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1/1)

从历史来看,医士的传承问题用不着他们这些外行人担心,苏莹觉得真正需要他们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给这些医士们一个好的成长的环境,一片适合的土壤,让那不知何时到来的灾难到来之时,有人能站出来去帮助世人度过去,仅此而已。

而从这一方面着手的话,就简单了很多,只不过,按照苏莹的规划,这个方案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坚持以及前期大量的金钱支持,还好的是,后者她不缺,前者不是她能控制的,但是她有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丈夫,老天还是很厚待她的!

第140章

在苏莹的这份计划书里, 首先要做的就是建医院, 这个时代除了服务于皇家的太医院,实质上都是私人诊所,少有医院,从某方面来说, 治病救人对这个时代的医士来说就是一个绝对凭良心干活的工作,当然了, 因为服务对象就是十里八乡的那么些人, 你治坏一个人绝对让你的名声臭名远扬到百里开外,所以,这个时代的医士对于自己的名声都是特别的看重。

其实如果没有几分济世为民之心, 在这个时代学医还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药铺敢挂“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蒙尘”, 也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有这个底气,所以你家里要是没几个银子,谁敢去学医?

其实在这个没有肥料、没有农药、没有转基因作物、没有冰镇饮料、没有电脑电视手机, 没有满大街的夜宵,没有抗生素激素,没有各种化合物,人们生病也就那么几个原因, 只要早期治疗的好,少有治不好的,这个时代的人的寿命之所以显得很短, 除了生病没钱去治,更多的是各种干旱大水这样的天灾最后造成的饥饿——就是活活饿死的,再有就是兵灾之祸,换个说法的话,但凡是有条件治病的,又吃得饱的,一般来说,活的都挺长的。

至于皇宫这个特殊的地方,完全就是一个天下间最走极端的地方,活得长的可以奔百,短的出生之后就可能丧命。

这些数据都没有什么可参考的,苏莹觉得,如果世道好上百年,百姓都吃得饱穿得暖,那个时候再去做一个统计,那才是这个时代人类的正常平均寿命。

在苏莹的方案里终极版,医院,是一个给百姓免费看病的地方,医院的医士每月从医院领取月俸,医院建成之后,招人的标准很简单,只要是被当地的百姓证明此人确实可以治病,这个人就合格了。

在苏莹看来,固定的月俸绝对是对医士和病人的一个双重保障,医士不为平日花销发愁,不为没了病人而担心平日生计,这才是保证医士队伍纯洁性的必要条件,不然这个救人性命的队伍出现了向银子看齐的情况,堪比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绝对是一个比战争更可怕的场面,它坑害的可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任何一个吃五谷杂粮填饱肚子的人,医士绝不应该成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一员。

苏莹一直觉得有那么一句话说的挺对的,医士可以不是这个世上最有银子的,但应该是这个世上最受人尊敬的团体,但是这个受人尊敬的前提来自于医士给人带来了健康,如果,医士开始为了银子让一个人永远无法离开他,开始把治病救人当成是敛财的工具的时候,那么,这种尊敬从何而来?

所以,给双方都来一个保障,真的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需要靠着另一方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需要靠着另一方来保证自己的生命权、健康权!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你就是想让人进入医院,还真不一定有人捧场,所以,这个医院还必须有吸引人进来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吸引人才的政策,这一点,苏莹觉得可以在每家医院里面摆上一柜子的医书,做为书籍藏书最多的皇家,苏莹对此很有底气,毕竟整个太医院都可以作为后盾,把医术精尽到更高一层,应该是所有医士的共同追求,这个条件绝对足够吸引人。

想要培养出一个高明的医士,是绝对不可以闭门造车的,所以,必须让人到你这里看病,给百姓免费看病刚好,但是又不能真的让人什么也不付出。

对于这一点,苏莹想起了医家的别称杏林,她觉得这一点,完全可以照搬一下,医士给人治病,治好了,由百姓给种上一棵本地的果树,或者其它什么可以做建材的树木,高明一点,甚至可以写个牌子,上书:谁给我治好了什么病!对百姓来说,种棵树费不了几个钱,也不费什么事。

这些果树也好,建材也好,以后也可以换成银子啊!

