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1/1)

像数学、音乐、体育这些还好,毕竟数学有时候真的是要看天分的,音乐也是如此,外语依然是如此,只有体育,属于一个硬性指标,身为一个马上皇帝的康熙皇帝特别注意考察皇子阿哥们的这一方面,所以,运动都是从小就开始练的,而小孩子天生就对这个有兴趣,又不是要求去战场打仗,再加上书院那种自茉雅琪开始的武力定老大的优良传统,这项成绩一向是整个书院都最好的。

不过,如果说上面的只是简单的,属于你学的好是你有天分,学的不好属于你不适合,那么,属于语文的满蒙汉三种语言,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满蒙这种家里面还有点基础的还好一些,虽然难,也不至于让人头大,而汉文的学习,绝对是所有上学的人的噩梦。

想想看吧,那种从最简单的《三字经》《千字文》到艰深难学的四书五经,本本都要背,还要靠你自己去理解其中的意思的节奏,在知道了弘易的课程表之后,苏莹就瞬间觉得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幸运的事就是她生为了一个女子。

——真是老天保佑啊!

而蒙古王公们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来到这里除了需要在汉语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增强交流方面的能力,其他就是自己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并为之而努力,这种模式是让一群姓爱新觉罗的小朋友们深深为之嫉妒的,可以说,近几年,书院之中的群架很是有几起就是因为这个差别对待而起的。

弘易压着书院所有人进入比拼学习的模式之中,一大尝试就是把这些蒙古来的小家伙们拖到了学习汉文的深渊之中,还好,先生们对来自蒙古的小朋友们要求不高,不然,康熙皇帝就不是欣慰了。

被用这样的模式教出来的小孩子们,自然是不同凡响的,射箭的绝对是百发百中,摔跤也绝对是所有人之中的佼佼者,玩音乐的还组成了一个乐队组合——这一看就是经常去过歌舞剧苑的,标配都差不多,演奏的是改变的充满了草原的味道的音乐,自然也获得了满堂彩。

而此次最大的亮点是,射箭比赛里开始有了蒙古来的格格的身影,虽然没进前三,成绩也很不错。

在康熙皇帝为射箭和摔跤最厉害的前三名颁发了奖励——宝刀、弓箭、宝马任选之后,这场表演秀总算是结束了。

表演秀结束,和亲人团聚了两天,小朋友们成群结队的回了书院,而蒙古王公们和康熙皇帝之间的交流也随之结束,又是吃吃喝喝的几天之后,蒙古王公们也收拾了行李打道回府。

总算是把这群需要捧着的送走了,苏莹总算是放松了下来,可以和茉雅琪一起带着三个孩子出去把行宫转一转了。

乌日宁贵和茉雅琪相处了这段时间之后,总算是在亲娘面前放开了,恢复了兄长的小跟屁虫作风,什么爬树抓鸟,下河摸鱼给干了个遍。

坐在秋千上的茉雅琪看着新鲜出炉的小泥猴不忍直视的移开目光,问一旁抱着弘昭荡秋千的苏莹,“他们两个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吗?”

苏莹瞥了眼茉雅琪,“我怎么可能知道?在京城里的时候,他们可是在书院的时间居多,其他不知道,打架倒是经常的,都是你带出来的。”

茉雅琪支着下巴,无趣的玩自己的头发,“那时候那些小王子们刺头太多,不压下他们的嚣张气焰,头疼的可就是皇阿玛了,看看现在的那些孩子,太乖了,和以前比,简直就是一群小绵羊,赢个射箭就高兴成那个样子。”

“哦,这么说你那个时候还是为皇上分忧了?”

茉雅琪耸耸肩,“哪里啊,我哪时候可没想那么多,我就是刚刚习武,想找人练练手,然后,迎面走来一群用下巴看人的,我那时候还是第一次见除了太子敢在我面前用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的,敢在我面前这么嚣张的,自然是要打趴下了。”

苏莹觉得这些皇家子弟的脑回路一向奇怪,倒没想到还真有因为你瞥了我一眼而达成的大型事故现场的,也是无语了。

茉雅琪回味了一下第一次打群架——她一个打人一群——不禁笑了起来,“得亏那些小子觉得一群男孩子没打过我一个女孩子,还被打哭了觉得没脸,不然当时一状告上去,皇阿玛为了安抚他们,我绝对少不了一顿训。”

苏莹想想也是好笑,幸好当初茉雅琪真气已经入门,不然被打哭的说不好是谁呢。

提起自己的光辉岁月,茉雅琪也来了兴趣,问苏莹,“现在书院里谁是老大?趁着我有时间,刚好去见见。”

苏莹无语,“你不是已经见过了?”

