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人间绝色 第22节(1/1)

太子弯腰把她拉了起来,牵起她手朝殿内走去。

皇后正和一众妃嫔说笑,看见太子牵着她进来便收了笑容,命诸位妃嫔退下。

“太子妃目无尊长,做这个太子妃才几日,竟不将本宫放在眼里,七日一请安都能迟到,所以被本宫罚跪。太子就算宠爱太子妃,也不能如此纵容她。”

“母后教训的是。”太子道,“都是儿臣的不是,太子妃昨夜还念着今晨要来和母后请安,儿臣却没放过她,可把她累坏了。如此一来,儿臣也有责任。”

皇后听得脸一阵红一阵白,只好道:“太子是储君,应将心思多放些在国事上。太子妃有孕后,你二人需分房睡。”

“谨遵母后教诲。”

皇后又冲魏檀玉道:“太子妃肚子可要争气,早日诞下嫡长孙。本宫今日会派个有经验的嬷嬷去东宫伺候太子和太子妃。”

魏檀玉心想这下坏了,皇后为了早日讨个嫡长孙,怕是要派人来东宫监督她和太子的“房事”。

当日,皇后派来监督的李嬷嬷随着魏檀玉和太子一起回了东宫。

李嬷嬷满面春风,一来便对他二人道:“太子殿下,太子妃殿下,皇后殿下的旨意,奴婢不得不照办,如今后得罪之处,还请多多包涵。”说完走到魏檀玉跟前:“太子妃殿下,您需将月事来临的日子报给奴婢,奴婢会替您推算日子,安排您和太子殿下同房。”

月事的日子又瞒不住,也只能如实报了。魏檀玉感觉要窒息,但此时此刻想不到什么好的应对这“皇后眼睛”的法子。

李嬷嬷掐着指头一推算,这两日正是这两位同房的好时机,笑盈盈道:“那请太子妃殿下这两日好生伺候殿下,奴婢这就让人去铺床,将房中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再来请太子和太子妃殿下一起就寝。”

“等一下,”太子把转身的李嬷嬷叫住,“孤和太子妃昨夜实在是累坏了。且今日孤还有大理寺重要的案卷没看完,看完便在书房睡了。”

李嬷嬷开口要劝,太子已经走向书房。

当夜,魏檀玉听红蓼说李嬷嬷被太子叫去了书房,不知道太子对她说了什么,李嬷嬷面无人色地出来。次日之后,李嬷嬷竟再没一副奴婢受皇后之命的语气,也再没安排过她和太子同房,倒是一直在东宫住了下来。

魏檀玉让红蓼暗中盯了一些时日,这才得知,原来李嬷嬷每七日便向皇后递一本册子,册子上都是她和太子“房事”的详细记录。

魏檀玉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名义夫君。

从李嬷嬷来东宫那日起,太子就不再和她同宿一屋,一直睡在书房。

没想到皇后的一片“好心”,竟成全了自己的心愿。

每日只用和太子一起用膳,不用同宿一屋提着心提防,岂不美哉!

魏檀玉每天无忧无虑,过得是快活至极,无聊的时候和前来的卫良娣说说话,绣绣花,弹弹琴,日子一久,两人竟快打成了一片。

魏檀玉不得不在心底里再次感叹这卫良娣聪明得很。

明明知道卫良娣讨好自己是为了得到太子垂青,也许对自己并没几分交朋友的真心,但魏檀玉却不自觉地被她吸引,她太会投其所好了,这大概就是善解人意吧。

更要命的是,这卫良娣好像什么都会。

魏檀玉从她那里学了不少自己从前不会的东西,比如蹴鞠、打马球这些男子们喜欢玩的运动。

“太子妃殿下,外面下雪了,我知道东市有一家茶楼视野极好,要不要一起茶楼喝茶看雪?”卫良娣伸手掸去刚刚走在外面落在斗篷上的雪,站在屋檐下冲里屋喊道。

下雪了?魏檀玉伸手推开窗子,果然,窗外柳絮纷纷,落地无声,今冬的第一场雪说来就来了。

日子竟过得飞快,魏檀玉的记忆好像还停留在秋夕和太子大婚的时候。起身披了件斗篷,叫了红蓼一起,走出屋子。红蓼急忙将伞打开,撑在魏檀玉头顶。

卫良娣没有带婢女,她来东宫的时候,似乎没有带陪嫁丫鬟过来。太子良娣身份,配的有贴身婢女,但她和婢女们处得不亲近,很多事情,她都喜欢亲力亲为。魏檀玉被她吸引的,还有这一点。

