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1/1)

“大小姐你年纪小,知道扬州十日吗?”

“……知道。”扬州十日又称之为扬州屠杀,那场屠杀死了多少人没人知道,只知道只尸体就有八十万,这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更迭逐渐被人遗忘,但知道的谁又真的敢忘?

“我的姐姐就嫁到了扬州,那时候我还是个少年郎,现在也过去快五十年了!很多人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时刻注意着江南,扬州十日就是缘由。”

苏莹看着哭的像个孩子一样的王长老默默闭了闭眼睛,等着哭声渐止才轻声道,“我以为有这种国恨家仇,你不会对清廷低头。”

“我确实没想过要低头,可是人老了,有了后人,求的多了,想的也就多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报仇又如何?无非是给小辈们带来杀身之祸,”王长老长叹一声,“东印度公司这么些年越发展越壮大,按照它的发展,再过几年就会把咱们的财路给堵上,我这老骨头也就罢了,但是船队里的孩子这么多,船队再发展下去,迟早要和这个公司对上,人家公司要地有地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咱们呢?什么都那么点,岸上还有个朝廷想着从你身上薅羊毛下来,大小姐你说,我们能怎么办?总不能真拖家带口的去做海盗吧?!”

第54章

苏莹送走了王长老, 回了船舱,看向一边拿着书不知道想什么的胤禛, “你听了这么久,听出什么来了?”

“扬州十日是什么?”

苏莹坐到胤禛对面, “你叔祖爷爷多铎南下到扬州,遭遇史可法的抵抗, 城破后对城内百姓进行了十天的无差别屠杀, 这场屠杀死了将近八十万百姓, 除了扬州十日, 还有一个嘉定三屠,要我介绍一下吗?”

胤禛绷着脸冷冷的看了苏莹好长时间,发现对面连眉毛都没皱一下,无趣的转头, 给手中的书翻页,继续看书, “我以为你对此会愤怒。”

苏莹微笑, “胤禛, 你看史书的心得是什么?”

胤禛略微迟疑,“强者为尊?”

苏莹点头,“是啊,成者为王, 败者为寇,唐太宗李世民,后世对他的评价经过他子孙后代的渲染, 简直成了一代雄主,但是历史依然记住了他杀兄夺位的事实;明成祖朱棣,他在世之时,西北被他打的闻风而逃,郑和下西洋更是宣扬了他的威名,著书《永乐大典》宫里现在都还在沿用,但是史书对他篡位一事依然如实记载,史书里面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虽然有美化,但是事实都是还算完整的被记录了下来。”

“然后呢?”

“胤禛,历史只是忠实记载发生过的事情的工具,可能会被美化,但是并不会出现遗漏,也不会被掩盖,再怎么大的弥天大谎,也会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尤其是这些事情和皇室挂钩的时候,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国家。”

“这样的话,太子才是被记的重点吧?我以后最多也就是一个闲散王爷,按照太子对我的不喜欢程度弄不好以后连闲散王爷都没得做。”

“即使是闲散王爷,你也是要在史书有一笔的,所以你要好好干,本姑娘希望本姑娘在史书上的形象如同美玉一样,白玉无瑕,最好任谁提起本姑娘都称赞一声,总之,不希望有任何不好的评价出现。”

“这个是不是有点难?”

“你不要犯错不就好了?放心好了,我会好好辅佐你的,即使是闲散王爷,你也一定是世间最出彩最优秀,让人交口称赞的闲散王爷。”

胤禛看着对面说着说着就开始奋发向上的福晋很有求生欲的肯定点头,“福晋说的是,闲散王爷而已,没什么难的。”只要不冒头就行,有这么一个喜欢管事的福晋,胤禛觉得他一定要低调一些,不然别说闲散王爷了,贝勒都有点悬。

苏莹看出了胤禛对此的不以为然,不过一想到这位未来可能的皇帝现在是这个样子,苏莹突然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嗯,他高兴就好啦!

