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105节(1/1)

李卫国夫妇一下班就先去了市场,买了一大堆菜回来,到家后果然看到女儿已经回来了,都十分高兴。

李潇潇把特产都拿了出来,一瓶白酒给李卫国,一瓶雪花膏给陈红娟。

陈红娟没想到连她都有份,高兴得不得了,连话都有点磕巴了:“哎,这个,给我也是浪费,你自己留着用嘛,我这脸用了也是浪费。”

“我也买了呀,用到脸上就不叫浪费……”李潇潇笑嘻嘻地说,把手搭在李卫国肩膀上,“父亲你说对吧?”

李潇潇和陈红娟的关系能缓和,李卫国是最欣慰的,他高兴地点点头,朝陈红娟说:“就是,潇潇特意从京市买回来给你,阿娟你可得用起来咯!”

“好好……”丈夫女儿都在身边,家里乐也融融,陈红娟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幸福的时候了,她高兴得合不拢嘴,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你们父女俩先聊聊天,我去做饭,今晚咱们可得好好吃一顿!”

陈红娟进厨房忙乎,李潇潇摆好茶和花生米,主动说起自己在京市的情况,除了隐去将周宝姝送进牢里的事情,其他事情都说了个七八分。

家里也不大,厅里说话厨房也能听到,陈红娟听着也觉得很有趣,不时搭一下话。

她说到话剧的交流会是学习她的剧本为主,李卫国满脸自豪:“我家潇潇就是厉害!说不定以后就是话剧界的扛把子了!”

李潇潇哈哈大笑:“嗐呀,哪有这么夸张!”

她还说到那些德不配位的老师们,看不起她这个小小市级话剧演员,想要在剧本上加署名,李卫国听得拳头都硬了,她马上又来了个反转,告诉他,她舌战群师,一战成名,连京市军区的老师都支持了她一把。

整个交流期跌宕起伏,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李潇潇讲得也十分有趣,李卫国夫妇都听得津津有味。

“啊,对了。”李潇潇最后又补充说,“我还去了周宅,跟周所长见面了,虽然我没想过在京市发展,但以后会每周给他打一次电话。”

她知道李卫国心软,当初周宝姝都要拔他的氧气管,他还让周所长把周宝姝送回来光州,说只要周宝姝愿意,就还是他李卫国的女儿。

李潇潇原身和周志鸿有血缘关系,周中还一个老人家在京市,为国奉献了大半生,跟家人分隔,出来后就剩下她一个亲人。

现在她又只认李卫国,她大概能猜得到,他心里也许会觉得自己占了原本该属于周志鸿的亲情,觉得对不起周志鸿,心里多少也会希望她能跟周志鸿和解的。

果不其然,她这话一出,李卫国眼里都露出了欣慰。

这话题只是一句带过,李潇潇说完自己在京市的事情,接着又说:“父亲,我二月就要去考部队文工团了,听团长说,文艺兵新兵连的训练,也跟其他兵种一样。”

这是事关女儿的前途,李卫国也认真了起来,连忙说:“对,一样的,得整整三个月。”

陈红娟一边这才,一边从厨房里探出了头:“哎呀,文艺兵也要三个月那岂不是很辛苦”

李卫国当年也是侦察兵出身,训练强度比普通士兵都要强,新兵连那些训练跟侦察兵的一比,那简直都是小菜一碟。

他给新兵教官当过助教,要是哪个新兵蛋子敢在新兵连叫苦,他一定会狠狠斥责一番。

但现在,他看着自家女儿那水灵灵的模样,放到新兵训练里,可不就得磨掉一层皮?

于是李卫国也忧心了起来。

李潇潇一看养父这表情,心里嘀咕:就真的这么不看好她吗?

她前世里初中高中大学可都是要军训的,虽然肯定比不上部队,但这回她好好准备一下,而且是提前两个月准备,她体质还可以的,说是赢在起跑线上,也不是不可能吧?

李潇潇咳了一声:“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可以,我肯定也可以的。”

“我不仅要能通过……”李潇潇一脸期待地看着李卫国,“父亲,我想拿第一。”

李卫国:“……”

他想了想,问:“你这个想法,重锋知道吗?”

李潇潇记得自己很久之前是有跟重锋提过的,于是点了点头:“我跟他说过。”

李卫国磨了磨牙,心想这臭小子,居然都没跟潇潇说这不现实么?

