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56)(1/1)

除此之外,如果不嫌弃的话,过年时候宰杀的鸡鸭毛别丢,清洗干净晒干后剪碎,也能塞进衣裳取暖,就是这么做要有一定概率会获一件带着异味的衣裳,唔,但保暖效果还是没的说的。

所以说如今的大明在各方努力下,的确已经和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但这还不够。

木白对于冬天的执念来源于他刚带着弟弟逃亡时候的艰苦岁月,那个一整个家里只有一套保暖的衣裳,弟弟为了不着凉不得不整天整夜得囿于一张小床,吃喝拉撒争取都不下地的日子,当真是谁过谁知道。

而在游学的过程中,他还听说他们家这算是好的,云南虽然地处高原地带,冬季气温能够降到雪线以下,但这样的寒冷在真正的北方人看来那根本就不叫什么。

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即便是稍稍富裕一些,平日里能够吃几口肉的人家到了冬天都是一整家子窝在一张床上取暖的。

无论男女老少,所有人都挤在一个屋里头,燃着一个或是两个炭盆,然后将全家人的衣服供给一个人,让他可以在这寒冷的冬天行动,而不会被冻死。

这一刻没有什么男女大防,没有什么礼义廉耻,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撑过这个只需要一两个时辰暴露在空气中,就能冻死人的冬季而已。

这就是属于平民的冬天。

在贵族和豪富这儿,冬天他们最大的苦恼或许是思考穿狐裘还是貂绒,亦或者是今年的数九图是用梅花还是用铜钱,漫漫长冬又要寻些什么乐子,而在平民这儿,只要能活下去便已经是用尽全力了,他们没有更多的力去玩耍和娱乐。

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段谈不上美好的记忆,已经做了太子的木白才会对冬天那般在意,他尽可能得想要让自己的国民能够在这个季节过得更舒服些。

于是除了稳定住棉花的价格,不允许其在入冬天大幅度上涨外,木白还开了个源头,他令人集各地工坊内剩下的煤渣、煤粉,将之加入泥水和成浆,随后摊成一块块煤饼。

这种煤饼的价格比柴火稍高,但比炭低许多,因热度高价格便宜,在经济拮据的民众之间很是受欢迎。

大明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煤作为燃料,操作中不可避的会出现煤渣煤粉,平时放着也是浪,如此倒也两全其美。

别看这种煤饼用在工业上温度不够,但给民众取暖烧饭却是极好的。虽然它的烟尘比较大,但性价比没的说。

但让众人没想到的是,老百姓们还能想出性价比更高的燃料。

煤饼易碎,为了运输方便,这种煤饼的出售方法都是各地将煤粉运到州县,由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调和晒干的,煤饼不能暴晒,又需要通风,所以地方人员多是选择在了空旷无围墙之处操作,久而久之这调煤饼的法子就被当地人学会了。

民众顿时纷纷要求直接购买煤粉,他们可以自己根据需要做饼子,还能省下些加工钱,于是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煤饼火热出炉。

而在使用煤饼取暖的过程中,有人意外发现敲裂的煤饼烧的更旺,于是便在制作煤饼之时有意识在中间打上几个洞,如此既能节省材料,又能加大火势,可谓一举多得。

这种状似蜂窝的煤饼因为其燃烧完全价格便宜好抓取(煤饼有一丢丢难抓捏)一经发明很快就在全国推广,当下成为了当季热销产品,甚至有些不差钱的人家也开始采购起了这种蜂窝煤用来烹饪。

而这一发明又反过来触动了工坊,如今越来越有技术宅趋势的工坊匠人们从蜂窝煤的造型得到了灵感,开始思考起了火焰燃烧的奥秘,并试图通过类似手段,以达到提高火焰温度的目的。

不过比起煤饼来说,有一样东西要比它更火。

那样东西就是打毛衣。

由大明皇太子带头,各家贵女引流,不到一个冬天,这种用羊毛和棉花绞在一起的原始材料就随着它保暖、方便的编制方法传遍了大江南北。

毛衣的编织古已有之,最早是为了不浪鞣制皮革时被剃下舍弃的牲畜毛发,但到了后期人们便发现,用牲畜毛发编织成的毛衣保暖性极佳,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些刺皮肤,因此只在北方游牧区域流行。

但现在,大明的商户们却推出了截然不同的产品。

通过不同的绒线配比和不同的竹针粗度可以有效控制毛衣的密度,若是配上编织技法和染色,看着粗犷的毛衣也能变成既御寒又好看的衣料。

这一点,大明的皇三子朱允熥可以站出来现身说法。

身着皇兄爱弟毛衣的他,就是这个冬天最靓的仔!

