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185节(1/1)

李潇潇朝两位老师道别,和冯山上了车,轿车缓缓地调了个头,加速前进。

她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搭在膝盖上,大脑在飞快地转动。

这事情来得有点奇怪。虽然具体细节她不是很清楚,但她知道,这个项目是为了文艺研究,既抢救传统音乐,同时也引进外国电影。

后者早就开始了,但这又跟早期的内参片不一样。内参片虽然不公映,但也面对大院、部分单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能看到的。

但项目里的影片,观众更少,更加偏向于研究作用。

而抢救传统音乐,因为前些年传统音乐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但随着国家与许多外国建交,国外派遣文化交流团来华,展示国家文化,而华国的传统音乐被禁,为了文化交流,也因为意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于是启动了这个项目。

项目里包括传统声乐、器乐节目的整理和改编,传统戏剧的录音录像等等,但不管是项目里的哪一种,李潇潇都感觉跟她没什么关系,毕竟她是演话剧的。

话剧跟传统剧目完全不同,连重合的地方似乎也都没有,她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个项目的人会找上她。

不过,疑惑归疑惑,不管如何,她原本就是希望能替苗秀心和这项目牵线,现在她搭上了,再找机会推荐苗秀心,也起码有渠道了。

“你没有问题想问吗?”冯山转过头,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你比我想象中的安静。”

李潇潇回过神,眨了眨眼,反问:“我问什么都可以吗?”

“当然。”冯山说,“但我不一定能什么都回答。”

李潇潇:“……”

在她的印象中,这年代的人大多都是朴实的,这种俏皮的小玩笑,似乎没多少个人会开,她感觉这个人也许是去国外留过学的。

冯山又说:“我看过你的《蜕变》。”

“啊……”李潇潇想了想,问,“是去年在工农兵大学的那场吗?”

她在京市也就演过那一场,可虽然观众很多,但第一排坐的是学校邀请的嘉宾,冯山这种身份的,应该在第一排才对。

可是,当时她因为找周志鸿,把第一排的人来回扫了几遍,把第一排的人都记住了,里面可没有冯山这号人物。

那就是他当时没坐第一排了?

李潇潇正想着,冯山就揭晓了谜底:“不是,是在去年十月份。”

她一愣,去年十月份,那岂不是在光州看的她有点意外地问:“冯老师之前也在光州工作吗?”

“不……”冯山说,“我是从京市特意去光州看的。”

李潇潇睁大了眼睛,张了张唇,半晌后笑着说:“谢谢冯老师捧场。”

去年《蜕变》在光州市上演后,被羊城日报报道过,当时也有很多兄弟文工团到光州文工团学习,随后话剧热兴起,也有许多外地的观众特地赶过来,听说最远的是特地从东三省那边过来的。

只是,李潇潇没想到,这位冯山老师也是。他的工作应该很忙,居然还特意抽时间来光州看,也是不容易。

李潇潇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希望我演的没让冯老师失望。”

冯山忍不住笑了笑:“我看的那场,你不是主演。”

李潇潇:“……”

她记得那会儿光州文工团算上她,一共有三名主演。

因为他刚才说“你的《蜕变》”,所以她才以为他看的是她主演的场次。

李潇潇脸上一阵尴尬:“嗯,其实当时光州市文工团的演员同志,大家都是一起练习的,舞台表现也都很稳定。”

冯山也不逗她了,直接说:“我的注意力不在主演上,我是去听《蜕变》的配乐的,还有里面的人声音效,这两方面都很创新,同时也跟古典音乐有相似的地方。”

李潇潇一愣,一个模糊的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她隐约猜到冯山来找她的原因。

《蜕变》里的配乐,是她前世在经营工作室时,花了不少钱请人创作的曲子,专门为古风广播剧而作的,大多是古典乐器演奏,首首经典,深受剧粉喜爱。

当初她为了考进光州文工团,拿出来的几首都是精品,但因为古典乐器被禁,所以当时改编时花了很大力气,卫东当时也给了点意见,最后改编成功,既保留了原来的经典乐器的大气,又能合规演出。

要她说,这整个剧的亮点,还确实就是配乐。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表现形式新颖,加上配音烘托,将故事的核心情感放大,所以故事才能打动人。

李潇潇暗暗想,这冯老师真识货!

她顿时有种找到了知音的兴奋,高兴地点了点头,说:“是的,当初作曲的时候,确实是有借鉴古典乐器发声,尽量用其他乐器来进行还原。”

少女刚才一直拘谨地坐着,现在说到了感兴趣的话题,显然放松了很多。冯山挑了挑眉:“小姑娘,你胆子挺大。”

古典乐器的禁忌,就这样当着他的面承认了?

李潇潇咳了一声,神色不变:“可曲子确实没有用古典乐器。”

要这都能扯上事情,也太上纲上线了,更何况,这话题不是他先说的吗?

