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5)(1/1)

但是比起大白那个开雪层要动用到凿地机的老家还是小意思,因此郎心似铁的木白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单手就将赖在榻上的大狗撕了下来。

嗷呜嗷呜嗷呜~~大白在离开暖炕的过程中,大声地嚎哭了起来,而它的叫声也的确引来了最可靠的帮手木白的小弟们。

已经长成青葱小少年的木文和朱允炆先后探进来了大半个身体。一看到趴在地上悲伤嚎哭的大白汪,木文立刻一脸心疼地扑了过去,朱允炆随后跟上。

小少年抿着嘴默不作声地钻了进来,和弟弟一起将赖在地上的狗子扛起来。小哥俩齐心协力,想要将狼嚎个不停的大狗子搬出去。

在搬运的过程中,二人也有些无奈。作为皇家的一号爱宠,而且是在皇宫里畅通无阻,洪武帝面对面看见都要叫过来揉揉狗头,纳闷这条狗长得那么俊但是怎么做事那么不靠谱的那种爱宠,大白明明有自己温暖又舒适的狗窝,而且还有专人伺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条汪就是喜欢往大哥这儿钻。

明明知道在大哥这儿不会得到优待的,却还要屡败屡试,这难道就是狗狗的劣根性吗?

哎,大白啊,你要知道大哥爱的只是你冬天的皮毛手感,还有把你当做暖脚垫踩着的快乐,不是真正的你啊!每天陪你散步,给你梳毛的明明是我啊!

想到这点,木文就很心痛,他小小的年纪却尝到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悲伤,这种感受用一种文艺的说法叫做我本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

不对,他大哥也不是沟渠,大哥是月夜里最好看的河流,兄控晚期的木文悲伤地想道。

啊,就算心爱的狗子只爱他大哥,但文儿果然还是好喜欢大哥啊!

旋风啊!你怎么趴在地上,地上那么冷,你快起来!朱允炆边搬边对赖在地上左扭右扭擦地转的大狗子喊,哎呀,老三你快压住它!大白,你别滚了!快起来!我扛不动你啊!!

这倒不是同样被大狗攻略的朱允炆有狗爹滤镜,而是大明皇宫的地板真的挺冷的。

建于应天府的大明宫殿的主体是由此地丰沛的木资源搭建起来的,因此,出于防火需求,大明皇宫内的大部分室内铺设的是地砖而不是木地板,如此宫殿万一着火也可方便逃脱。

但这可能会被消防员叔叔们点赞的设定对于原住民来说那真的是只有冷一个字了。

应天府地处长江以南,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半季的气候是潮湿的,宫殿建筑为了防御需要以及显得庄严大多只建设一层,就算大明皇宫在建造的时候特地铺设了防潮的垫料和地基,也挡不住那从脚底下泛起的寒意。

不过,洪武帝十分贴心地给年纪幼小的小皇子小皇女们做了火炕,以保证他们睡眠时的温暖。

至于年长些的皇子皇孙嘛咳咳,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成年人火力旺,没必要搞这些有的没的,大家一起靠暖炉取暖就成了,否则进进出出一冷一热反而容易着凉。

不过,比起在卧室上的抠抠嗖嗖,洪武帝在某些地方的布置却十分大方文华殿和文渊阁。这两处都被洪武帝派人砌了专供暖气走动的砖墙,比起暖炕的局部供暖,暖墙的供暖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只要在殿内,任何一个角落的温度都一样。

这两处前者是太子和太孙工作学习的地方,后者则是如今大明的文臣能吏们修书撰学之处。

是的,修书。

在洪武二十四年,或许是已经虚岁十八岁的皇长孙和三十六岁的皇太子给了这位六十三岁的大明开国皇帝极高的安全感,加上三年前,蓝玉带领大明的军队一路北突至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军队。

当时的蒙古大汗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被蓝玉打得丢盔卸甲,在逃跑过程中被其部将也速迭儿所杀,他的次子地保奴以及后妃、王公全数被俘,蓝玉带着一万多个俘虏回到了大明。

此次战役可以说是汉民族有史以来对北战争所取得的最大战果,再往前数可以与之媲美的就只有昔日汉朝骠骑将军的封狼居胥了。

但哪怕是和霍去病相比,这次战争的意义和结果也不遑多让,霍去病当年打到了匈奴的圣地,将匈奴单于赶得四处逃窜,这次大明是真的抄了北元的王庭,连君带臣俘虏了上万人,

更牛掰的是,大明军队还真的把这几万人安安稳稳地从草原上带到了应天府,一路穿过了大片草原和北方势力范围,都没被人抢回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起打到王庭,这个大摇大摆带着俘虏过草原的举动更能让人看到北元势力的衰弱。

因此,说这一场战争之后朱元璋最大的心腹之患已除,一点也不为过。

至于草原上那个新任的蒙古大汗洪武帝表示:咱一点都不care。

新任蒙古大汗就是那个以下犯上杀死前任蒙古大汗的也速迭儿,这人掀翻了老上司后自立为王,只要不是个傻子,都知道他这么做的后果。

哪怕前任是个被明军撵得到处跑的废物,作为臣子、作为亲族,这样来一刀背刺然后自立为王,那不就是明明白白告诉自己的血脉和别的势力,大草原乱斗乱杀称王活动正式开始吗?

