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宠婢日常 第120节(1/1)

端王养私兵的事情,还是在他和小太监闹出事情来的时候,皇帝知道的。

第一个念头自然是勃然大怒,然后便是寒心。可是寒心之后,又能怎么办呢?

端王毕竟是他的儿子。且端王养的兵实在不多,没有规模,三瓜俩枣的,皇帝都不愿意搭理他。

他只是在想,怎么就养了这么个儿子出来呢?

小时候明明不是这样的,长大了却成了个蠢子。连太子一根毫毛都比不上。

越想越生气,皇帝对太后道:“这事情已经如此,朕没告诉任何人,只告诉了您,如今端王怕是还没有想明白朕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小太监生气。”

又道:“母后心软,应该提醒余贵妃了吧?若是他们能想通,那就还能出来,安安稳稳地做一个闲散的王爷,要是不能,那就一辈子关着吧。”

这样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儿子,早就拉出去打死了。

太后也知道于这件事情上来说,皇帝已经够忍让了,她便也不去说端王,只说太子,“那太子又有何过错?这孩子自小就过得苦,如今好不容易过好了日子,你还作践他做什么? ”

皇帝沉吟一刻,然后才跟皇太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母后,端王虽然聪慧,但是从小到大,他都沉不住气,喜欢在外人面前表露自己。”

“但是太子不一样,太子太沉得住气了,他小时候就能忍,大了越发能忍,无论朕怎么刁难他,他都一声不吭。”

“如今年岁大了,你说……端王都想出养私兵的法子,那以后太子会不会也有这种想法?”

端王做什么事情都想着很快要一个的结果,太子看起来性子急,可他是那种用很多年时间来做一件事情的人。

皇帝叹气,“母后,儿子也是人,儿子也会怕。你说,儿子应该怎么做?就只好先棍棒底下出孝子。”

太后把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几个字喃喃了几声,最后道:“皇帝,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的是他们小时候调皮捣蛋不懂事,这才需要用棍棒去镇压,如今太子规规矩矩的,你这般,也太过于伤人心了。”

“太子那个孩子,虽然有些小心思,可是对你对哀家,哪里有过半分的歪心思?作为儿子,他孝顺你,敬重你,仰慕你,作为臣子,他对你忠心耿耿,不敢有任何的违抗。”

“从小到大,他都这样懂事,别人家父亲求都求不来,你却要把他推向别处。”

“他如今也是有孩子的人了,你还打他屁股板子,你让他在孩子面前情何以堪?”

皇帝就想起太子是个极为看重面子的人,笑了笑,但又马上严肃起来,只说了一句话。

“太子确实很好——但就是太好了,即便他没有与臣子结交,朝中大臣支持他的却越来越多。”

“他总想着折腾些什么出来,赋税,土地……这些东西,都不该是他碰的。他也知道自己暂时碰不了,所以只是默默地去搜集文书,为以后自己能做的时候做准备。”

“可是,母后,您说,他准备多久就可以去做了?跟着他一起做的有多少?他们是打心眼里听朕的话,还是只听太子的?”

太子,即便在他这般的打压之下,依旧可以在朝堂上面聚集人心,皇帝每每看见他跟人谈天说笑,都忍不住想:许是再过几年,朝中人人都以为储君可以行帝王之事了。

皇帝还是第一回 把自己的心思说出来,太后虽然能想到他心里面那些弯弯绕绕,却也没有想到他的疑心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她惊讶的道:“你怎么会这般想?”

她还要再说几句话,却被皇帝打断,摆了摆手,道:“其实朕心里什么都明白,可是身在这个位置,坐在龙椅上,总是想得多。”

那就让自己少想一点。

“此时太子还不大,心思也不大,朕现在压着他学乖,总比以后好。”

总比以后好什么,皇帝没有说,太后也没有再说,只坐在那边抹眼泪,“何至于此!”

“君君臣臣,那是你们外边的事情。如今在宫里面,就按照哀家的规矩来。”

“总之,阿昌和阿昭肯定是要来哀家这里的。”

皇帝说了一通话,觉得太后应该明白他的意思了,便满意离去,等到晚上来的时候,就看见两个孩子坐在桌子边吃东西。

两个人都还小,身边还有嬷嬷看着,端王的儿子阿昌还要人喂,阿昭却一点都不让嬷嬷插手。谁要是敢帮他,他还生气。两只眼睛一瞪,颇像那么回事。

皇帝看了一会儿,发现他自己就是用手去抓饭吃,也坚决不让人帮忙。这小性子,还有这小脾气,简直跟太子小时候一模一样。

周全恭也看着两个孩子笑,阿昭率先发现了进来的皇爷爷,立马就奔了过去,拉着皇帝的手:“皇祖父,您今儿个怎么有空过来啦?”

皇帝:“……还真是人小鬼大。”

他一手拉着一个,“今日来慈乐宫的时候可哭了?”

阿昌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 哭了一会。”

皇帝又去看阿昭,“你呢,你哭了吗?”

