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211节(1/1)

然而,此时此刻,他却感到有点煎熬。

少女的馨香在他鼻尖萦绕,淡淡的,若有似无,却又无孔不入,像是能跟他的血液产生了化学反应一样,疯狂放热,让他的血液都要沸腾起来了。

重锋隐隐觉得这样似乎有点问题,好像一靠近她,就想做点什么,像上瘾一样。

可更要命的是,他竟然连一点克服的想法都没有。

挺好的,他喜欢这种沉溺的感觉,这是一种全新的、美妙的体验,像是黑白的世界里终于有了色彩,不再单调。

“可以……”重锋压了压声音,看着李潇潇,像是鼓励,又像是期待,说,“你对我做什么都可以。”

李潇潇眉眼一弯,飞快地在他唇上啄了一下,又迅速地退开了,坐了回去。

她其实也大概猜到李卫国会说什么,虽然他不让团长对她亲亲抱抱,但她可以亲亲抱抱团长呀!

李潇潇抱着膝盖,把下巴搁在手背上,眨了眨眼睛,朝重锋说:“团长,你知道我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吗?”

除去小时候,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李潇潇在白沙村落水之后,重锋跳下去救人。

两人在水里也没看清对方长什么样,上岸后,重锋第一眼是留意到李潇潇的泪痣。

人已经被他救了上来,他当时也没将她当一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在意她想什么。

可现在不一样了。

重锋仔细地想了想,结合自己那不受姑娘欢迎的风评,以及当初李潇潇上岸后战战兢兢的样子,说:“你觉得我很凶”

团长怎么会这么想李潇潇一脸惊讶地看着重锋。

当初原身作天作地,掉下水还不知好歹,他好心来救她,她却又打又踢,可他完全不记仇,也不生气,不但没骂她,甚至连半句冷嘲热讽都没有。

李潇潇当初觉得他脾气真是好,这都能忍,现在想想,之前冯露就说过,团长小时候就被大院的孩子们孤立,重师长对他又严厉,长大后成了无情的人间兵器,当然也跟这些经历有关系。

与其说是脾气好,不如说是根本不在意。

“不凶呀……”李潇潇想到这些,有点心疼,把手放到他掌心上,手指轻轻撩着他的指缝,“要我是你,我可能得骂自己一顿,我当时可真讨厌啊。”

“哎呀,跑题了。”她哈哈一笑,看了他一眼,目光从他的肩膀落到心口,沿着流畅的线条一路落到腿上,“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哇,好帅,身材好好!”

是真的,当初她直接看呆了,明明是热武器时代,看着他却像是看到了一柄古剑,所谓国之利器,大概就是这样的军人。

她那时还觉得重锋换上07式军服,就能直接去拍征兵宣传片了。

回到白沙村的第二天,她和舒诚起了争执,被舒诚讽刺地问她喜欢什么类型时,她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重锋一身湿衣服的模样。

“不过我那时是半点想法都不敢露出来。”李潇潇托着腮,看着重锋,眼里亮晶晶,“团长你当时看起来太神圣不可侵犯啦!”

重锋还是头一回听到有人夸他好看,心里只当李潇潇是在逗他开心,本着有来有往的原则,他也认真地点点头:“潇潇也很好看,是我见过最好看的姑娘。”

李潇潇一愣,忍不住笑了起来。她伸手在他胸膛前点了点,一脸俏皮,冲他眨了眨眼:“以前不敢想,现在能耍流氓啦!”

这要是换成其他女孩子,一定不会说出这么大胆的话。

如果换换成其他男人,也一定接受不了这么露骨的话。

可正因为他们是李潇潇和重锋,所以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

两人一直坐到将近下午开会,重锋才将她送到会场,自己回陆军那边。

这次李卫国夫妇来京市,除了要跟重建忠见面之外,也会跟周志鸿见面。

毕竟是将亲孙女抚养成人的家庭,而且李潇潇也将李卫国夫妇当成亲人,周志鸿当然对这次的会面十分重视。

因为知道他们会见面,李潇潇提前就跟周志鸿那边打招呼了,请他前晚不要提及到周宝姝的事情,如果他们问到,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周宝姝已经离开了京市了。

到底是养了十几年的女儿,李宝珠一直也很听话懂事,李卫国心里还是牵挂的,可他也知道李宝珠曾经做过恶毒事,潇潇肯定是不喜欢她的,所以他一直没在潇潇跟前提。

这次李卫国夫妇和周志鸿的见面,李潇潇并不在场,李卫国也就趁机打听了一下李宝珠的情况。

一切如李潇潇所料。因为周志鸿早有准备,所以李卫国夫妇并没有怀疑什么。

李潇潇的调遣流程还没开始走,但郑国兴已经同意了,文工团内部也已经讨论完毕,叶老师去找了一下孙哲绎说明情况。

这是十年凛冬结束后的第一次会议,关系着所有参会者的命运,李潇潇既然已经决定要去沪市了,自然不能错过制片厂相关的内容。

于是,在叶老师找完孙哲绎的第二天,李潇潇就转到电影版块的会议,加入了配音演员的分会场。

制片厂的职工人数远低于文工团,所以会场也比文工团的小得多。

可就是这么小的会场,竟然也没坐满,因为配音演员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也正是因为配音演员人数少,所以不需要像文工团那样需要选代表参加,而是直接全部都过来了。

当李潇潇出现在会场门口时,所有人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她,并且将目光停在她的身上。

话剧风靡全国,李潇潇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在三年前,这里的所有配音演员都认为,虽然他们做配音有随时下牛棚的危险,但比起话剧演员,他们还是要好一点的。

