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222节(1/1)

办公室没有关门,她往里面探了探头,陆星辉却已经看到了她,朝她说:“进来吧。”

这会儿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她很早就出门了的,到现在才回来,陆星辉猜是跟电台那边谈得不太顺利。

“不是跟你说了吗?”陆星辉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饭盒,递给了她,里面是中午在饭堂打包的饭菜,“有问题的话就回来,不用跟沈继明多说。”

李潇潇接过饭盒,说了声“谢谢”,正要继续说话,外面响起一阵脚步声。

来的是厂长孙哲绎,他也没进来,只在外面敲了敲门板,朝陆星辉说:“老陆,刚才沪市广播电台的台长打电话过来,说是会把你们的广播剧安排在戏剧频道的中午十二点,具体排期你跟他们再谈,说是咱们这儿想怎么安排都行,他们全力配合。”

孙哲绎就是过来通知一声,说完就走了。

陆星辉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戏剧频道的黄金时间,就这么给了别的单位?

李潇潇这才将之前没说完的半句续上“没问题,老师。”

她没问题,现在是轮到陆星辉满脑袋疑问了:“这是怎么回事”

居然是台长打电话给厂长,如果这姑娘是跟沈继明协商好,有谈好的结果,根本不需要那边再打电话过来,就算打,那也是沈继明给他打。

“沈组长想忽悠我”今天中午是她爱的红烧茄子,李潇潇把米饭混着酱汁塞得颊边鼓鼓,声音有点含糊不清,“他——”

“你还是吃完再说吧……”陆星辉见她这样,真怕她噎着,“你慢点吃。”

配音演员的嗓子金贵着,更何况现在广播剧的事情已经敲定下来,这事情是她牵头的,剧本主角本来就是女警察,形象声音也在她的音域里,这主角当然也就是属于她的了。

时间紧迫,她的嗓子可不能出任何问题。

于是李潇潇埋头努力干饭,就算旁边有人看着,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她。

不过五六分钟的时间,李潇潇就把饭盒扫荡干净,然后把跟沈继明谈判的过程大概说了一下,把和周冬阳通话的事情用一两句话带过。

“采访还是可以做的……”李潇潇说,“当然采访内容由我们这边定,重点在于配音这块,到时候我可以演示一下变声,进一步勾起听众对配音的兴趣,加上《淮海街探案》的推广。”

当初她从羊城剧社考进市文工团时,就是给陆一鸣配音的,谢幕时观众知道之后,全场沸腾,因为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就连陆星辉作为配音导演,最初听到她变声时,也都很惊讶。

所以,这绝对是一个能快速抓人注意力,引起好奇的方法。

陆星辉点点头:“可以。”

“当然,只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李潇潇继续说,“我们要不断勾起听众对我们的期待。”

“我们除了要录正剧内容之外,还要录几版预告片段,加上广告语式的解说。接下来我会接沪市文工团的配音支援,到时候找机会现场宣传一下。”

说白了,就是利用她自己本身的人气,带动广播剧的热度。

“可以……”陆星辉再次点点头,“到时候分工出来之后,你选不用录音的时间出去,我跟厂长那边说一下。”

“好,谢谢老师。”李潇潇笑着说,“这是我们制片厂这边要做的,报社那边也会同步配合。我已经和知秋说了,让她跟报社那边争取一下资源,只是文字是不够的,报社认识专业的画师,让他们找画师做海报。”

李潇潇又说了其他的一些宣传手段,说得快又不失逻辑,眼里光芒闪烁,恨不得马上就将它们一一付诸行动。

她说着说着,忽然发现就只剩下她一个人的声音。

陆星辉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一脸若有所思。

“唔……”李潇潇停了下来,摸了摸后脑勺,试探着问,“是我哪里说得不对吗?第一次弄这些,如果有哪里安排得不恰当的地方,老师您提点一下我。”

“没有不对……”陆星辉不紧不慢地说,手指在桌面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想得很周到。”

简直太周到了,根本不像是临时起意想的。

从她第一次将初版剧本给他,到今天她将这些说出来,也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尽管现在只是一条条将宣传手段说出来,但每一条背后互相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连半点重复多余的东西都没有,一切都恰到好处。

陆星辉看着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这些的?”

