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1/1)

第165章

康熙五十七年的太后逝世, 五月甘肃渭南地震,七月通州大雪, 八月黑龙江水灾,再加上康熙五十八年的日蚀, 太湖大雪四十余日,再加上西北陷入胶着状态的战局,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让康熙皇帝这个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人都倍感疲惫。

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算得上是好事的也只有顺利的税改以及北方终于被茉雅琪和十三阿哥打得老实了许多的沙俄。

皇太后逝世,皇帝需要守孝三年,皇孙则需要守孝一年, 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总算是暂时离开了女色这一项, 给他的身体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做为学医越久对养生之道越为重视的十一阿哥,他对老爷子的找死行径那是相当不满, 可惜老爷子就不是一个听劝的人,在他看来, 这次皇太后没了,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事是让他远离了女色, 而坏事是, 这个长辈的去世很明显的打击到了他,那种伤心和这个多事之秋一起给康熙皇帝的身体来了个大礼包。

可惜老爷子即使到了这个地步,依然没有放权的打算,十一阿哥也是服了老爷子的这种精神, 还好太子四哥够聪明,避的远远的,还给老爷子输送了西北战事必备的银子,皇上和太子有默契的保持了这样的情况,算是让整个朝堂保持了平稳的运作。

康熙五十八年的选秀,因皇上在给皇太后守孝而停止,让苏莹这个一直担心弘易刚成年就要成亲的老母亲不那么焦灼不安了。

等几年刚刚好,那个时候弘易过了弱冠,成亲生子都是极好的,不然,苏莹真的很担心他这个儿子不能很好的处理各种关系,毕竟在这个时代,处于他这样的位子,是不会有很纯粹的什么爱情,更多的还是各种关系的权衡。

八福晋的明睿满月宴是在通州举行的,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康熙五十九年的正月,通州作为税改的试点,还算圆满的完成了这一项任务,接下来就要开始往整个河北进行推行,胤禛再这样长居通州就不怎么合适了。

康熙皇帝对于这个新出生的小孙女还是很给面子的,即使他还处于孝期,也还是赐下了丰厚的东西下来,也算是破除了大家对于八福晋被康熙皇帝不喜的谣传。

满月宴不在京城举行,自然就少了很多来贺的王公贵族,不过对于八福晋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盛大的排面,再说了,她的这些妯娌们都来给明睿庆贺,甚至太子妃亲自出面帮着招待就已经赶得上京城所有的王公贵族了。

因为满月宴,弘易带着所有的弟弟也专门从京城赶了来。

现在最小的弘安现在也马上八岁了,这孩子从小就是在通州长大,野惯了的,也是所有兄弟之中练武最有天分的,到现在兄弟之中,除了弘易还能压制住他,没人拿他有办法。

不过那是不在阿玛娘亲面前的的时候,到了阿玛娘亲面前,他就是最乖的崽,会给娘亲端茶递水,会给阿玛捶背磨墨那种,可以说是几个孩子里和胤禛相处的最融洽的一个了,讨巧卖乖一绝,现在是康熙皇帝面前的小红人。

苏莹拿这个最会讨巧卖乖还勤于练武的孩子最没办法,有时候,她都怀疑这个孩子以后背着她成个恶霸她都毫不知情,毕竟,作为一个在母亲眼中样样都好的孩子,那缺点也一定是多如牛毛的,之所以把这孩子交给他大哥教育,跟阿玛娘亲看着孩子有严重的滤镜有很大的关系。

苏莹先拉着小儿子捏捏胳膊摸摸毛,确定还是那么的健康,功夫也有了点进步,就直接让他去找他阿玛去了。

小儿子离开了,苏莹又一一询问了老三老二老大,把从生活到学习再到日常烦恼一一问过,弘昭都差点有点坐不住了,这才结束话题。

乌日宁贵在这一年的新年总算是拿出了合格的一笔字,从康熙皇帝手里拿到了他念念不忘好些年的“大船”,他这次来还专门拿到了这里,苏莹拿在手里看了两眼,狠狠的夸赞了他一顿就让他也离开。

