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爸也重生了 第269节(1/1)

先不说临时抓出来的人根本没做过批发推销,只是他们拿固定工资,卖多卖少都不影响工资的数额,谁愿意费那个口舌多讲两句?

人家来问什么价,他们就懒懒的报个数,面对还价,就是一个冷脸摆上去,撇过头连话都不说了。

坐在摊子前头扇扇子,连吆喝都不吆喝,一整天下来,总共就批出去三五件,就这样还嫌弃一会儿往回拖货累。

出货速度比乌龟爬得还慢。

胡敬友连着一礼拜都没收到什么批发数量的喜讯,等不及跑来看,差点没气死,把这两名工人骂了一顿,一气之下连开除的话都说出来了。

结果第二天一出门就被一堆七大姑八大姨堵在了家里。

不意外,厂里职工关系盘根错节,拐着弯都是亲戚,闹到最后,这两名工人只扣了几天工资,仍然留在厂里。

厂里压的货发不出去,资金转不动,最后连厂长都出动了,亲自找成大发谈,让他帮忙往外出货,还请他帮着约骆常庆一起吃顿饭。

成大发不为所动,又不好彻底得罪狠了这位亲戚,只为难地道:“几十万块钱的货,我根本吃不下。夏装的批发旺季已经快过去了,这时候谁也不敢接,骆老板又不傻。”

能给胡敬友上眼药的机会他绝对不会错过,道:“早先我就给过胡敬友建议,让他把布料卖出去,把布料钱收回来,他不舍得,想指着料子再赚一笔,所以这批货我更不会接,我怕耽误胡老表发财。”

这个胡敬友!

飞燕的厂长一噎,知道胡敬友拿话羞辱过成大发,回去逼着胡敬友来给成大发道歉,求爷爷告姑奶奶拜托成大发帮忙牵线,无论如何都要跟骆常庆见一面。

骆常庆才没这个空,等所有店铺步入正规,就带着一家人又来了个首都几日游,着重参观了一下买下来的四合院,从首都回去,就开始着手办理闺女上学的事。

以骆听雨的年龄上学前班都有点小,更何况直接上一年级呢。

可让闺女按部就班的去学前班待一年…绝对是种煎熬,还不如在家里。

骆听雨也是最近才决定,跳过学前班,直接上一年级,早点上完早点毕业。

离家比较近的就是马田街道小学,人家嫌骆听雨年龄小,不收。

骆常庆一再表示自己闺女识字量和词汇量已经达到了三年级水平,别说学前班的内容,一到三年级的内容随便考都不是问题。

“不是学习的事……”学校的老师看着娇滴滴的小姑娘,一点也不怯场,黑溜溜的大眼睛充满灵动,一看就是在家里被宠爱呵护的孩子。

这年头,能把闺女养的这么精细的人家,定是把闺女放在心尖尖上、家里条件还不错的人家。

而学校里都是七八岁的孩子,正是皮的狗也嫌的年纪,万一碰着撞着她,跟家里怎么交代?

骆常庆表示:“老师,我闺女皮实,别看她年龄小,已经练了半年多武术了,谁敢欺负她她会打回去。”

负责接待的老师:……

好在这时候的入学政策卡的没那么严,骆常庆好话说了一箩筐,马田街道小学勉强同意把骆听雨留下,但也表示,如果孩子实在适应不来,也别硬撑,可以随时退学。

心愿达成,爷俩都很开心,回家高高兴兴的宣布了这一消息。

邢爱燕就想给小外孙女张罗入学穿的新衣服,廖春华想带着她去百货大楼买文具盒、买铅笔本子橡皮啥的。

骆常庆摆摆手,让这俩娘半点发挥的余地都没有:“我都准备好了。”

自家做服装生意的能缺了漂亮衣服?

书包本来就有,文具也不缺。

最后俩老的只好塞零花钱,这个给两块,那个给两块,文喜粮还往她小口里塞了两块钱。

骆听雨感叹,带薪上学也不错。

她就留了五毛,剩下的塞进了自己的存钱罐里。

到了开学的前两天,老父亲去学校跟别的家长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拔了两天草,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头天下午回来就买上票出发了。

他有事去趟首都。

正日子这天,文霞也没顾上送闺女,她跟文喜粮给中清送货,起来给闺女梳了个漂亮的小辫子,都没顾上吃早饭就骑车出发了。

邢爱燕在家里看着骆言,送骆听雨的事就落到了廖春华身上。

骆听雨又不是真的五岁小孩,要她说,不送都行。

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只好依着他们。

背着小书包,挎着小水壶,跟廖春华一起出了门。

正是上学的点,一出门就碰上了胡同里的几个孩子。

几个孩子以为她上学前班呢,学前班跟小学挨着,离的不远,几人很有大哥哥的样,热心地跟廖春华道:“廖奶奶,头一天开学你送妹妹过去,以后再上学我们带着妹妹就行。”

廖春华先笑着应了,实则好笑的觉得,这几个孩子都正是皮猴子的年龄,上学放学来回路上你追我赶,玩起来根本谁也顾不上。

小九腿这么短,哪儿能跟上他们跑?

可孩子的热诚她不好一下抹了,先道了谢,才接着笑说:“等妹妹上到三年级再让她跟着你们,到时候妹妹长高了跑得快了,能跟着你们玩的时候再一起上下学。”

几人一想,不由自主的看看骆听雨的小短腿,是跑不过他们,就兴冲冲的给骆听雨加油鼓劲:“九九妹妹,你要快点长啊,长的跟我们一样高就行了。”

骆听雨点点头,也不知道谁哄谁。

不过知道骆听雨头一天上学,几个皮孩子也觉得新鲜,没一马当先往前溜,而是随着他们的速度走,叽叽喳喳的给她指路,还介绍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一路上这个说完那个说,就没个住嘴的。

上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步行,等他们快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才看见几个骑自行车的带着孩子飞快的从他们身旁掠过,骑到学校门口停了下来。

王军康就骑车带着王满满,他是骑过去才反应过来,转回头惊讶的停下,问:“大娘,小九上学了啊?”