第171章

在传统文化中,夏冬二季被称为夏伏冬蛰,都有让人避开在这恶劣天气外出,尽量躲在家中的意思。

但一味躲在家里实在是让人很无聊,在将春季可能使用到的农具一一修补,又编了草席篓子等物之后,无所事事恰存粮的农人难生出坐吃山空的紧迫感。

这种感受迫使人们去没事找事,而就在这时候,打毛衣这件事立刻就以一种闪亮亮的姿态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原材料简单、织法便捷、原材料投入只需要两根棍子,还有什么能比这个生产技能更方便的吗?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今的大部分织机建造的目的都是为了编织纤细的蚕丝,虽然在棉花进入市场后,织机的空隙稍稍做大了些,但大的也有限,这种丝器具对大部分农人而言都是不能触碰的范畴,否则他们那粗糙又长有老茧、倒刺的手指只要轻轻擦过,就会将其全部刮断。

不说织机用的线头,就连寻常的缝衣线的打结穿眼都得靠家里手相对细嫩的小女郎来操作。

但是有意纺粗的毛线就完全不需要担心这方面问题啦,复合材料交缠编织的毛线的韧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哪怕其中绞了桑蚕丝,但有棉、毛的保护也不用担心会将其扯断。

最多就是大手一摸,抽出点纤维来,但对于一件本就是毛茸茸的衣裳,这也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最重要的是!

这种便捷且低成本的编织技法对手艺没有太高的要求,偶尔的错针漏针也不会带来太明显的效果,做出来的衣裳还特别保暖,若是有特别巧手的,还能打成衣裳后拿出去售卖,也算是一桩入。

还能有比这更好的冬季活动吗?

但民众的需求却让另一波人生出了压力。

从原材料棉花到服装之间要经历若干步骤,光是上织布机之前就有十多道,其中压籽、弹压、纺纱、打线、染线等就要耗大量的时间。

但在元末的黄道婆以及诸多工匠改良了挤压棉籽的绞车、弹弓、和可同时纺三锭的纺车以及大型提花机之后,生产速度和需求量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原本这份平衡会在未来被提前发明出来的缝纫机打破,但考虑到缝纫机的制作速度和普及度那也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谁也没想到这个进程会被提前。

毛衣所需要的棉线在制作过程中和织布需要的棉线在前半部分技术是完全重合的,而且还多了和羊毛线混合的部分,随着织毛衣这项大众活动的普及,对于棉线的需求也摆在了台面上。

起初双方还能做出你好我好的姿态,但随着天气渐暖,而市场对毛线的需求并未随着气温上升而缩减,两方的姿态就渐渐变得狰狞了起来。

就在木白又一次硬是在繁重的公务挤出空闲时间和小伙伴们出来玩耍的时候,就有幸旁听了一场三方会谈。

对于自己这种每次出门都要触发事件的体质木白已经非常习惯了,甚至他已经能熟练得化被动为主动。

只见太子殿下三两下就将桌上正中央的明星菜品当季鲟鱼熬煮出来的浓汤盛在碗里,又倒入香喷喷的白米饭,夹了几筷子蔬菜,随后屁股一挪,坐到了墙边开始边吃边偷听,动作熟练得让人心疼。

啊这,这不太好吧?

因为老爹继承了土官之位离开小团体好几年,今年终于趁着入京述职又能参加团体活动的木土震惊极了,他才走了多久,他那么大一个遵纪守礼的太子殿下怎么就会做出偷听这种事了?

别在意,不是殿下要去听,而是如果不去的话,就会发生各种意外,你也不想好好吃个饭隔壁打起来吧。刚从海南出差归来,晒得和黑炭一样的小伙伴之一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抚道,随即他亦是如法炮制,端起小碗坐到了墙边上,占据了一席最佳偷听席位。

不能怪他们反应太猥琐,而是这事着实玄妙,只要他们出来聚会,总会发生些大事小事,不管他们是不是去探听,事情总会闹到他们面前来。

若是有意识得听了也就罢了,若是他们摆出万事不管的架势,那不用等多久,各种奇奇怪怪事情就会发生。

在这些年里,他们已经陆续遇到过隔壁打架把墙砸塌、苦主跑错门闯进来、冲进来寻他们评理等等各种情况。

众人也做过尝试,但在一次将聚会地点放到画舫之中,结果差点闹到翻船之后大家就都放弃了。

这大概就是天注定太子殿下必须要管这些事吧。某种程度上非常迷信的众学子纷纷感叹,这种出门就要遇到事件,解决后顺便发现朝堂弊病以改进的事件神奇得就像是话本一样,妥妥是一代明君的设定啊,作为当朝臣子、作为太子殿下的辅臣,他们自然不会拒绝这一特殊情况,甚至乐见其成。

明君总是和名臣相辅相成的嘛。

木土迟疑了一会,最后还是捧着个碗加入了队列之中,他还暗戳戳得找了个更靠近墙壁的位置蹲了下来,幸好此刻他们已经将菜上齐,若是此刻小二走进来,估计木白等人这辈子都不会跨进这家饭庄第二次了。

不过其实也不用他们如此,因为隔壁许是火气上头,嗓门已经大到不需要贴墙听了。

和大家以为的高深莫测商战不同,隔壁商人们的对话从始至终都非常朴实,总结一下就是

织布商打感情牌对纺线商人表示:我们合作了辣么多年,情分已经比山高比海深。

毛线商人则是表示:我们的货出货快,所以我们付款速度也快。

织布商额头暴起一个青筋,继续打感情牌:某某年市场不好,你看我们也没压价不是。

毛线商人挥舞起了钞票:我们付钱快!

