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节(1/1)

杜振熙心下哂笑,面上端着神色,照旧冷哼道,“这样的事更不能藏着掖着,否则杜记瓷窑的名声凭白叫人抹黑,明年还指望拿什么竞标皇商?”

正是为了明年竞标,正常人才会想着要压着安抚着啊喂!

安大爷也算是看着杜振熙长大的,见杜振熙姿态硬气,满腹大道理一时竟无从可说,只恨铁不成钢的直跺脚。

一旁唐加明眼神一闪,目光掠过杜振熙瞥向城郊官道,挑眉扯了扯安大爷的袖口。

安大爷抬眼去看,就见后头缓缓驶来一溜马车,当先就是印着杜府徽记的单马大车,赶车的是明忠,显然车内坐的是陆念稚。

再往后的车马徽记更是眼熟,显然是听闻风声,受杜府邀请而出动的十三行行会的几位大佬。

一如高门小户各有族群,有事先不找官府,首先找的是各家宗族,行商的也有龙头行会,有事首先找的也是行会大佬。

杜府这阵势,不,杜府现任家主陆念稚这阵势,是打定主意要闹到官家明面上了!

安大爷神色几变,和唐加明交换个眼色,也不跟杜振熙跺脚了,抬脚就撵上那一溜车队。

杜振熙全无被轻视的不虞,望着安大爷和唐加明飘在前头的背影,嘴角无声翘了翘。

人都到齐了。

现在,该轮到杜府“喊冤”了。

杜振熙拢起双手,抱着手炉偏头问,“我们准备好的东西和人手,都齐活了?”

紧跟她身侧的桂开点头,原本肃然的神色松散开来,嘴角也无声翘了翘。

第116章 事无不可对人言

县官老爷的嘴角却直往下耷拉。

任谁掌惯了清闲衙门一大早被拉出暖被窝都高兴不起来,何况这时节临近年关,只等着封印收衙欢欢喜喜过大年,此时听着衙役锄着杀威棒唱“威武肃静”只觉耳朵疼,再看底下形容破败的死伤家属、黑压压围观的哄闹人群,更觉眼睛疼,等看向一侧旁听席时不由一愣,愣完险些乐了。

嘿,都是熟人啊!

且不说旁听席里杵着的十三行行会大佬,只说杜记瓷窑并安唐两家,瓷窑既然开在县衙地界,四时八节就没少给县衙上下送孝敬,所谓拿人手短,县官老爷的心顿时偏了五分。

再有陆念稚身上的举人功名,县官老爷的心又偏了三分,果断冲师爷抛眼色,立时就有人抬来交椅请陆念稚安坐,栅栏外的人群紧跟着响起一声唾,“当真是官商一伙!告人的在下头跪着,被告的倒有热茶暖椅招待!”

嗡嗡讨伐声中,有那反应快的瞧见行会大佬依旧站着,立时想到陆念稚这举人确实有当堂奉坐的资格,倒没跟着起哄,只将视线扫向跪地的死伤家属,眼中闪着兴味的光芒。

县衙诸人自然不会特意解释奉茶奉椅的行为,杜振熙更无心就此废话,只将手炉塞给陆念稚,还十分体贴地替陆念稚抻了抻袖口,“四叔受累,您且安生坐着。”

一副孝顺长辈,为长辈出头的乖巧口吻。

陆念稚少见杜振熙这副做张做致的小模样,心下好笑,面上沉着脸,淡淡嗯了一声。

有那反应慢的见状眼珠一转,倒想起另一茬来,“呵!我说县官老爷待陆四爷这样热情呢!隔壁县衙老爷家的嫡出次子,定的新媳妇可不正是杜府六小姐?县官老爷和隔壁县衙老爷是转折亲,和杜府可不就是拐着弯的姻亲!”

讨伐声更响,既定事实更没什么好解释的,倒是县官老爷得这一声提醒,剩下两分心也偏了,抓着惊堂木一拍,“堂下所跪何人?所告何人?所告何事?”