可想而知,从今往后草原上会出现多少零散势力,等那些势力互相争斗磨合再壮大,大明起码可以安稳个二十年。

这位老兄简直就是牺牲自己一个人,成全了整个大明朝哟!而且除了这点外,这位仁兄还帮大明杀死了先王的长子。

现在,黄金家族的长子被杀,次子被俘,可以说其已经没有了直系继承人。

虽然说按照草原上的规则是实力为上,血缘这东西不算什么,但是在蒙古人南下的过程中,这个自身文化历史比较浅薄的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文化的浸染,在元灭之前,就已经有不少王公贵族就开始喊起了嫡庶、忠孝的口号。

这点从也速迭儿叛乱自立为王后有不少游牧部族投向大明就能看出来。若非是北元朝廷自己乱了,不少臣子选择投降,就算是蓝玉再猛也无法获得如今这可怕的战绩。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比老邻居自断翅膀,从飞鸟变成走地鸡更能让人快乐的吗?

有,那就是咱儿子孙子都比死对头的崽能干!

别人家的崽搞得自己家破人亡,祖宗家业拱手让人,自家的崽接下了国家重任,让他老头子可以种菜、讨饭,和老婆牵着宠物荡马路。

想想苦逼的死对头,洪武帝就快乐得不得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也算是皇帝中的奇葩,同样是个长寿皇帝,同样有个年长又有好名声的嫡长子,朱元璋对于儿子的信任和放纵简直是任何朝代的皇帝都比不上的。

木白甚至觉得自家爷爷假如有一天看到他老爹披着黄袍,绝对不会有什么雷霆大怒,甚至会立刻扒拉着儿子让他转圈圈给自己看,没准自己看了还不够,还得拉着儿子去给马皇后看看。

中心思想大概就是:咱儿子穿黄袍真好看,像我。

当然,生于乱世,长于战争,师从大明文武顶级梯队的太子朱标肯定是做不出来这种明显僭越的事儿滴,所以,洪武帝的不靠谱也没机会向大家展示。

咳咳,扯远了,大明的皇帝陛下这段时间除了军政要务还要经手外,几乎不再插手其他朝廷事务,因此,有些过于无聊的皇帝陛下就开启了溜达模式。

等他去孙子的书社转了两圈后,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朕想要修书。

在洪武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朝中臣子有一半面如菜色。为什么呢因为洪武帝他有着非常、非常、非常糟糕的不良记录啊!

虽然现在朱元璋也能算是出口成章,典故信手拈来,甚至可以给科举文人的考卷评个优劣,但在当年他可是个实打实的文盲。

朱元璋是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才得以开蒙正式接受教育,而他这种先立业后念书的人就会有个天然的毛病。

那就是刻薄。

成人的世界观已经形成,留给学术著作的空间不多,而且朱元璋还是个有成就的成年人,这就导致他一看书就会下意识去挑刺。

看到此处觉得荒谬,那儿觉得不妥,这儿那儿幼稚,一入眼,字字句句均有鄙陋之处。

所以,当年刚刚登上帝位的洪武帝就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他看书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后非常愤怒,尤其是那句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戳了老朱的脊梁骨。

这句在现代人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话语在封建时代却是对王权十足十的挑衅,孟老夫子那简直是指着皇帝说:你的重要性不如老百姓,是有了百姓才有你,你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这谁受得了?

他辛辛苦苦从刀山火海、尸山血海里闯出来,赶走蛮夷,重复华夏荣光,可不是为了做人民公仆二等公民的。

于是,朱元璋立刻大张旗鼓地将孟子从孔庙的祭祀台撤了下来,废除其亚圣的封号,并且亲自着墨修改孟子的学说,将那些民本思想全数删除,此外,他还命令天下学子背诵由他修改过的《孟子》学说。

这件事发生在洪武三年,曾经也闹得相当轰轰烈烈。而等到洪武帝的大孙子拿起第一册 课本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孟子》还有这样的故事。

因为就在那十年间,有无数的读书人、书商和官员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明着暗着将被洪武帝校对过的《孟子(改)》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因此,《孟子(改)》到底还是没有流传出去。

当然,这也是因为洪武帝做了几年皇帝后思想更成熟,他渐渐想明白了自己当年做的事多傻,然后就默许了这样的状况。

皇帝嘛,面子大过天,就算知道自己之前做得不对,也不会认错的。后来,朝中一个臣子闹着要为孟子翻案,洪武帝也就顺势借着这股东风将孟子像重新放回了孔庙,此事也就算了了,但让他出言废除自己编纂的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多,最多也就是当不知情的大孙子校对完儒家十三经并且将之刊印分发的时候不发言而已。

洪武帝装傻,当然没有愣头青跑出来对小皇孙说:哎,你爷爷之前改过孟子啊!殿下你发出去的是原版的嘿!