心里还犯疑惑,应该不够年龄吧?

小九几岁来着?

廖春华笑道:“上学了,我们成学生了。”又寒暄回去,“你来送满满?”

“对,今天我上班晚,就过来送孩子。”王军康从车子上下来,推着车子跟他们一道。

王满满冲骆听雨打招呼:“九九!”

骆听雨笑着喊她:“满满。”

到了学前班门口,王军康停下,他还打量着廖春华头一天送孩子来,对里头不熟悉,正准备让满满带带骆听雨呢,就听廖春华跟他笑道:“你们到了啊?”

这边是学前班,再往前走走才是小学。

王军康愣怔了一下,都没反应过来廖春华干嘛这样问,毕竟谁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年龄段的骆听雨应该上学前班。

年龄在那摆着呢。

黄波几个热心的孩子大喊:“廖奶奶,这是学前班,这就是学前班。”

“对啊廖奶奶,前面就是小学了。”

廖春华才反应过来大家还不知道这事儿,顿时乐道:“我们就是上小学,一年级。”

这回王军康结结实实愣住了,道:“大娘,小九不上学前班,直接上小学啊?”

“是啊,学前班的东西都会了,识的字也多,就直接上小学了。”廖春华笑道,“先不说了,我们头一天上课,我还得带她找找教室。”

“好的大娘,你快去忙!”

王军康愣愣的还没回过神来,没好意思问,学校也同意?

更没好意思质疑,骆听雨能不能跟得上学习进度。

不过想到这小姑娘都开始写毛笔字、学着弹琴了,跳过学前班上个小学也不奇怪。

只能赞叹地道:“小九真厉害!”

又转身把闺女抱下来,同时道:“你得跟妹妹学习,你看妹妹……”

没说完又愣一愣,这才记起骆听雨的年龄,才五岁,比自家闺女还小一岁呢,自己闺女刚升到学前班大班,人家骆听雨都直接上一年纪了。

王满满哇的一声气哭了。

石珊珊比她大一岁,今年上一年级;骆听雨比她小一岁,今年也上一年级,为什么她还要在学前班待着?

王军康开始手忙脚乱的哄孩子。

廖春华牵着骆听雨进了学校,找教室没咋费劲,王有皓几个孩子熟悉学校环境,带着她找到教室才离开,走之前还热心的报出自己的班级,让骆听雨有事就去找他们。

班主任姓陈,是一位三十五六的女老师,她也是才知道自己班上会来个年龄较小的孩子。从廖春华手里把骆听雨接过来,张了好几次口也没说出劝退的话。

心说小姑娘看着是有机灵样,可架不住年龄太小了,学前班都不够年龄,按说应该在托儿所待着。

不过学校里说了,小姑娘还不知道能坚持几天呢。

虽然多认识几个字,可毕竟年龄小,跟周围的孩子也玩不到一块去,说不定念了不几天自己就不愿意来学校了。

想到这里,陈老师觉得还是不要说得罪人的话,笑盈盈地跟廖春华道:“孩子叫骆听雨是吧?那交给我吧。”

又道:“孩子年龄小,放学的时候家里大人来接吗?”

廖春华道:“接,中午和下午都是她姥娘过来。”

有离家远的孩子都带着饭盒,中午在学校吃;离家近的就回家吃,吃完了还能睡个午觉,下午别迟到了就行。

陈老师叹口气,心里犯嘀咕,家里这不是不缺看孩子的嘛?在家里再留两年多好,非得送过来。

加上这回,骆听雨都入三次‘学’了。

学武术、去少年宫,再加上这次正儿八经的小学生。因此,家里人已经宠辱不惊,看着她被陈老师领到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廖春华淡定的叮嘱了一句:“好好听讲,有事找老师。”

骆听雨也抬手冲奶奶挥挥:“奶奶再见,路上慢点。”

廖春华走出教室,又从窗户那里瞧了眼,这才转身离开。

骆听雨是在看见石珊珊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她今年也上一年级。

自从两人上回闹过不愉快之后,石珊珊就不大爱找骆听雨玩了,跟后头几条胡同里同龄的孩子玩到了一起。

石珊珊看见骆听雨也很惊讶,她指着骆听雨仰头跟正在给她安排座位的老师打报告:“老师,她年龄不够。她是不是进错学校了啊?”

骆听雨忍住翻白眼的冲动,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石子夹在指头间玩耍,懒得理她。

陈老师接待新生入学,班里一片乱哄哄,她哪有那么多时间跟孩子解释问题啊,按着她的个头把她安排在了第二排,正坐到骆听雨身后,道:“石珊珊同学,你先坐这里。”

石珊珊坐在凳子上,拿手指头重重的戳了下骆听雨,问她:“你不是应该跟王满满一起上学前班吗?”

骆听雨伸手抚了抚被她戳痛的地方,拧眉道:“我跳过学前班了,还有,不要戳我!”

小孩子没轻没重,戳她那一下好痛。

石珊珊撇撇嘴,但还是没明白骆听雨凭啥不用上学前班,早知道她也不上,早点上一年级,这样就比骆听雨高一级了。

进了班级之后骆听雨才发现,她年龄虽然小,但个头并不算特别打眼,同样坐在第一排的同学里头,有两三个跟她高矮差不太多。

个别孩子个头窜的晚,也有可能是营养跟不上,只比她高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