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9)(1/1)

后来她们两个一个被封为明德夫人(二品),一个是奢香夫人(三品),成了既有官职又有诰命的明初两颗西南明珠。

第110章

是的这只躺在木文膝盖上的金渐层其实并不是猫,而是一只在将来能够长到五六百斤的东北虎幼崽。

徐达家的东北虎妈妈在相亲成功后生下了四只幼崽,这个数量远超寻常东北虎应有的繁殖数,因此虎妈妈在第一时间就选择弃养其中看起来体质较弱的两只小虎。

送给木文的这只小老虎其实是由人工抚养而成,是一个调皮的男孩。

因为从小就接触了人类的气息,小老虎对人类并没有攻击性,在将锋利的指甲修剪一番后,它就以叔叔礼物的身份被送到了皇宫里来。

为了这只小老虎,木白付出了二十支望远镜的代价。

别误会,木白对老虎真的没什么兴趣,他之所以会重新捡起那封被藏在角落里的四叔来信,完全是因为看中了他四叔朱棣的就藩场所北平城。

如果不算刚刚被打复的辽东一地,朱棣所在的北平城就是大明如今最北端的城镇。

事实上,洪武帝在用儿子这件事上堪称魄力十足,在华夏整个历史线上当真没几个比他更会用儿子也这么信任儿子的君王了。

他就藩的几个皇子封地全是抗击北元的第一战线,一旦哪个防线被击溃了,北元的骑兵就可长驱直下,可以说洪武帝是将自己的性命交到了儿子们和养子们手中。

而这份信任对于他的儿子们来说,也是甜蜜的负担。

秦王朱樉在陕西,若非刚刚复甘肃一带,他便是两面受敌。晋王朱棡封地正是襟四塞之要冲的山西太原,他的职责是为冲在最前面的东西两个兄弟打辅助,谁需要帮忙就往哪儿冲。

燕王朱棣所在更是危险,他的就藩场所是所有元人的心头刺曾是北元大都的北平。

绵延起伏的高山到了此处化为平坦,这也意味着北平无险可守,只能拳对拳肉对肉得大战一场。

虽然元朝廷在明军攻入大都时候是直接败退,双方基本上来说没有较为激烈的冲突,但北平交通不便加上环境恶劣,即便在元朝充当国都的时候也没能给它带来多少人气,其基础建设完全比不上另外几个兄弟的藩国。

朱棣可以说是带着一群弟兄们去乡下支边没差了。

但那是以前。

如今,地处大明最北端,京杭运河起点又有天津卫永平府两处海港辅助的北平可有了特殊的意义。

这里完全可以成为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们进行贸易的窗口啊!

只要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启海洋贸易,北平就会成为华北最大的交易集散地,其好处自不用说。作为一地藩王,他可是也享有当地部分财政入的。

而且有商人自然会带来大量的货物和生意,一个城镇的建设最离不开的就是商人了。

况且,如果大家能够用金钱来腐朽啊不是,来软化北方游牧民族的意志力的话,对于北平府的发展不用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如果要说燕王是木小白计划的最佳拍档也完全没问题啊!

好朋友自然就要拉拢,为了解决可怕的家庭作业而颇有些走火入魔的木小白眼睛一闪,立刻修书一封带着望远镜一起送去了北平府,同时,他还跑去徐达府上带回了刚断奶的小脑斧。

狡猾的木小白做足了姿态,表示自己完全不是吝啬于望远镜不想给,只是小脑斧还没有断奶不好带回来养而已。

至于事情的真相会不会被远在北平的叔叔察觉咳咳,这不重要,看信上的信息才更重要啊!

木小白热情得向千里外的叔叔伸出了友谊之手,叔叔,到时辩论赛开始的时候,请务必要投你可爱的侄子一票哦!

