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人培养系统[快穿] 第763节(1/1)

“你的恩?”季淮只觉得可笑,但也不恼,“我不认为你对我有恩。当然,法律规定的抚养义务我会照做,赡养费我会和季浩平分。至于其他的,我劝你别想了,说出去让人笑掉大牙。”

季母还没反驳,只听他又道,“我就算给他这个身份,坐得住吗?什么脑子干什么事儿。”

季淮没听她多说,直接走了。

这不是骂季浩蠢吗?季母哪里受得住?在她眼里,季淮连他小儿子一根手指都比不过,那可是她精心培养出来的,承载着她的希望。

季浩又实在想上大学,她手里有两百块,有了钱,就起了心思,想要花钱买别人的名额,把别人挤下去。

还别说,钻这种漏洞的人不少,什么阴招数都有,只要钱到位,真有人铤而走险。

可惜季家人的运气不怎么好,钱花了,名额好像也占到了,结果被人查出来,不仅钱打了水漂,还被带走调查。

事情闹大,季南的工作丢了;家里欠大额债务,杨月闹离婚;季浩受不了打击,也开始颓废不已……

季母嘴边利索,面对铁证还一直吵吵嚷嚷,不断狡辩,把自己送进监狱。关了几天后,整个人也蔫了,又开始求饶。

还真当监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都已经立案侦查,估计这回是吃不了兜着走。

*

季淮上了首都大学,冯巧兰则上了首都师范大学。

这里离首都很远,坐火车都得好几天才到,此时冯家人面临难题了。上大学有补贴,也花不了他们什么钱,季淮还有稿费,能活得不错,冯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可一旦去了那么远的大学,一年就见不了孩子几面。

女儿还那么小,无论是季淮还是冯巧兰,都舍不得和孩子分开,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如果带孩子上大学,开了学,两人都要上课,谁来照顾呢?

冯母思来想去,最后咬牙说,“我去给你们带,也就是几年的事儿,等她长大了,我再回来。”

这个传统的乡下老太太一辈子都没出过省,生活轨迹就是这个小山村,能让她做出这个决定,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

人生地不熟,到大城市,需要多大的勇气?

冯母如果走了,家里就剩冯大峰一个人,他坐着沉默好一会,一直没说话。

季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爸、妈,要不我们一起去吧?村里的情况你们也知道,种庄稼种不出来钱,得苦一辈子。巴戟也快挖完了,这玩意儿长得慢,不好找。镇上给了我一笔奖金,加上我手里的稿费,也是一笔不少的钱,我算过了,这笔钱在首都虽买不起房,但租房也能租个两三年。我们租个有院子的房子,能种菜养鸡鸭,生活成本也低。”

“我再写点书,您还可以找找有没有其他活干,一家人只要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等我和小兰读书出来,分配工作了,日子就会好起来。”

…….

说起全家搬迁,冯母没敢想,她在乡下待了大半辈子,有自己的舒适区,叫她迈出去,很难很难。

冯大峰没发表意见,但是也没拒绝。

季淮没强求,进屋给女儿冲奶粉,哄女儿睡觉。

那个晚上,冯大峰一夜没睡,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说道,“我想过了,要走就一起走,只不过,村里头得交代交代,不上工就得交搞副业的钱,除了分配的工分,估计我和你妈一个人得补十几块一个月,这段日子我也存了点钱,先去那边看看,实在待不下去,大不了我再回来。”

左右也是几年的时间,等小两口毕业了,回来分配工作,日子就轻松了。

若是没钱,他也不敢说这话,但现在兜里有几百块存款,再怎么着也能撑一年半载,他力气大,吃苦耐劳,什么活都可以干。

那么大的城市,他就不信挣不着钱!

季淮接着表态:“我帮你和妈交这笔钱。”

“不用,你们留着养孩子。”冯大峰摆了摆手。

最害怕的其实是冯母,她胆子小,但是一家人都一起去,家人都在,她也就渐渐放宽了心,也跟着忙活收拾。

村里人还没从季淮考上状元中回神,又听说冯家人一家都搬到首都去了,好些人不信,还专门去冯家看。

大门紧锁,里面真的没人了。

大家都是农村,去过最远的地方可能是市里,首都是多么遥远的地方?

