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1/1)

胤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这个,现在朝政复杂——”

“哼,你就找借口吧,为了这个饥荒,二船队都投进去五十万两了,那可是我本来修路的银子。”苏莹往前走了两步,又回来,“福建的事,再不管的话会出事的,前两年山西陕西的饥荒,你就说太子刚被废,皇上心情不好,听之任之底下官员的隐瞒,那次,饿死了多少人?多了多少流民?四阿哥,你争这个皇位就是想要看到这样的天下的吗?”

苏莹总算是借着这个机会一吐为快,心里爽多了,看了眼不知道在想什么的胤禛,一把抢过他手中的书,哼了一声转身离开。

胤禛看着苏莹的背影好一会儿,才一步一步回了书房。

坐在书桌前良久,胤禛看向李卫,“李卫,你说对皇上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卫有点懵,但是答案还是脱口而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哦,为何?”

对着雍亲王灼灼的目光,李卫紧张的回答,“这不是历代帝王的最大心愿吗?皇上应该也是这样——吧!?”

胤禛点点头,轻声喃喃道,“是啊,皇阿玛应该也是这样的。”

拿起笔,沉吟良久,胤禛一挥而就,苏培盛上前手脚利索的把折子封好。

“爷,这折子?”

胤禛食指敲了敲桌子,“准备一下,我这就进宫见皇上。”

舍弃轿子,胤禛骑马去了皇宫,在宫门口下了马,步行从宫门一路走到了乾清宫。

在梁九功通传他进去的时候,胤禛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了他自开始接触朝政之后的第一次——不是听皇上的令而行事。

康熙皇帝听梁九功禀报四儿子一串不对劲的行为的时候,就深觉奇怪,现在见了四儿子,看着他那严肃的好像出了什么天大的事情的脸,正准备询问,这孩子‘啪——’的一声就跪在了那里,双手举起递上一个折子。

康熙皇帝心中惊了一惊,赶紧让梁九功把折子递上来,亲自翻开看去。

胤禛看折子递了上去,开口道,“皇阿玛,这事,福建的官员并没有禀报,儿臣——”

康熙皇帝不动声色的把折子放下,“福建的官员并没有上报,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禀皇阿玛,福晋有船队在福建,这消息我已经接到半个月了。”胤禛低下头对着康熙皇帝叩首,“请皇阿玛责罚!”

康熙皇帝一挥手,梁九功赶紧来扶胤禛,还找了个凳子让他坐下。

“这有什么可责罚的?该责罚的是那些知情不报的官员,”康熙皇帝和颜悦色的看着四儿子,“老四,下一次这种事不用拖延,官员办事不利,还意图隐瞒,罪大恶极,你不报给阿玛不就是帮着他们隐瞒朕吗?”

胤禛镇定的回到,“皇阿玛,这海边的事,福晋的船队在那里,我才会提前收到消息,其他地方的事您可别问我,您问我还不如问老十,他现在可是带着弟妹在外面逍遥自在,知道的不比儿子知道的多?”

康熙皇帝摇头,一脸愠怒,“别提老十那小子,让他回来,就说什么京城是个笼子,他过得不舒坦,还说给朕送特产,哼——,到现在就送回来个火腿,朕缺他那一个火腿吗?”

胤禛点头附和,“儿子也不缺啊,想当初我可是给了老十几大箱子的海产和水果。”

提起这个,康熙皇帝更怒了,“你就更不像话了,堂堂亲王,就给你阿玛几颗珊瑚树,连条鱼都没见着,水果你额娘那里成堆,你怎么没给朕这里送点过来?”

“您去额娘那里不就可以了?”胤禛在这一点上还是很理直气壮地,“再说了,那也不是我送的啊,是您儿媳孝敬额娘的,我可管不了额娘给谁,不给谁!”

康熙皇帝老脸一红,对着胤禛挥手,“滚滚滚,还你福晋送的,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福晋就喜欢给你额娘送珍珠粉啊!”

胤禛站起来对着康熙皇帝老老实实行了一礼,“那儿子退下了。”

“滚吧滚吧!”

