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劝谏的艺术第5部分阅读(1/1)

,主考官房玄龄对他的才识表示惊异,因为他在应考时已能讲解易经和老子了。成年后开始进入仕途,先是做别人的幕僚,后来做过武涉今属河南县尉。

有一年,朝廷要提拔遴选一批地方高官,唐高宗亲自在武成殿主考,向各地赴京的应考者策问道:”兵家说有三阵,是什么意思”

大家楞住了,一时答不上来。员半千从容答道:

”臣子我听说古人对兵法上三阵的解释是这样的:时间和日子配合得当叫天阵;山河的正面同背面相辅相依叫地阵;军队人员排列弥补缝合紧密叫人阵。可是我却认为不是这样,我主张:出兵要讲究施行仁义,好像充沛的及时雨下降在久旱的大地上,使军队得以得到天时,这叫天阵;部队丰衣足食,节约开支,又屯耕,又作战,得到地利,这叫地阵;全军将士跟随统帅好像子弟跟随父兄一样,得到人和,这叫人阵。如果忘记和舍弃这三阵,怎能作战,又怎能取得征战的胜利”

唐高宗听了,连声赞”好”。

无独有偶,员半千的小舅子李泌也是个能言善辩的”变”才。

李泌天赋极高,从小聪明,七岁就会写文章。开元十六年七二八年,唐玄宗召集所有能讲论佛、道、儒教的人,在皇宫内相互对答争辩。有个叫员的小孩,只有九岁就登上讲坛侃侃演讲,在座的人无不钦佩。玄宗赞赏他才华过人,便说:

”员半千的孙子,本当如此吁。”又问:”孩童中还有像他这样聪慧的吗”

员半千连忙跪下上奏:”臣子我的小舅子李泌也是。”

玄宗即刻派人迅速召唤李泌入宫。

李泌到来时,玄宗正同燕国公张说一起看别人奕围棋,于是示意张说试探李泌的才能。张说便道:

”你能用方、圆、动、静四个字来比喻奕棋的道理吗”

李泌有些迟疑,说:”请大人把要求再说得明白、具体点。”

张说于是讲道:”方如棋盘,圆如棋子,动如棋活,静如棋死。”

李泌即刻接口答这:”方如实行仁义,圆如运用才智,动如施展才能,静如暗自得意。”

张说听了,惊叹李泌的敏悟,便祝贺皇上获得了一个神童。

玄宗兴奋不已,便赏赐给李泌五匹丝织物,并对他家里人嘱咐:”好好照看,抚育他长大。”

员半千应对唐高宗李治的殿堂策试主题”三阵”,不拘泥于古人兵法定论,而是独抒己意推陈出新,颇有创造性地解释和运用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一著名兵法命题,这就将兵家所说的”三阵”内涵大大拓宽加深了,其敏捷的舌才和颖悟的见识理所当然地使高宗连声称”善”。不管他是不是书生式的纸上谈兵,单是当堂殿试,”众未对”,而独有他能应声答问,就显得他鹤立鸡群了。

俗话说:”从小看看,到大一半。”李泌成人后从政于李唐朝廷,在唐朝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下,以其类似于诸葛孔明的文韬武略为巩固唐朝政权作出了特殊贡献,尤其是对唐德宗李适提出并实施”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围困吐蕃的计谋,从而使李唐皇朝消除了吐蕃的威胁,更是他一大政治成就。联想到本篇中他敏捷而出色地应对张说关于围棋”方圆动静”题目的考问,可见他从小就胸怀韬略,善于运用才智,但他却能紧扣题意,给予发挥,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综观员半千和李泌的答语,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他们都有独立的见解,用新义释旧题,正是这一点,才使得他们鹤立鸡群,卓尔不凡,为皇帝所大加赞赏。

独立的见解是一个人胆识、经验、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反映,上司决策时很希望下属出谋划策,想出一点”点子”供他参考。当然,这些见解并不一定被采纳,但它至少可以启发上司的思路,帮助上司修正他的决策。只有这样,上司才能重视你。

独立的见解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发展,要掌握好交谈的节奏,通过启发诱导并给福特以充分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却,让自己也有所思考。

