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51节(1/1)

得到回复之后,叶君婷放心地离开了。

冯老师朝李潇潇举了举手里《无名英雄》的剧本:“潇潇,做得好,刚刚叶老师跟我说了,这个剧起死回生,你的功劳不小。咱们团又能上新剧了。”

“老师……”见她说起这个,李潇潇又想起之前的一个设想,“我有个想法,一个跟之前咱们这儿所有话剧都不同的想法。”

冯老师没想到刚拿了一个新剧,学生又表示有新想法,当即来了精神:“是什么?”

李潇潇眼里都是亮光:“连续剧。”

就像现代电视剧或者广播剧一样,话剧也可以考虑这种表现形式,将一个大故事分割成一小集一小集,这样能大大提高可看性,只要每一场都留好钩子,还能吊住观众的胃口。

作者有话要说:一更,继续写二更。

第32章 武德呢

不管是在哪个年代,观众的某些思想都是相通的。

在现代,一年之中,院线排片的黄金档期非春节莫属。在这个时段,贺岁片一般都不是什么有思想深度的片子。

但没有所谓思想深度的片子,就不是好片子吗?

李潇潇觉得,那种强行说教的、故作高深的、看得人昏昏欲睡的片子,才是烂片。

很多时候,观众只是想要一点精神娱乐而已,工作、上学里都已经很多“学习机会”了,如果连娱乐时间都还要接受轰炸,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

而且,角色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也能达到传播观念的效果,并不一定需要台词明晃晃地带货。

这个年代的观众,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李潇潇希望有一部通俗一点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剧,这样更能引起共鸣。

一个主题,做成系列剧或者连续剧的形式,单场演出时间二十分钟左右,这个时间与现代广播剧、动漫单集时间差不多,李潇潇觉得这个时间是最合适的。

“主角可以是一名退伍军人……”李潇潇边想边说,“他在部队中有自己的贡献,但他退伍后,依然能为百姓服务,这也算是军民鱼水情的一种。”

“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小事也可以表演得非常有趣。比如主角发现隔壁屋父子吵架,吵得非常厉害,主角帮忙调解矛盾,最后父子和好,当然这个调节过程的剧本可以跌宕起伏一点。”

“又比如主角在单位里,发现了工友们都有一个不好的工作习惯,主角提醒之后,工友们并不当回事,结果后来因为这个习惯,单位里出了事故,主角又勇敢地抢救工友性命。”

“每一个小剧都有一个主题,主角其实就是通过自身的魅力,改变了周围的人。”

冯老师认真地听完李潇潇的话,觉得这个想法很新颖,因为虽然看起来剧数多,但实际主人公都是同一个,而其他角色都是普通百姓形象,表演塑造起来也并不是太难。

但是,她同时也表示担心:“我们平时上一部新剧,至少都要排练半个月,如果数量这么大,排练的时间也不够。”

李潇潇说:“所以我们要改变大家的习惯,提高背台词的效率,快速进入表演状态。”

这并不是做不到的,话剧不像京剧或者芭蕾舞剧,那两种需要从小就练起的功底,但话剧不是,话剧门槛低。

在现代,高中生也能排出一部让人看得非常开心的舞台剧,而这仅仅花了他们几天的课外时间。

当然,商业话剧更加严谨,时间需要长一点,但也没有这个年代反复排练的时间长。

普通百姓不是艺术家,他们其实更愿意看一些通俗的东西。

冯老师苦笑着说:“那他们离你这要求还远着呢,现在唐莲和萧雨都还时不时出点错,虽说都是《蜕变》的主演,但她们的场次跟你的场次,观众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她想起前几天的事情,又是有点无奈:“之前你的交流期延长了,本来那几天是排了你去电力局那边巡演的,只能临时换人,局长那边一见不是你,当时就跟肖团长抱怨了。”

李潇潇想了想,婉转地说:“可老师,我明年就会离开这里了。”

“是,老师当然知道。”冯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虽然舍不得,但老师也为你高兴的。你这个连续剧的想法很好,单场时间短,每场内容都不同,这样观众也感到新鲜。

老师回头跟肖团长报备一下,要是他那边没问题的话,咱们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

李潇潇高兴地点了点头:“好,辛苦老师了!”

这孩子……冯老师笑着说:“去排练室吧,大家都在盼着你回来。”

李潇潇之前在军区住了一段时间院,期间都无法进行排练,顶多只能练一下声音,回来后接着文工团的表演,所以也跟着组员一起时间紧凑地排了几次,找回互相之间的默契度。

毕竟在去交流之前就已经练过很多遍,所以也不用像之前那样晚上也拼命练,下午五点半之后,就已经是私人时间了。

苗秀心这两天请了假,晚上宿舍里就只剩下李潇潇和文海燕两个人。

文海燕还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写着今天的练习笔记,总结今天的进步与不足。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表演上的提升肉眼可见,其他人得知后,纷纷效仿。

李潇潇本来就不是个能坐得住的,现在连苗秀心都不在,只能抱着枕头在床上滚来滚去。

她睡上铺,看着天花板叹了一声:“唉。”

文海燕回过头看了她一眼,总觉得自己这朋友从军区回来后,似乎就不太对劲——

白天的时候干劲十足,像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但一到晚上,就时不时抱着枕头唉声叹气。

也不是说叹气不正常,但文海燕还真就是第一次听到李潇潇叹气,可看样子也不像是有什么愁苦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可怜巴巴的,但文海燕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潇潇都这样了,她竟然还觉得潇潇似乎是有点开心。