胤禛走出乾清宫还感觉后背有点潮湿,暗暗叹息为人儿子不容易,转道去了承乾宫,在那里用了午饭,陪着皇后娘娘说了好一会儿话,直到后宫的娘娘们来一起打马吊才告退出来。

回了府,胤禛衣服也没换,走到福晋面前。

苏莹本没打算管他,不过一看他穿着一身亲王服,立马就知道他进宫去了,把手中的书本随手一丢,殷勤的上前给脱衣服换衣服,“怎么样怎么样?报上去了吗?”

胤禛扬着下巴让福晋给系扣子,“爷出马,有什么事办不成的?不过,先说好,下次再有这种事我可不能亲自出面了,咱们家老爷子真是龙威难测!我在乾清宫可是出了一背的冷汗,就是被老爷子吓的!”

本来就有点觉得自己欠考虑的苏莹麻利点头,“嗯,要是再有这种事,咱们就丢到御史台那里去,那群御史正事不干,整天盯着一堆莫名奇妙的事弹劾来弹劾去的,就该给他们找点事干!”

胤禛拉了拉经福晋的手变的乱糟糟衣服,“怎么了?御史台的御史惹你了?”

苏莹盘坐在窗边,继续翻书,“也没什么,就是这两天我来了兴趣把御史台弹劾的人给列了一下,真是不列不知道一列吓一跳,御史台可是目标明确的只弹劾汉人,暂且不说他们弹劾的人到底有没有问题,只说那些连我都知道的贪官,他们可是连吭都不吭一声。”

胤禛对这个话题保持沉默,毕竟他们家老爷子可是护短的很,他家福晋又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保持沉默最好。

苏莹也没想让他真的答什么话,直接把手中的书递到胤禛面前,“四阿哥,你看看这本戴先生的《南山集》,我才知道南明到了南方还分成了三部分,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戴先生这本书可以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南明为什么那么快就没有了。”

胤禛接过书,细细翻看几页,发现确实记载的很清楚,再往后翻了几页,就看到史可法守卫扬州、宁死不屈的故事以及清兵在扬州城破后屠城十日的记载,微微皱了皱眉,“福晋,这本书有些不妥。”

“哪里不妥?”苏莹把书拿了回来,看胤禛说不妥的那一页,“史可法和扬州十日?这不是事实吗?哪里不妥了?”

胤禛摇摇头,“正是因为他写的是事实,才不妥!”

苏莹拉住胤禛,“你研究了那么久史记,汉武帝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记得,怎么了?和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吗?”

苏莹把《南山集》放到案上,“其实我挺佩服司马迁的,他敢于直接指出汉武帝的不对之处,正是因为他的记录,我们这些后人才知道了那么多真实的事件,所以后世的史学家都以司马迁为榜样,你不觉得戴先生也是如此吗?”

胤禛按了按脑袋,“可是皇阿玛可不会如此想!”

苏莹伸手翻了翻书,“这戴先生也是,写了这么一本书,还跑来考科举——咦,他都跑来考科举了!”

“考科举怎么了?每次春闱秋闱都有很多人来考。”

苏莹鄙视的看了胤禛一眼,“你这就不懂文人那九曲十八弯的心思了,像戴先生这样的品性高傲不羁的人,他要是不想给一个君王效力,他就是老死山间,都不会出山,我记得你说过他是五十多岁才跑出来考科举,是吧?”

“啊——都老了!”戴名世考科举那一年还真的是挺轰动的。

苏莹摇摇头,“唉,是啊,都老头子了,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南平三藩,北平噶尔丹,让百姓不再受来自草原之患,他要是不是被皇上的功绩所折服,怎么会出来考科举?戴先生可是很有文名的,皇阿玛的武功是不容置疑的了,《康熙字典》也编好了,不就是缺一个天下皆知的文士归心吗?”

“你说的也是,”胤禛无奈的笑,“问题是咱们老爷子想岔了怎么办?戴先生可就咔嚓没了。”

苏莹想了想,把《南山集》放到胤禛的手里,“你把这本书和史记一起呈给皇上,让皇上看看,你说怎么样?”

胤禛扯了扯嘴角,觉得有这么一个福晋,他真的很难!

