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爸也重生了 第225节(1/1)

好在他存的油多,不怕耗。

赶路也不算特别闷,这边的风景好,他就是遗憾没把相机带过来,没跟这边的美景合上影。

除了自己去找门路,还跟当地的供销社合作,他提供一部分这边少见的花色、款式的布料和服装,换来供销社主任的热情招待。

帮着他收货。

今年国家放开了不少物品的价格,收购上相对容易些。

有些未放开价格的物品,骆常庆就以市委招待所的采购身份,以给单位采购的名义购买。

先采购了一批桂圆肉,进价要四块八。

帮他收货主任尽量放慢语调,以保证骆常庆能听懂,跟他感叹:“也就是从前年才涨起来,以前一两块一斤,现在采购价涨到四块多咯……”

骆常庆多敏锐啊,一听价格翻的这么猛,忙详细问了问去年和前年的行情。

桂圆价格是前年放开价格后才涨起来,涨势凶猛,一年一块钱的趋势往上涨。

吓的骆常庆又多加购了一万斤。

这边的供销社主任也吓到了,一直都在琢磨他刚才说什么了啊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又多掏了几万块钱。

不过能一下卖出去这么多,给这边的老百姓创收,他也挺高兴,积极的给他推销其他产品。

骆常庆又采购了一批黄花菜,晒干的黄花菜价格也不便宜,跟桂圆差不多的价。一度还让他产生了怀疑,对方是不是在坑他?

自己拉着货出来找地方收的时候暗搓搓跟当地老乡打听了一句,才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这时候的人大多数还是很淳朴的,没人坑他这个奸商。

骆常庆最终还是没能控制在十天以内赶回去,倒是把这边的各个区跑了个大概,筛选出了不少能采购的东西,前段时间挣的钱又一袋子一袋子提出去了。

1.1元一斤的六堡茶买了两千斤,封个十年拿出来闻闻香不香,能喝到老;青茶也买了点,能卖就卖,卖不出去就自己留着慢慢喝;大叶青茶稍微贵点,1.3一斤,要了个几十斤,回去抽空分出来跑关系送人的时候能拿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这边的荔浦芋头很有名,进!

菠萝从前年开始又有新政策,也是为了提高菠萝产量吧,制定了收购基数,基数以外的,果农可以自行对外出售。

今年的产量不光提高了,价格也比去年每斤涨了一毛多。

听说他大量收购,第一个跟他合作的果农热心的跑前跑后帮他联系货。

荔枝原产地的采购价就不便宜,难怪零售能到三块多。

采购荔枝就没有菠萝那么畅快,但也搞到了几千斤。

还从这边买了点罗汉果、田七、白果、晒干的蛤蚧、野生和家种的砂仁等等,各进了一批,这些等着再去同仁堂的时候卖给他们。

收砂仁的时候听这边的老乡说,去年价格高,去一年一斤最高的时候到了四十,今年因为从香江那边的进口量提升,导致他们这边的价格又降下去了。

但也能卖到二十几,最高能到二十五左右一斤。

当然,能卖给同仁堂还不止这些,有种调味品也能入药,比如:茴油。

价格还不便宜,八块五一斤,这只是进货价,奸商不得挣两个?

不挣钱谁费这个劲!

比如,昨天下了场雨,又约好了今天收货,发动车子的时候车轮光打转不往前挪,还是当地老乡给他推出去的。

给人家滋一身泥都不敢停下来道歉,怕一停下来车子再陷泥里,又得麻烦人家推,又得再给人家滋一身泥。

只能转头道谢又道歉,愧疚的离去。

其他的香料桂皮、香草之类的也进了一批,这也能入药。

既能卖给饭店,也能卖给药店。

骆常胜刹不住车了。

果园里那一袋袋的钱肉眼可见的减少。

反正有的挣就行,来一趟不能空着手回去。

又进了一批酒,是比较有名的三花酒。

他没进散装的,只进了玻璃瓶和瓷瓶装的,利润也不高,一瓶就挣个几毛钱。

菠萝汽酒他尝着口感不错,进了一批。

也采购了一批当地啤酒,他是用招待所名义采购的,啤酒比白酒难一些,利润更低,如果在当地销售的话一瓶才能挣几分钱。

但他能算点运费成本进去,往死了加吧,一两毛还行,两三毛就得商量商量了,怕有人查。

倒是费的工夫不少。

——以招待所的尿性,搞不好还得让他再回来退瓶子。

一个瓶子两毛五呢。

骆常庆发誓,他们如果敢这么提,以后啤酒就不给他们搞了。

当然,麻烦归麻烦,咋着都得弄上一批,得让人家觉得那张介绍信开的值。

他也会用到极致——走到哪儿都会把猪、牛、羊肉以单位的名义采购到哪儿。

骆常庆估摸着,肉类价格以后还得涨。尤其是猪肉,等放开价格后涨的飞起,趁着现在便宜,能囤多囤点,到时候卖也行,不卖就留着自家吃,往后甭管肉类怎么涨,他都不用买肉了。