他婉转地说:“潇潇,咱不看这些虚名,咱这是文艺兵!表演好才是重点,咱又不上战场,对吧你知道为什么文艺兵也要训练不”

“军人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有时候你们要随军出行,主要任务就是表演,鼓舞军心,出行嘛,对体能是有点要求的,但跟其他兵种相比要求就低一点,所以新兵训练里表现弱一点,也是正常的。”

“所以啊……”李卫国总结说,“咱们重要的是把话剧的业务做好了,体能能跟上,就成了。为啥文艺兵平时的训练跟其他兵种不同?

对身材要求也不同嘛,你看,要是台上的演员一个个都一身肌肉强壮如牛,合适吗?”

这话说的也是……李潇潇听出来养父的意思了,于是退而求其次:“那文艺兵里的第一,这个应该可以吧?”

李卫国舒了口气:“那这个可就容易多了。”

李潇潇笑嘻嘻地说:“那父亲,你帮我做个训练计划呗让我这两个月提升一下。”

这个当然是没问题的,李卫国当晚就给她定了几项,内容也不多,毕竟她现在还是市文工团的演员,明天要正常回归到团里,在工作时间里还是要听从文工团安排的。

第二天,李潇潇回到光州市文工团后,不出意外地受到了热情欢迎。

文海燕第一个扑上去,抱着她亲昵地说:“可算回来了,想死我了!怎么样,京市好玩不”

“还行,就是北方太冷了。”李潇潇带了一大堆特产零食回来,一半都留给了话剧组,“大家快来尝尝!”

她把剩下的一半分给其他剧组和老师们,出去转了一圈,这才又回到话剧组。

交流团从京市回来后,是要承接起向下传递大会精神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召集各市文工团的老师来进行学习。

因为这次主要是围绕话剧剧本的学习,而光州文工团本身就是产出地,所以省文工团那边让冯老师这次免了这趟出差,并且表示期待市文工团上映系列剧。

现在正是早功时间,李潇潇很久没参加早功了,于是加入了组员,跟他们一边练肢体,一边互相交流着最新情况。

在李潇潇去京市之前,文工团就已经开始主推《半边天》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表演,已经覆盖了光州的所有大型单位,但还有许多中小型单位没巡演。

因为《蜕变》同时在上演,演员人数有限,无法像之前巡演《蜕变》那样,同时分出三组演员,而且有时候还要下去村镇演出,因此推广进度就更慢了。

吴芳一边压腿一边说:“团长往上递了申请,希望能扩编,多招几个话剧演员。”

自打从吕洋事件走出来后,吴芳的状态越来越好,李潇潇不在的这段时间,也协助冯老师处理了许多事情。

“审批流程估计快不了。”李潇潇又问,“对了,师姐,白杨师兄怎么样了?”

说到白杨,吴芳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好得差不多了,医生说再过几天就能出院。”

说着,她又叹了口气:“就是背上的伤疤可能去不掉了。”

李潇潇偷偷挪到吴芳旁边,挤眉弄眼地说:“他对象不嫌弃就行啊。”

文海燕刚好就在旁边,轻轻地补了一句:“师姐也不是只看外表的肤浅之人。”

吴芳顿时闹了个脸红,作势要拧她们:“你们别胡说。”

李潇潇和文海燕笑嘻嘻地跑开了。

冯老师从办公室出来,一进排练室就看到了李潇潇,也十分高兴:“回来就好,刚刚叶老师那边还来电话了,说是给咱们特批了扩编的申请。”

这就意味着,话剧组现在就可以先对外招人,等到文件正式下来了,津贴等也拨下来后,新人就可以马上进团进组。

他们毕竟只是市文工团,即使扩编,也不可能大规模招新,而且新人完全零基础,对现在迫切需要增加巡演场次的情况,暂时起不了什么作用。

即使等到新人能上台,这个人数也凑不出一组能跟一台话剧演员轮换,只能替换一下连轴转的演员,好让他们休息一下。

其实李潇潇想过了,这年代对市级以上的文工团对专业要求度很高,但实际上,话剧是一门很亲民的艺术,主演需要专业话剧演员,但次要角色,完全可以考虑起用文工团内非话剧组的演员。

她将这个想法说了出来,朝冯老师说:“像京剧组和芭蕾剧组,他们的演出比我们宽松很多,如果他们有兴趣的话,其实也可以来友情客串一下。”

“尤其是京剧组的同学,虽说话剧跟京剧差别也大,但也是讲求演技,台词功底,还是有共通点的,而且他们也对我们团的话剧很熟了。”

文海燕马上也说:“对对,不止京剧组和芭蕾剧组,舞设组也可以考虑一下呀!”

