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5)(1/1)

这次震惊全国的贪腐大案只诛首恶,限购了赃粮的商户三年内赔出等量米粮,其余的涉案官员没有被流放,而是被派去了大明的各大藩属国建立大明驻xx国办事处,他们在未来将成为大明和藩属国之间的桥梁,方便大明外交活动的顺利进行。

是的,虽然没有被流放,但这份惩罚比流放还要扎心,这群人是直接被派到了外国公干啊!

异国他乡,语言服装生活习惯乃至于水土都完全不同,这真是要了卿命了!

而且这个办事处是干什么用的,如何工作,全都没有头绪,又是在别人的地盘,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其生存难度不亚于流放。

洪武帝当然也知道这个任务确实为难了众人,所以他难得和颜悦色得表示朕知道你们很难过,这样吧,朕允许你们带上儿子,或者学生,食宿都由国家包了,怎么样,朕是不是很大方?

大方个xx!

众臣子伏地谢恩,忍了忍,没忍住,眼泪飙了出来。

第117章

最近大明的邻居们感觉很头疼,非常头疼。

大明的皇帝不知道哪根筋抽住了,表示要往他们的国家派出使节团,不对,不叫使节团,他们的说法是办事处,长期驻扎在他们的国家。

这怎么可以呢?

一旦人一直扎在这儿,那不就是个明明白白的探子,以后他们这儿但凡有点小动静都会被人捕捉到。

那还怎么愉快得玩耍?

宗主国和藩属国必须要保持一点距离感情才能长久啊皇帝陛下!

不不不,洪武帝摇摇手指,表示你们误会了。

大明王朝此次派出的使节团队其实和贵国没有多大的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在贵国生活的我大明子孙。

大家都是邻居关系,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之前我们有不少民众跑到你们那边去了,当然,去都去了,大明也不会做那种硬是把人要回来的事。

朕为天子,亦是君父,既然是父亲自然要照看一下孩子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所以咱们设立办事处就是为了照顾这些离开了家乡的游子们。

看看他们生活的是不是习惯啊,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啊,是不是被人欺负了啊等等。

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了,办事处办事处,就是帮忙办事的地方。

当时建立藩属关系时候就说好了,大明绝不会干涉贵国的内政,只要其合理、合法,不违背人伦,办事处只是为了服务大明生活在海外的臣子,不会做情报侦查任务,派驻的官员也都是正派人士,各位尽管放心。

这谁能够放心哦!!

朱元璋装作没看到使者们扭曲的表情,笑得十分爽朗,对了,你们不是说仰慕大明文化吗?在派遣使者的时候我们还特地挑选了,去的都是有识之士,你们也尽可去请教学问哦!如何,朕是不是十分的贴心?

赶在大明皇帝生辰前来朝贡的使者们都傻了,他们这个时候过来,是冲着洪武帝心情好的时候能够多发些赏赐的目的,但现在这个赏赐太沉重,他们实在不敢带回去啊!

而最苦逼的是,这些人明明心中愁苦万分,面对洪武帝笑嘻嘻的询问还要保持微笑,表示谢谢陛下,陛下想的周到,下臣十分感激。

泪水?是的,面上流淌的,就是感动的泪水呢~陛下的大爱真是太沉重了呜呜呜。

洪武帝的眼珠子瞟了下,将下头那些使者的表情都看在眼里,半响后等其消化得差不多了又发了颗甜枣:大明的使者此去还有另一个目的,朕最近发现,我们臣属之间的了解不够透彻。

在座的朝贡使者中全都打了个冷颤,不是他们反应过激,实在是这句话听起来着实可怕,下一句仿佛就要接着派兵深入了解一下,不过洪武帝显然无心去卖关子,很快就将话接了下去。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洪武帝追忆脸:因为一些意外的发现,让朕着实有些感慨啊,诸君只知大明的瓷、绸、茶,朕也对诸君的国度只有零星了解,我等本为一心同体,对彼此之间反倒是像个陌生人,如此局面反倒好笑,朕决议与诸卿加强了解。

往日,你我之间的来往多为贵国遣使入京,大明除了发下谕令外甚少前往,长此以往朕只怕感情变淡,感情的联系始于沟通嘛。

洪武帝语气带上了蛊惑:使者身负去往贵国后会试图寻找我大明真正需要的货物,如果合适的话会进行采购。

哦哦哦哦!这是要开启国际贸易的节奏啊!

