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朱元璋传说(1/1)

董问天话刚说出一半,又咽了回去。

他觉得,没必要跟这个放牛郞提什么娃娃亲。

少年问道:“你不是外人,难道你是皇甫半仙家的亲戚?”

“算是吧”。

“怎么叫算是,这叫啥子亲戚?”。

“你就别问这问那了,告诉我杏仁谷怎么走吧”

少年用手一指,说道:“瞧见了吗,前面有一片杏树林,过了杏树林子,有一条山道,直通杏仁谷”。

“还有多远?”。

“大概还有四五里路吧”。

“你那神仙姐姐一家人,就在杏仁谷里住着吗?”。

“是的,神仙姐姐家,就住在杏仁谷的涧溪水边,你到了那边一看就知道,有一个院落就是她家了,山谷里没有第二家,也没人敢住那里”。

“没人敢住?为什么?”。

“山谷里有一条小溪,小溪通向一个虫吟潭,听说那虫吟潭里有魔兽”。

董问天笑道:“小子,这都是什么时代了,还信什么魔兽?那是用来吓唬你们小孩子的”。

少年故作恐惧状,道:“有一年夏天,那魔兽现身,把进山采药的二个大人,活活地拖进了虫吟潭,吃的连尸骨都不剩”。

“小子,你是想吓唬我吧,我才不怕呢。我来问你,真的像人所说,那你神仙姐姐住在山里,还不给吓死了”。

“神仙姐姐嘛,她是神仙,当然不怕啦”。

他们正走着,前面出现了几条山路,董问天问道:“通往杏仁谷,走哪一条?”。

“这样好了,你跟着我走,我把你带到去杏仁谷的那条山道口”。

董问天望着放牛少年一笑,道:“谢谢你”。

少年道:“举手之劳,不用客气”。

董问天提着行李箱,与放牛少年并肩前行。

他一边走,一边拍了拍少年肩膀,道:“刚刚你那一鞭子下来,我当时真的吓一跳,实话告诉我,你是不是拜过师学过艺练过功夫?”。

“还在跟师傅学呢,没多少功夫,就是鞭子抽的利索。”少年谦虚道。

“你师傅是谁?”。

“黄飞雄(鸿)”。

少年口齿不清,雄鸿不分,把黄飞雄说成了黄飞鸿。

董问天心中一惊,这少年竟是黄飞鸿的徒弟?

关于黄飞鸿,董问天多少了解一些,是南拳流派的代表人物,洪拳名家,尤其是他开的医馆宝芝林,与爷爷的致真堂一样,都是医病救人,悬壶济世。

董问天心想,难道黄飞鸿来到了都梁,隐居在此山当中开馆收徒?于是问道:“你师傅可是广东南海县人?教你的可是大名赫赫的洪拳?”。

少年笑道:“什么广东南海县,又是什么洪拳,我都没听过,我师傅就是我们都梁人,我跟他学的是黄氏神鞭和大力金刚掌”。

董问天一听,就知道,这少年所说的师傅一定不是黄飞鸿了。

“你师傅的名字,你会写吗?”。

“当然会呀,别人的名字不会,我爹我娘我师傅的名字,我还是会写的”。

说着,他把手中的牛绳扔在一边,蹲**子,用鞭杆的头部,就在地上,虫飞凤舞地写下了三个大字:“黄飞雄”。

董问天知道,是自己对错了号,错把黄飞雄当成了黄飞鸿。

那条黄牛跑进了一片庄稼地里,少年飞跑过去,将牛拉回来,他一边走,一边又哼起了那首民谣。

等他们再次并肩前行时,董问天好奇地问道:“小子,你刚刚哼哼的那首民谣,我听了,觉得挺有意思的,能给我讲讲吗?不会是你自编的吧”。

提到那首民谣,少年好像一下子来了兴致。

他将鞭子向空中抛了一个脆响,说道:“老哥,真是抬举我了,我才识得几个大字,哪有这水平,那可是出自金口玉言的皇帝之口”。

“喔,皇帝之口?哪朝的皇帝?”。

“明代皇帝朱元璋,老哥你可有听说?”。

“朱元璋,一代帝王,当然知道。看样子,这首民谣一定跟他有关?”。

“正确,完全正确。想不想听听?”。

“好呀,说来听听”。

“话说元朝末年,朱玩璋欲在都梁定都之前,特意带着几个开国大臣与随从,到我们都梁来了一次实地考察,朱元璋早就听说都梁境内有十座山头,小时候在山上放牛的时候,也数过,这次他倒要看个明白。他们来到一座山头上,只见这里群峰连绵起伏,山间云雾缭绕,如同仙界。可是,当他站在山头上环视四周,在心里默默地数着眼前的山头,怎么数都只有九个山头,他感觉十分奇怪。他不相信,又快马加鞭和他的随从及大臣们,转到其他山头去数,可是,数来数去,始终数不到十个。朱元璋心里有一种不祥预感,轻声叹道‘十座山九个头,淮水向东流,富贵不三代,清官不到头。’这首民谣就是这么来的”。

