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天下第一山(1/1)

自四岁时,董问天已经熟悉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他的爷爷董倡寿,就开始传授其号脉方法和技巧。

中医号脉是一大学说,也是一大难点。

能通过号脉辨症的医家,其实世上并不多见,懂得号脉的高手,多是听力惊人,感受力异常的见微知著者。

董倡寿为了提升孙子董问天号脉能力,在他很小时候,春天里,就让他倾听花开花落的声音,冬天,就让他站在漫天大雪里,倾听雪花飘舞落地声响。

因此,董问天能通过号脉,辨识经络走向,血液流动快慢,五脏六腑的运化与衰竭。

当然,董问天能做到这些,跟他的天生禀赋有关,毕竟他是个身藏异能之人。

董问天望了关郁一眼,松开了他的手腕,心里很是吃惊。

这关郁的脉象,可是标准一个虚脉。

于是,他冲着关郁,又像在自言自语道:“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关郁显然没有听懂,但他知道董问天说的是中医,有气无力地问道:“小伙子,你是大夫?”。

“是的,我家世代祖传中医。关先生,你的脉象很虚弱,赶快回去好好休息,不能再受累了。这样吧,你我认识也是有缘,我现在就陪你一起下山去,我的小药箱在旅馆里,没有带在身边,不然我在这里就可以给你治疗”。

哪知道,董问天话音刚落,关郁连忙摆手,道:“小伙子,别别别,不用你陪,我自己下山就是了。你好不容易来一趟都梁,爬一趟第一山,我可不能耽搁你去山上看风景”。

“还是我送你下山吧,再说,我可能会一直留在都梁了,这第一山我以后还可以再爬”。

“不用,不用,真的不用,我自己可以下山。你要是送我,我就不走了,呆在这儿”。

关郁如此坚持,董问天也不好再要送他下山。

于是,他冲着关郁笑道:“谢谢关先生一路讲解,你一个人下山可要小心台阶,也不要再硬撑下去了,到了山下,回到住所,先好好休息休息。我能感觉到,你身体不是太好,我会按你所说,爬到山顶,好好欣赏欣赏这第一山的美景”。

关郁‘嗯’了一声,一步一步走下台阶,从背影和速度上看去,已显一副老态虫钟模样。

董问天望着关郁沿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下山去,心里不免担心几分。

这个关先生脉象虚弱,印堂发黑,嘴唇发青,脸色苍白,说话底气不足。

他断定,这个人的身体存在重大危险,随时随地都可能一命呜呼。

毕竟是萍水相遇,他只能看着关郁消失在他的视线里,心里还是替他捏着一把汗。

没有了关郁讲解,董问天上山的速度快了很多,一口气就爬到了山顶之上。

果然,眼前有一块两人多高的石碑,石碑上刻着‘第一山’三个大字,潇洒飘逸,气势如虹。

略懂书画的董问天,一眼就看得出来,这草书正是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手写。

虽说第一山不算太高,海拨只有几百米,跟自己老家白虫镇周边的火粅山和雏虫山无法比高,但站在山巅之上,确实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放眼望去,那条小驴荡荡向东流去的淮河,在晚霞的映照下,像一条金色的带子飘舞在山脚下。

环顾四周,左抱翠屏峰,右揽凤坡岭,背倚清风山,漫山遍野,树木郁葱,奇石林立,腑拾皆是,楼阁掩映,气势巍峨,尤其是峭壁上苏东波等人留下的摩崖石刻,虽历经风雨岁月,剥蚀殆尽,但字体苍劲有力,令人叹为观止。

置身景色和亭堂楼谢环境之中,董问天不由心生感叹:好一座山水之城,这简直就是神仙居处,也是医家修道练功的好地方。

他没想到,十几年后,再次与这座美丽山水之城相遇,自己心中升起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

他不知道,这份亲近感,是否跟十几年前认识的那名叫皇甫慧兰的女孩有关?

也许,这次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全是因为这个叫做皇甫慧兰女孩。

关于皇甫慧兰,董问天现在能回忆起来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她的笑容,因为她一笑,腮帮上立马就会露出一对浅浅的酒窝;二是她的手腕上有一个特别标记,是的,那是非常非常特别的标记。

他记得很清楚,皇甫慧兰左右手腕上,各长着一颗黑痣,就像两枚小黑豆嵌在手腕深处。

那个时候,他才刚刚开始接触中医,如今对中医略算精通的董问天,回想起来,皇甫慧兰的那两颗黑痣,不偏不倚,正好伏在大陵穴上。

他知道,这大陵穴又叫鬼心穴,那可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输穴和原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

望着眼前满山景色,董问天回想起,十几年前,与皇甫慧兰站在这里一起看风景的画面,想起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心里竟然向往着与她快快见面。

从第一山上下来后,天色已晚。

山脚下的淮河,远远看去,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闪着白色光芒。

街道上,到处都是摆摊的小吃,吆喝声此起彼伏。

董问天在一个摊位前坐了下来。

他感觉肚子已经饿了,顺便吃了晚餐再回旅馆,省得再出来吃饭。

摊主是个中年汉子,他从肩上取下一条毛巾,一边擦着桌子,一边望着董问天,很热情地招呼道:“这位小客官,要吃点什么,稀饭,馒头,烙饼,小菜,任意点”。

董问天回应道:“那就来一碗稀饭,二块烙饼吧,外加一碟小菜”。

“好嘞,请客官坐着稍坐片刻,一会儿就给你端上来”。

摊主话音刚落,就见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然后围着一张桌子坐下。

这三个年轻人中,有二个留着长发,其中一个剃着光头。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光头是很少见的,何况那光头胳膊上还纹着老虎。

那老虎维妙维肖,张大着嘴,上下二排牙齿闪着白白的寒光。

只见那光头冲着摊主,大声说道:“赵老头,给我们仨,每人三个馒头,两块烙饼,再给我们炒几道下酒小菜”。

哪知道摊主并未回应,好像是个聋子。

那光头一看,脸露不悦之色,道:“好你个赵老头,你是聋子还是哑巴,我跟你说话没听到还是咋的?”。

摊主停下手中的活,望着那光头道:“你们仨,上二次赊账的钱还没付呢,我们是小本生意,赊不起,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张嘴等着吃饭呢,你们先把欠的钱先付了吧”。

那光头男拍了拍桌子高声道:“操你个赵老头,你还怕我们不给你钱?我跟你说,我们哥几个,这两天手头有点紧,过二天一起付给你,不可以吗?别啰嗦了,快上饭上菜”。

“不行,我宁可不做你们生意。你们不把前二次的帐付了,今天我就不做你们的生意”。

摊主一边应答,一边把董问天要的稀饭烙饼端上来,往董问天面前一放,道:“小客官,你点的饭菜,请慢用”。

董问天道:“谢谢”。

话音刚落,那光头男跳了起来,三二步冲到摊主面前,指着他的鼻子,道:“赵老头,你找死呀,你这摊位还想不想在这里摆呀。你信不信,我现在就让你滚蛋,哥几个吃你几块烙饼几碗稀饭,怎么着,怕哥几个付不起钱,还是怕我们不给你钱?你给我识相点,别惹哥几个不高兴,信不信我现在就把你这摊位给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