当初她和李潇潇,还有陆一鸣都是从羊城剧社出来的。虽然陆一鸣现在是舞设员,但文海燕可一直都没有忘记,他一直都梦想做一个话剧演员。

她分析得头头是道:“舞设组每次都帮咱们布置舞台,设计音效,比京剧组更熟咱们的剧本。”

她看着冯老师,下决心要为陆一鸣争取一把:“老师,舞设组的陆一鸣也会演话剧的,当时他考进来的时候,就是跟我和潇潇一起演的初版《蜕变》,您应该还记得吧?”

“记得是记得……”冯老师当然对陆一鸣有印象,这个青年也经常来他们这边旁观,见到她时也非常有礼貌,但一码归一码,她也觉得有点可惜,“可他说话不太流畅。”

文海燕马上说:“可是老师,他现在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

说着,她看向李潇潇,李潇潇秒懂:“冯老师,没关系的,像我们之前说好的那样,《半边天》之后,咱们接的是系列剧,以《半边天》里冯铁兰退役后的时间为故事背景,我们只要把其中一个角色改成略微有点结巴。”

简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陆一鸣的状态来进行角色调整,系列剧除了固定的双女主之外,还有一些常驻角色。

李潇潇又说:“角色本身有一些特点,观众才更容易记住这个角色。”

文海燕忙不迭地点头附和,冯老师想了想,也点点头:“目前我们最大的难题就是演员人数不够,你们说的这个方法也可行,我回头跟其他剧组和舞设组那边商量一下,看他们同不同意。”

李潇潇连忙又补充说:“老师,系列剧的角色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是京剧或者芭蕾舞剧的同学来参演,我们也可以把角色改成芭蕾舞演员或者京剧演员。”

来友情客串的基本不可能是其他剧组的骨干演员,其他演员的知名度当然是比不上骨干演员的,但如果来客串话剧,话剧的角色融合芭蕾或者京剧的元素,角色也会更有特点,而出演该角色的演员也更容易提升知名度,这一点对他们来说也是吸引力。

冯老师也想到了这点,指了指李潇潇,忍不住笑着说:“你啊你,主意是真的多。”

李潇潇一脸谦虚:“都是为了大家能一起发光发亮,打响咱们光州文工团的名号。”

其实主要是现代社畜很多都是一个顶俩人用,这年代的工作节奏,比起现代,实在是友好太多了。

李潇潇和文海燕提出的演员客串建议,除了要和各剧组协商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获得肖星团长的同意。

因为话剧组演员极度短缺,所以冯老师在隔天的教师会议上,就提出了客串演出邀请。

今年全国话剧交流会议的学习内容,肖团长也已经知道了,也朝团内其他老师说了一下。

随后他小结了一下:“这意味着,很快,全国各地都会用咱们光州文工团的话剧剧本,每一次演出之前,都会带上咱们文工团的名字。”

这件事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光州文工团作为一个市级文艺单位,即将被全国百姓熟知!

而这一切,都是话剧组的功劳。

所谓水涨船高,只要带着光州市文工团几个字,京剧组也好,芭蕾舞剧组也好,所有人都会被附上一层光环。

而现在,话剧组需要帮忙,其他剧组既然沾了光,也理应互相帮助,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于是,冯老师这请求一提出来,其他老师都一口答应了,肖星团长也批准了。

消息一放出来,其他剧组的演员有许多都非常感兴趣,甚至有人开玩笑地问能不能转组,吓得冯老师连夜朝其他老师澄清,自己绝对没有挖墙脚的意思。

李潇潇最终将系列剧直接命名为《半边天后传》,简单又直白地告诉观众,这个系列就是跟《半边天》有关系的。

她一共写了十个剧本,全都交给了冯老师。

冯老师看着办公桌上八个厚厚的笔记本,不由得朝她感叹:“潇潇,说实话,你这一走,我都怕咱们团就止步于此了。”

毕竟不是谁都能写出剧本的,而且除了剧本之外,这小姑娘会的东西太多了,宣传、音效、演员指导等等。

冯老师从演员到老师,这么多年了,也只见到过一个李潇潇。

李潇潇笑了笑:“我原本想着要再多写两个剧本的,毕竟现在离征兵还有点时间。但是我后来一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写得再多,大家总有演完的一天,到时候没有新剧本,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想……”李潇潇认真地说,“在剩下的时间里,大家除了排练之外,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创作的常规思路和技巧。

当然,也包括整个剧上映前后的一些准备工作,怎么样才能让一个剧让更多的人知道。”

七十年代是文工团的发展巅峰,但随着时间往前走,文工团也终将没落,新式的剧团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