对答如流说服高宗

我们常常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思敏捷,善于变通,口才好。在劝服他人时,正是需要这样的变通式思维。

唐高宗永徽六五o六五五年初年,令狐德重新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又命令他监修国史,升任太常卿。

高宗曾经召集宰相和弘文馆学士们在中华殿开会,他问:

”要怎样做才能成就王业和霸业这两者,应该以哪一个为先”

德答道:

”成就王业要施行德政,成就霸业要讲究刑罚。古代夏、殷、周三代,皆是推行德政而成就王业,而秦国却是专门施行刑法而成就霸业,到了汉朝就是王道与霸法杂用,但自魏、晋以来可说是王业、霸业都失去了。如果施政,我认为王业当为最优先,这样就不会有灾难了。”

高宗说:

”如今什么事是最重要、最须急办的”

德说:

”古代贤君治政,以清静无欲、简化事务为本。而今天下太平无所忧虑,谷物又连年丰收,我看只有以少聚敛赋税、省去征战徭役最为要紧。”高宗又问禹、汤、桀、纣等人所以兴亡的原因,德答道:

古人劝谏的艺术 第4章 变服君王2

”古话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禹、汤归罪于自己,所以迅速勃兴;桀、纣归罪于别人,所以迅速败亡。桀、纣迷恋女色,诛杀进谏者,建立炮烙的酷刑用来对待人民,这就是他们灭亡的原因。”

高宗听罢很是高兴,便给他重奖来感谢他的回答。

令孤德博通文史,是唐朝有名的文人、学者。隋末大乱之后的唐初,文史书籍失散,是他请求朝廷重新搜集、购置天下遗失的经史典籍,并设置专史来整理修补,又建议及时修撰快要湮没无传的南北朝及隋朝的历史,在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上,他可说厥功甚伟。本篇写他回答高宗关于王道霸业”孰先”的咨询时,口若悬河,应对如流,而主要题旨却在于他说的”王任德,霸任刑”六字,显然他是信奉儒家宽刑薄赋的王道即孔孟主张才”仁政”的。

由此可见,变中亦要有不变,才能抓住主旨,舌绽莲花,说服对方。

舌绽莲花式的说服变化

舌绽莲花,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能言会辩,而且在说的过程中灵机变动,从而达到目的。

何妥小时候十分聪明,八岁时他曾到国子学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游玩,助教顾良开玩笑地问他:

”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

何妥应声反问:

”先生您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

旁边的人听了都很惊异他口才的机敏。

北朝周武帝时,何妥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周宣帝即位,想册立五位皇后,为此曾询问儒士辛彦之,辛彦之答道:

”皇后同至尊指皇帝夫妇同体共为尊贵,不应该有五位。”

何妥反驳道:”古代帝有四位妃子,虞舜有两位妃子,可见,妃子的数目可多可少,并不固定。”

因而被周宣帝封为襄城县伯。

隋高祖禅代北周登基后,何妥被任为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当时的纳言官名苏威曾对高祖说:

”我的先父曾告诫我说,只要熟读一卷孝经就足够用于立身治国了,何必再多读其他的书。”

高祖听了表示赞同。何妥驳道:”苏威所学习的东西,一定不止一卷孝经。他父亲如果真有说过只要熟谙一卷孝经的话,那么苏威不遵守父嘱,这是不孝顺;如果他父亲没有说过这种话,那么苏威是当面欺骗陛下,这是不诚实。不孝不诚,怎么能够为国君做事况且孔夫子说过:不读诗没法交谈说话;不读礼没法立身处世。他父亲苏绰教育子女怎能公然违背圣人的教训”

此后,何妥又上书皇上批评苏威。于是两人结下仇怨。开皇十二年五九二年,苏威主考评定文学官名,相当于今天的教官,又与何妥相互毁谤。苏威勃然发怒道:

”没有何妥,朝廷不愁天下没有博士”

何妥应声答道:

”没有苏威,朝廷也不愁天下没有执事大臣”

