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要我当地主gl_195(1/1)

“棉花田这边有黄氏父子,我再雇些人来采收棉花,人手应该足够,到时候你也能轻省些。至于蜡园那边,我去帮你看着,你也别到处跑了。”

“那你可得小心些。”

从义学放学后打算到棉花田帮忙的笋儿看见相拥的俩人后,想了想,决定还是先回家喂一下鸡再过来——没错,唐枝在金川乡的家也养了四只鸡,不过因她不能时常待在金川乡,故而这养鸡大业就交给了笋儿。

虽然笋儿平日要去义学读书,可家里的鸡在他的细心照料之下,长得越来越肥美,宋玉延问他:“我要是办个养鸡场,你要不要去帮我养鸡?”

笋儿:“……”

虽然养鸡并不是什么值得期待的事情,可宋玉延的话无疑是对他的能力的一种认可,他的内心也还是有些小骄傲了,养起鸡来就更加细心了。

____

棉花吐絮不只是一次,采收的工作也要多次,唐枝雇的人手帮宋玉延、黄氏父子减轻了不少工作量,不过他们此前也没收过棉花,宋玉延还得让黄土酥先培训他们。

棉花对百姓而言可是样新鲜的作物,金川乡有不少人路过棉花田时会围观一下采收的工作,还有些人在田边围观时偷偷地摘了一些回去。

族长也亲自前来看过,他一来,那些人倒是不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偷摘棉花了。

“这棉花跟棉絮长得可真像!不过捏起来确实很柔软。”族长捧着棉花,觉得手里热得很。

宋玉延热得擦了把汗,棉花确实是个好东西,就是采收的时候太累了,她觉得还好唐枝有先见之明,雇佣一些短工来帮忙,不然真采收不完。而且她还得想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棉花处理完,不然搁置太久,棉花就变质了。

至于如何处理,她在之前就跟楼杲商议了很长时间,她的建议是找个经验老到的纺织工,给她一些棉花,让她琢磨如何将棉花纺织成布。另外也能在弹棉花之后填充进被子、衣服里作为冬天御寒物出售。

楼杲是同意她的方案的,于是找来了楼家作坊里的不少纺织女工,众人虽然第一次见棉花,不过听说楼杲希望将棉花变成布,她们直道:“这不是什么难事。”

眼下的布一开始也只是蚕丝、麻等,都是靠人将之捻成线,再织成布的。棉花虽然看起来松散,实际上它的柔软、密度给女工们提供了不少可操作的便利。

在正式采收之前,宋玉延与楼杲便提供了一些棉花让纺织女工们尝试纺织,不过宋玉延记得在纺织之前,似乎有将棉花籽去掉以及弹棉花,使得棉花变得更有弹性的步骤。

都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宋玉延这个没弹过棉花的理论家,只将她所知道的说出来而已,那些聪明的纺织女工便按照她的描述琢磨出了轧棉花、弹棉花的工具。

宋玉延第一次在一件事上不怎么需要费心,就达到了。

第一匹棉布纺织出来后,楼杲摸着棉布那叫一个爱不释手,棉布比起麻布、象山县的女儿布更加柔软,且根据女工们的反馈,纺织棉布可比纺织蚕丝、麻布等容易多了。

楼杲已经想好要怎么靠棉布赚钱了:他先是让人放出消息,吸引人们的眼球,然后等布铺、百姓去围观棉布,炒起热度,他也就不愁他们种的棉花卖不出去了。

宋玉延采收完的棉花都卖给了楼杲,楼杲虽然自家也种了棉花,但是到底没种太多,他要想用棉布来打开市场,就必须得多攒些棉花。全明州只有他跟宋玉延种了棉花,他收购宋玉延的棉花是必然的。

由于棉花以及蜡园的采收都是在八、九月份,楼杲与宋玉延忙得脚不沾地,好在蜡园那边的运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了,还有唐枝偶尔帮忙盯着,底下的工作开展得也是有条不紊的。

如今三过山蜡园已经扩张了不少,而且宋玉延与楼杲在奉化县也开了一个蜡园,虽然宋玉延每年的收益都投了一半出去,可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蜡烛的需求越来越多,她所得到的回报也是越来越多了。

经过近三年的营造,明州的“三过山蜡园蜡烛”以明亮、持久、无需剪烛闻名于两浙道,越州、台州等邻州的商贾也都会特意到明州来买蜡烛。

还有三个月便是年节了,范知州也不得不腾出时间来关注一下送节礼的事情。原本他对这些事不怎么上心的,直接挥手让人按照以往的礼单来准备节礼。不过他后来想起衙门用的蜡烛似乎有些特殊,便问底下的人这蜡烛是哪里买的。

底下的人如实相告,他才隐约记得刘绰调任之后,也曾带了不少这种蜡烛走。当时的他还以为刘绰生活奢侈,又或者是收受了底下的贿赂,却没想到他是因为真心觉得这些蜡烛好用,故而才特意花大价钱买下来带走的。

他对那些蜡烛稍微上了心,又了解了不少三过山蜡园的情况后,觉得这儿产出的蜡烛可以放上节礼的名单上。

得知楼杲跟楼皓的关系,他便跟楼皓说了一下这事。楼皓道:“这事是我儿子与人一起办的,属下也做不了主!”

范知州一直以为这事里楼家该是主导才是,没想到这里面还涉及到第三人,恰巧那些蜡烛的制作技术是那人捣腾出来的,想要忽视她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很是困难。

他只好在招楼杲前来时,一起招见了宋玉延与白粲。

楼杲与宋玉延早就跟刘绰等打过交道,自然不怵,而白粲这些年跟楼杲一起经营种植园,也见过了不少世面,再也不会像当初那般,见了社会地位高一些的人就感到拘谨或紧张。

三人见到范知州并未有因紧张而出现的不当之举,这让双方的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跟范知州谈判的主要还是楼杲,因为他知道如何谈判才能让官府以他们能承受的价格收一些蜡烛去作为节礼。

范知州也不是小气之人,并没有采取别的知州“以低廉的价格买进一些特产,然后送进宫当节礼”的做法,而是按照市场价价格买了一千条蜡烛。

鉴于这知州做事厚道,楼杲与宋玉延也不介意跟他介绍了一下棉花。

范知州知道刘绰调任是带着占城稻、疏浚两湖、解决地主豪强兼并土地等好看的政绩离开的。而他来明州大半年了,除了平常处理一些公务,又到处走访之外,似乎一点政绩都没有。

楼杲他们所推荐的棉花,若是能在明州广泛种植开来,那百姓便不必再担心冬天会受寒了。

于是官府出面从楼杲那儿收了一些棉花籽以及几匹棉布,然后连同蜡烛以及明州其余的特产一块儿作为节礼送到了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