村里头的风向渐渐又变了,好些人开始感慨,动不动就在念叨:“冯大峰两口子命好,都被带去享福了。”

村里的媳妇生了女儿,要是被看不起,胆子大的还怼道,“冯家也生了女儿,照样去享福了,生了几个儿子的,在家累死累活,生儿子有什么好?”

这话可把不少人怼得哑口无言。

*

首都。

一所四合院内,东边一个小角落里被围住,养了不少鸡鸭鹅,不远处还被开辟出一块菜园,种着各种各样的菜,长得很好,绿油油的。

“童童,小心点。”冯母正跟在一个婴儿身后,对方刚学会走路,走得摇摇摆摆,脚丫子还飘着,但走得飞快。

“伊呀呀呀……”她走到鸡笼边,把手上的石头往前一丢,里面的母鸡受到惊吓,扑腾着翅膀到处乱窜,她笑得小眼睛弯弯,露出几颗小乳牙。

“不能吓母鸡,不然童童就没鸡蛋吃了。”冯母上前抱她,赶紧把她带回来。

小婴儿在她怀里翻腾,胖乎乎的手指着那些母鸡说着鸟语,还嫌闹得不够。倏然,她听到了门口传来的声音,又从冯母身上下来,往门口走。

还没走几步,门被推开,冯大峰推着自行车进来了,拿出买来的糕点,一脸慈爱,“爷爷给童童买了绿豆糕。”

冯母笑道,“我的耳朵都没她灵,你还没回来就往门口跑,生怕迟了。”

冯大峰把自行车推到一边,收拾着卖剩的豆腐,又说道,“我买了点排骨和肉,排骨就留着给她煮饭,肉就炒了吃,把豆腐也炖了,加个菜。”

“行,小兰他们也快回来了,我先去准备。”冯母拎着东西往厨房走。

冯大峰则抱小婴儿去洗手,给她喂糕点。

几人初来首都很不适应,也有不安,好在季淮找了这间四合院,租金也不高,一家人安顿了下来。他兜兜转转找活干,后面在对方的建议下,做点小买卖。

城里的工人多,基本上都得买肉买菜,他思来想去,就决定卖豆腐。

一开始是挑着去卖,后来,季淮给他买了辆自行车。卖豆腐只需要一个上午,偶尔还会把冯母种的菜也拿去卖,一天能赚两三块钱,生意好的时候还有四五块。

几天就赚到了在家种地一个月才能赚钱的钱,就连胆子小想家的冯母都惊了,现在一点都不想回去。

在大城市什么都有,还能天天吃肉,冯大峰每天都能挣到钱,季淮还会经常买水果回来吃,听说他都要出书了,稿费不低。

日子比在老家种地舒服百倍!

*

冯巧兰和季淮的学校都离得不远,下课回来就看到女儿正坐在凳子上吃着糕点,一脸享受。

冯大峰还坐在她旁边哈哈笑,似乎被她逗得很开心。

看到这一幕,冯巧兰嘴角也跟着上扬,柔着声唤了一句,“童童?”

正在吃糕点的小婴儿往她看去,下一秒就要爬下来,冯大峰连忙说,“慢点慢点,别摔了。”

冯巧兰将女儿抱起来,对方还亲了她一口,季淮伸手揽上冯巧兰的肩头,带着两人往里走。女儿是个小人精,很会讨人喜,看着爸爸,也倾身去亲了一口,把季淮也哄笑了。

吃饭时,他又提出想要租个小铺面给冯大峰卖豆腐,还说道,“您这样跑来跑去也累,只能卖上午,如果有铺面,虽然付了租金,但是能卖一天,而且不止能卖白豆腐,还能卖豆腐脑和豆腐泡。”