不过有一个问题,胤禛还是要重视的,那就是东印度公司,这个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也值得被重视。

和王长老说开了一部分之后,苏莹第二天就见到了另外两派的带头人——苏莹感觉更像是松散联盟的代表。

和这两派聊了几句之后,苏莹就知道她猜对了,这两个代表其实也不是选出来的,是她祖母给指出来的把一群人聚在一起,属于一家子一家子的家庭联合,渔民每家每户都有船,靠海吃饭,而做海商的则是自己拉拔着一群人,就是跑生意的,而负责保护的是祖母的死忠——也就是苏莹手下的那一批人。

这些情况听是一回事,现在看到了又是另一回事。

苏莹总算是明白为什么祖母对于这一趟南行一点担心的样子都没有了,合着原来的船队的战斗力直接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王长老这些人手上,另一部分就在自己手上。

去做渔民的这些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分布于台湾岛、海南岛以及陆地周边,为了苏祖母,在山东天津也有分布,充分做到了只要有渔民的地方就有他们的存在。

做海商的这一部分也很有意思,人家说做海商,那还真就是本本分分的做海商去,一点犯法让人抓小辫子的错误也不给人留,据说,要不是苏莹成了皇子福晋的消息传的快,海商里的有钱人差点把女儿送给市舶司的官员做小妾。

海商们因为只做生意,倒是与同样认为自己只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关系良好。

不过这样也有坏处在这个欧洲的海盗被官方支持的时代,没有自己的武力值,被抢一次就够他们倾家荡产的了,要不是几方都没有彻底分割清楚,海商们只会更难受。

渔民没有后台身为最底层容易被盘剥,所以需要她海商没有后台没有保护力量很容易成为官员和海盗眼中的肥羊,所以需要她而有力量能靠自己的海盗海商都做的,又怕成为海上的孤魂,还要和有欧洲皇室做靠山的海盗以及东印度公司抢生意,同样需要一个靠山。

各有所需,要求明确,那么一切也就好办了。

其实,三派之中最不好办的是渔民,他们分布的广,人口也多,总不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给他们站台吧!

“为什么是渔民最难办?”在胤禛眼里,渔民的事应该是最好办的才是因为他们要求是三者之中最少的,同时因为分散太广,抱不成团也就产生不了什么威胁。

苏莹想了想,问胤禛,“你觉得对你来说是有所求的人好帮,还是无所求的人好帮?”

“……无所求。”

“是啊,可是我的属下这么无所求,我这个当老大的会很烦恼啊,他们求的是不受人盘剥,可是市舶司都敢对着可以面见皇帝的洋人收钱,可见官员的素质如何,再说了,就算是好官吧,这一个是好的,下一个官也是好官?”

胤禛都要被福晋那浓厚的责任感惊呆了,福晋这是要负责这些人一辈子的节奏啊!她要拉着这些人一辈子,换算一下就是自己要拉着这些人一辈子,胤禛只要想想就觉得脑门疼。

为了减少负担,胤禛当机立断的开口了,“既然如此,咱们可以按照这些人的所在地分成几旗,看看有几个,然后让他们选出负责人,你不是说,内陆的人少有吃到海鱼的吗?咱们可以学那个什么东印度公司也成立个公司,就卖海上出产的海鲜。”

吃了一路的不重样的海鲜,胤禛可算是知道大海里有多少稀奇东西了,他这个皇子都觉得一路上吃的很满足,更别说那些一辈子没见过海的人了,而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的穷人,也有很多的富人,这海鲜绝对不愁卖不出去。

真卖不出去,大不了找皇阿玛做个广告,从手表和镜子就可以看出来,京城的王公贵族对他皇阿玛吃的穿的喝的用的那是买账的很。

第55章

苏莹听了胤禛的打算, 觉得她有点对不起康熙皇帝,她好像把他的四儿子给带偏了。

不过, 她对此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

胤禛这个向来对金钱没啥概念的,都知道怎么赚钱了。

不过, 让一个皇子会赚钱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哦,但是他的提议确实可以实行, 回去就带一船的海鲜做为伴手礼好了, 皇室上上下下以及宗室有名有姓的都应该送一些, 嗯, 还应该专门给这些海鲜记录一个菜谱,这样就完美了。

既然要这样做,那完全可以沿着海岸线开展一下养殖业,养珍珠、养鱼、养虾、养蟹、养海带、养紫菜、养鲍鱼……

海里那么多可养的东西, 这是一个大工程,完成了, 绝对于民有利。

胤禛艰难的按住苏莹还要继续写下去的笔, “福晋, 咱们只有五个月的时间!”

“嗯,最重要的是这是个无底洞,想要做,就要先做好赔银子的准备。”而奔波于生活的百姓哪来的时间闲钱去研究这个就是研究了, 他们也赔不起,所以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时间有钱的没必要研究这个, 有必要研究的没钱没时间,从古到今,从现在到以后,这一点都不会改变,也没啥改变。

“福晋,那你还准备做?”