使者们的眼睛顿时就亮了。

对于他们而言,从大明买东西(朝贡)回去卖的确赚钱,但是说白了赚来赚去赚的都是自己国家人的钱,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可以靠此发财,但于全国而言却全无益处。

事实上,因为他们经常购买大明的奢侈品,国内已经有些反对的声音了。

但是如果大明也打算购他们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大明国财大气粗,人口也多,手指缝里头稍微宽松一点他们就能有很大的赚头。

使者们面面相觑,露出了复杂的表情,他们明知道大明的皇帝之志不仅仅在此,使用的也是棍棒加甜枣之策,但是不得不说,这甜枣是真的好吃。

诱惑就摆在面前,这谁舍得吐出来,而且周围还有那么多邻居在呢,别人都不跳就自己蹦跶,岂不是很显眼?

仔细想想,大明的藩属国有那么多,还有好些个这次因为各种原因耽误的,自己也不算是最倒霉的想到这一点瞬间就让人快乐了呢!

在一群表情复杂的使者之中,有三个露出欢天喜地之色的使者格外显眼。

这三人中两个均是出自琉球国。

琉球国和大明渊源很深,琉球国的国名都是洪武帝赐予的,其原名为流求,是洪武帝觉得此名不太吉利,给予了琉球二字,意为琉璃玉和珍珠球,从名字就能看出洪武帝对这块地方的喜爱。

琉球也没有辜负洪武帝的这份感情,从其自洪武五年与大明建交开始就极其仰慕大明的文化,几乎年年都要来大明朝贡。

不过洪武帝后来命令琉球无事三年一贡即可,这倒不是因为琉球像是隔壁日本一样借口上供来打秋风,而是因为琉球岛屿到大明有一定距离,而且琉球国多为小破渔船,小船重心不稳,容易被风浪打翻。

在海上,翻船之后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可以说出使的使者是当真冒着生命危险得一波接着一波被派出来,而且为了预防使者折在半路,错过此次朝贡,琉球经常会派出两拨到三波的使者,这些人会沿路打听,如果有使者到了他们就装作是普通人,如果没听到使者的消息,才会自称使者。

这也是洪武帝后来才得知的,老朱那真是被这种教科书式的良善藩属国给深深感动到了。

投桃报李,洪武帝每次发下的赏赐中,琉球国得到的封赏也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这两位使者高兴倒不仅仅是因为有通商的可能,而是因为洪武帝此次派遣使者对他们而言是个天大的机会。

别看琉球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屿,里头的势力却也颇为复杂,和处在南北朝时期的日本一样,琉球国如今也是割裂状态,如今的他们分裂成了三个国家,分别为山南、中山、山北国,其中中山国的势力最强。

此次的前来的琉球国使者是来自于山南国和中山国,他们本就打算联合起来对付山北国,现在洪武帝想要设立办事处,岂不是恰随了他们的意,只要将办事处设在中山国或者是山南国内,那么山北国就天然失去了优势。

因为同样原因高兴的还有日本国。

由于此前大明的使者到日本去了北朝的地盘上晃了一圈,又带着北朝的使者来到大明,南朝的日本皇室十分慌张,这次几乎是带着全家的家底以前所未有的恭敬姿态赶到了大明朝见。

他们打的主意和琉球两国一样,只要大明的使者在他们的治下建所,那么毫无疑问就是证实了他们为正统,同样的,大明的使者们也将成为他们的□□。

只要位置安排得好,到时候万一北朝的军队来进攻,他们就能将大明的使者推出去,看北朝敢动手吗。

不动手他们就能再苟一段时间,动手了他们也能立刻跑到大明的地盘请求明朝皇帝出兵。

无论怎么看都是双赢的结局,这两拨人简直是欢天喜地得将大明的使者接回国,比起他们而言,前往日本和琉球国的明使团队反而一脸的严肃和慎重。

不知道洪武帝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次被派遣到大明几个关系微妙之国的使者都是他大孙子的人,除了木白亲点的五名天官外,洪武帝还给他凑了几个为官名声极佳,但也涉入空印案的官员,凑足了十个人。

被派往日本的官员名为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此人也是个神人。

方家向上三代均为儒生,可谓是诗书传家,方克勤年幼时好学端庄,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后他曾参加过元朝的科举,以策论直言天下,说得考官心生顾忌不敢录取,后他便游走于四方,因其才学名扬天下。

洪武二年的时候,洪武帝在各地立郡县学,并下令各地郡县择选有才之士担任教授,方克勤便被聘为训导,冲着他名声前去念书的学者有百余人。

可惜没过几年,方克勤因为家中母亲年迈需要照顾,只能向上请辞,据说因为他的离去,那所学舍的学子全部离开了学舍。

这样的有才之士当官之后自然也官声极佳,其为官期间,济宁税、田产、人口均成倍增长,只可惜后遇到奸人诬陷,遂辞官在家教书育人。

如果不是这次空印案大调查,这样的人才就要隐没在山野之间了。

顺带一提,此人有三个儿子,名曰孝闻、孝孺、孝友,三个少年郎受父亲和家风影响,都是有学之士,这次除了长子孝闻留在家中照顾老祖母和家眷,另外两个少年都决定跟着父亲远渡重洋。

