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1/1)

胤禛无奈的看福晋,“你在说什么?我的意思是皇阿玛的身体不怎么好,这种情况下,皇阿玛怎么给老大指婚?”

苏莹拧了拧眉,“怎么个不好法?要是真不好,你还会像现在这么闲吗?”话说历史上康熙皇帝在位多少年来着?忘记了!

胤禛叹气,“额娘传话出来让我安分点,老爷子接到十三弟大捷的消息就昏倒了。”

“???????什么?”

胤禛有点发愁的看天空,“咱们那个妹妹和十三弟在北方防御沙俄的时候,不知怎么的被沙俄激怒了,就领着人马直接一路往北方杀了过去,昨天发回来了战报,他们俩带着人打到北海了,来向皇阿玛请功来了。”

北海其实就是贝尔加湖,它在中国的版图上名字就是北海,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它的实际控制权都在沙俄手中,这个猝不及防的消息让苏莹在脑子里循环了几遍才明白过来。

“啊!哦!”除了这两个词,苏莹实在无法表现自己此刻得心情,良久之后,苏莹不明白的看着胤禛,“这不是好事吗?茉雅琪、十三弟干得好,嗯,要是继续往前推就更好了,要不,再给他们送去点兵器?”

胤禛忍不住扶额哀叹,“福晋你想的太简单了,你想想西北的十四弟,他要是接到了这个消息,他的反应,还有咱们往前推,沙俄的反应,重启战火,老爷子还有那个精力打下去吗?”

苏莹碰碰胤禛的胳膊,“老爷子打不了,不是还有你吗?你别告诉我你也打不了。”

胤禛把手放下,认真的看向苏莹,确定她不是在开玩笑,按了按太阳穴,“那里是一片苦寒之地,要那些地方干什么?”

苏莹扯了扯嘴角,“土地这东西,就没有无用的,胤禛,那片土地,咱们这个时代是最后的机会,你接受过那些洋人的教导,沙俄现在多少土地是砍杀出来的?如果真是苦寒之地,他们是多傻才费劲抢地盘?”

苏莹看着不以为然的胤禛笑了笑,“你觉得很久以后的人发现我们明明有实力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土地留在手心里,却因为我们觉得它没用处而白白送给别人,会怎么评价我们?”

越听越皱眉的胤禛看着苏莹眯了眯眼睛,问她,“兵工厂是为了那里?”

苏莹看了看自己的手,“当然是为了对外战争啊,那种东西可是不符合咱们这里的自然之道的思想的,你也看了茉雅琪传来的沙俄对准格尔部的各种袭击骚扰,这还是在茉雅琪一直占上风的情况下,你觉得漠北蒙古那里遇到的这种事会少吗?让蒙古去抵御沙俄,哪一天翻车了怎么办?你觉得放任一个这样的邻居在北方真的好吗?”

胤禛觉得自己应该打个寒颤或者后背发凉一下的,为了福晋的深谋远虑以及那暴力思想,可是,唉,他努力了,可是想想这事,还没有弘易的婚事让他觉得头疼,可能这事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原因?又或者她没有亲自去外面拿枪拿炮打来打去?

捏了捏眉心,胤禛觉得不能放任福晋这么下去了,她还是笨一点好了,“福晋,我请教了张道人,他说了,你身体恢复的不错,要不咱们找他调理调理身体,要个女儿?”

苏莹不知道自己此时是什么表情,不过应该是不可思议吧!她伸手指着对面那个永远记挂着女儿的男人,“胤禛,你儿子都要有媳妇了,你靠谱点行不行?”

胤禛往后挪了挪,离开苏莹的攻击范围,“看你说的,哪里不靠谱了?民间儿子和孙子一样大,甚至比孙子还小的又不是没有,你不是还担心爷找小妾?咱们生个女儿,爷保证以后谁给爷小妾,爷就把小妾塞到他们家里去!”

‘我特么的!’苏莹觉得自己心态有点崩,“哼,弄不好你有女儿命,我没有,要生你自己生去。”

看着恼羞成怒的福晋离开的背影,胤禛低声笑了笑,看着前方自言自语道,“老道士可是说了,只要按照他说的做,能生女儿的,我自己生就我自己生,反正怀了,你又不会不生下来,要是还是儿子,也就是老道士的道观没有了罢了,爷又没损失!”