“不是吧?”茉雅琪一脸的失望,“我开了那么一个好头,老大的宝座竟然落到了那群蒙古小子手里了?”

苏莹摇摇头,指指正在疯玩的两个小子,“现任老大不就在那里么?”

茉雅琪往正抱着一只大鱼笑哈哈然后摔到水里的弘易以及在岸边拍手的乌日宁贵,“……这也太傻了,还不如蒙古那群小子呢。”

第112章

虽然嘴里说着嫌弃, 但是这完全不影响第一任书院老大茉雅琪和现任书院老大一起各种疯玩,什么野外烧烤, 叫化鸡,晚上出去找萤火虫, 背着弓箭一起抢先一步到还没合围的秋狝的场地之中打猎,到湖中心垂钓……简直是把她小时候没人愿意陪着她折腾的事情, 不全部来一遍不罢休的架势。

武力值高了, 就比较向往老年人生活的苏莹就在一边看着他们折腾, 偶尔还放对什么都好奇的弘昭去把他们的成品弄成一团糟, 看着一大两小怒气冲冲又偏偏对一个满眼无辜的小孩子有气无处发的样子,心里乐呵呵的苏莹就觉得现在这日子也还不错。

茉雅琪终归是要回准格尔部的,这一点所有人都心里有数,只不过, 让苏莹没想到的是,这个时间竟然来的这么快。

在秋狝之前, 茉雅琪带着两个孩子又是疯玩了一天, 在带着三个孩子回去的路上, 茉雅琪破天荒的没有骑马,而是和苏莹一起坐上了马车,并在这里和苏莹道了别。

“……这么突然?”

“…………”

苏莹这才想起,这一点也不突然, 来和康熙皇帝约会的蒙古王公们都早已离开了,茉雅琪是留得最久的,“什么时间?我给你准备些东西。”

茉雅琪摇了摇头, “不用了,明天一早就离开,苏莹姐姐,你不用总是把我当一个小孩子,你看,我儿子都这么大了,我可以很好的照顾好自己的。”

“我知道啊,”苏莹看着窗外的乌日宁贵,“茉雅琪早就已经长大了,都已经可以做很多人的靠山,照顾别人了。”

茉雅琪扬扬头,“是吧,你看,嫁到蒙古的妹妹侄女们都是我罩着的,有我在,没人敢欺负她们。”

苏莹轻轻笑了笑,握住她的手,“我倒是真的希望,你能一辈子都像现在这样,你在准格尔,不要委屈了自己,谁欺负你,打回去,打不过,还有你哥呢。”

茉雅琪手上微微用力,认真的点了点头,“苏莹姐姐,我会的,我哥那人,记仇的很,我的敌人可经不住。”

第二天一早,和一家子再次做了道别之后,茉雅琪骑上马,带着大队人马回首看了一眼庞大的行宫群,扬起马鞭,第一个离开,身后,胤禛苏莹带着三个孩子看着她慢慢消失,直到再也看不到。

“阿玛,我以后要是有了妹妹,是不是也要像现在这样看着姑姑离开去很远的地方一样,看着妹妹离开?”第一次知道离别的弘易扬起头问胤禛。

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的胤禛有点发懵,“…………你怎么想到这个?这个问题,不能等到你有妹妹了再想吗?”

“有了妹妹再想,都晚了!”弘易苦恼的抓了抓脖子,好长时间之后,看向胤禛,“阿玛,娘,我刚刚想了想,我以后还是不要妹妹了,你们还是继续生弟弟吧,我是明白了,弟弟不争气,我打一顿就争气了,妹妹,要是把妹妹送到那么远的地方,唉,所以还是弟弟好!”

说完,弘易还应景的捂着心口,一副承受不起的样子,乌日宁贵还在一边猛点头,声援他哥哥。

苏莹抽了抽嘴角,按了按眉心,突然觉得离别的愁绪荡然无存,和这个儿子比起来,离别的愁绪算什么?看了看弘易和乌日宁贵,最终瞪了一眼胤禛,转身一个人上了马车,连弘昭也不管了。

胤禛摸了摸鼻子,看着弘易,发现自己这个阿玛当的也太不容易了,人家的阿玛只需要威严,然后偶尔温和一点就行了,看看他这个阿玛当的,唉!儿子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了,就是他这个阿玛的不好!