毕竟,话剧一度被禁演,只能在所属团队里内部演出,他们连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没有人会知道他们是谁,很多人也到了乡下。

比起那个时候的话剧演员,配音演员的作品起码能在大院里和大单位的放映室,一些有渠道拿到影票的百姓还是能看到的,他们起码有一小部分观众。

就在那之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

话剧演员不再是配音演员的难兄难弟,这个职业甚至一跃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而这一切的起源,就是此时站在门口的那位少女。

她让话剧起死回生了。

最近各制片厂都在问文工团要人支援,但调遣程序不简单,军区那边都要提醒没那么快收到货。

不管怎样,李潇潇加入制片厂,都是一件天大好事。

所有配音演员看着李潇潇,心中不约而同地想:配音呢配音也能发生像话剧那样的奇迹吗?

尽管译制片和话剧的敏感程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而且李潇潇虽然话剧上有很高的造诣,但配音跟演话剧完全不是一回事,所谓“隔行如隔海”,这跨度太大,不一定能成功。

可所有人就是心里有一种期待——

如果是李潇潇的话,也许真的没有问题呢?

“潇潇,这边!”

会议还没开始,参会者陆陆续续到场,李潇潇一眼就在人群中看到了梁丹挥舞的手臂,连忙走过去找到组织,坐了下来。

沪市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新成立的,原来是沪市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组,因为译制任务加大,并且即将成为常规化,所以才分出来的,但人不多,孙哲绎原来手下几个人,现在依然几个人,只多了一个李潇潇。

“孙老师好,陆老师好!”

“师兄师姐们好!”

李潇潇主动朝美术制片厂的众人打着招呼,隔壁其他地区的制片厂参会员,全都羡慕地看着美术电影制片的人:他们也想被李潇潇同志喊师兄师姐!

因为李潇潇一句乖巧嘴甜的招呼,她迅速成为整个班团宠的存在。

陆星辉用笔敲了敲旁边的空座,朝李潇潇说:“你过来这边坐。”

李潇潇往他那边一看,觉得有点奇怪:其他人的座位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但陆老师的左右两边却是空的。

很快,她又发现,所有人都震惊地看着陆星辉和她,嘴巴张大,几乎可以塞下一颗鸡蛋。

她不知道的是,在所有人眼里,这位陆导脾气古怪,左右两个位置根本不让人坐,像是要把自己跟其他人隔离开一样。

谁也没想到,陆导居然让李潇潇同志坐在她旁边。

作者有话要说:潇潇其实是个理论上的老色批。

第146章 小师妹

所有人都在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中,听着台上的老师讲话。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与其说是听,不如说是左耳进右耳出,注意力总是不由自主地瞄向李潇潇,心里问题无数。

她来这里干嘛呀?

她喊沪市那边的师兄师姐,就是要加入的意思?

可话剧大好的前途她不要了吗?

为什么选择沪市而不来我们这儿呢?

……

台上的老师忽然声音一顿,重重地清了一下嗓子,说:“看什么都注意点听。”

走神的配音演员们马上收回目光,正襟危坐,台上的老师这才继续说下去。

李潇潇对配音史的发展十分了解,所以台上说的部分未来一年趋势与安排,她也都很清楚,但她仍有在听,因为有一些已经跟她知道不一样了。

因为之前配合话剧的工作,配音也得到了一部分关注,与配音演员相关的文件也比原来宽松了一点。

李潇潇一边听,一边想着接下来的计划。

在这二十多年中,配音演员与外国影片紧紧相依——如果没有外国影片,不需要对它们进行译制,就没有配音演员。

尽管这些外国影片的观众,都是大院子弟或者大单位的职工,算得上是这年代的“上流”,但这些观众十有八九都是不懂外语的。

正是因为这样,当开放的春风来临时,时代也在进步,英语课重新进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会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开始追求原汁原味的影片。

中华语言当然博大精深,但世界文明不止中华一家,每种语言都有它的魅力。

译制厂的工作十分认真细致,翻译遵循信达雅的黄金三规,可不管再怎么细致,终究是二次加工。

配音演员的声音,也不是演员的原音,不管配音演员做得多好,都不能撼动经典名片的原音地位。

所以,当观众有能力看原声电影的时候,译制片就开始流失观众了,后来甚至因为长期不变的配音方式,到了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时,夸张的译制腔甚至被玩成了梗。

如果配音演员在这条路上死磕到底,路只会越走越窄,结局就会像前世一样,从黄金时代再次进入寒冬,观众在前进,译制片被留在原地,而配音演员跟译制片绑定,也会成为时代的眼泪。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那就需要让配音演员的声音,成为角色的原声。

因此,配音行业发达的岛国,很多配音演员同时也是演员,在影视剧中出境。

然而,电视剧演员的男女主角对颜值有一定要求,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配音演员能参演的角色。

而且,有的配音演员性格比较内向,可以接受在屏幕后用声音尽情演出,因为不需要露脸,可一旦面对镜头,就会变得紧张,因此并不是所有配音演员都会选择这条路。

能适合所有配音演员的拓展渠道,一是要让他们的声音成为角色原音,二是他们的角色是主角,三是不需要配音演员露脸。

在这个年代里,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就是美术片和广播剧,尤其是广播剧。

美术片的放映需要一定条件,比如需要放映员和放映机在场,提前布置场地和通知百姓等等,而这个年代电视机还未普及,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得最多的是广播,连农村里很多人家门口都装了红星小音箱,用来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