生孩子,既能让福晋变笨一点,又能得个女儿,两全其美的事,傻子才不干!至于,要不要往北发展这种事,胤禛觉得他现在是没资格考虑的,还是先想办法让老十四老实点,再让老十三悠着点吧,不然,他们家老爷子真的惊喜过度出了什么问题可就不好了!

反正,胤禛是绝对不会承认,他这是看他福晋整天给老八家的明睿送这送那觉得心里不平衡了!

老爷子被十三阿哥干出来的事惊喜到晕倒不是没有缘由的,毕竟这个康熙五十九年,天干地支排位为庚子年的一年,依然是不太平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发生了蝗灾,即使即使采用了鸡鸭防治,吃蝗虫这些方法,依然让这个国家损失惨重,惨重到什么程度呢?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甚至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绝收的情况。

直隶、山西、陕西的旱灾,黄河淮河的决堤都给这个国家更添了一层阴影,康熙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希望的就是平稳,他老人家真的是受不起太大的刺激了,看着这各种纷乱,只是晕倒就已经是他几十年为帝生涯见多识广的结果了。

胤禛按照张道人的方法把家里面从卧房到几个孩子的住处全部调整了一遍,生女儿还在计划中,就不得不开启新的行程,去各地查看灾情,顺便查看赈灾的情况——实在是不查看不行,下面的官员真的是,唉,真的是只重视自己的官帽,要不是这次的灾难太过深重,范围真的是把官员们一网打尽,他们弄不好还是能瞒则瞒,就为了让政绩之上没有一点污点。

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寿没有庆贺,这就是他给所有官员表现出来的对各地灾情的重视,这一次之所以最后让太子亲自出去查看情况赈灾,真的是因为受灾地方太多,偏偏官员们还不尽心办事,如果,情况还在能控制之中,胤禛只会还是坐镇中央的太子。

对于这一年,苏莹也是印象深刻,偶尔出府坐在茶楼往外看,就能看到一片一片东躲西藏的流民,被九门提督的人发现了,得到的也只会是被驱逐出京的下场。

第168章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大灾大难之时,就会有流民出现, 而能到达京城的流民绝对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死在半道上的那些也只是白死, 认真的说的话,古人的寿命短就是被这些人给平均了下去。

流民的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九门提督不会允许这些人一直在京城,他们能做的就是驱逐出城门,至于在城外如何生存,他们就不管了。

在胤禛不在京城的时候, 苏莹即使是太子妃也是不能出面做什么,可是, 什么事也不做,她首先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左思右想之下,苏莹直接去了畅春园。

这几年, 康熙皇帝和皇后娘娘以及几位娘娘每年都有很长的时间呆在畅春园,大臣拜见, 有事启奏也多来此处, 俨然把这里当成养老的地方了。

在当年的各自心知肚明的事件之后, 苏莹除了必要的情况,一般而言都不会去拜见康熙皇帝,这倒不是她记仇什么的,纯粹是为了老爷子着想, 毕竟任谁面对着一个没什么办法一击毙命的高手的情况下,都很怕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什么威胁,在康熙皇帝看来,作为一个亲眼见过十几岁的苏莹出手的人,他这个四儿媳那身手太好了,还和自己有那么点仇,能不见还是不见,眼不见心不烦。

所以,苏莹去见的是皇后娘娘。

皇后娘娘见到苏莹高兴得很,拉着她说了些家长里短,就直接问她这是有什么事进宫。

嗯,皇后娘娘心里有数的很,这要是老四在京里,老四媳妇进宫也没啥,可是老四这不是出差了嘛,她也怕她那个皇帝表哥心里犯嘀咕啊!

“额娘,这皇上六十大寿,当时他没让办,后来您准备了什么礼物给补上啊?”