搞定了那些东西,又去进了一批速溶豆浆。

直觉告诉他,这东西带回去绝对大有市场。

一小包能冲一大碗,才卖一毛五。

一块五一大盒,是十包。

回去主推的噱头就是方便携带,坐个火车啥的带上几包,自己拿茶缸冲一碗,喝着也熨帖。

同时也给闺女布置了个任务,让她把大豆的营养元素想出来,最好详细到富含哪种矿物质。

其他的桂圆、荔枝和菠萝,也把营养元素和功效写出来。

不能光吃米粉、螺蛳粉不干活是不是?

还顺路跑了几家这边的纺织厂,不拘棉布还是的确良,只要他在别的地方没见过的花色,就进上一批。

这几个厂子也有库存,自己超低价收购,他们解决一难题,双方都很满意。

现在布匹的价格灵活不少,对于一些滞销品,下浮只要不超过20%,畅销品上浮别超过10%,国家就允许。

比起压在仓库里等着发霉,还不如回一部分资金进新的原料。

合作愉快了,花色鲜亮的的确良就随便他挑,先紧着他。

甚至还让他看了几个样板,是下个月要上的新款。

最后又帮他牵线了一家被单厂的熟人,进了一批这边产的印花毛巾被和全印花床单。

忙到停不下来的老父亲还是得准备返程。

这边离穗城近,绕到那儿打个逛,安抚一下焦急上火的成大发。

最近这次跟他通话,骆常庆能听出他语气里有点急躁,道:“跟血疑的时候不一样啊?”

“别急。”骆常庆拿着一份报纸,看着上面令人振奋的图片和消息,骄傲自豪的情绪油然升起,深吸了一口气,道,“再过个三四天看看。”

第一枚奥运金牌,以后,我们国家的运动健儿还会为祖国挣回更多的金牌。

当然,这第一枚奥运金牌引爆的体育风,也悄悄刮了起来。

没等上三四天,等骆常庆忙完这边的大采购赶到穗城批发市场时,一些率先嗅到商机的小贩已经提前过来觅食了。

虽然比不上血疑期间最忙时的巅峰,可也比平常忙了好几倍。

毕竟才开始嘛,这股风能刮很长时间呢。

他们的货不愁卖。

“批出去多少?”骆常庆笑道。

成大发擦了把汗,一边飞快的算账收钱一边道:“一上午批出去了两千套。”

但比起平时一上午只有几十套,好的时候上百套来说算很不错了。

骆常庆给他递了瓶汽水,替他给顾客拿货,让他喘口气歇歇。

还给了他一个‘大礼包’,二斤桂圆干、几斤荔枝,茶叶、黄花菜,十条干蛤蚧,几两田七、几两砂仁、还有十来个罗汉果。

成大发很高兴,他知道点蛤蚧、田七砂仁的价格,道:“谢了!”

上回骆常庆给他带了两支人参,还送了他一瓶虎骨酒,家里长辈很喜欢。

这回带给他的东西也都不便宜。

旁的不说,光那十条蛤蚧就得三四十块钱。

田七也好贵的喔,还有砂仁。

家里从药店买过,隔好久才舍得放一点来煲个汤。

骆常庆没在这边多待,也没再进夏装,把果园里的夏装清完,估计就能上的着秋装了。

当然,运动服也算秋装,但现在也抵挡不住它的销售热潮。

没从这边进货,倒是沿途走了趟杭城、海城,在这两个地方各转了几天,往百货商店送货。

本来以为谈百货商店没那么容易,没想到还挺顺利。

主要是他速度太敏捷了,前两天才夺的金牌,同款马上就出来了,这速度谁能想的到?

再往当地已经开放的商品街上一转,那些嗅觉灵敏的商贩呼啦一下就围上来了。

单这两边就批出去近两万套运动服。

这还没跑县城和各乡镇的供销社呢。

跑这一圈也影响不到远在齐城店铺的销售。

他压的货太多了,把穗城和特区那边的市场留给成大发。

齐城那边有服装店顶着。

家里他问了问,忙归忙,大家还能照应过来,所以也才临时改行程,往各大城市跑着出上一批。

不然等其他厂子马不停蹄赶上来,他就没竞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