此刻她站在屋檐下,独自撑着伞。

红蓼始终不喜欢卫良娣,不过看在魏檀玉的面子上,对卫良娣也是以礼相待。魏檀玉叫了绿云过来,替卫良娣撑伞。

她们没乘车,徒步走在街上,东市离东宫距离不远。

冬日的长安街市,雪天的午后依旧是热热闹闹的,街上店铺几乎都还开张着,响着商人小贩的吆喝叫卖以及客人的讨价还价。竟还有露天迎着风雪表演杂戏的。

好像许久没在街市徒步了。

顽皮的孩童们在风雪中跑来跑去地追逐嬉戏,几次差点撞到怀里。雪下得细,落到地上融化了,没有落白。

进了茶楼的一楼,说书的声音传来。

“那羌人体质强壮,妇人生孩子都在风雪里生,野蛮得很,大越立国以来,将东南各国纷纷收服,独独拿这西北的羌族部落无可奈何,秦王出世之前,大越跟羌寇十场大战,一胜九负……”

魏檀玉循着声音看了眼,说书的舞着手中的扇子,眉飞色扬,台下挤满了人。魏檀玉跟在卫良娣身后,朝楼梯上走。

一楼的声音还能听见。

“可是在开战不久,秦王就中了埋伏落败了一场,身负重伤,还失踪了。羌寇一支部落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掉以轻心,想趁机进犯却不料被我大越军队直接来了个瓮中捉鳖。”

“原来是秦王知道羌人冒进,故意为之,先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此后和另一支部落交战,秦王更是用兵如神,未败一场,杀得又急又快,羌寇士气衰竭,闻风丧胆。”

魏檀玉和卫良娣一起登上了三楼,坐在了靠窗的位置。三楼客人不多,靠窗的位置稀稀落落坐了两桌客人,竟也在议论边境战事。

一桌的某客人说:“秦王从前战无不胜,那一战败给羌人之后,竟跟得了天兵襄助似的,率领的大越军队势如破竹,羌寇节节败退。”

另一桌有人正在说:“秦王是不是很快就要凯旋回长安了?”

第24章 要得人间绝色而妻之

从东宫出来时, 不想招摇过市,魏檀玉和卫良娣都覆着面纱,穿的是颜色素淡的衣裳, 也没戴什么华丽的首饰。入了这茶楼,里面的顾客都集中精力聆听说书人讲故事了,要么就是凑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边境战事。没什么人注意到她们。

店里的小二这时过来热情地招呼,问她二位要喝些什么茶。

卫良娣先询问她:“姐姐想喝什么茶?”

魏檀玉这时竖着耳朵听见那旁边的人接着说道:“羌寇都被打怕了,秦王凯旋还不是指日可待?”

“姐姐。”“姐姐。”

“哦,有没有‘方山露芽’?”魏檀玉回过神,看着店小二问。

却不知道自己这美人一回眸,单是露一双眼睛看愣了店小二,他结结巴巴道:“没……没有, 客官,这‘方山露芽’乃是‘贡茶’,小店没有。”说完更是拿着一对好奇的眼神不停盯着魏檀玉打量。

卫良娣道:“那便上你们的招牌‘春涧’。”

“好嘞,两位请稍等。”店小二急急忙忙退下。

卫良娣轻笑: “旁人单听姐姐点茶,便要怀疑姐姐的身份了。这茶产自岭南道的闽中,乃是贡茶。在长安, 只有皇室和得了陛下分赐的师垣之家才能喝着, 妹妹从来不曾尝过,姐姐父亲是大司徒, 姐姐想必是从小便喝这茶。”

这样么。魏檀玉对茶没有太深的研究, 她知道这是贡茶, 也知道产自岭南道的闽中,是那里的方山寺庙所种,传言说闽中那一带大大小小的方山寺建的有五十来座,种的那些茶采了应不至于全部都进献到长安的皇宫。

殊不知, 事实便是如此,长安能喝到这茶的人少之又少。她也确实如卫良娣说的那样,从小便喝这茶,她的阿兄也尤爱喝这茶。

魏檀玉笑道:“看来妹妹不仅懂得菜系,对茶也颇有研究。我倒是对你感到好奇,你出身也不低,怎么会懂这么多东西?你没喝过这茶,却能把它的渊源说的一清二楚。我又要对你另眼相看了。”

卫良娣道:“姐姐是家中独女,从小便备受宠爱,应不会懂得姐妹之间,也会有妻妾、妃嫔那般的争宠,妻妾争的是夫君之爱,妃嫔争的是君王之爱,而姐妹,则争得是父亲之爱。”

魏檀玉明白了,卫良娣家中还有姊妹,她应不是受父亲喜欢的那个。

店小二上了茶来,递到两人面前:“茶有些烫,请两位客官小心慢用。”

淡淡的茶香袭来,沁人心脾。魏檀玉忍不住端起来,轻轻掀开面纱,送到嘴边小饮一口,果然算得上茶楼的招牌,虽不如贡茶名气大,却有自己独特的清淡味道。这一口下去,便驱散了些寒意,只觉遍体温暖,心扉舒畅。

“姐姐……”卫良娣又喊她。

魏檀玉抬头,半晌没等来她的话,笑道:“妹妹怎么不喝,做什么这么一直看着我?”