把三个小子一个一个的扔进了马车,骑在马上的胤禛深深地陷入了如何做一个威严的阿玛的愁绪之中。

接下来的日子,弘易和乌日宁贵有幸体验了什么叫从天堂掉到地狱的生活,从茉雅琪离开的这一天开始,弘易和乌日宁贵就没在餐桌上见到一个肉肉,全是各种菜,虽然什么黄瓜豆角西红柿,还有干笋紫菜海带藕等等这些也挺好吃的,可是没有肉的生活就是没有灵魂的。

几番抗议也没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还陷入了学习的深渊之中,他们的娘苏莹的理由还十分充分,“你们跟着姑姑、额娘玩了这么长时间了,把整个草原上能吃的都吃了个遍,娘可是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管,你们玩的时候挺开心的,现在只是把作业补回来而已啊!娘可没有给你们额外布置作业,这些还是你们阿玛前段时间布置的。”

双重打击之下,两个孩子很快就蔫儿了,相对而坐的一个写读后感一个抄书,不时问出的奇怪问题,也完全没有办法难倒娘。

今天弘易再次有了一个新发现,“娘,我读书发现了一件事。”

苏莹把手中的水果和刀放下,再次承认自己在雕刻上没有什么天分,只是一个苹果雕小兔子而已,最后总是不是没有耳朵,就是看着像猪,把失败的苹果塞到自己嘴里,再把小块放到一直在旁边观看的弘昭手里,对着弘易扬了扬下巴。

弘易清了清喉咙,信心十足这次一定会为难到母亲,“我曾听闻本朝冬日寒冷之地,有雪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房屋被压塌,并有冻死人的情况,可我读《史记》,里面多有饿死之人,却偏偏少有冻死之人,难不成以前建的房子比现在还要坚固?穿的衣服比现在还要厚实吗?”

苏莹眯了眯眼睛,心中都想“呵呵”了,这孩子为了想问题还真是动了脑子的啊,幸好这个问题很久以前曾经听一个老中医说过,“你们汉文主要学的都是什么?”

“娘,你不是都知道吗?还有,不要转移话题。”弘易得意洋洋。

苏莹看了眼竖着耳朵的乌日宁贵,“弘阳说来听听。”

弘阳快速把手中的毛笔放下,坐直身体,“先生在启蒙之时就说了,我们以后要学的统称为四书五经,娘,要具体说说吗?”

苏莹点点头,“说吧!”

弘阳,“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本,这些书,我觉得那一本都好难。”

苏莹轻笑,“难就慢慢学,反正呢,你又不用考科举,咱们考试的时候,别考最后几名就行,阿玛和娘,还有你额娘要求都不高,但是也不能不学。”

弘阳脸上的高兴溢于言表,“我不用每篇都背?太好了。”

苏莹很无奈,“不背,但是你得理解啊,不求甚解可不好,还有,字要练好,不然你皇玛法的王羲之颜真卿可不会给你。”

弘阳摆摆手,“我回去找戴先生给我讲,戴先生讲课可有趣了,哥哥都爱听。”

弘易嘟嘟嘴巴,“娘——我问你问题呢。”

苏莹靠到桌子上,“你们的五经里有本书《春秋》,是一本记史的,我没说错吧?”

弘易点点头。

苏莹微笑,“那你说,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记史的话,严谨点,是春夏秋冬都要记的,那么为什么《春秋》不叫《春冬》而叫《春秋》呢?还有医学圣典《黄帝内经》,它的第一篇第一段也有记载说,‘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里也是用春秋代指一年,你说这是为什么?总不会是那些先贤用词错误,或者常识有问题?或者是觉得春秋比较顺口?”

弘易张大了嘴巴,“那是为什么?”

苏莹耸耸肩,“我记得我听过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说过,之所以会有记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不是《春冬》,很可能是发生在《春秋》里面的事情的所在地不冷,就没有很冷的冬天,可能后来人类经过发展,疆域增长,在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有了抵御严寒的办法了,天气慢慢变冷了,就慢慢的有了冬天,不过还是没有冷的那么厉害,所以才会少有人冻死的情况,就好像南方没有冬天,而极北之地永远是冬天的情况一样。”

弘易托着下巴,使劲想了想,“是不是就和咱们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京城的雪下的可以把人埋进去,然后有一年冬天一点也不冷,只下一点点雪的情况差不多的意思?”

“……可能差不多?”

弘易整个小脸都皱了起来,“那,娘,你说,如果古时候都是从没有冬天变成了有冬天,那咱们会不会也从有冬天变成没有冬天啊?!我不要啊,我觉得堆雪人打雪仗挺好的。”

她一个几百年后来的都没操这么大的心,苏莹捂了捂心口,一巴掌拍到桌子上,“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北京城想要没有冬天还真的挺不容易的,还有,你有闲心关心这个问题,不如先想一想你还有几篇读后感没写?嗯——?”