而且,能参加这个项目的,本身就是要冲破这些年的束缚,这样才能把奄奄一息的传统音乐救活。

冯山笑了笑,已经完成了对这小姑娘的初步观察,心想她果然很符合项目的要求,部长应该也会对她很满意。

车子一路向前,李潇潇已经看到了熟悉的街景,这是她去年就来过的。

果然,没多久后,京市电影制片厂的招牌就跳入她眼帘,又飞快地往后倒退。

两分钟后,车子停在了一个大庭院门前,目的地到了。

两人下了车,大庭院前有哨岗,两名战士在上面值班,冯山显然经常出入,战士们也都认得他。

他朝战士们简单解释了一下李潇潇的身份,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显然之前就已经为李潇潇的到来而准备的。

通过检查后,李潇潇跟着冯山进去了。

这是一座花园式庭院,里面环境很好,建筑错落有致,在郁郁葱葱的花树间半藏半露,大门一关,庭院里外就是两个世界。

李潇潇没想到在这个年代居然能看到这种别墅式的房屋,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在她正式被接纳进项目之前,她都不能随意走动。

冯山将她带到了会客厅,然后说:“你在这里稍等一会儿,暂时不要去其他地方。”

李潇潇知道这里的敏感性,点点头说:“明白。”

冯山见她答应了,很快就走了出去。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他又回来了,但是是跟在一名中年男人身后。

中年男人穿着中山装,脚步匆匆,脸上胡子拉碴,衣服也有点皱,眼里带着血丝,看起来像是熬过夜一样。

冯山是组长,却跟在这男人后面,显然这男人职级是要比冯山高的。

李潇潇正要起身以示礼貌,中年男人摆摆手,掌心向下,示意她不用起来,她只好又坐了回去。

他在李潇潇对面坐下,冯山站在他身边。

他看着李潇潇,问:“李潇潇同志,是吧?”

李潇潇点点头:“是。”

男人“嗯”了一声,又简单地做了个自我介绍:“我是文化部的周冬阳,是这里的负责人。”

李潇潇说:“周老师好。”

“你好。”周冬阳笑了笑,随后话锋一转,问,“你怎么看人声乐器化,和乐器人声化”

作者有话要说:潇潇:

人声乐器化,强推我最爱的宝藏歌手周深大宝贝!!

欠了两千字,明天补;

第117章 乐器化

周冬阳一上来就直接问专业问题,李潇潇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看了冯山一眼,心想:这是要给她面试好歹提前打声招呼啊。

然而,冯山眼观鼻鼻观心,就是不看她。

李潇潇之前并没有想过自己要参加这个项目,因为这项目里面,只有引进外国影片这部分,是她有能力参与的,其他古典音乐相关的部分,她并不专业。

可配音这一块,她曾经和重锋约定过,在时机成熟之前,她不会去触碰这一个行业。

更何况,去年孙哲绎组长也答应过保密,周冬阳和冯山都不知道她会配音,也就不可能会邀请她参与电影配音的工作。

直到刚才冯山在车上提到《蜕变》中的配乐,李潇潇大概猜到了,他们这是以为她能作曲。

当初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因为这些曲子本来就是属于她的,她直接把作曲一栏也标上了自己的名字,省得以后有人问她原作者是谁,而她没法给他们将前世的原作者变过来。

现在,这件事刚好成了一个契机,让冯山在参与这个计划的时候,想起了李潇潇,又知道李潇潇跟随光州军区交流团来到京市,于是朝周冬阳推荐了她。

她能不能抓住机会留下,向周冬阳推荐苗秀心,就看她能不能回答周冬阳的问题了。

他的这两个问题,她曾经听爷爷的工友们提起过,也曾跟工作室里的录音师讨论过。

李潇潇快速地整理了一下思路,说:“人在演唱的时候,比如说在唱京剧,或者独唱时,一般都会有配乐,而这些配乐由不同乐器组成。”

“通常情况下,大多人都会觉得,这些配乐是要烘托人声的,因为有配乐,让唱段或者歌曲听起来更加饱满。”

“不过,当一位好的演唱家,遇上一个好曲子,二者其实是可以互相衬托的。”

周冬阳眼神微微一亮,但脸上也没有表露太多,点点头问:“怎么说”

李潇潇边想边说:“这里面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人声和乐器声音融合,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相近,这样一来,两者可以自然融合,甚至可以让人分不清是人在唱歌,还是乐器在演奏。”

“这种情况可以用在配乐衔接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面的周冬阳和冯山眼底都划过一丝惊喜,冯山心想自己果然没看错人。

周冬阳又点了点头,显然也对李潇潇的说法满意,问:“但不是每种乐器都能跟人声融合,你觉得哪些乐器合适”

“二胡……”李潇潇回忆了一下前世里工作室的实地录制情形,又说,“洞箫,人的声线和音域可以做到与之相近。”

不等周冬阳发问,她又继续补充了第二种情况:“第二种,如果曲子本身用到的乐器少,配乐单调,那人声可以起到丰富音色的作用。”

“就像《蜕变》里第五幕的一段,就有人声哼唱,背景音乐只有钢琴。虽然很简单,但是这一幕很受观众喜欢。”

“当初在设计这一段时,我们原本用的是小提琴,演奏者用了滑音,但依然不是很搭配,后来改成了钢琴。”

周冬阳笑了笑,眼里已经带了点赞赏,说:“冯组长也跟我提过这段哼唱,你现在可以现场示范一下吗?”

李潇潇点点头:“没问题,可配乐……”

“我们这里有钢琴……”周冬阳站起来,“来,请跟我们去琴室。”

李潇潇连忙也跟着起来,冯山在前面带路,周冬阳和她并排在后面走,又了解了一下她的情况,仔细问她关于话剧中配乐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