冯大峰被他说得心动,季淮又给他找好铺面,还交了半年租金,“冯氏豆腐铺”就这么开张了。

位置选得好,生意很不错。豆腐脑一天都得卖两大桶,收入逐渐增多。冯大峰以前一天增几块钱,现在一天挣几十块。

他力气大,又勤劳刻苦,什么活都干,冯母也是闲不住的,常常带着冯佳盺也来帮忙。

两口子没请人,把一个店扛了下来,没到一年,就买下了这间铺面。

此时,季淮已经出了一本畅销书,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被几位国内学者点名推荐阅读。

等到冯巧兰要毕业那年,冯大峰已经开了几家店,“冯氏”豆腐都有了不小名气,底气有了不少,冯佳盺上了幼儿园,他就开始琢磨让冯巧兰再生一个。

不仅他催,冯母也催,还说道,“生了孩子再去工作,家里又不是养不起,生了我给你养。”

冯巧兰还想了想,季淮却否决,“小兰还要读研究生,先不生了。”

“还读啊?”冯母骨子里不理解,但看到季淮就是靠读书赚钱,她又不好说什么,“那得什么时候生?”

季淮:“看小兰的意思。”

冯巧兰觉得这几年都在读书,虽说一直挤出时间陪女儿,但始终没有时刻陪在身边,这几年她想尽量多陪陪女儿,生二胎的计划就被搁浅了。

等到研究生毕业,季淮又考博士了,她跟着他步伐,也考了个博士,后来,两人都留了校任教。

冯大峰和冯母是又急又无奈,觉得还是得生一个。

思想的束缚又让他们觉得不能只有一个女孩,村里的男孩都得生五六个,有些人生了十个八个,两个也不多,两个女儿都比只生一个女儿好。

冯巧兰原先还有点心思,想生个孩子陪陪女儿,可读了这么多年书,女儿也已经长大,心境早就不一样,对冯大峰说道,“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好不容易工作了,生个孩子出来,得费不少心力,照顾童童还照顾不过来。”

季淮比她还忙,早些年发表的文章被一一验证,破格升教授,到处开会,哪有时间?

冯母:“我和你爸帮你养!”

“有一个就够了,多一个还要分走我们对童童的关注,就算您养,我和季淮也得负责,养孩子又不是养阿猫阿狗。”冯巧兰不为所动。

冯大峰和冯母意见很大。

“您是觉得女儿不好吗?还是怎么说?”冯巧兰反问,盯着意见最大的冯大峰,“来首都这么多年,您骨子里的观念还没变是不是?非得男孩才行,不然就绝户了?我也是女儿,女儿就不如儿子了?”

“我可没这么说,才生一个是不是有点少?多孤独?”冯大峰可不承认,没女儿女婿,他可过不上这样的日子。他女儿可是大学老师,光宗耀祖,祖上冒青烟!

冯巧兰:“有什么好孤独?季淮和我忙得不行,等你和妈退休了,闲下来就去走走,去看祖国大好江山,去国外看看风景。好不容易把童童养大,又得养个小的,累不累?”

季淮一开始倒没插话,后来只是补充道,“小兰之前怀孕就很辛苦,现在的身体素质肯定没之前好,估计更受罪。”

冯大峰和冯母一听这话,纷纷闭了嘴,之后再也没提起,转战忙事业。

老两口年纪不小,野心很大,从小小的一间卖豆腐铺面干起来,后面卖豆腐食品小吃,做品牌,再到开了餐厅,开了连锁超市……

子女孝顺,冯大峰和冯母后半生过得顺风顺水,就连去世时,也宽慰季佳盺不要太伤心,会以另一种方式守护她。

季淮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国内外形势,提出不少可实施的策略,发表的观点颇受人们关注,甚至还被成为风向标,获得了不少国家荣誉,受无数人尊敬爱戴。

第526章 追逐梦想的羽毛球运动员(1)

“砰!”

“砰!”

“砰!”

……

位于曲盐郊区的一家羽毛球馆内, 球拍与球接触发出声音一遍遍传来,在羽毛球中央的两人“交战”着。

与其说是交战,不如说是教练的定点喂球。

这一节课上的是高远球, 给了学员一点甜头,教练来了一个正手击的高远球, 对面的胖子学员被迫后退, 退着退着,即便接到了球,也打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