这真的是一个绝妙的方法!苏莹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

一旁看着苏莹一口气从头写到尾的胤禛忍不住扶额,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张纸,但是他就是知道他的这个福晋又写着写着开始放飞自我了。

这个方案可行性是挺高的,他们雍亲王府有银子也做得起,做好了,整个大清都会变得更好,但是这绝对不是他们雍亲王府该做的事,就是加上十一弟也不行!就是十一弟把老五、老九拉上一起干也不行!

听着胤禛斩钉截铁的答案,苏莹有一点点失望的耸耸肩,“我知道啊,所以我打算先在京城或者哪个地方试一试,先把这种模式的优点缺点摸一摸,大规模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把银子投到这里总比给寺庙好多了吧?!”

胤禛尴尬的左看看右看看,他不就是给寺庙捐了点银子嘛,随大流捐的那么一点,他的兄弟们还嫌他给的不够多呢!还整天说他小心眼,他家福晋明明比他还小心眼!再说了他给寺庙的银子比起这个医院简直是大巫见小巫好吧!

苏莹说只是找个地方做试点,这让胤禛放下了心来,既然如此,誊抄这薄薄的两页纸的时候就要写成两份了,一份原样抄下来,还有一份简化的,要拿去做细则指导的,还有很多需要商榷,比如真要是弄出了这样的一个医院,怎么找医士,怎么保证药材的供应,都应该找哪一方面的医士,就太医院,因为是承袭了明朝的太医院,可是分了足足十一科,有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接骨科、伤寒科、咽喉科、痘科,据说明朝的更多,还有按摩科、金镞科、祝由科。

可以说,因为满人众所周知的怕天花,多出来的痘科,就是专门为了防治天花的。

苏莹一看这么多的科,简直头都大了,其实就是她没有医学常识,也看得出来,这个时代的医士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要懂一点,这懂一点,还不一定是真的就一点,只可能是人家不想抢别人的饭碗的谦称,对于胤禛想要照着太医院的分科来对医院同样规划,设身处地的想想之后,苏莹是打心眼里拒绝的。

但是胤禛坚称这样做更完善,两人相持不下的结果是,他们等来了一个裁判。

这个裁判是被十一阿哥带来的,弘昭一见到这老人家,本来还在耍赖的小朋友瞬间咬着手指眼睛都直了,就是苏莹,算上前世也算是见多识广了,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具有仙风道骨风范的老人家——电视剧里也没比得上的——看到这位老人家,第一注意的是他不染尘世的气质,以及那一片白的须发,这些足以让人忽略他身上挂着的葫芦,以及那一看就不值什么钱的箱子。

苏莹看到老人家也是眼睛发亮,她练功这么些年总算是见到了一个高人了,高到什么程度呢?反正她站在这位老人家面前,这位老人家就是一个汪洋大海,而她往自己身上贴点金的说法就是她是一个湖泊,而胤禛充其量就是一个小水沟。

看老人家步履从容,面容无一丝老态,头发,嗯,看这个就知道这是一个道士,在满清这个信佛的地方,见到一个道士还真是不容易。

对着这样一个绝对是高人的存在,苏莹起身,然后拉着胤禛也起身,抱拳微微屈身,“福生无量天尊!”

胤禛抽抽嘴角,只能跟着抱拳行礼。

老先生进了室内抬手遮了遮眼睛,看着前方脸色微微变了一变,很快就恢复满脸平和,回礼,“福生无量天尊!”

弘昭左看看右看看,从嘴里伸出沾着口水的手指头,有模有样的跟着抱拳拱手行礼,口齿清晰的道,“福生无量天尊!”

惹得老先生满脸笑,回礼之余还伸手摸了摸弘昭毛绒绒的小脑袋。

从来不知道见道士还有这一套的十一阿哥觉得自己心口上被插了好几箭,从以前到现在他都还没给他师父认认真真的行过礼呢。

行了礼,苏莹请老先生坐下来,等下人们上了茶,这才开口询问,“道长自哪里来?”