第158章 风向标

从什么时候开始想?

她已经想了很久了,从前世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当她因为译制腔而跟别人吵架的时候,她就在想:如果她有机会回到七八十年代,她一定不会眼睁睁看着老一辈的配音演员成为时代的眼泪。

那个时候所想的一切,她甚至在梦里看见过。

看见自己给前辈们出谋划策,开拓出除了译制片之外的其他配音工作,看见即使译制片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前辈们仍活跃在观众的视线中。

而现在李潇潇有机会亲手将这个梦境变成现实。只是,这种话当然是不可能跟陆星辉说的。

她看着陆星辉,尽量让自己看起来真诚一点:“就是之前在报纸上追连载的时候,作者写得太好看了,里面的角色都栩栩如生,音容都能直接浮现在我脑子里,然后就有了广播剧的想法。”

陆星辉“呵”了一下,也没说不信,但脸上写得明明白白。

“我看过你之前写的话剧剧本,”他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剧剧本跟你之前交上来的广播剧剧本里面的一些写法有点像。”

是话剧剧本像广播剧剧本,而不是广播剧剧本像话剧剧本。

众所周知,《蜕变》《半边天》等剧本是李潇潇三年前写的,而《淮海街探案》的剧本是最近才交的。

李潇潇目光微动,眨了眨眼,摆出一脸疑惑又迷茫的模样“我不是很明白,老师,这有什么影响吗?”

“李潇潇……”陆星辉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叠在身前,脸色丝毫没有因为她看起来无辜而松动,“你不要忘了,这里是译制厂,你的本职是什么。”

李潇潇眉头一跳,马上反应过来他是什么意思了。

当初她向陆星辉申请做《淮海街探案》的理由,是让新人配音演员有更新的练习剧本。

而且有正式的录制和播剧,能给他们适度的压迫感,有压力才有动力。

然而,她为这个广播剧的宣传奔波,为了这个“只是给新人练习的一个剧本”而动用文化部的人脉,如果她是陆星辉,也不会相信这个说法。

译制片从来都不需要对外宣传,甚至连大小文工团的宣传方式,大多也只是一张海报,而她给这个广播剧想出了许多花样来宣传……

可陆星辉刚才明明也同意了,那他现在到底是什么想法,李潇潇有点不太明白。

她脑子里闪过几个念头,谨慎地说:“我没有忘记,我是配音演员。”

“准确地来说……”陆星辉慢慢地纠正,“你是制片厂的配音演员,是美术片和译制片的配音演员。你有没有想过你刚才说的那些宣传手段,要是拿到孙厂长面前,他会怎么想做好你的本分,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它们不是“本”和“末”的区别呢?”李潇潇十分冷静,看着陆星辉,问,“如果广播剧的地位能上升,变得跟美术片和译制片一样重要呢?”

陆星辉皱了皱眉,李潇潇不等他开口,又继续问:“老师,老师,您有想过吗?十年前大学停课,但现在十年已经结束了,从前被这十年影响的东西,很可能都会慢慢恢复。”

她没有直接说明高考会被恢复,也没有说明知青将来也会返城,但文艺界正以春草般的速度发展,社会上的风气也越来越放得开,一切都指明了发展趋势……

陆星辉是聪明人,自然明白她说的受影响的东西是什么。

“也许学校会安排上英语课。”李潇潇摊了摊手,说,“毕竟已经不学俄语了,总要学一门外语的,也许以后会越来越多的人懂英文。”

她话音未落,陆星辉脸色微变,“噌”地一下坐直了,差点直接站了起来。

他下意识地看向门口,这会儿正是午休时间,其他人这个时候一般都抓紧时间午睡,所以外面没有人经过。

他微微松了口气,这才一脸恼火地看向李潇潇:“你疯了是不是这话是你能说的吗?去把门关上!”