织布商人拍桌:我们的产业稳定,衣服一年四季都要船,毛衣也就一个冬天,这东西谁知道能流行多久。

毛线商人也跟着拍桌:毛衣的确是就冬天才穿,但是其余三个季节都得手织啊!除了毛衣,那不是还有毛裤子、毛袜子、毛帽子、毛围脖,毛手套,只要你想得到的我家的毛衣都能做到,这是个新兴行业,那可不就意味着市场空口大,没个几年市场都不会饱和吗?

织布商人不甘示弱:我们市场大!我们还能卖给外邦人。

毛线商人强横顶上:我们产业新,你们是夕阳我们就是朝阳!而且我们也能卖给外邦人啊。啊这,眼看着隔壁已经从商业竞争发展成了小学鸡吵架,木白等人面面相觑片刻,纷纷挪回了原位,众人神态都比较轻松,比起前几次背后多多少少都能牵扯出重大社会问题的事件,这次只是区区商业纠纷而已,基本上来说都不算事了。

工部那边这半年来一直在竭力改进黄母留下的众多机械,前些日子他们又请了一笔款,应是要有了成果。见木白的视线看向他,蹇瑢前进一步禀道:只是殿下,如今民间悬赏的价格略有虚高,臣等发现民间工匠有将其制物分阶领取赏银的现象,只是不知是否要遏制这股风潮

分阶领取?木白听到这句稍稍反应了下,有些哑然:是指此人屡次改进自己的产品?他改了什么?

是。蹇瑢应诺:此人名为陶继,乃陶成道之子,半年前,其贡上改良后的火药配比,工坊试验后,其效果确优于如今,便赏金十五锭,两月后,他又送上依前一张方子更优的方子,又领金十五锭,谁知前些日子又送来了方子

陶成道就着隔壁拍桌肉搏的争吵声音,木白从记忆中挖出了这个名字,顿时露出了惊愕之色,可是五年前那个绑了火箭,手持纸鸢,想要借火箭冲力升空之人?

回殿下,正是此人。

木白顿时露出了几分感叹:原来是他的儿子那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说到这陶成道,也是个奇人。

此人本命陶广义,是元末的一婺城书长,一身学问却对儒道并无太大兴趣,反而一心钻研炼丹修仙,许是他在炼丹上着实没什么天分,可谓屡炼屡炸,也许是炸炉炸多了,这人便将兴趣转到了爆炸的艺术上,开始钻研起了火药。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他的家乡婺州路后,此人携徒弟将其在火药上的先进技艺献上,帮助洪武帝夺了天下,后洪武帝便赐名成道,以祝福他早日完成心愿,因其才能,他在洪武初年一路上升到兵部侍郎,只不过后来许是觉得从政之路影响了他搞发明的速度,在洪武中期辞官在家专心搞研究去了。

原本这样的人才会在国家的有意隐藏下做一辈子暗地里的英雄,只有等到后人翻阅史籍之时才会发现他的存在,但天才总是不甘于寂寞的,五年前这位陶老先生搞了件大事,将他的大名传遍了五湖四海他决意征服天空。

就和所有对于天空充满向往的先人一样,老先生对如何上天也充满了幻想。

他从纸鸢上得到灵感,认为只要将自己送到一定的高空,就能和纸鸢一样借助风的力量在空中翱翔,所以他手持巨大的纸鸢坐在绑了四十七支火箭的飞车上,试图借由火箭点燃时候的推进力将他送到高空之中。

他也的确成功了,第一批发射的火箭的确将他送到了高处,但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剩余的火箭自行点燃,火势飞速蔓延到纸鸢上,最后这场人类征服高空的第一次实验以这位老人被葬在万家山上告终,他虽失败了,却将上天的梦想以及可能性留在了旁人心里。

木白在听闻了他的死讯之后遗憾了很久,直感叹为何没有提早相认,他虽然被封锁了很多现代的科学知识,但起码也知道正确的飞行动作是用翅膀平着飞而不是直挺挺上天啊。

上天当然也没问题,现代的新闻里动不动就有各种火箭上天,但问题是用火箭下不来啊。而且人家火箭是铁包肉,哪有老先生这样肉包铁得上的。

只是再惋惜,错过还是错过了,他也只能托人送去一柱清香,遥祭一番这位在这个时代尚有着这样的大胆敢想又敢于尝试的老人,

这样,只要他送来改进,你便发他赏银,若是父皇那儿不好说,你就走我的私库。木白沉吟片刻后笑着摇了摇头:宜之,面对擅发明的人才,不怕他们念头多,就怕他们的念头不够多啊,多鼓励一下也是好事,民间多人才嘛。

蹇瑢不知他心中感叹,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便应了声诺,隔壁吵吵嚷嚷,着实没什么聊天的兴头,众人刚准备结账走人,就听隔壁一阵噼里啪啦的巨大动静,有着丰富经验的众人立刻判断出这显然是有人掀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