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1/1)

第126章

太子妃坐起来, 看向皇后娘娘和康熙皇帝, “皇阿玛、皇额娘,儿媳这身体不争气,给你们添麻烦了!”

皇后娘娘按住她没让她行礼,“你这孩子, 你叫我这一声额娘,就没有什么添麻烦不添麻烦的, 大格格, 来让你额娘看看你。”

“额娘——”

太子妃紧紧的抓着大格格的手仔细的看了看她,转身看向皇后娘娘,“皇阿玛皇额娘, 到最后了, 你们还愿意来送我这个不孝的,儿臣本该没什么遗憾的, 可是……这府里主子不多,其他几个孩子虽说也是我的孩子,但是从我肚子里爬出来的终究只有这一个, 其他几个我就是去了,他们也有他们亲额娘照看,只有大格格,我这一去, 父母皆无,着实可怜,儿媳——也不敢指望什么, 唯望皇阿玛皇额娘垂怜这孩子几分。”

皇后娘娘忍不住抹泪,“看你说的什么话,大格格可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嫡子嫡女,谁敢欺负她?有皇上看着呢!”

太子妃轻轻一笑,“儿媳在此先行谢过皇阿玛皇额娘!”

太子妃看向胤禛,费力的抬起手拱手,“这些日子,多有麻烦四弟了,难得四弟也不嫌我这个嫂子事多。”

胤禛连忙避了避,微微叹息,“这些都是臣弟该做的!”

站了起来避到一旁的苏莹连连点头,身为这个时代的顶层人物,只需要列个清单吩咐一下就有人把事办好,这帮得可是妯娌,她一直觉得这做的还不够。

太子妃摇摇头,她虽然多在病中,但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大格格能这么快把什么都捏到手里,不就是因为那些东西都被直接送到了大格格手里了吗?从来都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这个道理一直都知道,却偏偏只有到了困难之时,才会知道这样做的可贵!

府里的几个侧福晋,她也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了,有多么的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她心中有数,大格格有了威信,才让一切顺利的进行了下来,让她有了这几天的安宁,也让她很欣慰女儿的成长。

所以,她这次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你们不嫌麻烦的帮了我们这么许多……我也没什么能帮你们的,到最后,大格格以后还要劳你们多照顾了!”

“二嫂……”

太子妃微微摇头,对着大格格摆摆手,“我想单独和皇阿玛皇额娘说几句话,大格格带着你四叔四婶去歇息一下!”

太子妃等三人离开了,撑着身体跪了下来,“皇阿玛,有些事本轮不到儿臣来说,但现在儿臣已是将死之人,有几句话藏在心里不吐不快!”

康熙皇帝看了太子妃好一会儿,道,“讲!”

太子妃叩首,起身,“皇阿玛,立储之事,儿臣不知道您想立谁,我只是想从我看到的那些事说一说,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皇子阿哥们后院的子嗣之争,因为咱们大清从祖上的习惯,很多规矩就是没有规矩,其它兄弟们的具体情况,儿臣不知道,但是在儿臣这里,儿臣可以明确的告诉皇阿玛,儿臣之所以只生了大格格一个除了儿臣和太子之间的不睦之外,就是儿臣初嫁来时这些后院女子们联手对儿臣下了黑手。”

康熙皇帝的脸瞬间变黑,皇后娘娘左看看右看看,对于太子妃的大胆也是惊的不行,对于康熙皇帝这种接受帝王教育的人,他怎么可能去关注后院的那点他眼里的小事?可以说皇后娘娘看了眼太子妃,最后轻叹一声,不管了。

太子妃继续道,“儿臣说出来,并不是为了向皇阿玛诉苦,被下黑手,也是儿臣嫁过来之后技不如人,儿臣想说的是,咱们大清对于爵位的继承真的是有点太过混乱,儿臣这一次……”

太子妃叹口气,“这一次之所以雪上加霜,不正是因为弘皙和弘晋的额娘想要爵位引起的吗?太子是咱们大清的罪人,我这个太子福晋本也应该同罪,其他人……皇阿玛因为父子之情而对太子留情对我们这些人留情,那是皇阿玛宽宥,其它兄弟那里儿臣不敢评价,儿臣这里,为了一个爵位他们虽然不至于兄弟相残,却也到底有了间隙,其中到底是为何,皇阿玛,您要心中有数啊!”

太子妃再次叩首。

久久之后,康熙皇帝站起身,透过玻璃窗看向窗外,“……朕知道了!”他才知道,原来他这个皇帝除了选出个合适的继承人之外还要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太子妃——太子妃——”

在听到这连声得的惊呼之后,大格格捂着嘴快步从屋内往外赶,胤禛和苏莹快步跟上,到了外面,看到外面跪了一地的宫女太监,听着大格格悲鸣的声音,心中明白,太子妃在熬了这么久之后,终于丢下世间的这一切,丢下大格格,魂归地府!