何妥不愧为隋朝国立最高学府的博士相当于今天的教授、祭酒何妥后来升任此职,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其辩才可谓罕见,本篇人物传记载了他从小到大与人四次舌战的情况,他都是赢家。研究一下他所以赢人的奥秘,恐怕除了天赋机敏之外,主要还在于他有扎实的人文学问根底。所谓从山泉中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中出来的都是血,肚里有多少货色,嘴里才会吐出多少花头。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想盖一幢漂亮的房子,即使你能绘出美丽的蓝图,假如没有砖瓦、灰、石、沙等基本的材料,也是不能成型的;要想出口成章,只有良好的愿望,没有一定的知识素材,也是很难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吗

不要忘了,出众的口才都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基础上的。别以为学习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博才广学,让自己深深扎根在知识的土壤中,才能信手拈来,即兴发挥。要使自己排除上台无话可说的困境,就要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

大家知道,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他的葛底斯堡演说辞只有短短几百字,却被用青铜铸成铭文,陈列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作为永垂不朽的演说经典。而上帝的演说辞,最高规格也只是印刷在羊皮纸上。几乎可以这样说,林肯的每一次演说都足以成为经典,每一个听过他说话的人,无不为他渊博的知识所倾倒。那么,这位只上过小学的总统,是从哪里获得各种知识的呢正如他后来所说,他的学问是”随手拣来”的:

他时常跑3o英里,到法院听律师的辩护词;

他倾听云游四方的传教士声震长空的布道演说;

他深入乡村酒吧,记下乡民们富有乡村气息、富有寓意、风趣幽默的浑词小调;

他甚至在南北战争期间,还要从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临睡前翻阅几页莎士比亚的优美诗句。

林肯的勤奋造就了他的天才,他的言辞深邃、优美,却又雅俗共赏。

培根曾经说过,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称作知识。所以如果你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的重要,请你马上行动起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见机而变说服桓帝

古语讲:语时务者为俊杰。能够认准时势,见而动,才会取得最佳的利益。在说服他人的时候,道理也是一样的,见机而变支,从而取得好的效果。

汉恒帝时,有一天,桓帝游览皇家狩猎的禁地上林苑,随意询问陪游的侍中爰延道:

”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爰延说:

”陛下您是汉代中等水平的皇帝。”

桓帝说:

”为什么这样说”

爰延答道:

”您信用尚书令陈蕃对,政清人和;您信用中常侍黄门时,朝政紊乱。由此我知道陛下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所以我说您是中等水平的皇帝。”

桓帝笑道:

”从前朱云这个忠直的臣子在与成帝争论时,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将宫殿栏槛都攀折坏了,今天你这个侍中当面指出我的不是,我很敬重你,也知道自己的缺陷了。”

于是桓帝拜爰延为五官中郎将,以后升任他为大鸿胪。

面对帝王之尊,爰延敢于不避斧钺,当面品评皇帝,并指出他信用宦官导致朝政紊乱的错误,这是一种令人钦佩、正直无畏的官德,总算桓帝还称大度,龙颜没有大怒,反而升迁了爰延的官,依笔者看,爰延劝殊之日正是桓帝游览上林苑兴致很好的时候,加上爰延被大尉杨秉推举为”贤良方正”,已是有名的儒官,所以其意见才幸而被肯定,据后汉书,记载,桓、灵两帝都有重用他的迹象,只因爰延身体不好过早病逝而作罢。

由此可见,见机而动,抓准时机也是十分重要的”变”啊

乘机进言姚崇说服玄宗

说服他人时,见机而动,更要乘机进言,抓准时机将该说的话说出去,产生最佳的说服效果。

唐玄宗即位时,正好26岁,年轻气盛,面对武则天晚年弊政造成的天下衰败的形势,一心想把国家恢复到”贞观之治”的局面,整日为治国用人之大事忧心忡忡。

梁县侯姚崇,文武双全,曾在武则天和睿宗时任过宰相,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触怒睿宗而被贬职。玄宗听说后便有复其相位的念头。一天,风和日丽,万木复苏,玄宗召姚崇一同打猎。围猎休息时,玄宗便将年过半百、精神烁的姚崇叫到自己的身旁说:朕若封你宰相一职,令你辅佐朕,振兴大唐,你该作何打算姚崇大吃一惊,慌忙跪倒在地,说道:微臣才疏学浅,不敢当此重任玄宗笑了笑,双手将他扶起,道:朕已观察很久,宰相非你莫属姚崇知道唐玄宗锐意治国,为坚定其志,庄重地说:多谢皇上赏识只是,我若为相,皇上必须答应我十件事玄宗忙问:哪十件

