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爸也重生了 第252节(1/1)

真气人!

王主任满脸幽怨的看看这边,再看看那边,他们招待所要是也有这么个场景,还能亏了?

不过这下半年比以前好了不少,的确也是沾了骆常庆的光。

那一张张的介绍信没白开。

骆常庆剪完彩,跟张金海几个寒暄之余见王主任进商店了,等他把几个朋友送走进去转了一圈就没再看到人,连张斌也不见了,以为俩人见自己忙不过来直接走了。

就一直在店里跟着忙活,顺便看一看哪里有衔接不好的地方,记在心里,等下班的时候给大家开个会。

文喜粮挤过来找他:“常庆,云省那边的电报,说有一批货明天上午到……”

骆常庆正给人称瓜子,点点头道:“好的爹,我知道了。”

他现在让麻亮帮他从那边跑货。

上个月去云省的时候联系上麻亮,让他跟着自己去跑了一圈,如果没时间过来,就让麻亮帮着跑跑云省、黔州等地,自己汇款,他帮着进货、发货。

虽然那边有老关系,可人家只负责自己那一部分,他要的货杂,麻亮给拢到一起,一块儿发过来。

有店员喊文喜粮:“文大爷,柿饼跟柚子都快没了……”

另一人补一句:“橙子,还有橙子……”

那边的店员喊骆常庆补粉条和干海带、咸鱼。

文霞道:“我去拿!”

烧鸡、烧鸭、盐水鸭这些卖的也很快,没撑上一小时就清空了。

这些都是限量供应,每种每天上午限量供应五十只,下午五十只,卖完连根鸡腿都不会补。

还有海城、云省、首都等地糕点面包。

店里部分商品也要票,没有票也能买,价格高一点,这些也是卖的最快的。

干果炒货类也不错……

今天的布匹衣服类的反而是卖的最少的。

万嘉商店里的东西,品种多而杂,平价的衣服布匹是这里头利润最高的,其他的商品利润都不高。

少的只有几分钱的利润,三五毛算是高的。

但就是这样的低利润,等晚上结算的时候那个数额也很惊人。

整整一天,店里的顾客就没断过。

文霞抽空去酸辣粉店里看了看,两个娘都没顾上跟她说话,后头的火烧炉一天没停。

本来发的面没那么多,但早上一看那个状态就知道今天买卖差不了,赶紧又发了两盆面,刚好接上。

粉条也是,一瞧人多起来,赶紧又泡了一桶,就这样还不够卖的。

晚上不太忙的时候只留一个收银台继续工作,另一个跟文霞一起就着票据对账。

弄的这收银台有个方便之处就是钱币分开放,盒子里放满了就拿皮筋一捆,扔到抽屉下边的柜子里,上头接着收,方便归拢。

1.28一斤的甲级柿饼卖了七百多斤;一块五一斤的香蕉卖了九百多斤、柚子卖了一千个;橙子相对便宜些,六毛二一斤,卖了一千五百斤。

最最便宜的甘蔗补了十次货,卖了两千多斤。

还有菠萝、橘子等等……

桂圆干价格高,也卖了上百斤。

四百斤粉条全卖完了,粉条他没往这边的库房里备货,没想到卖的这么快,就没再补。

木耳的销量也不错,七百多斤干海带一点不剩,咸鱼和虾皮也清空了。

其他的那些炒货熟货日用品就更不用说了。

桂省那边的黄糖也很受欢迎,黄糖是骆常庆夏季的时候进的货,那时候进货便宜,冬季的价格跟白糖价格不相上下,他打了个中间差,所以卖价比白糖稍微低一点也能有利润。

各个地方的特产是最受欢迎的,今天拿出来几箱香皂、药皂,上午就清空了,下午没再拿。

最终清点下来,从早上到现在,连本带利四万多的营业额。

相当不错了,这会儿才晚上七点半。

酸辣粉店也在盘算。

火烧、酸辣粉加上卤蛋这些,总共卖了六百来块钱。

两个娘累的也够呛,董慧和齐爱云年轻点,在家里也是做惯了家务活的,还稍微好一些,但是第二天胳膊就抬不起来了。

这还只是酸辣粉,麻辣烫还没上呢,上了更忙。

商店那边有盘账的,有整理货柜的,有扫地的,地上全是瓜子花生皮、还有踩扁了的果皮。

忙活的时候也有进来逛,看着部分空了柜台,道:“没多少东西了啊?都卖完了啊?”

骆常庆笑道:“明天早上过来货全。”

“哦——”这人转着看了看,问,“这里卖不卖菜啊?”