苏莹对于这个还没成型就要夭折的计划书当然不甘心,想了想点点头,“咱们可以先找一个地方,找一些有经验的渔民在那个地方做实验,咱们给俸禄,有成果了,可以让他们去推广,等养出来了,咱们负责收和卖,四阿哥,我突然觉得这好像是一份很有钱途的事业啊!”作为一个社会顶层的人,享受着整个社会最好的资源,为百姓做点事没毛病,再说了,这个研究要是做好了,最终得到好处的不还是他们吗?

——他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找到合适的人和前期的投入。

古人能研究出来桑基鱼塘、稻田养鱼,没道理研究不出在海边养海鲜的方法——说起桑基鱼塘和稻田养鱼,好像这个时代也只有一小部分这样做的,也可以推广一下,给农民创收。

现在还属于清朝建立初期,人口没增加多少,还属于地广人稀,士绅这些大地主也都还没发展起来,农民也还有些自己的活路,就是怕这些勤劳的劳动人民手里有点钱就使劲的生孩子,最后还是没啥钱,这样想想,几百年后养一个孩子可以把一家三代的金钱和精力全投入进去,把很多人弄得都不敢生,还真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最后都是没啥钱!

苏莹在心中对比了一下,最后决定,这个计划提上日程的同时,还要让人读书,还要进行全民教育,读书可是个大花销,花销上来了,要是和几百年后似的,每个新生儿打防疫针(造成很多残疾儿)进行全民免疫,再把这个全民免疫和全民免疫挂钩,不打不让上学,不上学就是违背教育法,这就是人为造成一大笔开销,加加减减下来,老百姓自己都会不愿意生了。

——好像很不人道啊!不过上位者都不和普通老百姓讲人道,老百姓就是提款机,用得着的时候,你就是当家作主的,用不着的时候,你一个老百姓懂啥,要听专家的!

也是,几百年后人吃的药都是从老鼠、兔子、猴子、山羊等等这些动物身上试验出来的,人都和动物吃一样的东西了,还讲什么尊重生命,动物的生命是被尊重了!

呕,想想都恶心,还是算了吧,这种恶心事真是有点违背苏莹的做人底线,这也给苏莹提了个醒,做为一个国家里面的少数人,还是要注意一下自己的道德操守的,不然,会给很多人带来不好的后果的。

苏莹觉得她最应该庆幸的是现在这个时代是全民中医的时代,这并不是说中医的医术有多好,而是因为中医中药都在中国人身上试验了几千年了,也没见出什么大问题,在欧洲鼠疫——也就是黑死病盛行导致死了三分之一人口的时候,华夏依然好好的。

这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经过过什么瘟疫之类的,纵观华夏历史,大型瘟疫不仅不是没有还有很多,甚至好些次都达到了“死者不可胜计”,“丁尽户绝”, “户灭村绝”的程度,最近的一次瘟疫恰好也没过去多久,也就是五十年前而已。

这次瘟疫从明万历开始直到康熙年间才算是终结,延绵八十多年,其中崇祯十四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六年(就是1641年),南北两直隶,山东、安徽、 浙江、贵州、湖南等地疾疫大作,其中惨状到了“春二月瘟疫大作。有一家死数口者,有一家全殁者,白骨山积,遗骸遍野”的程度。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的瘟疫,更是“有疙瘩瘟、羊 毛瘟等,呼病即亡,不留片刻。

那个时候,明王朝是怎样的?内外交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明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在那样的情况下,把情况遏制住,总不可能是靠远在千里之外的连萌芽都没有的西医吧!?

——扯远了!

总之,这场已经过去五十年的瘟疫离苏莹还是很远的,现在还是要让百姓手里有钱才是现在主要的事。

写计划写习惯的结果是,苏莹把赚钱的想法都记了下来。

胤禛一看福晋的计划书上那些养海鲜养鱼、怎么收购怎么卖出去什么的头都大了!

他家福晋想让他一个皇子阿哥去卖鱼,这很有前途吗?虽然他皇子的身份去卖鱼绝对不会少赚,胤禛还是想呵呵,虽然身为一个被史书熏陶了这么久的皇子,利国利民之事还真是有必要做一下的,但是——“渔民就这样吧!那么另外两个你准备怎么办?”