但是木小白没想到的是,他四叔还没有什么反应,另外两个叔叔的来信居然先一步抵达。

这次叔叔们统一写的是木白信,因此木白就被两个叔叔信件中的酸言酸语给齁到了。

什么怎么只爱四叔不爱二叔三叔,是不是上次给的礼物不够有新意。

什么我们和你爹关系才是最好的,你四叔狡猾狡猾的,不要和他玩。

什么老虎有什么好玩的,又不能骑,下次叔叔给你送骆驼来要不要啊,总之,一群大老爷们为了争宠也是豁出去了。

但是没用。

匠坊内的所有望远镜都被先一步发现不对的洪武帝拿走了。

恐怖的是,洪武帝不光拿走了望远镜,还将已经制成的镜子也一并带走,也不知道他要那么多镜子干啥,但没有镜子就没法做望远镜。

更糟糕的是,东宫的银储量也已经告罄,如果再做就得融银锭子。

在如今的大明,金银并非流通货物,为了控制金银的流通,国家有严格的管制。

这点就算是在皇宫里,金银也不是说融就能融的,东宫最近的动作已经是踩在言官的雷区蹦跶了,木白不得不暂停了工坊镀银之举,先全力将力放在制作螺纹玻璃上。

螺纹玻璃确实可以起到优秀的聚光之效,但是受制于如今原始光源的亮度,再怎么聚光扩大亮度效果也比不上后世的聚光灯,效果很是有限。

所以木白正在让工匠尝试能不能用多块螺纹玻璃拼接,以达到亮度扩大之效。

小皇孙亲自参与督工的效果非常明显,在东宫匠人的齐心协力之下,从日本出使归来的蹇瑢一行人就直面了这一革新。

使者一行人已经在海上漂了五日,倒霉的使者团队在离开日本之时还偶遇了一群倭寇,见着对方哇啦哇啦挥舞着木刀张牙舞爪的样子简直是把大明的官员们都气笑了。

方向摸得这么准,明摆着就是冲着他们船上的北朝朝贡物品来的,如今北朝的政权正一心和大明交好,自然不会做出这种送出了朝贡又想把东西抢回来的事情。

那海上的是谁就很明显了。

同大明使者一起到大明朝贡的北朝使者当即大怒,指着下头那些倭寇们破口大骂,骂完了立刻向着大明使者九十度鞠躬,表示这些人他们不认识,一定是小家子气的南朝派出来的,请使者不要误会云云。

误不误会都无所谓了,蹇瑢一挥手,众人二话不说就仗着自己是大船,又有火器武械在身,三下五除二就将对方清了个干净。

北朝的使者看着明军拿在手上的火器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隔壁的大明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大杀器?虽然要点火,发射速度也慢了些,但这种武器的射程远,不需要人力,一旦打持久战,那就是绝对的优势啊!

不说别的,炸起来的动静也很吓人。

其实这位日本使者想多了,如今的火铳最多也就发射个三轮,再多就要炸膛了。不过在大规模战争中,火铳手发射三次后一般来说也到了正面交锋的时候,这时候火铳的另一个功能也能发挥出来它是很不错的敲击武器来着。

正是因为这一点,到了明后期,哪怕有了更好用的鸟铳以及燧发枪,火铳依然没有退出大明的军备名单中。

蹇瑢看了眼目瞪口呆之后用眼神一下下扫视火铳和装填火药箱子的日本使者,见怪不怪得让兵士们尽快打扫战局。

他倒不担心火铳的秘密泄露,这些能够使用火铳的兵哥们嘴都严着呢,而且火铳最重要的秘密火药的配比和使用都是由兵仗局统一配置,就连兵哥自己都不知道它们的配方,每次开启那个盒子更是要两位总兵官的钥匙一起插入。

这些秘密都是他的小伙伴皇长孙告诉他的,曾经试图去摸火药的木小白在若干次尝试中不得不表示除非明抢,否则想偷偷去研究根本不可能。

顺便说一句,就算现在做了皇孙,木白还是不知道火药的配比,所有的大人都用:你还太小了,小孩子别玩火来打发木白,不过火铳的结构他倒是摸透了,当然,这些都不能对外说。

日本方面窥探的眼神不足为据,但此次对战让蹇瑢也意识到了一个颇为麻烦的问题。

大明的船对比对方的小木板船就大小而言的确占尽了优势,但是对方显然也富有打劫大船的经验,人力控制的小船比之靠着风力前进的宝船机动性更强,若非敌我之间人数着实悬殊,最后的战果如何当真不太好说。

蹇瑢觉得自己必须要提议改进船只了,除了借用风力外,应当也要像河船那样增加人力驱动,否则一旦被包围,逃都逃不掉。

其次,大明的水军实力强悍,不过那是在战争上,这条船只上的武官们显然长期应付的都是肉搏战,应付这种游击战术的打劫人士,经验显然并不丰富。

但凡对方的人数再多一些,大明纵有宝船之大也会被对方蚕食。

而且,这次他们也是运气好,在白天遇到了倭寇,若是在晚上抛锚之时,大船被人悄悄凿沉了都没处说理去,偏偏海风在夜间多变,为了避迷失方向,如今的航海多是选择就地抛锚。

要是有在夜间也能行船,又不会迷失方向的方法就好了。

蹇瑢打算一回去后便将自己的想法写成奏书,上禀天子。如今的海船技术放在沿着海岸线行驶还算可以,但如果大明日后当真打算和日本、高丽开启海贸,这便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正一边吹着海风一边整理思绪的蹇使者忽然眼睛一眯,他远远看着港区的方向,有些迟疑得叫来了原本准备去丢下船锚的官兵,道:你们看港区的方向,是不是着火了?

着火?官兵们顿时大惊,纷纷眯眼看去。

果然,就在海平面的远方有一道红光冲天而起,那明显不是晚霞的颜色,应当是点了火。

什么情况?兵士们都跑来了甲板,看着远方的神情都凝重了起来:是敌袭?

