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节(1/1)

就是发觉苏妈妈似在有目的的“逛”灯会,江氏才有意打发走杜振晟,又让其余众人各自玩乐,不必聚在一处。

但凡有点身家的人家,年节游玩常走常呆的无非几处好地段,苏家曾和杜府来往密切,自然晓得这样的日子,该往哪里去“偶遇”。

“您是觉得,苏妈妈是冲着我们来的?”江妈妈很快明白过来,皱眉道,“莫不是苏先生又被调派回了广羊府?这次随谨郡王南调的官员中,倒没听说有苏先生的名讳。只他苏家自去博他们的前程,和我们杜府可再没有关系,这样遮遮掩掩的撞上来,也不知打的什么盘算?”

苏妈妈的行事确实挺鬼祟的。

江氏眉头反而舒展开来,嗤笑道,“你说得对,我只是不想坏了家里人的兴致。至于苏家突然回来是为什么,又是不是冲着我们来的,只管等着就是。犯不着为他们费这个心。”

若是真和杜府有关,苏家迟早会找上门来。

江妈妈深得江氏光棍作派的真传,打住话题道,“您说得很是。灯会您逛了几十年早腻了,倒不如回去挖了藏酒出来,我陪您清清静静喝上几杯?”

江氏眯着眼笑起来。

杜振熙也眯起眼,视线扫向不远处的花灯铺,暗含审视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位妇人身上,微偏头问竹开,“小十一他们都回去了?”

竹开答是,江氏走后不久,杜仁、大吴氏由杜振益先送回了府,杜曲和小吴氏送走杜晨舞小夫妻和未来六姑爷后,也带着杜晨柳和杜晨芭回了府,杜振晟搜罗许多小玩意,急着送给沈又其,由桂开护送着往定南王府去了。

杜振熙颔首,定睛去看那妇人。

管事妈妈打扮,气度穿着都不似寻常小户,她从刚才起发现,那妇人时不时出现在她的左近视野中,似在找什么人,又似略有犹豫,始终没有上前来搭话。

或者是她多心,或者是长辈不在,那妇人是哪家主子身边的得脸下人,想和家中长辈问安?

既然她不认识,多半是和杜府不熟的人家。

如今因着海禁重开,见天往杜府凑的人家不知凡几。

杜振熙不再细究,压阵走在最后,带着竹开等剩余人等登车回府,只是没想到,那妇人第二天就再次出现在她面前。

“那是哪家的下人?”杜振熙几步走下花厅台阶,问带路的门房小厮,“这是去二门?”

她闷头处理了半上午码头船队的

琐事,用过茶点后出花厅透气,正见昨晚那妇人由门房小厮引着,转交给二门的婆子,正往后院里带。

这样巧的事,她少不得多问一句。

“回七少的话,正是往二门去清和院,求见老太太的。”门房小厮年纪尚轻,即便做老了差事,年月也不长,倒是不知那妇人的底细,只如实道,“报的是官学苏先生的名号。是苏先生发妻苏太太身边的苏妈妈。”

苏妈妈?

苏家?

联想到昨晚苏妈妈古怪的行为,以及径自登门求见江氏的作派,可见此苏家只能是彼苏家。

杜振熙睁大眼睛。

下人不会自降主家身份,报的是官学的名号,苏先生的发妻也从夫人变成了太太,也就是说陆念稚的座师一家不仅回了广羊府,苏先生还重新入了官学做先生?

做了近十年的京官呢?

当年苏家和杜府走得近的时候,她才五六岁,正苦哈哈地在陆念稚膝下启蒙读书,就算见过苏家人,也无心去记个管事妈妈的脸。

至于苏小姐,她只有个模糊到不成型的印象。

杜振熙一时错愕,不由自主的回头,却再看不见苏妈妈消失在二门后的身影。

江氏亦是错愕,没想到苏家这么快就找上门来,她和江妈妈对视一眼,咂舌道,“我都这把年纪了,眼神怎么还这么好?”

她宁愿自己老眼昏花,真个看错了,省得大好天光还要费事应付苏家人。

“来者是客。总不能直接打出去。”江妈妈意味深长道,“左右好好招待就是了。”

江氏同样笑得意味深长,摆手道,“请进来吧。”

苏妈妈跟着江妈妈跨进清和院堂屋,本还因顺利求见而放松的心,不一时就渐渐沉了下去。

她是代苏太太来送拜帖的。

江氏倒是接了拜帖,却只礼貌性的打开瞧一眼就丢在了一旁,而江妈妈待她处处周到,又是奉茶又是看座,没有半句和旧事有关的冷嘲热讽,说完天气说风土人情、年节热闹,偏不问苏家半个字。

她倒宁愿江氏给她冷脸,宁愿江妈妈代主开口,翻出当年苏家悔婚的事,指桑骂槐的慢待她。

这样客客气气的招待她,仿佛她就是个上门打秋风的穷亲戚,或是来串门攀关系的不相干人等。

当年的事闹得不太好看,杜府大夫人的离世,有一多半是被苏家气的,两家关系曾一度剑拔弩张。

而现在,杜府越有礼,就代表越没脾气。

只有不在乎了,才会这样无所谓,权当她是寻常客人相待。

无怨无恨,只剩漫不经心的无视。

苏家在杜家人眼中,已经什么都不是。

这比直接将她打出门去,更叫人觉得颜面难存。

苏妈妈顿觉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打了脸。

她几乎不敢想,如果昨晚在灯会真“偶遇”杜家人上前搭话,众目睽睽之下她要如何下台。

后知后觉的观感越加叫她如坐针毡,她慌忙站起身来,险些带倒的杌子发出轻磕声,呜咽声随之漏出嘴角,“老太太不计前嫌,还肯这样善待老奴,实在叫老奴脸红。老爷和太太、大小姐知晓了,必定也是即羞愧,又感激。

老太太,当年是我们太太爱女心切,一时受人蒙

蔽哄骗,才会稀里糊涂的为大小姐另定亲事。这些年来太太每每想起,都觉得对不起贵府,对不起陆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