本来是打算卖来着,看了看菜价,觉得先不倒腾了,在果园里放着吧,就没往外摆。

“甘蔗咋卖的?”那人见还有半捆甘蔗,拿起一根掂了掂,问道。

“七分一斤。”

“七分啊?五分吧,你们这都准备关门了。”

五分是上货价,他只比产地那边的集市零售价格贵一分钱,很良心了,还砍的这么狠。

那边好几个店员忍不住想翻白眼。

头天开业就说关门,这人会不会说话啊?

但是想到老板之前的培训,那位军嫂只能咬牙微笑道:“不卖!”

这人转了一圈,光问,尤其是对空出来的摊子感兴趣。

“这儿是卖的啥啊?咋闻着有鱼腥味呢?”

一位叫万春菊的军嫂跟在她后头,道:“干海带、咸鱼、虾皮,都卖完了。”

这顾客眼睛顿时一亮:“明天还有没有?”

“有!”

“这儿呢?这台子上咋还油乎乎的,这是卖的啥?”闻着还有股子香味儿,像她上回闻过的烧鸡的味道。

答案也没让她失望,的确是这些东西。

这顾客开始激动了:“这明天也有啊?卖得好的你们得多摆点,还怕挣钱啊。”

逛了一圈啥也没买,倒是惦记上不少东西。

等这顾客出了门,门口外边响起好几声支车子的动静,相继进来好几位穿军装的人。

这是不放心过来接媳妇下班的。

骆常庆过去打了个招呼。

鲁海是今年才退伍的,跟这几人也认识,彼此聊了两句。

也确实准备下班了,点完货,收拾完柜台,又就着今天的工作做了个总结,统计好明天要补的货,把门窗检查了一遍,打烊下班。

到家后骆常庆去孙老师那里接孩子。

骆言溜溜一天没见爹娘,也没见姥娘和奶奶,但是有姐姐在旁边陪着还算乖巧。

他下午见姐姐在那里嘿嘿哈哈的练拳,自己还模仿着学,一天下来‘嘿’‘哈’说的很好了。

骆常庆过来给孙老师带了条鱼,带了块五花肉还有十斤大米。

聊了两句,准备走的时候骆言想起什么,噔噔噔跑过去拿上孙老师那根教棍,过来跟爸爸道:“走,走!”

“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啊,姥娘教你的忘了?”骆常庆笑着看向儿子。

骆言看看孙老师,再看看手里的杆子,他想说孙伯伯送他了,一时组织不起来语言,就看着爸爸,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孙老师笑道:“我送给他了。”

这孩子也是个聪明的,上午说的话这会儿居然还记得。

骆言这才想起来,跟着重复:“送言言!”

骆常庆好笑的从他手里拿出来,给他正了正脑袋上的帽子,道:“你太小了,玩木棍危险,咱们还给孙伯伯好不好?”

骆言歪着小脑袋想了想,点了点头,把教棍还给了孙老师。

“真是个乖孩子!”孙老师摸摸他的小脑瓜,夸了一句。

骆听雨也给自己收拾好了,帽子戴好,拿上她跟弟弟的小水壶,出来跟孙老师道别,跟着坐到了三轮车里。

“孙老师你也早点休息,我们先回去了。”

“行,明天要是家里忙就把言言再送过来。”

“得嘞,先谢谢您了。”

骆听雨憋了一天了,等她爹发动起车子离开,就迫不及待问:“爸,今天咋样?”

“爆火!”骆常庆跟闺女感叹,“连本带利四万多。”

利润再低,也能有一万多的挣头吧?

骆听雨吸了吸气,但是没过于惊讶,店的面积大,物品种类多,有很多还是本地供销社和百货商店没有的特产,肯定吸引人。

就连那些布匹,摆出来的也不是本地产品,都是从别的地方倒过来的,花色上总跟人家的不一样。

……

限购的东西甭管在哪个时代都能成为一枚‘钩子’,总有人觉得买不上就是吃了大亏,哪怕这东西用不用、吃不吃并不影响接下来的生活。但就因为没抢上,晚上可能连觉都睡不好。

所以第二天商店还没开门的时候,就有人在入口那里排队等着了。

有来买香皂的,有等着来买烧鸡、烧鸭这些熟货的。

旁边的酸辣粉店还不断的有人来,看一眼,纳闷地来一句:“哦,不卖早点啊?”失望的离开。

文喜粮开门的时候跟排队的人歉意道:“货还没补,大家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