可能是因为有这一家子做示范,这次离开大明的队伍中有不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甚至有些人还特地去找了将要外派的官员,毛遂自荐表示自己也要跟着去。

年轻人们热血沸腾,满心满眼都想着自己要去传播文明的火种,教授儒家知识和信念,并且为自己的举动深深骄傲。

为此,他们在临行前还开了誓师大会,一定要将大明的礼仪和文化传遍天下。

传授文化知识是好事,此次誓师大会的赞助人之一木小白敲了敲桌上的盒子:你们也别忘了先完成本职任务哦。

殿下请放心,几个青年纷纷拍胸脯,我等必不辱使命。

木白点了点头,想想还是有些不放心,又叮嘱道:你们此去的不少国家南北跨度很大,有些种子在办事处所在之地不能种植,不代表在别的地方不能种,还是要多尝试一下。

哪怕遇到可以种植的,最好也去别的地方试试,看能不能有成更好环境更为适宜之处。

学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见木白心疼得摸了摸那木盒子,纷纷嬉笑道:殿下,别摸啦!您再摸它现在也不会发芽的。

你们知道什么,这些都是未来的希望啊。木白叹了口气:大明可耕地面积不多,还空出大片耕地用来种植棉花,如今人口不多还罢,若是人数增多,现在出产的粮食怎么够吃哦!

是的,他的木匣子里放着的是以棉花、麻布为主的种子大礼包,当然,里面也放置了些稻麦粟的种子,都是今年的新种和良种,供这些年轻人们在异国他乡做实验。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四样东西便是衣食住行,但一定要说起来,四样东西中食才是最重要的。

没了衣服总还能熬,但没了饭吃,只需要三天,就能将良民逼成暴民。

棉花这东西的确是个好东西,大明如今完全不可能停下棉花的种植,但木白始终认为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将珍贵的耕地空出来种植经济作物着实是有些浪。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将压力分散出去,或是找到更好的水稻产地,或是发现更好的棉花产地。

总之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即将前往亦力把里的一个年轻人正在研究手中的种植说明,片刻后他摸了摸鼻子:我要去的地方据说都是沙漠似乎不太适合种植棉花啊这东西好像很需要水的样子。

所以我在你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少灌溉用具的图示,你可以多尝试一下。木白看过去的眼神非常认真:我听闻亦力把里日照强烈,虽然缺水,当地却也有灌溉设施,他们那儿的蜜瓜就是通过人工灌溉种出来的。可以灌蜜瓜,灌棉花问题应当也不是很大,而且亦力把里就是最早种植过棉花的地方,这说明气候条件是与棉花生长吻合的。

说着,他仿佛想到了什么,又道:如果在亦力把里看到棉絮更大或者更强壮的棉花,也可集留种,我们也能试试能不能引种到江南一代。

对了,诸位,如果在异国发现了新鲜的植株和当地的主食,不妨都送些回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大明气候类似的地方种植,说不得其中会有奇效。木白想了想,又提醒道:只是你们尝试之时务必谨慎,平日里食物还是以米麦为主,用食新鲜食物时务必少量,千万小心身体。

知道,殿下放心。这次要离国的几个香杉书客冲着他挤眉弄眼,熟稔的态度看得端正坐好的方孝孺眉心一跳,很有提醒对方端正态度的冲动,不过被他强压了下去,不过小皇孙的后一句话可就让他压不住了,情不自禁得开口碎碎念开始输出。

因为小皇孙叹了口气后,忧伤得说:我也好想去啊。

第118章

洪武帝派遣使团离京之事在办事之初遭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不过这些声音主要集中在官员的中下层,但凡是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对此默不作声,持不支持也不反对的中立姿态。

在如此情况下,这些反对的声音自然极其的微弱,并无法动摇洪武帝的决心。使者的团队相继带着大明国的各色馈赠前往他国,开启了大明与世界的友好沟通。

在后世,这一次的遣使行为有褒有贬,有的人从大明因为这次行动攫取了大量的利益为论点,认为这是大明藏在外交之下的侵略和无理掠夺的开始。

也有的人从因为这次举动,明帝国将文化圈扩大到整个亚洲板块乃至于欧美板块,认为这是大明在传播文明的火种,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论述,都没有人能够否认十三世纪的大明都是这个还没有开启互通、交通模式的世界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星。

在此后的很多年内,起源于东方的大明帝国以及他们那些身着如同初升的太阳般炽热明亮红色的大明官员们,在许许多多国家的历史中都留下了浓墨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