康熙皇帝和太子妃所在的瓜尔佳氏这一支,可以说关系颇为亲密,太子妃从小被康熙皇帝选为太子妃,自然不只是从政治方面来考量的,毕竟这一支瓜尔佳氏几代都和爱新觉罗联姻,关系错综复杂,认真来说,太子妃还是康熙皇帝正经的小辈。

太子犯了错,太子妃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实质上的连累,就足以看出康熙皇帝对这个儿媳的满意。

太子谋逆一事经过这段时间的淡化沉寂,被众人抛之脑后之后,在太子妃病逝而亡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让人们终于想起来,太子之事没有盖棺,太子也还有一大家子没有定论!

朝堂上由此引起的各种争论那是此起彼伏,有人要对太子的子嗣论罪,有人为太子的子嗣开脱,可以说,除了太子谋逆这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没人去争,什么都有人插一嘴,到最后,太子妃的逝世倒成了少有人关心的事情。

太子妃的葬礼并不大,当然了,规格上虽然和太子差不多,但是康熙皇帝和皇后娘娘见了她最后一面的消息并没有保密,事后也没有对拜祭做什么要求,所以太子妃的规格虽然不大,规模却并不小,至少除了皇子阿哥们的福晋之外,京城王公贵族的府上也都来到了这个稍显偏僻的皇庄进行了拜祭。

不愿和太子合葬一处的遗愿,最后还是让太子妃如愿了,两人各自的墓地相距甚远,总算是不会在地下还做一对怨侣。

葬礼过后,大格格直接被皇后娘娘接到了宫里,此时,前朝关于太子谋逆一事的后续依然没有一个结果。

太子被废,以郡王规格下葬,这是康熙皇帝订的,再说了,葬都葬了,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能把顶上老大的儿子重新挖出来再埋一遍吧?真要是那么做了,乌沙要不要得都是小事,要紧的是脑袋还要不要了?

对于被皇后娘娘接走的大格格,也没有人去专门攻讦一个对朝政没啥影响,以后还可能远嫁到蒙古的贵女,所以,朝廷上的争论主要存在于太子的两个儿子身上。

康熙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每天就听下面一群人各种引经据典,把历史上的各种谋逆事件拿出来各种争论,把一个严肃的朝会弄成听评书的地方,这些大臣们也挺厉害的。

在听辩论会的同时,康熙皇帝还动用人手开始查探他的儿子们后院的那些事。

这对于向来是只管指婚,其它万事不管的康熙皇帝来说绝对是严重不符合他本人形象的事情,可是太子妃去世之前的话绝对是在老爷子心里扎了一根刺,如鲠在喉!

这些年,随着孙子们的年纪渐大,各府都有一件大事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立世子,对于各府世子的人选,康熙皇帝一直以来都是不插手,让儿子们自己往上报,反正对于这些孙子,他真正熟悉的也没有几个,这一次这一查,简直是把老爷子吓了一大跳。

从老大到十四这些成了亲有了孩子的皇子阿哥,除了十二那个一个儿子不存的,剩下的儿子哪个儿子都不少,除去那些夭折的,活下来的,有嫡子的竟然只有一半,一半是七,听起来是很多,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就会细思恐极。

虽然对他来说,孙子是谁生的都差不多,但是也不能差这么多吧?!

更为重要的是,他这一调查,才发现儿子们的后院还真是如太子妃所说的那样,争斗极为严重,简直是给老爷子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都让他开始以审视的目光去看他的后宫了。

皇子阿哥们可不知道太子妃去世之前还挖了一个大坑在前面等着他们,虽然不知道太子妃挖这个坑到底是出于报复心理还是其它,但是,只要皇上放在心上了,破坏性绝对是巨大的,只是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罢了!

朝堂上在经过漫长的辩论后,康熙皇帝到最后也没有表态他对太子的两个儿子弘皙弘晋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反而是在又一次朝会开始的时候直接让众人给储君之位提人选,给一众关注点完全不在这个上面的大臣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第127章

如果你以为老爷子只是让大臣们给立储提个意见而已, 你就错了, 老爷子接下来的操作更厉害,在传达了他想再次立个太子的信息之后,他直接潇洒的封印了,吵架一直吵的很嗨, 完全忽略了其它的大臣们这才发现,腊八已过, 这都快二十三了!

虽然已经小年了, 但是皇上您扔下这么一个大消息下来,直接封印算什么?咱们完全可以这个年不过了,把太子定下来之后欢欢乐乐过接下来的每个好年啊!