皇后娘娘看着苏莹那认真的脸,心说这可千万别让皇上知道了,知道了,他就觉得你想搞事情,面上还是摇摇头,“没有,今年这事一个赶一个,先是水灾,后是旱灾,前两天十三那个不省心的,说是打了胜仗给皇阿玛庆贺六十大寿,唉,这两天皇上才刚好一点,又去批折子去了。”

苏莹微笑听完,“打了胜仗是好事啊,说明皇上的儿子有本事。”

皇后娘娘抽了抽嘴角,拍了苏莹一下,“你行了啊,快说吧,额娘还要看着皇上喝药。”

苏莹笑嘻嘻的点头,也没有多废话,直接道,“皇上六十大寿,并没有多庆贺,这宫墙之外又有流民,儿媳觉得,儿媳出银子出粮食,额娘您给儿媳做个脸,在城外以工代赈也好,单纯施粥赈济灾民也罢,给皇上庆贺祈福,您觉得如何?”

皇后娘娘点了点苏莹,“我看是你又好心没处放了吧!”

苏莹抱住皇后娘娘的胳膊,晃了晃,“给人吃,总比送给和尚修庙来得好吧!救人一命可是胜造七级浮屠,这可是佛祖说的。”

苏莹看皇后娘娘有些迟疑,凑近压低声音道,“额娘放心,五十七年那一年,通州不是大雪了吗?我这几年年年从南方走海路运粮,给咱们四阿哥带走赈灾了一部分,现在还有,又是以您的名义给皇上庆贺,就是晚了点!”

反正这几年海上的收益全都从南方的那些一年几熟的地方给变现成了粮食,让那几个小国赚了一笔,而通州只是一个储粮点。

皇后娘娘当然知道救人一命可是胜造七级浮屠的道理,儿媳妇保证有粮食更是给了她信心,她犹豫的是,这事有点事涉前朝,由不得她不斟酌,不过,这倒是确实是好事,她思虑再三道,“你先回去,这事我还是和皇上说一下,皇上这几天也正为流民的事发愁,给他庆贺祈福,问题应该不大。”

苏莹应了一声,也不耽搁皇后娘娘了,转身走人。

皇后娘娘摇摇头,带着人拿好熬好的药,到了清溪书屋。

自皇太后去世之后,康熙皇帝守孝不再频繁招幸宫里的那些小答应,反倒是乐意和皇后娘娘以及几个陪伴着他走过几十年的妃子们呆在一起了,虽然独处的更多,但是把宫里的老人大批量升了份位就是一种态度。

看着康熙皇帝喝了药,皇后娘娘给递上腌好的不与药性相冲的果脯,这才说了在城外给他庆贺祈福的事。

康熙皇帝把手中的书重新放到案上,看了看自己对面的老妻,“老四媳妇来了?”

皇后娘娘可不怕自己这个皇上表哥,“怎么?老四媳妇还不能看看我这个老太太了?”

“你明明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康熙皇帝手指敲了敲桌子,“这主意指定是老四媳妇给你出的,朝政之事也敢插手。”

“你可得了吧,也不知道是谁前两天还说西北用兵耗费钱粮,这有了蝗灾、旱灾、水灾,赈济不及时,要出事,”皇后娘娘无奈的看着死鸭子嘴硬的表哥,“那么多皇子,为什么非得是老四这个太子去?你可别说是因为他是太子,这种事做好了是得民心,可回来了就被你这个皇阿玛忌惮,做坏了,失民心,一个失了民心的太子,唉,老四虽不是我亲生,也是我辛辛苦苦养大的,有表哥这么使唤人的!?”

自己的心思就这么被表妹说破,看着说着说着开始生气的表妹,康熙皇帝不禁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行行行,朕这可是刚喝了药,太医可是说了,朕要静养,祈福就祈福,朕这不也没说不让做?”

“你也就看我心软,”皇后娘娘叹口气,“表哥,阿莹这孩子也是你看着长大的,这就做个好事,也是为你分忧,还要千方百计的找理由,你就说,除了汉人这一条,你还看她哪里不顺眼?”

“……老四就这一个福晋,怎么也没见你给他指个格格?”康熙皇帝力图转移话题。

皇后娘娘可不买账,“要是没那桩事,我还真就指了,出了那事,老四这一进宫,我就知道指不成了,表哥是因为这个不喜欢她,这我可要说句公道话,当初他们没弘易那会儿,我也派了引导宫女去他们府上,都被老四以各种理由给送走或者送到了内务府。”

康熙皇帝把书重新放下,“你看看这些年老四媳妇做的那些事,富可敌国,在老四府里一家独大,还有那个□□厂,老四对她也是百依百顺,朕百年之后,她要是想干什么祸乱君心的事谁管得了?”

