反叫雁啄了眼,被自己最忽视的兄弟狠狠摆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