姚崇重整衣冠,从容说道:

第一,须以仁义礼智治国,不能专任刑法。皇上能做到吗

玄宗听了,忙道:我请你为相,就是为了国泰民安,有何不能做到

第二,对外不求边功,至少在国家富足之前,您能做到吗

玄宗马上说道:如今民不聊生,发展生产才是第一要紧之事,哪有工夫去修边功。

第三,不许宦官干涉国政。

话未了,玄宗忙点头道:朕早有此意。

第四,皇亲国戚不能当达官重臣,免得兵权被夺。

玄宗道:可以。

第五,皇帝的宠臣触犯法网,必须严惩不贷。

玄宗道:朕可以保证做到。

第六,除去法定租税以外,不能额外征收杂税。

玄宗道:朕也有此打算。

第七,杜绝修建宫殿庙宇,不能浪费财物。

玄宗点头。

第八,皇帝须以礼待臣,不能因君臣名分而轻视群臣。

玄宗又点头。

第九,积极鼓励群臣直谏,开进谏之途。

玄宗继续点头。

第十,将外戚祸国之事编成史册,永诫后世。以上十条,皇上都能做到吗

玄宗毫不犹豫地便点头答应了。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姚崇说服的成功就在不于他掌握了时机,乘机进言。

要成为上司好助手的下属,应该耳聪目明,手脚灵活,能够关心自己的周围和整体的情况,尤其是要用心观察周围的动态,进而正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理,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往往就能取得不一般的效果。

而在与普通人的交往中,说话适地适时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讲话要及时”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

王某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拉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经理诉说苦衷。

经理立即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小张叫来,询问有关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速同客户回去重修。

一路上,小张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王某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对方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借不到第三集。”王某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你尽管借去看。”

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洗衣机修好了,两个人还成了要好的朋友。

切入话题要注意双方所关心的共同点,还要考虑在什么时候最好。

在讲座会上,要是先发言,虽可以在听众心中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因过早,气氛还较沉闷,人们尚未适应而不愿随便开口;若是后讲,虽可进行归纳整理,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但因太晚,人们都已感到疲倦,想尽快结束而不愿再拖延时间,也就不想再谈了。

据此,人们经过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二、三个人谈完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效果最佳。这时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不失时机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关注。

纪晓岚旋而再说服乾隆

如何变主动为被动,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很重要”旋而再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清朝的纪晓岚,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得到重用。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检验一下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死法”

”跳河。”

”好吧”

不一会,纪晓岚回到乾隆面前,乾隆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说:晓岚,你此法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圣明,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

纪晓岚的辩才,全在于他有理、有利、有节地运用”旋尔再击”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颜面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一举折服了他。这里,纪晓岚赖以反攻的对手的破绽令我去死是昏君之举及其反攻时机,均由纪氏一手创造。因为很显然,乾隆是根据纪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之论叫他去死的,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临阵进退皆无道理,只有周旋,然后创造契机方能反败为胜。

在说服他人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有备而主动,己方无备而被动,此刻,进则受挫,退则必溃,进退维谷,腹背受敌,只有巧妙地周旋,才能摆脱困境。

所谓周旋,一是阵容上的周旋,避开对方的咄咄逼人的主锋面,在周旋中将我之优势调动于正面,直逼对方弱点;二是时机上的周旋,一旦时机有利则变守为攻;三是力量上的周旋,在周旋中调整思路、论据、素材,变无备为有备。

变中明理苏秦智说服燕王

人难免会有处于不利的环境的时候,这时候,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在变中明理,无论是说服他人还是摆脱困境,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次齐燕交战,燕国丢了十个城池。燕王请苏秦出面游说,把十个城池都要了回来。本来这可是个大功劳,可是燕国竟有人诽谤苏秦的做法反复无常,定会作乱。结果,弄得燕王反而和苏秦疏远了。