不用看就知道,乌日宁贵一溜烟的也去找胤禛这个阿玛去了,谁让苏莹实在没有什么书法细胞,在她眼中,只要字写得工整,隶书也好,楷书也好,都没什么差别,这一点,很让一个已经开始深得书法乐趣的乌日宁贵没有什么成就感,在这一点上,还是阿玛好,至少阿玛是真的能给他说出哪里好哪里坏,得了王羲之的大作,家里除了老大,也就只有阿玛能让他显摆的有成就感了。

只剩下弘易了,苏莹仔细打量这个不知不觉就蹭蹭蹭的长大了的儿子,叹口气,问他对以后要找什么样的福晋有谱没有。

弘易那叫一个震惊,毕竟已经成亲的堂兄们都是这样,怎么到了他,就变成这样了?他一直知道他娘亲和其它堂兄的额娘不太一样,但,这也差别太大了吧!

“娘,这不是你的事吗?怎么就问我?”

苏莹这下不满了,她伸手拉了拉弘易留在脑后的小辫子,把弘易拉的作势嗷嗷叫才松手,也不管他嘀咕的什么“回去一定要把辫子剪了”之类的,哼了一声道,“你找个福晋,她是和你生活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的,怎么着,你还想让她和我住在一起啊?我有那么闲吗?”

弘易抱住娘亲的胳膊,不让她有机会对自己动手——他早就明白了,在家里,论武力值他娘最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家所有的男性全部上阵都打不过,所以,在娘亲面前,弘易一向是能认怂就认怂,骨气什么的,是不存在的。

弘易开始给娘亲倒苦水,“找福晋本来就不是我的事啊,我就是自己找了,最后不还是皇玛法给指婚吗?我找了自己满意的,皇玛法觉得不好,儿子不是造孽了?能在这事上说得上话的也就您和阿玛了,你还让儿子自己找,太伤儿子的心了!”

和弘易有同样的苦恼的苏莹也是叹气,拉着弘易的手,苏莹抱怨道,“其实吧,我也知道,可是你说,你皇玛法给你找福晋,找个他觉得满意,咱们都不满意的可怎么办?你看看你那些叔叔,不满意了就晾着人家,这哪儿是夫妻之道?你娘我听了几十年你几个叔叔家里的家长里短,我可不希望再听半辈子的我儿子的家长里短。”

弘易干笑道,“哪里就至于这样啊,儿子哪里做的不对,您打我一顿也行,让我改了不就好了?”

“嘁,还是别了,”苏莹看着弘易摇了摇头,然后凑近小声道,“弘易,要不,你在你们书院找一个你觉得还行的?”

弘易眨了眨眼睛,小声道,“找蒙古的福晋?”

苏莹点头,“对啊,主要是考虑你皇玛法的接受度,要是我呢,满蒙汉,甚至西藏的、苗疆的——只要不找大清以外的,我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你皇玛法那个人……唉,所以,这满族大姓的家里大部分都是妻妾斗过来的,你娘我觉得太麻烦了,我和你阿玛清清静静几十年,要是你阿玛成了皇上,他找小妾我还能避着,你可是我儿子,你找的小妾勾心斗角,让我给断官司,我可干不来这事。”

弘易抽抽嘴角,觉得应该去和阿玛恳谈一番去,看看他娘说的都是什么话?不过也是,他娘拿着别人勾心斗角的时间都去干事业了,让他们家的银子都能去支撑着十三叔和沙俄打几个来回,十四叔现在在西北可以追着策妄阿拉不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策妄阿拉不坦没有后援,他要是有他家娘亲这样的贤内助,他也不要妾啊,问题是,他家娘亲为什么会觉得蒙古的福晋会比满族大姓的福晋更好呢?

弘易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问了,“您看上蒙古那些格格什么了?”

苏莹想了想,如实相告,“看上她们家有钱。”

弘易脸上的表情有一瞬间的扭曲,“咱们家更有钱。”

苏莹点点头,“这是其一,其二呢,人家有地,当然了,咱们家也有,要是你阿玛坐上那个位子,地更多,但是儿子,蒙古的那些格格比较真,这几年,京城满族的那些八旗贵女也有去书院读书的,你发现她们和蒙古格格有什么区别了吗?”