苏莹将写了大方向的‘养殖计划书’放到一边,“能怎么办?这两个要找的可不是我,他们要如何看的是你想他们如何。”

胤禛对此是坚决拒绝的,他就是真的想做一个闲散王爷,他也不能到海上做王爷,就是草原都比海上要好。

苏莹对胤禛的想法嗤之以鼻,就是因为他们这些皇室子弟这样的想法,才会把海洋白送给了欧洲那群海盗。

“你的意思是,海上随我的意?”苏莹想了想这样问胤禛。

胤禛一看苏莹这个要搞事的样子有点迟疑,但是他又想不到在海上搞事能搞出多大的事?又不是长江黄河这种,她要是在那里搞事,胤禛觉得他得随时提防着她干出什么大事,但是在海上?身为在海上也生活了一段时间,比较有发言权的人,胤禛觉得还是陆地好,海上除了水还是水,还要经常靠岸补充淡水补充食物,也就海鲜比较好吃。

至于那个被苏莹在他耳边念叨了很长时间的东印度公司,胤禛觉得那完全不是什么事,福晋就是弄垮了它也没啥问题,那些洋人离大清远,哪有福晋说的那么悬?这么一想,好像真的没什么好担心的,于是,胤禛很肯定的点了头。

“福晋,你要做什么还是要和我说的啊!”为了以防万一,胤禛很有心机的加了这么一句让他以后庆幸不已的话。

“这是自然,”苏莹想捂自己的心口,“还有,你的六条船呢?”

“——也随你!”反正也是赚银子,银子他身为皇子也是不嫌多的。

苏莹捂住心口,深深觉得她以后要努力了,她以后一定要让胤禛这个目光短浅的感受一下来自大海的威力!

胤禛要是知道他的不重视才导致他的福晋发下了这么大的宏愿的话,他绝对不会这么随意的,可惜,身为皇族子弟,其他没学会,死鸭子嘴硬一个比一个厉害!

第56章

既然这次的大佬都表示他来这里就是走个过场, 就是给自己撑腰的,苏莹觉得, 她身为人家的老婆,和人家夫妻一体的人, 也不应该那么客气,于是就帮胤禛找了个阳光明媚海风习习, 可以好好看书的地方, 自己拍拍屁股开始处理事情。

胤禛看福晋这么干脆的就走人无语了那么一下, 不过能离开船舱那种小空间, 每天伴着海浪声起床入睡,练武看书,其他事情不用他操心——更何况晕了那么几天船让他到了澳门之后没有一点水土不服的症状——也没人来打扰他,除了睡前和福晋聊聊她都去做了什么, 聊聊他看史书的感想,胤禛觉得这日子让他整个人都达到了一种接通天地的境界, 最明显的是, 他的武力值终于有了明显的提升。

苏莹看着喜悦之色溢于言表的胤禛, 最终没有出言破坏他的好心情,她能怎么说?这才是他这个资质应该达到的程度吗?

还是算了,让他就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反正等回京之前和他切磋一下他就知道了。

苏莹正式接管了胤禛的几条船, 其实船上的茶叶瓷器绸缎之类的都是小事,身为织造,曹寅弄来的东西, 还是要给皇子的,质量那绝对是杠杠的,可以说,把这批东西拉出去,整个澳门都会轰动,澳门的外国人再怎么有钱,弄到的东西也只是普通品,而这批,也就比贡品差那么一点罢了。

要不是知道这批东西是拿来去卖的,苏莹怀疑曹寅把这些全部换成贡品也是轻而易举。

所以,对于这些东西,在分出了一部分质量最好的之后,剩下的苏莹给她手下的这两队都有门路的派系派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就近把这些东西给卖了,可以卖给大海商,也可以卖给来大清进行贸易的西洋来人。

在有门路,有靠山的情况下,两边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并且两方都还是以不菲的价格卖出去的,不菲到什么程度?不菲到每年经手银子都是百万打底的王长老向苏莹报价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的那样的程度。

单单王长老这一边就卖出了三百万两银的程度,在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苏莹非常惊讶,询问了经过之后,才知道,王长老把他的那一半东西论个卖了出去,一个瓷器五十两,一匹绸缎五十两,茶叶也是论包卖的。

想一想这个时代,二两银子就足以支撑一个四口之家绰绰有余的过完一整年,三百万两银子,确实是很厉害。

有趣的是,单做海商的这一边在李三姑娘的手里卖出了比王长老多五十万两的银子。

苏莹并没有见到这个李三姑娘,甚至在此之前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之所以会知道,还是因为那个一直跟在她身边跑腿的王长老的孙子王南王小哥的嘟囔。

想只做海商的这一派也是由几家组成的,最大的,也是领头人的是周长老,而这位李三姑娘看名字就知道,是李家的三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