可是,叹气……又开心文海燕看了看自己的日记,觉得自己是不是琢磨角色琢磨得有点疯魔了,

她又转了回去,看着李潇潇已经换了不知道多少个姿势,终于忍不住问:“潇潇,你最近这是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总是叹气。”

李潇潇又叹了一声:“团长不在的第一天,想他。”

文海燕:

李潇潇从床上坐起来,抱着枕头,脸颊贴在上面:“团长不在的第二天,还是想他。”

文海燕:“……”

李潇潇手一扬,做了个撒花的动作,用咏叹调说:“团长不在的第三天,依然想他。”

文海燕傻愣了足足有十来秒,又听到李潇潇开始在唱:“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

李潇潇的声音并不大,甚至说得上小,但文海燕反应过来后,还是“噌”地一下从凳子上弹起来了。

文海燕先是看看宿舍门关严紧了没有,再就是检查窗户,把开了半边的窗户飞快地关好。

紧接着,她这才冲到李潇潇床边,一脸崩溃地说:“潇潇,你要死啊,这说的都是些啥啊!”

李潇潇见她反应这么大,停了下来,疑惑地问:“不能说吗?我也没说什么啊,这不比以前我追舒诚的时候含蓄。”

虽说这年代男女关系管得严,要是写了情书,里面带点身体接触的描述,比如说想牵你的手亲吻你的脸颊,那这种是要写检讨的,但她刚才就一个想字,全都是脖子以上。

不,不止是脖子以上了,根本就是柏拉图。

毕竟她现在有那个贼心,也没有那个贼胆,在团长面前都不敢露出半点肖想他的心思。

那她现在都不当面肖想了,私下里偷偷想一下怎么了?

讲道理,她这硬要掰扯成兄弟情,也不是不可以的,总之就是能稳妥过审的。

再说了,这里是市文工团,都是正常人,跟从前羊城剧社那帮人完全不一样。

文海燕一脸“你是不是傻”的表情,仔细地给她分析:“你都说了,那是以前。以前的事还提它做什么以前是在羊城剧社,现在在市文工团,大家都不知道呢!”

李潇潇秒懂:海燕的意思,是让她别再提黑历史了。也是噢,原身追舒诚的时候,确实挺那个啥的。

她摸着下巴点了点头:“对,你说得对,过去的事不能再提了,万一被团长知道了,那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文海燕:“……”

不是,重点是过去的事别让其他人知道,太影响形象了!潇潇你现在是多少光州男青年的理想对象啊!

忽然,脑海中闪过一道光,李潇潇脱口而出一声“完蛋”。

之前团长送她回来的时候,养父不让他进门,他借口说要给她修月琴,当时她还在想为什么团长会知道她有月琴。

现在想想,怎么看都像是团长知道了她那朝舒诚发花痴的过去。

李潇潇直接在床上跪地失意体前屈:“苍天呐……”

完蛋了,她这波可以直接失恋了。

太惨了,她这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

文海燕看得一愣一愣的,半天后才找回了自己的声音,问了一句:“那个……潇潇,你说的团长,是之前桂容镇的那位吗?就是你的……未婚夫。”

李潇潇听到文海燕的话,又恢复了点精神,笑嘻嘻地说:“对。”

文海燕有点搞不懂了:“可你不是不喜欢他的嘛不是拿来拒绝舒诚的借口”

李潇潇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喜欢了。”

文海燕:“……”

她目瞪口呆,好一会儿后才感叹:“潇潇,我发现你这人挺花心大萝卜的啊。”

明明之前还那么迷舒诚,要说幡然醒悟不喜欢了也没什么,可这么快就看上下一个了,会不会很快就又腻了?

李潇潇一脸不服气地说:“哪有,你不要胡说,这种话可千万别在团长面前说。”

文海燕婉转地说:“潇潇啊,军人跟咱们普通老百姓可不一样。拿结婚来说,像舒诚这种,离了也就离了,但像那位团长,那可不是想离就离的。”

李潇潇摆摆手:“结婚那你这也想得太远了。”

她现在只想谈恋爱,还没想那么多,就算是结婚那都是得好久之后了。这么早想它干嘛八字还没一撇呢。

文海燕一脸严肃地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李潇潇拍了拍她的肩膀:“再说吧。”

主要是团长虽然对她比其他人温和,但本质上还是个莫得感情的人间兵器,在他面前男人女人都是一个样的,他完全没谈恋爱的想法,就更别说结婚了。

后面几天都要上台,两人一到到熄灯时间就马上休息了。

文工团的常规演出都是要到各单位、下面村镇巡演,很少在文工团自己的场地演,之前新版《蜕变》首演在本场地,是因为不管到哪个单位里首演都不合适,会引起其他单位不满。

首演之后是巡演,初期是因为只有李潇潇一人扛主演,每场剧演员一样,所以没什么问题。

后来话剧组培养出两位主演,统共三位主演开始轮班,因为李潇潇的场次最受欢迎,甚至很多观众就是冲着她才来看的,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总有单位的领导亲自给肖团长打电话,要求到单位巡演的必须是李潇潇。

但李潇潇就只有一个,总不可能每个单位的要求都能满足。

而且这样的要求,也会令另外两位主演产生压力,这就是冯老师说的她们不时会出错的原因。

肖团长思来想去,只能做了个折衷的办法,李潇潇的场次,干脆就采取首演的形式,依旧是每个单位派发三十张票。

他还给各单位提了个建议:这些票可以用来奖励表现好的职工,这样就能更加好地鼓励职工积极性。

各单位领导原本还觉得这三十张票太少了,甚至还想再提要求,希望文工团能按单位规模分配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