弘易没接话。

苏莹没看弘易继续道,“她们在京城接受的后院教育就是背后插刀子,能插一刀是一刀,为的就是后院的掌控权以及爵位的继承权,这种情况可不是一个嫡庶之分能改得了的,更何况你自己这个身份……如果你能保证和你阿玛一样几十年只有一个福晋的话,怎样都可以,可是,如果不能呢?如果不能的话,我宁愿你找一个心底光明磊落,不存太多沟壑的,从这一点说,蒙古姑娘可是比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到后院争一争的八旗贵女强的太多了。”

至少相处起来没那么累不是?

弘易沉默良久,点了点头,“我知道了,娘,我回去会好好想一想的。”

在皇玛法能接受的范围内,找一个蒙古格格,还是找一个满族格格,确实是需要好好想一想了。

第166章

关于弘易未来福晋的问题, 苏莹只和弘易交流了这一次。

在苏莹看来,这个问题也只能点到为止, 世上有太多的事情不是她能控制的,即使是她的儿子, 她最多也只能影响,让他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像现在眼前的满屋的有头发的脑袋一样,苏莹觉得,她对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月亮头变成现在这样的寸头, 不用看到满屋子伤眼睛的小辫子真是太好了。

在诸位妯娌的捧场下,小明睿的满月宴举办的非常成功, 办了满月宴,坐满了月子的八福晋总算是可以出门了, 她第一时间去的是明睿学堂,然后就看到了坐满了男孩子的学堂, 八福晋没有发火——她也不值当和一群孩子发火,她直接辞掉了负责学堂的人, 可以说她生气的并不是学堂里面坐满了男孩子, 她生气的是, 在这个女子学堂里面,竟然没有一个女孩子。

对这个学堂并没有怎么关注的苏莹听说了这事之后也是愕然不已,在通州快要八年的时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理不清理还乱的事, 她还以为莲华纺织存在的这几年,已经让这里的百姓们习惯了女孩子读书识字,没想到还是不行啊!

苏莹突然对百姓们为什么会在儿女之中第一就是选择儿子去读书的原因好奇了起来——当然,希望原因不是儿子读书能做官和儿子是自己家的,女儿是给别人家生的这样的原因。

找老百姓调查什么东西的好处是,老百姓不懂得和你拐弯抹角,人家都是有啥说啥,说的都是切身体会出来的,这一次的调查依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找出一天时间,让纺织厂的姑娘们去完成的,每人十份,标注好姓名,和调查者的关系就行。

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首先这批女孩子都识字,调查文书只需要打勾就行,不需要多好的文笔,其次,这些女孩子家里都不怎么富裕,接触到的人也是不怎么有钱的,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百姓调查。

除了这个途径,还在城门口,码头以及大街上设置了三个调查点。

对于这种新奇的东西,大部分人还是很有兴趣的,去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苏莹看四个孩子对这个很好奇,干脆就让他们亲临现场,亲自去做记录,四个孩子抱着好奇好玩的态度还真的去了,不仅去了,还拉上了一帮被福晋们带来的还没离开的小阿哥们。

史上最牛,由皇帝的孙子们组成的调查团就这样成型了。

一群整个头顶都是毛茸茸的小阿哥时尚的发型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点,给通州的百姓们带来了新的时尚,本来只在京城的阿哥们之间流行的短发,被通州的少年们模仿了起来,并开始逐渐往四面八方推进。

其实并不是以前没人注意到,实在是这些小阿哥以前都小,出个门都是前呼后拥的,在人前的时候一人脑袋上一顶帽子,不戴帽子的时候,要不就是在家里,要不就是在书院里,而跟风的人,自己暗搓搓的折腾就行了,没必要往外宣传……种种原因之下,新型寸头发型就只在上流圈子里默默的流行着,至少洗头发是真的方便。

