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山水小城(1/1)

在董倡寿眼里,孙子老大不小了。

即使白虫镇上没有发生战事,也准备告诉他和皇甫慧兰娃娃亲一事,安排孙子前来都梁,向皇甫真人提亲。

董问天此次前来投奔皇甫真人,既是战事所逼无处安身,也是为了完成爷爷临终前的一桩遗愿。

事实上,对于都梁这座古城,十几年前,董问天和爷爷曾经来过这里。

那个时候,他才五六岁,虽然许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对这个山水城市还是喜欢的不得了。

在董问天记忆中,那次离开都梁时,他还拉着皇甫慧兰的手舍不得松开,伤心地哭了鼻子,赖在河岸上不肯上船。最后,还是爷爷董倡寿硬是把他抱上船的。

回到白虫镇之后,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自己识字的增多,他还特意查看了都梁县志和相关资料,对这个山水之城才算真正有些了解。

都梁,历史悠久,汉代建州,为唐宋名城古泗州州府所在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出生在这里。元代为招信军治,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没水中,泗州州治移置都梁。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隶安徽布政使司,都梁仍为属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凤阳府虹县为泗州,州治由都梁移至虹县(今泗县)。民国,都梁开始直属安徽省。

在地理地貌上,都梁属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江淮平原中东部,方圆五十公里,多丘陵,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之称,是沿淮交通和贾云集之重镇。

董问天的记忆是超群的,这些关于都梁的文字资料,他只看过一次,全都记在心里。

他从胖大姐手中接过钥匙,找到房号,进了房间,把行李放下,朝着窗口向外看了看。

窗外,果然就是一座青山。

山峰璧立,满山树木,郁郁葱葱

胖大姐说的没错,这家旅馆就在一座大山脚下。

他想,这座山应该就是胖子老板娘口中所说的第一山了。

董问天稍微收拾了一下,将行李包放在旅馆里,又休息片刻,然后走出房间。

天色还早,他想去第一山上去欣赏欣赏都梁这座山水之城的风景。

老板娘正在柜台上招呼房客,董问天就冲着她问道:“老板娘,你刚刚所说的第一山,从哪儿上山?天黑之前,我想去山上转转看看”。

老板娘热情地笑道:“客官,你看,你住我家旅馆这就对了嘛,这可是免费欣赏这第一山景色”。

说到这儿,她伸手一指,道:“出了门,你就向左转,不到一百米,有两个很大的石头狮子,左看,就是上山的路了。上了山,我们这都梁城都在眼里,好山好水好景色,保准你看不够看不厌,看的不想下山来,看得你下次还想到我们都梁来”。

董问天没想到说起这第一山,这老板娘如此来劲。

他向老板娘说声谢谢,离开旅馆,按照老板娘所说路径,很快就发现了两个石头大狮子,而上山的台阶就在石狮子脚下。

拾级而上,真可谓一步一景。

到了半山腰,整个山城景色已尽收眼底。

大成殿,淮山堂,翠屏堂,春昼亭,玻璃泉,明伦堂,摩崖石刻,处处彰显第一山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置身景色之中,儿时的记忆也被唤醒了。

他还记得,自己和皇甫慧兰手拉手,往这山上爬去,而皇甫真人和爷爷董倡寿就在他们的身后盯着他们。

他不知道当初的那个小姑娘,现在是个什么模样。

此刻,与董问天一同拾级而上的,是一个中年人。

这中年人个头不高,身体微胖,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他从董问天身边经过时,抬手一抱拳,说道:“小伙子,你也上山去?”。

董问天回应道:“是的,去第一山看看风景”。

这些也就是客套话,属于明知故问。

“小伙子,怎么称呼你?”。

“姓董,名问天?先生,您呢”。

“好名字,霸气。我姓关,单字一个郁”。

“关先生,你好”。

“听口音,你是外乡人吧,是不是第一次来都梁?”。

“是的,我是外地人,不过,我是第二次来都梁,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很小,许多事情都忘记了”。

“其实,我也是外乡人。那你第一次来的时候,爬过这第一山吗?”。

“爬过,爬过,但那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许多细节早已忘记”。

“如果不嫌我哆嗦,那我就给你唠叨唠叨,说说这第一山的来历,好不好?”。

这个叫关郁的中年人,看样子做足了功课,要给董问天做起了向导。

董问天觉得,多听听总没坏处,也好顺便了解这第一山。

于是,他冲着关郁一抱拳,道:“好呀,谢谢你,愿闻其祥”。

“你看,这第一山呀,背倚群峰,面临淮河,当初并不叫第一山,叫南山,但不是陶渊明诗词中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她还有一个名字叫都梁山,为什么叫都梁山呢,是因为这里盛产都梁香草,并因此而得名”。

关郁一边说着,还时不时地做起手势,指指点点,俨然一个导游先生。

董问天道:“喔,是这样,真是好名字”。

两个人一边说着,一边向山顶爬去。

不一会儿,就到了玻璃泉这个景点。

只听泉水从山肚里汩汩流出,清莹剔透,一尘不染。

董问天问道:“南山也好,都梁山也好,可是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第一山呢”。

关郁笑了笑,喘着粗气接着说道:“北宋哲宗绍圣四年,也就是1097年,大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知军,顺便说一下,涟水离这里不远,不到二百里路。话说这米芾从当时的国都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不见山水,当船只入淮时,忽见奇秀之南山,随即诗兴勃发,脱口吟道‘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从那以后,南山随即易名为‘第一山’”。

董问天没想到,面前这个中年人,看起来普普通通,肚子里却装着不少墨水,对第一山的历史渊源了解的如此清晰,在心里不禁生出几分敬佩。

他冲着关郁抱拳说道:“谢谢你给我讲解这么多,使我长了不少见识”。

关郁道:“别客气,我平时喜欢舞文弄墨,我也觉得,分享是一种快乐,这次来都梁前,查看了许多资料,这只是背书而已,正好我们一同上山,所以就急着把我知道的分享给你,让年轻人见笑了”。

说话间,他的额头上已冒出细密密的汗珠。

董问天一看,这山又不高,这关先生为何满头是汗?

再一细看关先生两腮,苍白中透着斑点,他知道,这个关先生身体已经很虚弱。

关郁喘着粗气,冲着董问天说道:“年轻人,我身体突然感觉有点累,就不跟你一起去山顶了,第一山的碑刻就在上面,米芾的提字也在上面,你一个人去欣赏欣赏,这第一山值得你爬上去,等你爬上去,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胸怀”。

说着,身体踉跄着,差点从台阶上摔下去。

董问天一伸手抓住了他,正好抓在他的寸口脉上。

不摸不知道,一摸吓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