第104章

胤禛很清楚他把这两本书往上呈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烧, 不过,他更清楚戴名世的这本书如果落入有心之人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危机, 说实话,对于现在的官场, 胤禛觉得福晋说的很对,汉人官员做得再好也是被满人官员压着, 皇阿玛终究还是更信任满人官员。

这其实有三藩之乱和南明之乱的遗留原因, 还有南方隐藏的那些暗流。

这些年把史书翻了一遍的胤禛很清楚, 对于这种局面, 要不就是徐徐图之,慢慢引导让天下归心,把暗流消弭于萌芽之中,要不就只能等着有一天突然爆发出来, 就像这一次的福建流民,胤禛真的不信没有人的帮助, 那群人能那么顺利的到福建。

就像苏莹说的, 五十几岁还来参加科考的戴名世确实是一步很妙的棋, 用的好既可以彰显皇上的圣明,用的不好,只会让文人更加离心,也会让人更加不敢说真话。

读史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胤禛清楚的知道了‘指鹿为马’的坏处, 而他手中的密探网络也让他清晰的看到了这些年朝廷上下出现的隐报瞒报各种灾荒灾情,还有那些满人官员明目张胆的贪腐。

皇上清楚这些吗?胤禛不敢猜测。

胤禛最后只呈上了一本《南山集》,他甚至专门找了戴名世让他写了撰写《南山集》的初衷, 看着这老头直言不讳的写要作为一个‘信史’,还死也不改。

胤禛只能也写了一篇,把他相识戴名世的过程详细写了下来,还专门对戴名世的品德加以褒扬——他这辈子除了拍过他家老爷子的马屁之外,还真没这么费劲的夸过人好吗?尤其是戴名世这个老头,那脾气是又硬又倔,还言之灼灼的说什么皇上是个明君,绝不会因言而降罪。

作为从小到大伴君伴虎几十年最有发言资格的人,胤禛对这个老头的天真报以‘呵呵’,然后就直接把戴老头这话给写到他的上书里面了。

把两篇上书写好封好,再把《南山集》用盒子包好,看了眼还觉得自己的书能被皇上看到而兴奋不已的戴名世,转身亲自把两份折子和一个盒子放到一起递到了梁九功手中。

胤禛把东西送了上去,简直是坐立不安的等了好些日子,就连他捅上去的福建灾荒后续他都没顾得上去关注,至于搜集太子一党的罪证什么的更是敷衍了事。

在几天之后才接到皇上微服出巡到了翰林院,然后和一个叫戴名世的老头子谈了半天话,甚至被戴名世说得哑口无言,气哼哼的回了宫,过了两天又去继续辩论(吵架)的消息,据说两人还对当今皇上的政绩造成的影响好好的掰扯了好几天,戴名世那几天可是把康熙皇帝给夸的就差说他是千古一帝了,那溢于言表的佩服之情,唉!

就是后来戴老头子不知遮掩的说康熙皇帝南巡太过奢靡,花费太过,应该把这笔银子用来修黄河,不过,康熙皇帝竟然少有的没对这事加以反驳,保持了沉默。

胤禛那提着的一颗心瞬间放下,万分感谢皇阿玛那一年的殿试北巡还没回来,没在京城就代表着两个人没碰过面,简直是大幸!并感叹,一个倔老头拍起马屁来还真是狠!

经过太子废了又立一事,胤禛对他们家老爷子也有那么点深入了解,任何惹到老爷子的事,老爷子训斥也好打骂也好,只要不存在心里,那就是小事。

而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点的事,一旦老爷子把事情自己放在心里暗戳戳的琢磨了,也会变成大事,那就坏了,绝对是要憋大招。

现在这样,胤禛相信,就是让老爷子动手把戴名世咔嚓了,老爷子还不一定忍心呢!毕竟也不是谁都有那个福分能和皇上吵架的。

世间之事往往就是这样,要看时机,要看方法。

御史赵申乔在远远的确认了和戴名世高谈阔论的是皇上之后,就默默地把家里面的弹劾奏章给压了箱底,想了想又翻出来,找了个火盆一把火烧掉。

戴名世不知道曾经有一场弥天大祸差点光临了他,他也正在家里抹汗呢。

戴名世虽然自视甚高,觉得自己之才世间少有,但这不代表他是个蠢货,他不仅不蠢,反而是天下间少有的聪明人,尤其是雍亲王把《南山集》递上去的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异常惨烈的梦,生生把他给吓醒了。

孔老夫子曾经曰过‘敬鬼神而远之’,可是易经也是所有读书人需要研习的重点,戴名世对易经也是略通,坐立不安之下,他焚香静心,给自己起了一卦,得了个履卦,有惊无险之象。

履卦:踩着虎尾巴,老虎不咬人,吉利。

履卦又称天泽履,本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上天下泽,尊卑显别,为小凶带吉之象。

戴名世一看踩虎尾巴,立马就想起来了他的《南山集》,他的那本书有多直白他还是心里有数的,这可是给皇帝看得,皇帝一不高兴,不就是踩了虎尾巴吗?