在通州这个漕运发达的地方展现新发型,还是被官差点头哈腰奉承的一群人的发型,成为时尚流行起来,确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这份调查书说是一份,实际上是两份,分别是我心目中的女儿以及我心目中的儿媳妇。

调查问卷这东西其实就是一个选择题,在现在这个不限生育,甚至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的时代,大部分家庭都是有儿有女,所以拿这样的问题来问这个时代的父母非常合适。

在调查的时候,苏莹直接让负责调查的人把问卷分成两种先后关系,先问女儿后问儿媳妇以及先问儿媳妇再问女儿,结果也是很喜人。

调查结果发现,先问女儿的问卷,在回答对儿媳妇的标准的时候,相对来说都会比先问儿媳妇的低上一个级别——意思就是要求没那么多,而先问儿媳妇的问卷,对女儿的要求又会提高一个级别。

这种情况很具有普遍性,至于几个比较奇葩的,还是忽略掉好了。

这份问卷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女儿和儿媳妇的区别,这个只是顺便的,作为最初的目的,看一个家庭对女儿和儿子读书的态度,其实就混在这些问题之中。

比如,问题之中有“你觉得女儿读书识字好不好”以及“你觉得儿媳妇读书识字对家庭是好是坏”,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悬殊最大的,其中对女儿读书,大部分人都觉得无可无不可,而对于拥有一个会写会算的儿媳妇却是持有绝对欢迎的态度。

小阿哥们本来对于苏莹让他们在调查结束之后,专门把这两条拿出来读给受访者还有些不以为然,但是看着那占九成的希望有个有学问的儿媳妇,以及只有两成的觉得女儿应该识字的差别,最后加上了一句问话,“你觉得自己的儿子能找到这样的媳妇吗”,就这么一句话,不仅受访者开始沉默,就是小阿哥们都受影响的开始心中不得劲。

苏莹对这个问卷调查并没有做什么评价,只是找人把归纳总结出来的结果如实的贴到了做问卷调查的几个地方,专门让这些小阿哥们带着人在那里给百姓们读上一读,结果怎么样苏莹没有去关心,只是在半个月之后,在明睿学堂重新开始开课之后,学堂没有再出现男孩子。

对于这样的结果,苏莹觉得很感动,她一直觉得这世上最智慧最知道换位思考的是老百姓,现在这样的结果,只是证明了这一点罢了。

对于这群可爱的人,苏莹干脆和八福晋商量了一下,在一群参与了问卷调查的小阿哥们自动拿银子支持下另找了三块地方,修了一个明睿学堂,两个明智学堂,和明睿学堂一样,明智学堂专为男孩子提供三百千的免费课程。

不管是进行问卷调查还是修学堂,对于这些站在时代顶峰的人来说,无非就是费点时间,但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苏莹认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给这些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塑造一个正确的三观,嗯,心情好极了,苏莹决定明年……算了,还是直接现在给小朋友们一些东西好了!

小阿哥们刚刚花出去一点银子,马上收获到了市面上看不到的新奇东西,最有趣的就是那个可以自己骑着走的什么自行车,全部高兴坏了,回京的路,他们约好,都是靠着自己一步一步的蹬了回去。

坐在马车上的苏莹看着外面的亮丽风景线,深深感叹,果然还是年轻好啊!

是的,在通州呆了八年之后,胤禛和苏莹总算是要回京城了,虽然免除了要在京城和通州来回奔波的辛劳,能回到这片土地政治的中心,但是放弃清净,办实事的地方,回去面对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苏莹只能说世事皆是如此,有一利必有一弊。

对于前朝来说,不怎么管事,致力于税改的太子,闲人两个的九阿哥十阿哥回到京城对朝堂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在太子的带头下,皇子们结交大臣的几率都少了很多,让朝堂之中少了很多内耗,这一点让很多愿意干实事的大臣很满意。

康熙皇帝之所以同意胤禛回京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身体真的不大好了,皇太后的去世对他的打击绝对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