苏秦感到必须面陈清白。他直率地说;”谗言说我不讲信用,然这正是大王您的福份呀”见燕王很惊诧,苏秦又问道:”假如我像尾生一样守信,像伯夷一样廉洁,像曾参一样孝悌,以此来辅佐大王,您看可以吗”

”当然可以。”燕王感到没有什么不对的。

苏秦说,”我要是有这样的品质,我就不在这儿事奉您了。以曾参之孝顺,宁肯守护双亲,也不会不远千里去事奉危难之君;以伯夷之廉,物欲淡泊得饿死首阳也不肯接受封侯,你怎么能让他去齐国要回城池尾生为了守信用,在桥下与女子约会,女子不来,他被大水淹了也不离开,抱柱而死。这样的人又怎能去齐国宣传燕国的威风,吓退齐国强兵呢

况且,讲信之人只是在自我保护,不是进取之道,可这三王五霸之业不是自我保护就能办到的。如今,我离别老母亲事奉国君,本来就想积极进取,我不相信您是固步自封之君,而且,臣下是以忠信获罪于您的。”

燕王刚才还听得苏秦把曾参、伯夷骂得一钱不值,又听苏秦以忠信获罪,大为不解,问:”忠信有什么罪呢”

苏秦回答;”臣的邻居有一妻一妾,其妻在男人出远门时与人私通,男主人回来后,她让侍妾端上毒酒。侍妾想,端上去男主人被杀,说出来女主人被赶。于是她假装不小心把酒洒在了地上。男主人大怒打了那侍妾。侍妾对男女主人可谓忠矣,却以忠信而获罪。如今,我的遭遇就像这个侍妾,一心事奉燕国,又诚心说服齐国,结果呢,反落到今天的地步。我只恐怕以后事奉国君的人,都不敢尽力了。”

苏秦这一番话,极言大信不信,诡即为信,气度一张一合,正好摸准了燕王的心思。最后,燕王也禁不住叫起好来,从此恢复了对苏秦的信任。

中国古人的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的千变万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消长,交替作用。它们既是对立的,又互为根据。如同父与子互为根据,没有子也就没有父,父亲当得好不好,要看儿子表现得好不好。说服也一样要遵循阴阳捭阖之道,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或开放或封闭,或属阴或归阳;或柔弱或刚强;或松弛或紧张,乃至或奇或正,或圆或方,或动或静,或真或假,或明或暗,或主或客,或实或虚,或正或反,阴阳消长,如同圆环一样开合环绕,开极而合,合极又开,往复变化以至无穷。”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历史上,申包胥哭秦庭是柔,唐睢力折秦王是刚;魏征劝唐王是守直,西门豹治巫婆是用同;蒯通说汉高祖不杀是表真,刘备诓曹阿瞒惊雷是借假;樊哙鸿门闯宴,其声遏云,阮籍借醉辞婚,不发一言;孙权会邓芝,陈兵设鼎,孔明劝吴王,谈笑风声;郭子仪大开门,无时不传,安缠陵择妙机,三年一语;以及诸如冯谖说孟尝君,甘罗说张唐,姜太公钓文王,诸此等等,无一不是或奇或正,或虚或实,乃至正诡交加。因为它们本身是互为根据、互相转化的对立统一。犹如古人张网捕鸟,捕到鸟的只是网中之一孔,但又只有一孔的罗网必定捕不到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捭阖之道,浑成一身而无可抵拒。