弘易赶紧把毛笔拿到手里,“知道啦知道啦,就写,唉,打雪仗多好玩,要不是阿玛说雪下多了不好,唉!”

苏莹这回真的无语了,拿着刀把桌子上剩下的苹果全削了,也不雕小兔子了,全部以极快的手速削成厚薄均匀的小片,放到盘子里,总算是觉得舒服多了。

第113章

苏莹辅导孩子做作业最难受的就是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不过想想这个时代,即使是称得上见多识广的弘易都只能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少的东西, 和后世那些整天对着电视手机,接触超多信息的孩子们比起来, 问题问的还算简单,至少不会让你有怀疑世界观的想法。

这样自我安慰过后, 苏莹心里舒服多了, 并决定, 以后对于弘易的问题还是让他阿玛回答好了, 再不然就让他问先生,不能再可着自己一个人坑了,回答的上来不上来还是小事,问题是, 她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会不会和别人有代沟啊?!

“问题不大吧?”胤禛对于福晋的杞人忧天也是服气,“咱们皇家的孩子不都是这样吗?”

苏莹叹口气, “也是哦, 九阿哥十一阿哥都是这样。”

“福晋, 爷也是这样。”

苏莹认真的看了看胤禛,在他的眼神下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其实,在这些皇子阿哥之中,让苏莹觉得有高冷之花的感觉的, 其实也就是九阿哥十一阿哥这兄弟俩,一个可以说在语言上很有天赋,拉丁文阿拉伯语满蒙汉皆都精通, 甚至可以那些教外文的先生流畅的交流,在沙俄来人的时候,他上去就和人说了俄语,简直是让苏莹这个满蒙两个从小就有语言环境的都学的马马虎虎的那个汗颜啊!

如果因为这个就以为九阿哥只是个语言方面的天才那就错了,这家伙还是个对发明很有天分的人,各种小发明小改造简直是层出不穷,只不过不实用,也算是可惜,相对来说,他现在热衷的赚钱事业,可以说是他所擅长所喜欢的东西里面最差劲的一个了。

而十一阿哥,那一手中西皆通,这两年开始中西合璧的画,就连康熙皇帝都忍不住赞叹不已,更可怕的是,他还通过自学学了医,这些年正致力于劝康熙皇帝远离女色,还把‘少欲才能活得久’都说出口了,把康熙皇帝气得够呛。

至于四阿哥,除了正直清高了点——嗯,想一想他已经大师级的衣服设计首饰设计,还真是不想承认都不行!

康熙皇帝每次到热河行宫,都要待上半年左右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身为随扈的皇子,胤禛自然不是闲着什么也不干的,照样要去办公,到康熙皇帝面前任老爷子差遣。

船队的贸易往来、各种商号的文件都丢在京城的苏莹表示在行宫无所事事的日子真的是很无趣啊!

整天和她呆在一起的是连话还没说不全的弘昭,弘易和乌日宁贵在胤禛和他们说了只要把这些作业做完就可以随便玩,他们也不嫌作业太多,不好写了,问题也不问了,每天都在赶作业,让苏莹这个老母亲只能混迹于行宫之中,可惜这一次她所熟识的福晋们都不在,连聊个天都是无人可聊。

至于太子妃,几次公共场合的接触,苏莹觉得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太子妃好像都觉得她在可怜她,施舍她,弄的苏莹都不敢在私下找太子妃了。

苏莹觉得无聊,弘昭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正处于看到一只鸟都可以盯着看半天完全不觉得烦的时候,还好的是,这种无聊的时光并没有延续多长时间,每年都要来一次的秋狝终于要开始了。

秋狝其实就相当于阅兵式,只不过在噶尔丹这个康熙皇帝眼中最大的威胁被消灭之后,秋狝的阅兵性质已经大大减退,就和这些年日渐松弛的八旗队伍一样,成了每年一次的走过场。

秋狝从开始筹备到完成所有的前期工作,花费的时间自然是非常长的,至少,弘易和乌日宁贵的作业都完成了,准备工作也才进行到了八旗兵将开始把所有秋狝所需的动物往指定的范围开始赶。

而把动物聚集到一起,也预示着秋狝即将开始。

秋狝,作为一年一度的盛会,也是满洲皇亲贵族唯一一个可以肆意展现自己的机会,皇家书院的学子们也闻声而来,这才是他们最喜欢的场面。

那些骑着马肆意奔驰的孩子们,带的整个场地的气氛都热烈了起来,而代表着八旗的一列列彩旗的到来更是让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