老先生看了看站在自己面前的弘昭,把小娃娃抱到膝上坐好,“福晋不必如此,老道本在终南山修行,因为俗姓张,大家称老道为张道人。”

“张道长好,请恕我直言,听十一弟说,您医术不错,您是道医吗?”这一点还是先确定一下的好。

张道人微微颔首,“老道行医几十年,确实是道医。”

苏莹点点头,对这样的老人家,也没什么好客套的,直接道,“道长,我和我们王爷准备办一个医院,却对医院应该设置哪些科有些拿不定主意,道长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是不是要学着太医院设个十几个?”

张道人往对面的十一阿哥那里看了眼,他这个徒弟和他说的时候可是说研究瘟疫的出现规律,怎么现在研究医院了?

第141章

对张道人来说, 不管是推算气候运行也好, 还是开医院也罢,都是济世的一种方法,是从道的表现,对他来说没什么区别。

“福晋和王爷想要办医院, 老道认为,可先不分科, 为百姓看病和给贵人看病, 两者注重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张道人看了下对面连连点头的徒弟, 无奈的摸了摸怀里不吵不闹的小家伙的小脑袋,“福晋和王爷要办的医院,除了太医院,还没有先例, 不如就先不分科?”

“不分科?”苏莹轻声在心里重复了几遍,想一想这个时代医士的特点,点点头, “不分科也好, 不过像我这样大着肚子的去看病总不能和一群人挤, 所以还是要有妇人科的。”

这样的话, 胤禛也有话说,“妇人科的话,最好不是应该由女医坐堂?”

十一阿哥也插话道,“要是这样的话, 我前段时间还建了个摔着了的,不是还应该有个接骨科来预防出现这些意外?还有我家的小子前几天积了食,还是师父按了两下才过来,是不是应该再弄个小儿科?”

张道人呵呵一笑,“那就先找一个或两个擅长多样的医士来坐堂。”

这话,别人说说,只会让人觉得这是在说大话空话,不切实际,但是出自张道人的口只会给人这很简单的感觉,得到在做的所有人的一致赞同。

苏莹想了想,请张道人移步去了书房,把计划书给找了出来,请张道人给提提意见。

张道人仔细把新出炉的简化版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放到书桌上,询问道,“福晋和王爷的意思是,只管行医,不管传承?”

“……我觉得我们管不了,”苏莹组织了下语言,“医者,有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这一点身为道医的您应该比我们更清楚,救人不需要看身份,如果连救人都需要别人的评判的话,我觉得这已经失去了医者的本心,而且,我们不是规定了?进入医院也是有条件的,需要他救治过的人的签字肯定——亲人除外,疗效才是证明一个医士本领的最佳途径啊!医院只是给有这方面的才能的人的一个治病救人的平台罢了!”

张道人点点头,继续问道,“如果是初出茅庐的医者,自认本领高强,但是没有给人治过病,怎么办?”

苏莹皱眉,对于这个问题,她还真的没有考虑到,“道长觉得应该怎么办?”

要是他徒弟的话,张道长会直接让徒弟跟着出诊三年再说,十一阿哥正是如此才敢说他能给人治个小病,但是考虑到医院的医士可能会有自学成才的那些人进入,而对于这些人……还真的要想出个好方法,既要让人心服口服的认可考核,又不能让百姓受到伤害,“这样吧,让这个医者和其他两个以上常年给人看病的医者一起给一些病人看病,辨证论治,开方用药,如果辨证一样,自然是合格的,如果存疑,可以有两个选择,一,直接看疗效,二,找更高明的医士。”

“用得着这样吗?辨证论治,其他人都相同,不就证明他是错的吗?”十一阿哥不满。

张道人微微摇头,“想要做医士,你就要让他知道到底是哪里没做对,找更高明的医士就是为了给他解惑,可不是为了证明他是错的,而且,对于这些不合格的,如果可以,还应该让他知道正确的是什么样的,这样才是正途,毕竟也是有善心的,这样,即使最后学医不成,也不会心中不畅。”