少年说到这里,侧脸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吗,怎么会少了一个呢”。

董问天也没多想,就摇了摇头说:“不知道,为什么呢”。

那少年很得意地说道:“这都不知道,朱元璋数来数去,忘记了自己屁股底下的那一座,所以,怎么数都是九个山头”。

董问天觉得蛮有意思的,微微一笑,说道:“你小小年纪,很会讲故事的嘛”。

“告诉你吧,要不是朱元璋数错了山头,大明朝就在我们都梁定都了,那我们这里就是京城啦”。

董问天轻轻地‘哦’了一声,关于这些,他在查阅都梁地方县志时,没有发现。

“想不想听听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

“好呀。我们聊了这么久,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华十二。说嘛,想不想听听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在我们都梁,放牛娃,人人都会说的”。

董问天见华十二说故事正说的正起劲,又不好扫他的兴,就拍了拍他肩膀,鼓励道:“好吧,说说朱元璋放牛的故事吧,你故事讲的非常精彩,我很喜欢听”。

赞美的话,人人都爱听,何况华十二还是个孩子呢。

有了董问天的肯定和鼓励,华十二眉飞色舞,说起了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

“朱元璋十二岁那年,跟我现在一样大,哈哈。他经邻居介绍,给一个财主家放牛,在放牛中结识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小伙伴。日后,这几个小伙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天,朱元璋和几个小伙伴又一起上山放牛。到了中午,黑云密布,电闪雷鸣,一会儿就下起大雨。孩子们都跑到山洞里避雨,到了后半晌饿的受不了,朱元璋就说,我们把小牛犊杀了烤着吃吧。接着,只见他扯来一片草叶子,吩咐小伙伴们拽住牛角,他拿着草叶在小牛的脖子上轻轻一划,牛头就齐刷刷地掉了下来。伙伴们找来柴禾,把小牛架在石头上,一边烤一边吃。

少了一头小牛,回去之后如何向东家交差?

其他孩子都害怕极了,只有朱元璋淡然地说:“不怕,我有好办法”。

于是,那些孩子们在朱元璋指挥下,将牛尾巴埋在石头缝里,把现场打扫干净,回去交差。

回家后,财主一看少了一头牛,顿时怒问道:“你们这几个小子,还有一头牛呢”。

朱元璋满脸神秘地对财主说:“东家,小牛犊被山神拽去了”。

财主当然不信,拉着朱元璋去山上看个究竟。

到了山上,财主拽住插在石头缝里的牛尾巴往外拖,没想到,小牛竟然“哞……哞……”地叫起来”。

有人说,朱元璋是帝王之命,是天上的神仙在帮着他。

董问天听完,笑道:“哈哈,这哪里是民间故事,简直就神话传说”。

“不是神话,是真的,他放牛的山就是那边的那座牛头山”。

华十二当然把民间传说当成真人真事了,一边向董问天解释,一边用手指了指远处的一座山峰,说道:“你看,那个山头就是朱元璋放牛的山头,旁边的那座山叫宝积山”。

董问天顺着华十二手指方向望了望,那牛头山树木茂盛,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真有一股帝王豪迈之气。

他没想到,这都梁城跟明代帝王还有着这样一段渊源,而他也明白,华十二跟他说的这些民谣也好,民间故事也好,大明朝的正史当中,一定不会有记载。

听完了放牛少年故事,董问天对眼前这个放牛娃瞬间刮目相看。

一个十二岁孩子,能把朱元璋的故事,说的滴水不漏,妙趣横生,其中一些用词造句,都显得非常精准,当属十分不易。

他心中暗道,这华十二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放牛娃那么简单吧。

此刻,华十二突然收住脚步,望着董问天问道:“老哥,走了半天,给你讲了朱元璋的故事,我还没问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姓董,名问天”。

“那我就叫你董大哥,好吗?”

“好呀,叫我董大哥”。

华十二一边走,一边指着远处说:“我要往那边山道走了,你呢,就沿着这条山道,一直往前走就是了。差不多四五里处,有一大片杏树林,过了杏树林,就是进入山谷的入口,然后就能看到,山谷里有一个院子,那就是神仙姐姐的住家了”。

董问天不得不佩服华十二是个好向导,把他的去路描述的如此清晰。

两个人相互轻抱着告别,华十二一抬脚,蹭地就上了牛背,向着另一个山叉道走去。

董问天提着行李箱包,向着那片杏树林方向大步走去。

没走几步,骑在牛背上的华十二回头冲着他说道:“喂,董大哥,后会有期,我家就在宝积山,你提到华十二,大家都知道”。

放牛少年说完冲他扬了扬手,夹着牛肚子向前直奔。

那头牛,感觉不像牛,而像一匹马,狂奔起来,转眼间就不见了。

董问天望着瞬间消失的少年和牛,心中一阵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