“姐姐和妹妹也是妻妾关系,倘若有朝一日,妹妹同姐姐争夫君宠,姐姐会生气吗?会对妹妹失望吗?”

这个问题,魏檀玉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虽然与太子正式拜了堂,但她始终没将他当作是夫君。自己求的不是太子的爱所以不生气、不失望。可她又不能如此直白地回答她。略一思索,笑道:“原来妹妹今日约我出来喝茶,是为了说这个……我何需争?也无心争,安稳度日便好。妹妹若是喜欢,主动去争便是。”

卫良娣表情诧异,旋而露出微笑。“姐姐冰雪聪明,恐怕在姐姐眼中,妹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雕虫小技吧。”

窗外忽然扬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传来驿使扯着嗓子的呼喊:“边关急报!都让开,退到马路两侧!”

三楼临窗而坐的两人侧头朝外面望去。

这会下的已是鹅毛大雪,屋顶和地面都白了,只见那毫不歇气、连绵而下的大雪中,报信的驿使身骑棕马一路狂奔,一手举着羽书,一手用力甩着马鞭,楼下呼啸而过,顷刻间就去了皇城的宫门。

飞霜殿内,太子正向皇帝禀告大理寺案子的审查结果,内侍陈缇形色匆匆进来:“陛下,边关有急报!”

皇帝立马合了折子:“快呈上来。”

陈缇将羽书奉上。

皇帝急不可耐地展开来,阅过后龙颜大悦。“真不愧是朕的好儿子,短短数月,便有如此成就。”

太子的手紧紧握住卷宗。

皇帝将那羽书来回阅了两三遍,喜不自胜,又在殿里来回踱步,再阅了几遍,又到太子跟前,大喜道:“太子,你也看看这好消息。”

太子接过,见羽书上是他四弟秦王的亲笔。意思是,羌寇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惧,他留了一卫先在边境镇守,不日将亲率大军启程回长安,后续让羌寇彻底从心归顺大越之策,待回长安后当面与皇帝细讨。

皇帝此时兴奋得不知该做什么好,又对太子道:“得大越皇室列祖列宗保佑,祖宗们一统天下的心愿,怕是就要在朕的任内实现了,你四弟秦王功不可没,皇后可真是为朕生了个好儿子。”

太子冷静地看着皇帝,将手里握住的翻了一半、还没禀告完的卷宗轻轻合上,眼神一片冰冷。

“太子,秦王凯旋那日,朕命你领一支御林军出长安城三十里,亲自去迎接秦王。”

“儿臣遵旨。”太子恭敬答复,指节泛白,卷宗被握出几道褶印。

皇帝早无心听他继续禀报大理寺的案子。

太子识相地告退,一路闷闷不乐地回了东宫。屋内却不见魏檀玉和两个贴身丫鬟的影子,太子只看见了惊枝,问道:“太子妃可是又回国公府了?”

惊枝摇头:“回殿下,太子妃和良娣一起出了东宫,去哪里奴婢也不清楚。”惊枝怕说错什么话,不敢告诉太子魏檀玉的真实行踪。

“良娣?”太子回想起这几个月,自己不和她同宿一屋,她倒是清闲自在得很,天天和良娣玩在一处。旁□□妾不和,他这妻妾倒是和睦得很,她与良娣真是亲密无间,见了自己躲得远远的,一点也没把他当作夫君,虽然他们只是名义夫妻。

太子自己动手脱了斗篷,自己掸去斗篷上的落雪,又自己说道:“孤今日不歇在书房了,从今日起,和太子妃歇在一处。”他说完抬头,见她这丫鬟一脸惊讶的神情。“还愣着干什么?派人出去寻太子妃,外面天寒地冻的,叫她早些回来。”

“是。”惊枝马上回答,出了屋欣喜不已。

太子和太子妃分房睡了几个月,终于又同房了。惊枝欢喜地叫了院子里一些下人,一起去那茶楼寻魏檀玉。

方才那驿使报信的动静又在茶楼引起了一波热烈的讨论,讨论的话题自然是秦王。

眼下大越边境也就和西羌接壤的地方不得安宁,今日这急报,必是秦王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先奏请陛下恩准归来。

接着,他们又围绕着秦王展开了一波与秦王有关的一切讨论话题。

比如,秦王的感情纠葛。

几个月前,长安街头巷尾流传的诗作至今还被人传唱。只可惜,太子最后成了那绝色美人的萧郎,还是在秦王出征人不在长安时,与美人喜结的连理。

众人于是有了以下各种议论:

“秦王从前有心求娶郑国公的女儿,可郑国公之女如今也是太子妃,也不知秦王归来得知这一消息后会作何感想。”

“也不知秦王还会不会肖想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