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5)(1/1)

所以现在留在日本的多是十几乃至几十年前掠来的人,这些人早已度过了落地时候的苦难生活,活下来的大多已经在日本落地生根,学会了他们的语言,适应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了子嗣。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能挪来挪去的唯有幼苗,绝没有老树迁移还能活的情况,人也是如此。

树有根茎,人有羁绊,道理都是一样的。

而且这些人在这里都有了赖以为生的生活资源,放弃一切回到那块陌生的土地,去见一见早就陌生的家人,哭过一场之后再白手起家,谁会有那么傻?

所以,虽然有些恼怒于大明试图做出这种打脸日本政府的事情,但是日本当局的不少官员对此都有些不以为然,甚至于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等着看大明的使者无功而返。

当然,也不至于真的就空手而归,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因一时冲动想要归家,或者是在这里混得不好,觉得反正没什么可失去的了不如回去闯闯,说不定会有另外一番际遇。

而日本当权也做了双保险,他们早就宣传过了一旦离开日本国,那么就不能再回来。是放弃以前的亲人,还是放弃现在的,只要不傻都知道该怎么选择吧。

三郎这样想着,然后露出了笑容:您是想要寻找会说日文的帮您宣读这些诏书吗?在下可以毛遂自荐。

使者微微一愣,摇了摇头。正当三郎纳闷的时候,他感觉到肩上落下了一只手,然后,一个他从来没有听过却感觉并不陌生的声音在他的身后响起:三郎,他们是母亲找来的。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骗人的吧?

三郎已经意识到了什么,但他的脑中还是被这两句话来回刷屏,所以,他问出了一个堪称愚蠢的问题:找,找您干什么?您也不会

他刚想说母亲不会汉文,也不会说话,和附近的人也长期保持距离,帮不了任何忙,但他突然发现母亲说的话是比他更流利的汉文,也能够正常开口,这,这这

见他的表情五颜六色频繁变化,女人在儿子的目光中缓缓点了下头,说出了堪称死刑一样的话语:三郎,我是汉人。

接下来,三郎在一片恍惚之中听到了一个被父亲隐瞒、母亲也闭口不提的故事。

母亲原是元国辽东金州人,在元末的抗元战争中,这个地方曾被红巾军短暂占领,但后来日本寇华时将这个地方夺取了去。

元政府认为这块地方与其给红巾军还不如给日本,毕竟当时日本还是元朝的藩属国,藩属国攻下这块地方叫做为主国分忧,比起被敌人利用并且在当地获取物资可好太多了,于是还发文表扬了日本。

如此的荒唐之举带给当地人的是无比的伤痛。

既然有了宗主国的承认,日方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攫取当地资源。

日本此前长期战乱,战争年代让女人的数量大幅度减员,大量的单身汉和出生人数下降是当时的新政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怎么解决?很简单,从别的地方掠夺女性就行了。于是,除了物质财富外,像三郎母亲这样的女子也成了重要的物资。

三郎的母亲阿幸就是这样来到日本的,她永远也忘不了自己和同村一起被掳来的阿姐一起在市场上被拍卖的那一幕。那一刻,下头喊价之人贪婪地在她身上流连的目光和谈斤论两挑着缺点还价的模样让她觉得自己和牲畜没有两样。

她的同村阿姐被一户有着三个成年男人的家庭买了去。

从那一家三人在提货时候就开始对阿姐随意动手动脚的轻亵态度,她能够想象得到同村阿姐最后的结果。

因为恐慌和绝望,她在当时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不能说话,再加上她当时不过十二岁,还没有来过葵水,没办法立刻生孩子,这些都成为了重要的减分项,所以她被以十五条鱼的价格卖给了三郎的父亲。

这不得不说是她的幸运。三郎的父亲是个很能干的渔民,入在这个村子来说还算不错,因此,他对于这个需要养上几年才能发挥用处的货物态度还算不错,在吃喝上都没有亏待她,甚至还给她取名叫阿幸,幸运的幸,显然,他也认为阿幸能被他选中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每叫一次这个名字,就是在阿幸的心里剜上一刀,因为说来也巧,阿幸的本名叫做阿星。

阿星的母亲在生下她的时候就去世了,在那个小村庄,她是不幸的孩子,但是她那对元朝廷失望至极而辞官的父亲却对她极其疼爱,常常抱着被小伙伴排斥的她指着天上的星星,告诉她星星的故事。

父亲指着她出生时候最亮的那颗星星,说那是她的母亲一直在看着她,他教授她星图,传授她历法,为她出色的计算能力赞叹不已,说她以后说不定会成为有史以来唯一的女性钦天监院士。