李潇潇一脸稀奇地看着陆星辉,陆星辉更加火大了:“看什么?还不去?”

“好好好……”李潇潇咳了一声,听话地起来,两三步跨到门边,把门关上又坐回到位置上“关上了,老师。”

陆星辉没好气地看着她,心想:他就知道这世上没这么好的事情,哪有什么聪明听话又省事的好学生?

要是会省事的,也不会总是逆着别人的做法,捣鼓出新东西来,比如当初的新话剧,比如现在的广播剧。

这么多单位抢着想要把她抢回去,真要容得下她这么叛逆的,也不知道能有几个。

陆星辉冷着脸:“李潇潇,你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在城里呆腻了想下牛棚了是吗?”

“没有……”李潇潇马上说,“老师我不想下牛棚。”

虽然知青返城是1978年的事情,但这会儿哪怕是下乡,也早就已经不像一开始的那么苦了——当然,比起城里的生活,还是差了点的。

可她不能这么说,否则陆星辉得被气死。

她听说他当年被下放,是因为电影译制上的一些原因他坚持自己的“错误思想”。她没想到,他这么刚的一个人,竟然会因为她一句话这么紧张。

李潇潇双手放在膝盖上一副标准的挨训坐姿:“我错了,老师,您不要生气。”

在陆星辉眼里,这还只是个小姑娘,脾气好,天赋高,制片厂里有那么多的配音演员,偏偏选择跟着他。

他是心高气傲,当年的事情哪怕再发生一次,哪怕明知道会下牛棚,他也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可他能自己下去,做不到看着她下去。

她是他第一个学生,也许是最后一个,毕竟不是谁都能受得了他——这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

半晌后,他哼了一声,说:“有话赶紧说完。”

哎呀,这傲娇的老师……李潇潇连忙应了一声,继续说:“如果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大家的英那个文都很好的时候,嗯,就是能听得懂洋人说话的时候,看译制片的人还多吗?还需要配音演员吗?”

陆星辉皱了皱眉,却没有反驳。

“您看”李潇潇又飞快地加了一句,“英语可比俄语容易多了。”

那可不是,之前还在光州军区的时候,她有天心血来潮,想起当初她曾经给重锋唱过一首俄语歌,一时兴起让他教她俄语,结果没几下她就打退堂鼓了。

字母的印刷体和手写体不一样也就算了,一个单词居然能有两百多种变化,因为词属性非常分明,所以一句话里各单词语序随便调换都完全没问题。

这么一对比,英语简直太友善了。

陆星辉并没有否认她说的话只是问:“所以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以后译制片会消失,配音演员没饭吃,所以你就折腾这些?”

十几年前确实是全民学俄语,以后到底学什么,谁也说不准。

但不可否认,虽然这姑娘说的话听起来很荒诞,但从趋势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

他从前留过学,看过很多社会发展的书籍,深知一个瓶颈之后,必定是迎来快速且巨大的改变。

“是。”李潇潇干脆承认了,“未雨绸缪,多条路选择也不是坏事。以目前我们厂的人手来看多加一个广播剧业务完全没问题。”

她顿了顿,又说:“如果人手不够,我可以包揽所有的前后期制作。”

陆星辉都不知道该说她勇气可嘉好,还是狂妄好,他好气又好笑地问:“说得真容易,你会?”

“会……”李潇潇说,“我会。”

她当然会,尽管现在的设备,跟她在二十一世纪里最常用的完全不一样但她爷爷那个时代,用的就是这些甚至在一直好好保存到新世纪,她听过他讲,也去他退休前的制片厂看过还因为感兴趣而上过手……

但这些经历她也说不出来,这样的话她会这些事情就显得很不合理。

“只要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她打了个补丁,“我就能学会。”

她说得十分认真,陆星辉看着她,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年轻又固执的自己,那个即使受到嘲笑也依然在坚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