苏莹微微汗颜,话说,这修道的人就是不一样,胸怀宽广,她最初的预想之中,不合格的是要打道回府的,现在看来,明显是这位老道长更高明一些。

对于医院的最后一点规定,是针对贵族家庭不想上门看病,需要医士到深宅大院看病的人的,张道人和苏莹对这一点看法很一致,那就是必须收银子,其实这个时代的富人或者贵族看病花银子,反而是觉得有面子的一件事,你不收反而好像是看不起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知不知道医士对贫民百姓少收钱,对他们多收钱呢?答案是当然知道了,不仅知道,还以此为荣,这对于这个时代的医患关系是公开的秘密,其实就相当于富人地主给家乡修桥铺路一样,他们觉得这是善举,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整个社会也提倡这种相当于均贫富的做法。

既然有所谓的为富不仁,就有为富仁,苏莹一直觉得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一种自觉平衡的现象挺有趣的,虽然以她的思维并不能理解,但是并不妨碍她欣赏这个时代富人的这种为人奉献的精神,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很普及,所以百姓很少有仇富仇到痛恨的情况,反而对于很多做了善事的富人交口称赞。

相对于几百年后开个医院需要各种仪器,此时开医院绝对是简单到了极点了,在张道人自告奋勇的带着徒弟十一阿哥做为医院的医士,十一阿哥拉着九阿哥自动提供各种药材,苏祖母听说了要开医院自己要去做妇人科之后,就已经万事具备了。

到最后,苏莹发现就连出银子盖房子,都因为他们开的医院属于贫民百姓的地界而没花多少,都没用她出面,三进的院子就到手了,临街的屋子用来坐诊,后院用来各种药材的炮制,最后的一一进就是医士居住的地方啦——专门针对像张道人这样的居无定所的人居住的,这是张道人的提议,按他的说法,这医也是需要游历的,有外来的医者,总不能还让人家自己找地方居住吧?

十一阿哥听了这话当时就翻白眼了,要不是这位老道长说什么都不愿意往他的府上居住,他会居无定所吗?

不管如何,苏莹觉得把这个医院给成功的开办起来,算是她对这个时代做了贡献了——虽然她只出了银子,但是能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障做一点事,这个伟大的目标让她的整个人生都得到了升华,开心!

他们在这里轰轰烈烈搞医院,朝堂之中在把储君太子的规格定下之后,对让谁做太子陷入了迟迟不定的长期抗战之中,只要是谁也不敢明着说我举荐谁,在前太子的下场面前,除非马上就要当皇帝了,这做太子可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在康熙皇帝身体棒的隔三差五弄出一个弟弟的情况下,谁敢?没看以前最活跃,话里话外自己最贤德,身体力行往宗室王爷那里凑的八阿哥的那群人都沉默了吗?

到最后,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学精了,他们绝口不提立谁为太子,只是“恭请圣裁”,康熙老爷子也很郁闷,这没把太子的规格削下来的时候,这些人多积极啊?现在好了,立个太子而已就成了烫手山药了?

这些东西都和被关在家里哪里都不能去的苏莹无关。

随着月份的增加,苏莹在雍亲王府越来越是个特级保护动物了,那医院在最短的时间被建立起来,都开始给人看病了,她都没被家里的两个大佛允许出去到现场看一看。

张道人身为得道高人,还对着苏莹莫名其妙的来了句“小心有血光之灾!”

苏莹摸着肚子实在没好意思回一句——“生孩子不就是血光之灾吗?”

生孩子是女人的一大关,苏莹生前面的两个其实都觉得还好,折腾的时间不长,再加上自己的身体好,生完之后还有余力抱着孩子看看到底有多丑。

现在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饭就是带着知道照顾人的弘昭再府里散步,不过还好,此时正是春日,花园里的花朵虽然没有野外的好看,也还是可以看的,坐在那里赏花,看弘昭小朋友在那里忙着自己玩,还要给自己这个老母亲递这递那的忙活,乐趣多多!

怀孩子这事,有经验的都知道越到最后越要控制食量,为的就是避免胎儿营养太好太大造成不好生,所以,每到最后的时间段里,都是苏莹觉得最难受的时候,满桌子的菜摆在那里,却不能大快朵颐,简直是人生之痛,胤禛到最后也学乖了,直接让膳房摆饭的时候摆少一点,他陪着福晋用一点,然后再在书房用一点,这样就不用担心了。

唉,好吧,能在身份这么高,家里这么有钱、有势的情况下感受一下饥饿的滋味,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想一想孩子生下来之后的日子,现在吃的饭菜至少还是正常的,等孩子生下来之后为了哺乳,每天吃的少盐的饭菜,那才是真正的折磨!比一比的话,现在还是幸福的!

