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要我当地主gl_167(1/1)

而唐浩根这两年来的运气似乎一直都很不错——一个月后,朝廷便下了令,让唐浩根补慈溪县丞,为从九品的低等文官。

慈溪县先前只有主簿与县尉,县丞的职务由主簿兼任,主要跟县尉负责辅佐县令,分管一文一武的事务。如今多了县丞后,县丞便主管文书、仓库等事务,主簿则依旧负责文书类事务。

县丞与主簿的职责虽然相似,可实际上县丞等于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而主簿则是县委。

唐浩根便等于是通过了国考后,又通过了组织的考核、市委的提拔,从一名办事员升为了慈溪县办公室主任。

从胥吏到县丞,那些曾经因为他是胥吏出身而瞧不起他的人这下子都噤声了,巷尾的陈家老太更是悔得肠子都青了:“当初就不该受宋大郎的威胁放弃跟唐家提亲,要是当初向唐家提亲了,那我们便是县丞的亲家了,在这慈溪县,还不横着走?!”

陈家新妇吕氏:“……”

说得好像陈家去提亲,唐家就会答应似的!也不想想小叔子跟宋大郎能比嘛?人家宋大郎多才多艺,朋友遍地,而且还有宋氏当靠山。陈家有什么?除了人口多地方小外,小叔子要才学没才学,要样貌没样貌,唐家图什么?图自己的妹子到陈家扶贫?

_____

对于刘绰的举荐之恩,唐浩根感激得都不知道怎么报答,刘绰道:“你也不必感激我,我这也是在报答你罢了。”

刘绰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没有唐浩根,也没有宋玉延,更没有人通过留青竹刻来警示和提醒他关于明州的官场与豪强之间的关系,然后他就像个愣头青似的,一意孤行地要跟豪强对抗。

结果他被衙门的下属、小吏诬告他为官不仁,朝廷也因为明州的民乱,认为他治理不当,他才到明州一年便将他调走了,后来更是贬职了。

自那之后,他的官场之路便一直都很坎坷,直到他病死,都还是中低层的官员。

梦醒之后,他心有余悸,觉得那仿佛就是真的发生过的。而正是因为唐浩根、宋玉延的出现,使他多了一双臂膀,看得远了些,心态也能沉稳下来。

前不久他得到了朝廷的调令,命他明年开春便回京述职。也就是说,朝廷认为他这两年在明州干得不错,尤其是水利方面的功劳显著,又推广了占城稻,使得百姓的粮食产量提高了,还减少了客户的增加,这每一项都让朝廷看见了他的才能,故而回京述职后,基本上是升官的了。

他觉得自己若是走了,那新来的知州不一定会继续重用唐浩根,于是才为唐浩根铺了路,也算是报答了他当初的提醒之恩。

唐浩根的喜事还不只是这一件,在他被提拔为慈溪县丞之后,陈采杞很快便传出了有喜的消息来。

这会儿已经到了六月,唐浩根自从担任慈溪县丞后,便又搬回了家住,跟陈采杞相处的机会多了,这自然而然地便怀上了。

唐浩根初为人父,紧张得不行,天天问宋玉延一些保胎的问题。唐枝都看不下去了,挡在宋玉延前面道,“大哥,宋大郎并不是郎中,你问她没用。别到时候出了什么岔子,你便怪她。”

唐浩根被外向的妹妹闹得心塞,他委屈道:“我也没将他当成郎中,只是他不是看过医书嘛,我就想知道医书上有没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

宋玉延也知道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没有产检等条件,生产时也没有剖腹产可选择,故而古人为了确保生产时能顺利,在产前便会通过各种预防小产等注意事项来保证胎儿的健康。

唐浩根在确定陈采杞有喜后,便追着郎中问了许多注意事项,而陈采杞一有不适的地方,他也会跑去找郎中,可见他并非舍不得去请郎中,实则是他很紧张和关心陈采杞及胎儿。

为此,宋玉延也很乐意去帮唐浩根的忙,在闲暇时便去借了几本关于妇科的医书回来看。

唐枝知道她最近要忙蜡园跟棉花的事情,还得回族里开会,帮族里解决一些难题,常常到处奔波,夜晚回来后还得挑灯看书。唐枝希望自家兄长别再给她添事,便将看医书这事揽了下来。

陈采杞知道后干脆跟唐枝一块儿看,她还夸唐枝道,“还是阿枝想得周到,早些看这些医书,早做准备,日后自己有喜了便不会再这么手忙脚乱的了。”

唐枝一顿,心想她跟宋玉延哪里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她不会有为人母的喜悦,也不会为了胎儿的安康、是否能顺产而忧心,虽然无法享受到十月怀胎、为人母的喜悦、忧愁,但是她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姑嫂俩看了不少妇科专著,甚至还会将陈采杞的孕期反应给记录下来,以便翻看医书时能更加直截了当地摸清楚胎儿的情况。

得知姑嫂俩的行径后,同巷子里的一些孕妇也都好奇地上门来找她们咨询,陈采杞虽然有孕后会经常感到疲惫和劳累,可是有人陪她唠嗑的话她也是十分乐意的,便拉着这些孕妇一起研究妇科医书。

陈家新妇吕氏也有身孕了,不过她这不是头胎,而是第二胎了。一般人认为第二胎容易生产,可吕氏也不敢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跟陈采杞一块儿讨论时才知道自己头胎之所以有些许难产,都是因为平日有许多没注意到的地方。

这会儿她看了医书,回到家后,便将医书上说的指给了她的夫婿,陈三亮看。陈三亮不识字,可是见她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也信了。不仅很少跟她耍横了,每回陈老太又要指使吕氏去做些重活时,他也会硬着头皮去说情。

他不帮忙说情不行,吕氏跟唐枝、陈采杞玩得好,而唐浩根如今是县丞,他一个小民,哪里招惹的起唐家的人?偏偏他也想靠吕氏来跟唐家拉近关系,对吕氏自然要多哄着些。

吕氏等妇人往唐家跑的次数变多后,每每与人说起唐家都十分羡慕地道:“这唐家是时来运转了,先是受到了知州的青睐到知州身边为典事,后来又幸运地娶了都巡检之女,夫妻俩和和美美,也没急过眼。这年还当了县丞,如今那陈氏有喜,身体也是倍儿健康……”

“主要也是唐家没有双亲在世,陈氏一来便可掌管家中大权,否则唐家哪能这般安宁!”有人酸道。

“我可是听说唐家还是唐小娘子在管账。”

“那还不是因为唐小娘子也快要成为宋家妇了吗?陈氏也不急在这一时。”

吕氏“呸”了一声,道:“别胡说八道,那陈氏人好得很,与唐小娘子相处得也十分好,她甚至还不希望让唐小娘子那么快便嫁到宋家呢!”

提到宋家,众人的话题又变了:“说来宋家也是时来运转了,他将造纸的技艺拿出来给宋家,那宋家的造纸作坊一共有十几户、二三十人在帮忙,产出来的竹纸备受欢迎,族里为此帮他修葺了屋子,还给了他不少钱……”

宋家的造纸作坊早在三月便陆陆续续造出了第一批竹纸来,因为初次造纸,族人对流程还不是那么熟悉,而宋玉延也不能每个环节都监察到位,故而产出来的纸在色泽以及柔软度上还是有不少可改进的空间的。

宋玉延为此特意回去盯了一段时间,跟宋平亲自上手,她教会了宋平的同时,也让那些族人也记住了这些细节。随后第二批竹纸产出来后较之前的竹纸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让宋氏族人备受鼓舞,又一鼓作气生产了第三批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