就是被康熙皇帝这个大炸弹差点砸晕的皇子们都对老爷子的这个操作腹诽不已, 话说, 您老人家是没人敢问了,他们这些对此更是一无所知的皇子阿哥们可是麻烦大了, 过年送个礼都成问题了,他们自己还是懵圈状态呢,这些病急乱投医的大臣们竟然还给他们送拜贴, 这太子死了才多久?前面太子妃可是才下葬!

这要是太子和大哥一样只是被圈禁,他们生命有保障,他们奋起一搏,拼一拼还行, 反正没啥生命危险,被圈禁了,照样有吃有喝, 就是当犯人这一点,惨了点!

但是现在——他们心里挺虚的,尤其是身为那一晚的平叛主力,亲眼见过太子尸身的几位皇子阿哥,他们简直是一听到要选太子,好嘛,都顾不上这是过年的时节了,直接闭门谢客了。

其它的皇子阿哥们一看这情形,不约而同的学了这几位,也开始闭门谢客,本来觉得这是个出头表现的好机会,可以力争上游一下的皇子,在这种传染一样的反应下,只能选择合群,你闭门我也闭门,大家都闭门,省心省事!

他们这一集体闭门谢客,本来还能病急乱投医以下的大臣们就更傻眼了。

好好的一个年,除了一个老爷子,上到皇子阿哥王爷,下到能站到乾清宫的不起眼小官,这个年过的都是憋憋屈屈,心急火燎的。

憋屈归憋屈,年还是要过的。

别人苏莹是管不了,但是在雍亲王府,还是挺有过年的气氛的,尤其是下了雪之后,弘易领着两个弟弟就已经让整个王府都热闹了起来。

弘易和乌日宁贵两个还好,又长大了一点的弘昭小朋友就好像是哪一天突然开窍了一样,弘易说他“笨”的时候,都会回嘴了,还是反弹那种“你笨”,有一回,苏莹看他跑的跌跌撞撞的,怕他摔着了,就说了一声“慢慢走,别跑”,这小子直接来了个“就跑”,把苏莹弄的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让苏莹更无语的是,弘昭刚说完,就趴到了地上,还委屈的看着她抹眼泪,让苏莹好一番安慰,等不哭了,问他“以后还跑不跑了?”人家直接来了个干脆利落的“就跑”!

苏莹那一刻真的是……要不是看他小,这件事绝对不会这样过去的。

弘昭小朋友另一个开窍的表现是,知道自己选择吃食了,不再是给什么吃什么,并且开始有护食的习惯,自己的东西和哥哥们的东西分得清清楚楚——也不知道他的小脑袋是怎么把那些东西记清楚的——还好这孩子护食归护食,但是如果好言好语的商量的话,他也不是那么护食,不然,苏莹觉得她这个妈妈绝对要担心一下这孩子的以后。

作为占有了社会资源最大的一部分的一员,苏莹对于孩子的未来完全不焦虑,所以所有的提前教育在她这里是完全没有的,往往是胤禛这个阿玛有时候往往看不下去了,自己拎着孩子去启蒙去了。

所以,在三个孩子每天疯玩都没惊动府里的这尊大佛,苏莹就知道,胤禛这里有事了,还是不小的事。

往书房晃荡了一圈之后,发现弘易新拜的师父戴名世戴先生竟然也在,挑了挑眉,离开的时候冲着苏培盛招了招手。

苏培盛往书房里看了看,苦着脸赶紧跟上。

“主子!”

苏莹冲着书房扬扬下巴,“那个不是弘易弘阳新拜的师父戴先生吗?我怎么没看到弘易弘阳也在书房?难道是我看错了?”

苏培盛摸了摸鼻子,“主子没看错,这次是主子爷请戴先生来的,咱们大阿哥二阿哥这不是放假了嘛!”

苏莹嗤笑,“朝堂上这是吵出结果了?”

苏培盛小心赔笑,“回主子,这倒没有,就是皇上封印之前让举荐储君来着。”

“老爷子这一招挺高的啊!”本以为康熙皇帝会因为太子之死而没了立太子的心的苏莹仔细想了想,不禁拍手赞叹,“转移目标成功,试探大臣,试探阿哥们,可惜啊,这过年之前清净了,过年可就不清净了。”

苏培盛小心抬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过年,谁敢给皇上找不清净。”

苏莹微笑,“还能有谁?过年可是一家团聚的时候,除非老爷子不让阿哥们王爷们进宫给他老人家拜年,不然,清净不了,你说,你们爷着急什么?比他着急的大有人在。”

苏培盛继续赔笑,这福晋敢说主子爷,他这个奴才可不敢,再说了,他在旁边都觉得火烧到眉毛了,也就福晋,唉,还是老神在在的。

在苏莹看来,那些事反正做主的权利在康熙皇帝手里,他们这些人除了谨守自己的本分,听皇帝的令就行,做那么多,主动权又不在手上,谁知道是不是多做多错?想罢,苏莹对着苏培盛摆摆手,“行了,既然戴先生来了,就留下用个饭,咱们府呢,一到过年就事多,今年这事只会多不会少,我让人去给戴先生准备的年礼装一下,等他回去的时候,你让人给顺道送回去。”