胤禛拗不过福晋,现在已经听之任之了,不过每次的奶娘还是要准备充足的,这一次依然是如此,随着预产期越来越近,医院的事,苏祖母都是让跟在她身边还几年的名为丫鬟实为徒弟的侍女去了,她就专门守着苏莹,让苏莹觉得无语的是,这一次,皇后娘娘还专门派了太医来守着。

在整个雍亲王府的严正以待下,苏莹在散步的时候感觉到了熟悉的感觉,这第三个孩子总算是也要来到这个世界见识一番了。

第142章

已经有了两次生孩子的经验, 苏莹再次躺到产床上的时候依然免不了有一点慌乱, 还好的是生孩子的过程身体有自己的记忆,孩子也没有为难她这个母亲,一切自然而然的,孩子出生, 苏莹也感觉良好。

等一切结束之后,苏莹抱着让胤禛再次失望的儿子, 她觉得她都能看到胤禛心里面那突破天际的失望, 不过管他呢!

孩子生下来了就代表着一个母亲最苦难的月子时光要来了,即使已经有了两次坐月子的经验, 苏莹还是忍不住在心中做一番心理建设,她正在做着自我暗示,就听屋外一片嘈杂。

苏莹看向端着一碗汤进来的眼生侍女——虽然眼生,但是还是在府里见过的, “怎么回事?府里有什么事发生了?”

侍女低着头把碗递上前,在苏莹结果之后往后退了退,“回……回福晋, 是圣旨, 福晋生孩子的时候, 圣旨就到了, 王爷硬是等到您生完了孩子才接,姐姐们,大家都去接圣旨了。”

苏莹点点头,把汤喝了一口, 就被油腻的不想喝了,想递出去发现这侍女站的也太远了一点,无语的看着一直低着头的侍女,“这样啊,怪不得是你这个不常见的来送汤,不过,这府上除了王爷还有人叫我福晋,不是都叫我主子的吗?你是谁管着的?站那么远做什么?全府都去,你怎么没去?”

这侍女也怪,她抬头看了眼苏莹,竟然不等吩咐就往外走!

苏莹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这个是什么桥段?看了看自己手中的药碗,闭上眼睛用鼻子嗅了嗅,竟然闻出了药味!

虽然屋子里还有着浓重的血腥味没有祛除,但是她那灵敏的五感也不是摆设,苏莹当机立断抓起枕头向侍女扔去,侍女应声而倒。

“来人——”没人进来?好吧!苏莹后知后觉的想起来要是不解决她的那些侍女们,这个眼生的怎么可能进的来?

苏莹感受了下身体里的气血因为用了真气而不受控制的感觉,总算是有了点自己这是身在宫斗宅斗的高发地区清朝的感觉了,把手里面的碗放到一边,自己点了自己的穴位给自己做了催吐,可惜的是明显有点晚了,尤其是越用真气血液的流失越不受控制。

生完孩子最怕的就是大出血,苏莹有点自嘲的笑笑,想她这几十年,没有栽在一切宫斗宅斗的高发桥段上,甚至生孩子都是顺风顺水的,却倒在了外力导致的大出血上,还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感觉生命力随着血液的流失而减少,苏莹在止血的穴位上点了点,无奈的发现真气不能用真的是麻烦,止血的效力不足,只能放弃做无用功。

“这搞阴谋选的时机太好了,”把孩子往内侧放放,慢慢躺好,看着正咕哝着小嘴的小娃娃,苏莹费力的笑了笑,“我也算是幸运了,上辈子感受一回死亡的感觉,见了一回死后的世界,这一次再来一次,其实也不是很糟糕,就是慢慢的感觉越来越冷,不好受罢了,就是可怜你这个小家伙了。”

在意识趋于模糊的时候,苏莹听到了外面的脚步声,在确定了侍女还在那里趴着,她总算是放心的失去了意识,此后世界一片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