齐国有个人叫闾丘,十八岁,他在路上拦住齐宣王,说:”家里穷,父母孝,希望给我一个小差事。”宣王说:”你年龄还小,不能当官。”闾丘答道:”不是这么回事,从前颛顼十二岁就治理天下,秦国的项橐七岁就当孔圣人的老师,由此看来,我是不贤能罢了,年纪不小了。”宣王说:”从来没有额骨只有八寸的拉套的小马驹子能拖着重东西走远路的,由此看来,士人也只有白了头发秃了顶才能任职办事。”闾丘说;”不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马录骥,是天下的骏马、让它们和野猫黄鼠狼在锅灶中间比试比试,它们未必比野猫黄鼠狼跑得快;天鹅、仙鹤,一飞千里,让它们跟燕子、蝙蝠在大堂和两厢的房檐下面,在居室中间比试比试,它们未必比燕子、蝙蝠动作灵活。辟闾巨阙,是天下最锐利的宝剑,砍石头剑刃不会缺损,刺石头剑尖不会折断,用它们来和稻草秆比一比拨开眼睛取出细屑,它们未必比稻草秆用起来方便。由此看来,那些白了头发秃了顶的先生与我闾丘,又有什么差别呢”宣王说:”说很好。你有这样好的见解,为什么这么晚才来见寡人呢”闾丘答道:”鸡和猪的喧哗吵闹,把钟鼓的声音淹没了;云霞布满天空、就把太阳月亮的光辉掩盖了。大王身边小人太多,所以我迟迟才来见大王。诗经说:听见谁说顺耳的话你就提拔;听到有人诽谤哪一个,你就贬黜哪一个。我怎能得到任用呢”宣王拍着车轼说:”寡人有过错。”于是把闾丘带在车上一起回到朝廷,委派他职务。因而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说的就是这回事啊。

见风使舵改变方法趁势说服

见风使舵,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其实,在说服他人时,能够趁势改变利用见风使舵的方法说服他人,不是一种坏方式。

齐宣王外出到社山打猎,社山父老有十三人一齐来慰劳齐宣王。齐宣王说:”父老们辛苦了”又对左右的人说:”赏赐父老,他们的田地免缴租税。”父老们都拜谢宣王,只有闾丘先生不拜谢。齐宣王说:”父老们认为这太少了吗”又对左右的人说:”再赏赐他们不服徭役。”父老们又都拜谢,闾丘先生又不拜谢。齐宣王说。”拜谢的人可以离开,不拜谢的人上前来。”齐宣王说:”我今天来巡视,父老们前来慰劳,我感到荣幸,因此赏赐父老们的田地不缴租税。父老们都拜谢,只有先生您不拜谢,我自以为赏赐太少,所以又赏赐父老们不服徭役。父老们都拜谢,又只有先生您不拜谢,难道是我有什么过错吗”闾丘先生回答说:”因为听说大王要来巡游,所以才来慰劳大王。希望从大王这里得到长寿,希望从大王这里得到富裕,希望从大王这里得到显贵。”齐宣王说:”人的生死有一定时间,不是我所能给予的,无法使先生长寿;粮仓虽然充实,是用来防备灾害的,无法使先生富裕;大官没有缺额,小官又太低贱,无法使先生显贵。”闾丘先生回答说:”这些不是我所敢乞求的。只希望大王挑选优秀的富家子弟中有品德修养的人做官吏,使法令制度公平,这样,我就可以稍微多活几年了;春夏秋冬,按一定时间赈济百姓,不要烦扰百姓,这样,我就可以稍微得到富足了;希望大王发出命令,让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年长的尊敬年老的,这样,我就可以稍微获得显贵了。现在大王赐我们田地不缴租,我们深感幸运,但这样国库就将空虚;赐我们不服徭役,但这样官府就没人供役使。这些当然不是我所取希望的事。”齐王说:”讲得好我愿请先生做国相。”

闾丘抓准时机,即先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然后再乘机进谏。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不是要出风头,而是为自己创造进言的条件。

见风使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运用的一种语言法术。其概念是指根据分析对方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在瞬间迅速改变自己说话的态度或语调,调整自己向外流露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话题内容或另换话题,变换表达方式,以迎合对方,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民间有一个传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以前的两个穷朋友到京城来求他,希望能讨个一官半职。见了面,两个朋友先后向朱元璋攀话,当然是为了讨得朱元璋的欢心

朋友一:吾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咱们一起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结果把罐子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地上。你只顾从地上拣豆子吃,却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里,苦得哭笑不得,还是我出了主意,叫你用青草叶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吞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了: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对朋友二你还有什么说的