那莫非是狼烟示警?

禀使者,那个方向应当是气象台的方向,平日里并不会放明火,此次烧起来恐有异常。一个老水兵三两步上前,冲着蹇瑢一抱拳。

你的意思是有敌袭?蹇瑢蹙眉,老水兵没有回答,这个答案,蹇瑢能猜,但他不能说,说了便是动摇军心。

在众人的一片默认的静默中,蹇瑢吸了口气,他看了眼渐暗的天色,又问:现在全速前进的话,可能在天黑前到港?

以如今的风向,恐怕到港时候已经是封港之后了。老水兵伸手感受了下风势,恭敬答道,而此刻,他看着海港的方向却带上了杀气。

刘家港是如今大明对外还开着的两个港口之一,主要承担了使者朝贡的任务,这里若是出事,必然是大事中的大事。

作为一个水兵,他迫切想要过去参与到战争中,但作为下属,他此次最重要的任务则是保护好使者以及这一船货物,他们现在如果过去,很有可能会造成船毁人亡,货物还被人抢走的情况。

届时,他纵万死也难逃其咎。

蹇瑢想的也是这点,若只有他在船,自然不会犹豫,但现在他的船上还有日本国派来的使者,如果使者出事,那就是国际纠纷,多少会影响大明的国际形象。

但是如果明知港口出事,急需支援的情况下他在这儿远远看着

蹇瑢猛一握拳,道:全速前进,后果由本官负责。

准备小舟,快到时请使者下船,他转向几个日本国使者,冲着对方微微拱手:诸位,此次事有突发只能得罪了,本官会派遣几位水兵保护,待事了,本官再同诸位赔罪。

这几句话他说的诚心,但并没有得到回答,日本国的几个使者指着他的背后,呐呐难言。蹇瑢见状有些奇怪,回头一看也愣住了。

就在他说全速起航后不久,宝船的船帆已经全部张开以借用风力,仿佛也是为了助他们一臂之力一般,海上的风亦是顺风,如今的他们比起方才更靠近海岸,所见的也比之前更为清晰。

那冲天而起地的确是红光,但是却没有明显的烟雾,这显然不是为了报警。

虽然距离还相当遥远,但他们可以感觉到整个港区看上去颇为平静,没有迎战时应有的模样。

这?

众人都聚集于甲板上,几个视力比较好的小兵被拉到了最前,应该没打起来,一个年纪最小的兵士用手挡在眼前,努力让自己看清楚,我没看到城墙上有烟气,咦咦咦?火的颜色是不是变了?

这个不用他们说大家也看到了,原本冲天而起的红光不知道为什么变了颜色,颜色更浅了一些,好像变白了?哎呀,好像暗了又亮了?怎么回事?

随着船舶渐渐靠近港区,他们很快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刘家港附近的海面上,一道道轮番从气象台上扫射在海面上的光柱,将傍晚的海面照的宛如白昼。

而那原本大家以为着火了的气象台顶端,此刻正泛着暖黄色的灯光,它仿佛就像是第二个太阳一般,为这群满帆赶回的使团指明了回家的路。

作者有话要说: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灯塔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玻璃制造落后了西方,另一方面在封港期间也没有这个必要。

但是以前的水手会以佛塔作为方向标,因为佛塔夜里都会点灯,老亮堂的。

现在木小白给大家点亮灯塔啦,不光是灯塔,他还点了探照灯,咳咳。

为啥要探照灯呢,当然是为了应付爷爷啦!

小白做作业真的好辛苦哒!

第111章

为了安全考虑,大明的港口和城门一样都有过了时间不允许进入的规定,全天下能够让这道规矩让步的就只有洪武帝的圣旨,其余就连皇后和太子的旨意都不作数。

所以理所当然的,当使者的船队因为一路疾驰逐渐靠近刘家港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了无法入港,必须远远看着港口在海上漂一晚上的准备。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受到的待遇居然是这样的

三台在黑夜里格外明亮的黄色光柱遥遥打在了他们的船上,就像是定海神针一般,三道光柱将他们定在了原地。

在海上漂泊了五日,因为担心有贼人侵犯而匆忙试图靠港的大明出使团队沐浴在如白昼般刺眼的光线之下,莫名生出了一种微妙的心虚感。

等等啊!我们明明没做什么坏事啊,为什么要心虚?

不知道,反正就是这种被所有人盯着的状况就是有一种他们做错事的感觉,话说为什么隔了那么远,他们还能被发现啊?

海上没有对照物,因此要在海上辨别出距离是一件极其困难也极为专业的事情,蹇瑢显然不具备这项技能,他伸手招来了船上的一名老水手,问道:刘管代,你能看一下我们如今离岸多少远?

刘管代拿出角尺,一番测量和记录之后,告诉了他一个让他有些吃惊的数字,还有这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