阿昭摇摇头,“这有什么好哭的。不过是从家里住搬到了太祖母这里罢了。”

他口齿清晰,还带着一股浓浓的京都腔调——看架势就知道是太子教的。

太后就在旁边笑,“好了,阿昭,快让你皇祖父过来用膳。”

阿昭就退到了一旁。吃饭的时候,他拿起筷子,吃什么都给皇帝夹一点,然后再给皇太后夹。

阿昌被他带的也开始给两个大人夹菜。

皇帝:“……”

真是人小鬼大。他就无论他夹什么菜都吃下去。本以为这小毛孩会着急,却见他安安稳稳地坐着,虽然有求于人,却丝毫不乱。

等皇帝吃完了,他又开始给皇帝捏肩捶背。

阿昌就懵懵懂懂的跟着做,一边做还一边问:“ 弟弟,咱们在做什么?”

阿昭高兴的说:“我在贿赂皇祖父。”

皇帝 :“……贿赂?”

这么小的孩子就懂这些了?

阿昭连忙点头,“对呀。”

皇帝就想,这说不定就是太子教的。但是太子自小也没有这个讨好人的做法。他就笑着说:“做什么要贿赂朕?”

是这么小就知道要为父亲求情了吗?

阿昭眼睛都亮起来了,“皇祖父,我想要一匹马。”

皇帝怔了怔,“你想要一匹马?”

阿昭小脑袋一点一点:“是啊。阿爹和阿娘都不给我,皇祖父是最疼我的,您给我一匹好不好?”

他小算盘打的很好,阿爹和阿娘都不敢在皇祖父的面前说一个不字,只要他同意了,那这件事情就成了。

刚刚他还想求太祖母来着,可惜了,太祖母说她没有养马。

阿昭叹气,“皇祖父,您就给我一匹吧。我也不要大的,只要小的。”

皇帝就问:“你怎么知道皇祖父有马呢?”

阿昭理所当然的道:“阿爹说,宫里宫外都是您的。既然都是您的,那宫外的马也应该是您的。”

他沾沾自喜:“之前都说你忙,不让我来见你,如今可好了,到了太祖母这里,你就自己来了。”

皇太后笑起来,“这个孩子,说话说的好利索。”

皇帝也笑起来,“太子在家里就是这么教儿子的?”

皇太后:“ 太子也没有教错。”

“好了,阿昭还等着你回答。”

皇帝就低下头,摸摸阿昭的小脑袋瓜子,“既然你想要,那皇祖父肯定要给你。”

阿昭欢呼起来,瞬间撒丫子在宫殿里面跑。皇帝扭头,就看见阿昌也在旁边羡慕地看着。

他抱起孩子,“你想不想要马呀?”

阿昌想了想,摇头:“孙儿现在还小,并不能驾驭马儿,还是算了吧。但孙儿长大的时候,在向皇祖父请赐马也还来得及。”

皇帝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懂得这么多弯弯绕绕,这话显然就是端王妃或者端王教导的。

皇帝就道:“你不用管这些,你只自己想想,你想不想要马?”

阿昌就犹豫的想了很久,这才说:“皇祖父,孙儿是想要马的。”

皇帝这才笑起来:“想要,皇祖父就给你,不用藏着掖着。”

跟你那个父亲似的。

阿昌就高兴起来,“是!”

他就和阿昭一起去讨论马儿去了。

两个孩子年幼,又极为聪慧,皇帝看了欣喜,把遭他嫌弃的儿子们付诸脑后,倒是想要教导两个孩子读书。

正好太后把他们养在一块,皇帝就每天下朝的时候过来看看,顺便教导他们读书写字。

这时候就看出差别来了。阿昌稳得住,无论写多久的字他都坐在那边写,不会发出声响出来。即便是饿了,也只会摸摸肚子,即使提笔写字。

但是阿昭不一样,他饿了之后,会先放下笔,问他:“皇祖父,阿昭饿了。”

皇帝挑眉:“然后呢?”

阿昭疑惑:“饿的时候,当然是要吃点糕点垫肚子,这样才会饱,饱了之后才能继续写字。”

皇帝就笑了,“这是谁教你的?”

阿昭就道:“阿爹和阿娘呀。”

他捏了一块米糕给皇帝先送过去,然后再给阿昌一块,这才自己吃起来。吃完了,喝一口茶水,坐在那边像模像样的跟皇帝说闲话。

“阿娘说,阿爹小时候就很苦,每天只知道写字读书,饿了也不知道吃东西,所以大了之后,胃都不怎么好,还是后来慢慢养好的。”

他叹气道:“不过,皇祖父——为什么不吃东西,胃会不好啊?”

他还不足以理解这句话,但是他记性好,记了下来。

皇帝就想起了太子小时候。确确实实倔的很,坚决不吃东西。他那时候见他倔,也生气,便不去理他。

奴才们看他的脸色行事,也不敢给太子东西吃,所以太子就一直忍着。

皇帝再次叹了一口气,“所以,你爹就想要你想吃就吃?”

阿昭不懂。他只是又讨好的给了皇帝一块枣糕和米糕。

“吃,皇祖父,阿昌哥哥,你们都吃。”

他一个人吃,可能会犯错。可是三个人一起,那犯了错也不要紧。

他脑袋瓜子里面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小逻辑,看的皇帝好笑,“你可真是聪明呀。”

阿昭点头,“我也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