那不是愣头青,那是傻子,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人物介绍的那种。所以,这个历史典故木白完全不知道,也因此他还真不能理解为什么当爷爷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满朝文武的表情都是一片空白。

不过,大臣们的表情再空白也没用,洪武帝天生一身反骨,你不让我做的我要做,你说我做不到的我也要做。于是,这位大明皇帝钦点了一干文臣、翰林,热热闹闹地开启了洪武朝第一次书籍整理。

洪武帝大手一挥,表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最好的,他打算集民间散佚的孤本重新抄录整理,编一套史无前例的文献大成。

事实上,当他在大朝会上说出自己的决定时,有九成九的官员都请他三思。

皇室有三大耗钱项目:打仗、造宫殿,还有一个就是修书了。

别看修书动静很小,看起来也颇为简单,就是将书册抄录一遍,最多也就是改个错别字再思考一下选这篇还是那篇。事实上,这项活动耗时耗力得很,一些隐形成本叠加上去,那可不是一点两点耗钱。

旁的不说,就拿如今放在文渊阁里头的《元史》来说吧,当年它的编纂名单可谓是星光熠熠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名满天下的江东二儒宋濂、王袆为总裁,靠着两位儒生的人脉,明朝廷请来隐于山林之中的十六名隐士,并学子无数,在元本就有汗青记载的情况下都用了一百八十余天才仓促整理完毕。

因为编纂得仓促,加上缺乏彼时北逃的顺帝资料,洪武帝又派人去民间集资讯,一年后重新开局,这次只顺帝纪加之礼仪、食货志,便用了一百四十余天。

也就是说,在洪武三年,大明朝廷办公效率最高、历史资料最全、国家最支持的情况下,编纂一册史书就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两位总裁几乎是被耽误在了这件事情里面,他们以及辅助帮忙的翰林所要承担的工作全都被移交给了旁人。要知道大明的朝廷编制人数本就是社畜级别,那一年,那些被抽调了工作人员的部门简直都忙疯了,所有人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转到人都要晕过去啦!

那一年,大明官员官二代的出生率为史上最低便是明证!

现在又来一次,还是要编纂上下四千年级别的全书,那不是要人命吗?编纂这玩意,以大明如今的国力,将书从民间集过来就得花个一两年。考虑到书籍大多是民间私印,搜录、版本比对再矫正又得耗一两年,再誊抄刻印校对,没个八九年打不下来。

八九年啊!按大明如今的平均寿命,那都是人生的四分之一啦!

抗议,必须抗议!

反对,坚决反对!

陛下,咱们知道您现在有钱,户部尚书那张春光灿烂的脸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事,但有钱咱也不能这么花啊!

奉天殿内顿时如水入油锅一般,炸开了。

第130章

修书不光官员遭殃,要去民间搜集书册,寻找库藏和珍藏,还要抄录送入京,对地方官员来说也是业绩压力,而且这事多扰民啊,多不符合我大明的核心价值观啊!

这是木白自踏足朝堂以来遇到的最大一次反对声浪。

武官事不关己,文官引经据典激情输出,字字句句都花团锦簇,背后就是一个中心思想陛下,好大喜功要不得!

你们以为朕是想要文治武功一把抓,给自己留个身后美名吗?奉天殿前坐在丹陛之上的帝王身着皮弁服,红裳大氅,整个人在应天府的冰天雪地中宛如一团烈火般炽热,他眉峰紧锁,目光如炬,字字句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力。

胡虏南下百年,我汉家文化为其践踏,十不存一,就算是则一成的留存也错漏百出,满是弊病,这样的书若是流传下去,其害处远比这一百年更大。

朕想了很久,也纳闷了很久。朕三翻四次地劝你们不要贪,用尽一切办法让你们不要贪,劝了、骂了、罚了、砍了,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朕的孙儿说,这可能是教育上出了点问题,朕觉得也有点道理

刷的一下,身着皮弁服、举着玉圭、站在丹陛之下第一阶梯的小皇孙身上顿时落下了数十道目光。

被看得后背发毛的木白一脸懵逼,只觉人在上班,天降大锅,这感觉可真是奇妙极了。

他缓缓抬头看向站在台上的爷爷和父亲。然而,他的两个家人有志一同地将目光从他身上挪开,不愧是亲父子,那风吹云淡的模样,那轻飘飘的眼神,就连角度都是一样的!

两个老朱家的人均是面色沉稳,内心平静,堪称不动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