“祸乱君心?”皇后娘娘差点没笑出声来,“你这也太看的起老四媳妇了吧?那孩子可是从小就心软,还祸乱君心,看看这些年她给你拿的那些银子,就连老九做个生意,都被她压着给国库交了足够的税银,祸乱君心做什么?老四的儿子可是全都是她生的。”

康熙皇帝无言以对,他总不能说,从她第一次递给他那份什么歌舞剧苑的计划书的时候,他就从那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要搞事搞事搞事的信念吧!本来,老四要是当个亲王,他的福晋本事再大,能搞出来的事也有限,可是老四这成了太子,以后还会成为皇帝,这满天下谁管得了皇帝的福晋?

这搞事要是只放在后宅,和一群女人斗来斗去的也就罢了,可是老四福晋却是往外扑腾,老四也是,还就由着她!偏偏她武功高的……让人怀疑人生!

老四他是不指望了,康熙皇帝往自己表妹身上看看,那张看起来也就四十出头的脸,是老四福晋用成盒成盒的珍珠粉配出来的什么养颜粉养出来的,看她护着老四福晋的态度,也是指望不上的。

至于老四的三个儿子,那几个孩子确实深得他心,老四媳妇在养儿子上确实有一套,就是不是亲生的乌日宁贵,都是当成亲生养出来的,更难得的是,那孩子没和亲娘茉雅琪离心,就是前几年传回来和人又生了龙凤胎的事,这孩子亲自张罗着给送了一堆东西,就是为了安他额娘的心,说来龙凤胎现在也三岁了,茉雅琪来信还说,要把龙凤胎也送到京城来给嫂子养。

唉,一个省心的都没有!临老了,他反而感受到了为帝的不易,也是没谁了。

罢了罢了,表妹说的也对,老四的儿子都是老四福晋的,搞事就搞事吧,反正老十三干的那事,现在想想,也是大块他心的事,就是换个时间就更好了!

“行啦,我这两年身体越发不行了,”康熙皇帝扶着皇后娘娘的手起身,“大限不知何时就要来了。”

看着皇后拦着他不让说,康熙皇帝摆摆手,“表妹你也别伤心,这事朕心里有数,他自己的福晋,就让他自己操心去吧,朕呢,朝政都还力不从心呢,施粥还有以工代赈的事,你也别操心了,就让弘易去做吧,他额娘出银子出东西的,让这孩子历练历练也好。”

皇后娘娘扶着康熙皇帝往前走几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弘易还小着呢,还需要你这个皇玛法指婚,生个重孙呢。”

康熙皇帝又往前走了两步,停下躺在躺椅上,“指婚?弘易多大了?这时间过的确实快,弘易这孩子也到了指婚的年纪了,那是需要好好选选……”

皇后娘娘看康熙皇帝说着说着就睡着了,拿了薄被给他盖好,这才轻手轻脚的离开。

在屋外站了良久,这才回了自己的住处。

第169章

相对于施粥, 苏莹觉得以工代赈更好一些,自己挣来的, 总比施舍来的更让人有尊严,在这个时代, 百姓因为灾而离开故土,等到这场灾难过去,又会重新回到家乡,这是为了活下去而不得已的选择。

百姓其实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之中生生不息的延续了下来。

为了保证这些因受灾成了流民的百姓不因为身体过于孱弱而被淘汰,以工代赈确实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有活干就等于有希望, 施粥这种有今天没明天的行为,给老百姓的感觉其实是给他们一种心理安慰, 没有什么保障。

可是想要以工代赈,就必须要有一个工程给人干活, 弘易接了任务,带着弟弟乌日宁贵和不请自来的弘昱、弘晟在京城之外转了一天, 几人决定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以工代赈就从修城墙开始好了。