朋友二:吾皇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了菜将军。

朱元璋听第二个朋友说得诙谐好听,心中高兴,立即封他做了官。

从上例中可知,朱元璋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先说话的那位朋友说高兴了,直愣愣地揭朱元璋之”短”,使朱元璋脸面失尽,那位朋友当然要倒霉。而后说话的这个朋友之所以能博得朱元璋的欢心,关键就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说服技巧。他以被处斩的那位为鉴,立即调整说话的方式,巧妙地利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光彩的儿时闹剧美化成一曲对朱元璋的颂歌,因而赢得朱元璋的欢心。

运用随机应变,请注意以下三点:

适机而行,巧说服

晋文公外出打猎,因为追逐野兽,误入沼泽地区而迷失方向,一直找不到出路。后来遇到渔夫,文公对他说:”我是你的君主,如果你肯带我出去,我一定重赏你。”渔夫说:”我只想对大王说几句话而已。”晋文公说先带我出去再说吧渔夫就引导晋文公出了沼泽。文公说:”不知道你有什么指教,我很愿意接受。”于是渔夫顺风托势,移船就岸,向君王进谏,请求大王敬仰社稷,巩固国境,爱护民力,减轻赋敛。晋文公一答应。

晋平公派叔向出使吴国,吴国人装饰了大船来迎接他。船左五百人,船右五百人;一边是穿豹皮绣衣的,一边是穿狐皮锦衣的。叔向回国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晋平公。平公说:”吴国快要灭亡了吧为什么这样看重舟船又用什么看重百姓”

叔向对他说:”君王您修建驰底高台,上面可以发兵千人,下面可以陈列钟鼓器乐,诸侯知道君王这样,也会说:为什么这样看重高台,又用什么来看重百姓看来只是各方重视的对象不一样。”于是晋平公立即下令停止建造驰底高台。

适机而行,关键在于说者忖度人情、事理,辨别事物的发展方向。适机必定选择对象有缘相遇,心情平和的时候进行说服,适机而行,即是因时制宜,因势利导。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载:齐景公见到一个在路上乞讨的幼儿,说:”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晏子即刻回答说:”国君在,什么叫无家可归,派官吏把他养起来,可立时让他们把安置结果禀报上来。”

晏子抓住了景公的一句话,使他承担了供养乞儿的责任。景公说:”是无归矣”不过是旁观式的慨叹而已,晏子却说:”君存,何无为归”明着抬举景公,实际上把景公置于非管不可的地位。这就是巧言谲谏。巧就巧在抓住了乞儿”无归”与国君责任之间的关系,和景公喜戴高帽的性格特点。

颜驷,在汉文帝时侍奉皇上的郎官,至武帝时,年纪一大把仍未得升迁。有一次,汉武帝的龙驾经过颜驷官邸,他少不了要出来朝拜皇上。皇上见他须发皆白,就问:”老爱卿什么对候当的郎官,怎么这般苍老呀”颜驷回答说:”臣曾侍从文帝为郎官,文帝好文而不好武;侍奉景帝时,景帝好美而臣相貌丑;如今侍候皇上,皇上喜欢年轻人,而臣已经老了,所以三世都得不到重用。”

颜驷抓住皇帝问话的机会巧发牢马蚤,婉曲地说明了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汉武帝动了恻隐之心,提升颜驷当了会稽都尉。

御史纳遴议事违背圣旨,引起宋仁宗大怒,遂下令将其处死。侍御史杨朵儿为了救他,一天连上九道奏折。并面见仁宗,力陈利害:”我不是包庇纳遴,实在是不愿意陛下背上杀御史之名。”仁宗这才松口:”为了你,我宽恕他,可以把他左迁为昌平县令。”昌平县是个穷县,仁宗之意在于困住纳遴。杨朵儿只得又劝道:”用御史宰京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因言左迁,恐怕后来之人引以为诫,再不敢直言了。”但无论杨朵儿如何劝说,仁宗就是不答应。

过了几天,仁宗阅读贞观政要,杨朵儿侍立一侧。仁宗看到兴头上,感叹地对杨朵儿说:”魏征真是古代直言之臣啊我们今天从哪儿找到这样的人呢”杨朵儿立即接上说:”魏征直言是由于唐太宗能够善于纳谏,如果唐太宗不听,魏征虽能直言,又有什么用呢”

宋仁宗听出了杨朵儿的弦外之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