苏培盛赶紧答应,继续回去勤勤恳恳的守着门。

书房,戴名世听完雍亲王讲了太子自戕之后的发生的一系列事,捏着胡子沉吟良久,对着雍亲王道,“依老夫看,皇上对这朝堂之事心里和明镜似的,现在之所以抛出立储一事,除了让群臣不再追究太子的后事,还有就是看一下这朝堂的具体情况。”

胤禛挑了下眉,“朝堂的具体情况?和立储完全是两码事!”

“不然,”戴名世喝了口茶,“王爷,不是老夫妄言,这要是在前明,只要立储之事成为定局,就是皇上有什么心思,也绝难有什么改变,太子——前太子也不会走到那个地步。”

胤禛这下好奇了,他对于前朝了解还真不多,知道的也大都是道听途说,“本朝和前朝有什么不同吗?”

戴名世捋捋胡子,“当然不同,前朝虽然有皇帝分封诸子造成的尾大不掉的情况,但是王爷,这些被分出去的王爷一没有参政的权利,二没有领兵的权利,三也不存在后来的皇帝继续加封的问题,唯一有的就是好吃好喝,这都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小的方面更是数不胜数,王爷,您再看看现在。”

现在,胤禛想想他们这些皇子,再想想前面的那些王叔以及再前面的铁帽子王们,不禁沉默了,说实在的,他皇阿玛为了平衡各王爷手中的权利,到底费了多大的功夫,他还是心里有点数的,其中他那个八弟的福晋,就是明证之一,都说是八阿哥娶了一个王爷的外孙女,是所有福晋之中身份最高的,就是因为八阿哥母妃的身份太低,是皇上为了儿子着想,可是实际如何呢?身为皇帝的儿子真的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吗?

外人都觉得是八阿哥胤禩占了便宜,实际上,在当初北征噶尔丹,康熙皇帝急需整合所有兵力的情况下,这绝对是利益的一个交换,面上说的再好,噶尔丹败了之后,安亲王岳乐一脉被取消谥号、降爵安郡王的下场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些年,康熙皇帝各种手段齐出,现在还掌兵的铁帽子王爷和宗室到底还有多少都值得存疑一下。

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八大贝勒时期的一种遗留,这种遗留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虽然让满人有了凝聚力,但是也会给皇帝造成一种掣肘——当然了,这一点对当今康熙皇帝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至少在三藩沙俄噶尔丹之后,还真的没人会对他真要做什么产生什么异议,以废太子一事为证。

可是这对康熙皇帝来说没什么影响,不代表对继任者也没有影响啊,不提朝堂之中本身存在的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就是他们这些皇子阿哥,哪个人身上没有几个包衣门客被举荐到朝堂之中为官的?就是被幽禁在府里的大阿哥,据胤禛所知,他的包衣奴才那官依然当的风生水起,听命于谁还真不好说。

而在这方面,胤禛自己本人也是如此。

这些力量一一算下来,直接把朝堂分成了一个个的利益小团体,下一个继任者上位了,这朝堂听谁的估计都成问题了——这么一想,胤禛都开始怀疑他想要争夺储君之位的正确性了。

戴名世看雍亲王皱起的眉头,轻声咳了一下,“王爷要争夺储君之位,这胜算应该是极大的,但是,争夺成功之后,问题也很大。”

胤禛手指敲了敲桌子,“先生请说,愿闻其详!”

第128章

戴名世将桌案上的《资治通鉴》拿在手中, 问道, “王爷,您觉得什么样的太子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胤禛惊奇道,“这太子在先生眼里还有合格不合格之分?”

戴名世理所当然道,“自古以来, 帝王都能大体分为分英明、守成、平庸、昏庸四种,太子这一国储君只能分为合格、不合格。”

胤禛觉得致力于当史学家的果然都不是一般人, 他倒要听听, 这是为何,“先生能说一下这其中有什么不同?”

说起这个,戴名世立马精神焕发, “当然不同, 但凡帝王,文治武功皆有, 才能成功铸就盛世,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无不是如此,而守成之君在老夫看来也是一个美誉, 要知道,前人打下的江山,后人如果能把这片土地上的人教化好,就可以称之为守成, 在老夫看来,守成的皇帝守的好就可称英明,比如当今圣上, 他的文治武功哪一项不能称之为英明神武,而守的不好就只能称平庸了,至于昏庸,唉,不讲也罢!”

对于无时无刻都记得拍马屁的人,胤禛抽了抽嘴角,“所以说,最后成了皇帝的储君就是合格的,没有做皇帝的就是不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