虽然卦象给的结果是吉利,戴名世还是战战兢兢的等了几天,遇到了一个一看就很有官威的同龄人,这个同龄人知识渊博还不摆架子,就是总是把话题往当今身上扯,扯吧,还总是言语之间颇为不敬。

做为一个对皇上的功绩非常肯定,并为之愿意出山为官的敬仰者,戴名世那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人在他面前辱没他的偶像的,那个言辞不免激烈了些,还说了什么‘除了南巡花费过大,再无何过错’之言,就连言及太子,他都用‘这是皇上的家事,吾等听命即可,相信以皇上之英明,自有其真知灼见,非我等所能及’给怼了回去。

不过回到了家,他回忆了一下这番谈话,想到了这些年朝中局势,以及那个把太子之事挂在嘴边的态度,那冷汗是刷刷的就往下流。

想这天下,在这个谁都知道皇上对太子不满,就是雍亲王平时谈话都多有避讳,还有谁能随意的言及太子?

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皇上一样的小心眼,戴名世很是提心吊胆了两天,在再次见到他心中猜测之人后,反而坦然不少,不过,戴名世很小心的隐藏了他猜出来人身份一事,还很语重心长的对新认识的朋友说‘皇家之事不可多言,皇上自有决断’。

当脑残粉有文化的时候,那威力也是很恐怖的,处处迎合,还一点也没啥不自然,还整天你做的都是对的,如果有人反对那绝对是反对的人错了,就是偶有不恭之处,也是粉丝有脑子不盲从的表现。

康熙皇帝对这个老粉丝很满意,满意到每过几天都要去来个粉丝见面会,和人谈心(听人夸他),每当做完此事,他就觉得身心舒畅。

康熙皇帝对粉丝见面会乐此不疲,可就苦了戴名世,既要保持脑残粉的忠诚,又要保持一个有脑子的脑残粉的修养,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胤禛在旁观了一段时间,见识到了戴名世的花式拍马屁之后,总算是寻到了一个解救他的机会——虽然很不想管这个人,可是胤禛可还没忘记是他把书送上去的,在他皇阿玛心里,指不定他和戴名世就是一伙的。

当然了,身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胤禛绝不会故意去拆老爷子的台的,他只是在弘易和乌日宁贵休沐的时候带着他们去了翰林院找戴名世。

虽然稍嫌刻意,但是胤禛觉得他皇阿玛应该能理解。

康熙皇帝当然能理解,就是有那么点不理解,看在孙子和外孙的份上也理解了,不过看看这个近期相处的挺愉快的朋友脸上那敬仰中隐含畏惧的表情,康熙皇帝又觉得索然无味。

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戴名世,康熙皇帝终于还是恢复了一个帝王的威严,“戴名世,你那个《南山集》朕看了。”

戴名世一脸欣喜,对着康熙皇帝叩首,“请皇上指正。”

胤禛无法直视的轻咳一声,马上就被他们家老爷子瞪了一眼。

康熙皇帝捋了捋胡子,“那本书写的不错,历史典故既然是事实,朕也就不指正了,不过书中的年号——怎么是南明的年号?”

反正那什么屠杀不是他爷爷也不是他爹做的,康熙皇帝作为一个孝顺的,对这个只要不涉及这两位,就可以当作没看到,就是这年号,那时候他都做皇帝了,这年号还不改,身为被敬仰的对象,康熙皇帝表示他还是很不爽的。

戴名世不解的抬头看康熙皇帝,“回皇上,之所以那样记是因为可以清楚直接的知道这些南明小朝廷存在时间,您不觉得弘光、义兴、隆武、绍武、东武、永历这些或存一年或存两三年的年号正可以说明南明气数已尽,而彰显大清蒸蒸日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