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之中,除了这些他可能在意可能不在意的他的女人们,对他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几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祖母太皇太后、他的额娘、他的嫡母皇太后以及苏麻喇姑,在额娘、祖母、苏麻喇姑相继去世之后,仅剩的皇太后在康熙皇帝有着很特殊的地位。

其实这和七十岁的的老爷爷还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父亲让他叫爸爸是一样的感觉,这种心理上有寄托,让康熙皇帝觉得自己还是年轻的健康的,可是皇太后的死亡用事实告诉他,他确实不年轻了。

信念没有了支撑才是最可怕的,康熙皇帝在比他大十三岁的嫡母去世的时候,这皇宫之中看着他一点一点成长为合格的君王,成长为威霸天下的皇帝,经历了他所有的弱小挣扎奋斗意气风发的阶段的人,终于全部离他而去。

这种心理上的打击其实是很需要静心,需要一个人自己走出悲伤的漩涡之中,可惜的是,作为自视甚高的皇帝,值此多事之秋,他是无法把朝政撩开不管的。

后果就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如果不是真的认为自己的身体到了一个极点,康熙皇帝是绝对不会认输的,这种认输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人。

让自己的继承人回到这个天下的中心,在康熙皇帝眼中,其实就是认输,他现在唯一觉得庆幸的是,这个太子很省心,省心到他这个皇帝都觉得对太子太苛刻了,本来应该坐镇中央的太子都快跑哪里去了?!

识趣,又让干什么干什么的太子.,绝对是一个皇帝的理想选择。

第167章

回到了京城, 对苏莹来说其实没什么差别,就是以前出去闲逛的机会变少了罢了, 京城就是这样,除了有人发帖子, 不然贵妇们是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出门的。

对于苏莹来说不能看百姓的生活,看自己府里的这些侍女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看她们持续的干一件事,偷摸耍滑,背地里说管事嬷嬷,管事丫鬟的坏话其实也蛮有趣的

至于为什么苏莹能看到这些侍女们绝对不会让她看到的东西, 嘿嘿,那是因为苏莹这个福晋没有坐在屋子里, 她选择了一个绝佳的观赏地点——房顶。

春华对自家主子这种突如其来的小孩心性是拦也拦不住,说又不能说, 只能和苏培盛嚼两句舌头,苏培盛能怎么办?只能和主子爷禀报啊!

可惜的是, 他们的努力什么用都没有,还让围观他们生活的又多了一个。

苏培盛和春华站在长廊里相对而站欲哭无泪, 尤其是苏培盛, 身为太子府的大总管, 但凡主子爷发现了什么不好的地方,他都是主子爷的第一问责人,现在好了,主子爷每看一次都会发现新的问题, 满头包说的就是他了,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主子爷忙起来和下雨天的时候,主子爷忙起来就不会陪着主子胡闹,主子看看也就是看看罢了,主子爷可不一样,而下雨天的时候,主子和主子爷都没什么闲情雅致打着伞坐在外面看风景,丫鬟小子们也不会在外面胡闹。

其实问题这么多和两位主子在外时间太久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主子爷才不管这些,他只管结果,过程是苏培盛的事。

不管如何,经过苏培盛的大力整顿,太子府里的风气大为改善,

胤禛之所以跟着福晋一起看府里的这些鸡皮蒜毛的事,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朝堂上那些事让他太焦头烂额,找件事解解压就很有必要。

这天太子府最大的两个主子又坐在屋顶上往下看,这一次,胤禛没有挑出什么毛病来,他看了下无聊的看天空的苏莹,想起了弘易和他禀报公事之后的闲聊来。

“福晋,你想让老大找个蒙古格格做福晋?”

苏莹收回目光,看着胤禛点点头,然后发现胤禛没动静了,只好开口问,“怎么啦?不行吗?还是老爷子不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吧,我不挑儿媳妇。”

胤禛叹口气,“现在都不是老爷子同意不同意的事,而是咱们老大还娶不娶得上媳妇的事啊!”

“娶个媳妇而已,怎么就娶不上媳妇了?你儿子都不抢手了吗?”苏莹震惊了,明年就是选秀年,她都已经做好了可能有一个宫斗高手的满族儿媳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