有了工程, 报到了康熙皇帝那里得到了应允, 就开工了, 这场以为给皇上庆贺祈福的工程就这么开始了。

这个以工代赈并没有进行宣传,但是闻讯而来黑压压的人群依然差点没把几个阿哥吓得够呛,他们是真的没想到京城附近聚集了这么多的人,让他们深刻的明白了赈灾的必要性。

这种以工代赈的工作, 最主要的是赈灾,那就要老老少少的都有事干,有事干,才不会卖儿卖女以求活路,卖儿卖女的行为其实在百姓眼里也是实在没办法之下的选择,这样给他们这些留下的人一个活下去的可能,也不至于让儿女全军覆没。

很多人都觉得卖儿卖女是很屈辱,很没人性的一件事,但是事实会告诉你,在这样一个连草根都被吃光,树皮被扒光,只能吃土去的情况下,有人买真的是一件很值得幸运的事,毕竟,被人买走总比变成被吃来的好,人吃人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史书里面记载这种情况多得是。

除了储存粮食,苏莹还让船队二十个队除了必要的工作以及休渔期,全力捕鱼,腌制成鱼干,就是已经成规模的养鱼的渔民,他们养出来的鱼也是全部由船队买进,制成了鱼干,嗯,感谢海盗们贡献的资产,让这项工作以及买进粮食进行得很顺利。

苏莹这并不是未卜先知,只是在那一场大雪之后,专门向张道人请教过,确定接下来的几年大机率不太平,又询问了胤禛吏治还是老样子之后,做出来的决定,这一点要感谢张道人精通五运六气的推算!

所以在给工人们准备的工作餐——稠州稀粥里有鱼肉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为了预防病气,弘易还专门请张道人去城外实地考察,开出了增强体质的药方,大锅熬煮,保证每人每天至少两碗,这很有效,再加上张道人专门在城外给人免费治病,至少本来还每天出现的大量死亡情况终于得到了遏止,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因为在逃难的过程之中,本身就已经把那些老弱淘汰掉了,能走到京城外的人,哪一个不是精神坚韧,体质良好的?

在这种时候,能吃饱饭就是奢侈,大部分流民都是一家老小不分男女齐上阵,最后还是几个阿哥看不下去了,让人给支起了几个棚子,把那些不足七岁就和一群大人一样搬砖搬土的孩子聚集了起来,让他们就在这草棚子里读书去。

经历过生死的百姓有了盼头之后,迸发出来的力量绝对是惊人的,这一点,看他们只用了短短半个月就把京城的城墙给全部修了一遍就可以知道。

修完了城墙,弘易给百姓们结了工钱,又宣布了接下来要干的事——修路!

弘易已经打算好了,修完路,灾情还不过,他就只能带着这些人去疏通河道了,苏莹对于自己儿子的天真‘呵呵’以对,直接让他去找了京城附近的地图,以及京城往外的那些或大或小的道路。

“你啊,先把这些修完了再说吧,修完了这些,可以往北继续,甚至往南把那些老旧失修的路再来一遍也是可以的。”说真的,几百年后那两三年就要修一轮的路简直成了苏莹记忆之中亮丽的风景线了,那充分的告诉苏莹,国家这么大,想要干活还不好找吗?一个修路就可以干到天荒地老了,一遍不行,完全可以来第二遍啊!

几百年后都是如此,更何况现在这种在苏莹眼里根本不是路的路。

弘易受教的离开了,开始分人马修路,在拿到工钱之后,确定了这为皇帝庆贺祈福干活除了管饭之外,还有钱拿,那积极性是越发的高涨。

弘易修路采用的是最新的那种,灌注水泥的修路法,这种和传统的一下雨就成泥窝子的路相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再加上这个时代没有那种张口就是几吨几吨的载货量的大车上路,道路的使用年限是相当的高的,走惯了这种路,弘易就坚持修这种路。

修这种路的好处也是有很多的,除了路修好之后的好处,还有就是提供原材料的是自家九叔十叔和额娘合办的厂子,可以用内部价拿下。

弘易修路修下来,觉得他娘真是太不容易了,出钱出力出粮食出儿子,还要倒贴,要不是宫里娘娘们补贴了一部分,弘易粗粗算了一下,从他们家的家的角度看,亏损的数目相当于国库一年的税银!在撒钱这一方面,弘易是谁都不服就服他娘,得亏他娘掏银子掏的那么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