杜振熙等他唱完官方开场白,不等老苍头等人回话,就上前一鞠躬,“大人明鉴,被告者正是鄙府四叔。四叔可不是白身,任人想告就告的。”

民告官,先得挨板子。

这下饶是反应慢没反应的闻言都醒过神来,喧嚣讨伐声顿时熄灭,只余嗡嗡议论。

县官老爷眉头一跳,暗道杜府七少看着年轻面嫩,下马威倒使到他跟前来了,只这话本就循着律法,他也不计较杜振熙抢他威风,丢下一片红印竹签,自有衙役挥着水火棍打一众原告的板子。

守在杜振熙身后的明忠、桂开走的是稳重路线,明诚却是个跳脱的,和着水火棍起起落落的声响唱起数儿来,大有代他家四爷羞辱原告的惫懒样儿,反而引得民议更响。

堂内外一片嘈杂,县官老爷只当没看见没听见。

老苍头挨着板子,哪里还想不到这是着了杜振熙的道儿,他不是个真蠢笨的,否则也不会被背后指使挑出来领头闹事。

此刻惧怕的不是杜府权势,也不是杜振熙借由陆念稚身份使的下马威,而是杵在旁听席里的行会大佬。

行有行规,他们要是告状不成反落下诬告的罪名,以后就别想再靠着手艺在瓷窑行里混了。

至少别想再留在广羊府周边,杜府要是再狠点让行会和各处商行通口气,他们几家人只怕连岭南都待不下去。

空有不菲横财,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所谓骑虎难下,事情开了头就只能做到底。

老苍头咬牙硬挺,只死伤家属原本刻意做出副破败形容,挨完一顿板子不用再装,也如秋风落叶般声嘶力弱,再开口喊冤已是气势大败,车轱辘似的反复念叨“东家不慈、草菅人命”的罪状。

代家中长辈申辩的杜振熙再次一鞠躬,踩着喊冤的话尾巴紧跟其上,“事无不可对人言。杜府行走商界,从来知法守法。诸位喊破喉咙大不过一个理字。管理疏忽、轻贱人命的罪名不是上下嘴皮子碰一碰就算的,诸位说不出理来,我杜府就帮你们仔细捋一捋什么是道理。”

她声线沙软,说不上悦耳动听,却另有一股引人侧耳细听的柔韧劲儿,堂内外众人不由自主安静下来。

县官老爷本就偏心,因看不明白杜府是想闹哪样,只管由着杜振熙几番抢白,端着威严颔首示意,杜振熙见状抬手一挥,身后桂开也跟着一摆手,立即有管事打扮的杜府下人抱着一叠书文入堂,朗声照着书文唱念起来。

如杜振熙之前所说,瓷窑这类事故自有处置章程,管事念的无非是几等事故几等死伤,对应的又是几等处置、几等银钱抚恤。

行会大佬也看不明白杜府想闹哪样,只过手处理的事故没有一百也有几十,耳听响彻堂内外的章程确是半点不错的老例,等杜振熙问到他们脸上,自然公正道声“毫无差错”。

“瓷窑事故一出,杜府派去的管事便一心想照着这明文章程处置。”杜振熙问完几位大佬,转头看向端坐上首的县官老爷,“别说杜府没有取巧私了的意思,就算有,也不敢欺瞒十三行行会,更不敢欺瞒当地县衙。杜府全无徇私枉法的意思,倒是诸位……”

她嘲讽全开的瞥向跪倒一地的死伤家属,掷地有声道,“不想着安葬家人亲友、不想着配合东家找出事故缘由,倒撇下死伤尸身不理会,一径揪着人命不放往杜府身上泼脏水安罪名,兜的是什么居心?”

说着也不理会张口欲辩的死伤家属,小手再次往后一挥,桂开接过管事奉上的名册,捏着嗓子报出一溜人名来,不多不少正是死伤家属昨夜丧命的家中老人、妇人。

“轻忽人命,滥用老弱妇孺夜间上工?无稽之谈!想来大家也听清楚了,昨夜丧生的人命都白纸黑字的记录在名册上。”杜振熙示意桂开呈上名册,由师爷奉给县官老爷过目,自顾转身面相栅栏外的人群,“法外尚且容情,杜府何至于做出赚黑心钱的下作勾当!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别叫人哭着嚎着编排两句话,就信了地上这些人的诬告!

瓷窑活计辛苦而繁重,窑工从来只收青壮男丁。不过是东家善心,叫窑工求到跟前,为家中老弱妇孺讨些看顾窑炉、洗衣煮饭的轻省差事,才另立名册好开一份工钱。这些人丁支出是不上报县衙抽税的,不过是图份善举,大小算作对窑工家计的帮衬。

现在就是摊到明面上来说,也是行内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规矩。如今’赶巧’死伤的是这批人中的几户人家,倒忘恩负义的赖到东家滥用人工的头上来!不说杜记瓷窑,大家不信,只管问唐家、安家,只管问十三行是不是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