但阿星没有了,她死在了十二岁的那年。

那年,她被活活从父亲的怀中抢走。看着文弱的父亲被贼寇一脚踢在地上,看着被推搡倒地的祖父祖母哭叫着她的名字,久久无法坐起,看着心爱的小花狗尾随时被暴虐的贼人随手一棍敲晕,倒在黄土上再也没有起来。

她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阿星死了,活下来的是阿幸,是一个渔民花十五条鱼买来的妻子,是一个哑巴。

她很懦弱,她不敢像同村的阿姐一样撞死在大树上,也不敢跳入那深邃又寒冷的大海,她唯一的反抗就是不开口,不说一句这里的语言。

她做到了。

除了在三郎刚出生的时候,她为了哄哭闹不休的长子睡觉哼过家乡的小调外,再也没有开口过。

阿幸那早出晚归的丈夫到死都不知道她其实不是个哑巴,她的孩子也不知道母亲非但不是个哑巴,在她年少时候还因为美妙的歌喉被选去唱诵祭文。

她如今已经快五十岁了,她以为自己最后的结果就是在这块待了三十年还生不出半点感情的土地上闭上眼睛,然后被葬在丈夫的身边。

其实,她已经想好了,她希望儿子到时候能将她火化,然后撒入家门口的这片大海,海水或许可以将她带回自己的家乡,让她去看一看自己的家人怎么样了。

她一直挂心着自己的父亲和祖父祖母,她想知道他们还好不好,有没有因为她被抢走而悲伤,她离开后他们是不是顺遂平安,想看一看那条忠心护主的小花狗,她希望它没有倒在那冰冷的土地上,而是能够被家人寻回,安安稳稳地娶妻生崽,好好过完一辈子。

她多想再抱着它一起躺在麦垛上,听父亲给她说星星的故事,多想穿上家里的衣裳,梳起家乡的发型,唱起家乡的小调,然后安静地回到那片星空中。

这是子女都有了归宿后,她最后的愿望。

但是,当大明和日本重新建立朝贡关系,当家乡的货物渐渐涌入和泉国,当家乡的商人踩上这块土地,阿幸感觉自己又重新能呼吸了。

她将脸埋在儿子送给他的蓝染布料上,贪婪地吮吸着那上头残留的家乡气息。

她想要告诉儿子他被骗了,蓝染的布料在她的家乡是最末等的,靛蓝易得,且容易上色,所以这种颜色是街上最常见的色。

尤其这匹布料连半分花纹也无,显然是最劣等的货品,压根不值那么多钱。

她也想告诉儿子这没关系,靛蓝虽然廉价,蓝草却是很不错的药草,所以使用靛蓝为染料的布料不会像旁的染料那般容易引来虫子,反而更耐放。

但最后,她什么都没说。

她只是将这块布料放在匣子里,日看夜看,从那经纬之间读取着家的气息。

三郎曾问过她为什么不用它做上一身新衣裳,她的手艺很好,她的女儿们出嫁时候的嫁衣都是她亲手缝制的,即便是再穷困的时候,三郎和孩子们身上的衣裳也都不曾有过一处漏洞。

她不是不会,而是不愿。

她不想用家乡的布料缝出这个地方的衣服。

更不想穿上这样的衣服,哪怕她如今闭着眼睛也能缝出这里的服装。

但她就是不想。

阿幸原来以为自己最后这一块蓝染布料成为自己的裹尸布,她真的没有想到会有将它重新制成衣裳的那一天。

那一天,她无意间听到一则流言。

有人带着嬉笑半是嘲讽半是感叹地说,大明的先皇帝在临退位前都不忘留下命令,召回大明遗落在外的民众。

那一刻,她的心重新跳动了起来。

渴望归家的心让她混混沌沌地回了家,当下就将这匹蓝染布制成了她少女时最为流行的开襟半袖衫和襦裙。因为在缝制时候,她的手一直在颤抖,所以,这件衣裳是她成年后做过最丑的一件衣裳。

但她还是穿上了这身衣裳,拦下了来到此处的大明使者。在对方要求她证明自己的身份时,阿幸唱响了家乡的曲调。

她唱得极其顺畅,虽然她真的很久很久没有开口了,也有三十年没有唱起那个调子了,但她真的唱得好极了,曲调悠扬,就连使者都不由自主地微阖了双目。

在异国他乡,其实他也有些思念家乡了。

他思念滇南之地带着青草香味的风,也思念应天府湿润的空气,那烦乱纷杂的朝廷,还有信任着他的殿下。

这个妇人真的唱得好极了,所以,当她战战兢兢问他是不是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马和没有多做为难,他点了头,告知了她回航的时间。

此次使节团的成员会走遍日本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将证实了身份的汉人一同带回,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等他们归程的时候可能要到秋末了。但好在大明的船只就停靠在堺港,对于阿幸来说,她可以在家中住到船起航前再行出发。

正当马和准备给她签发身份证明时,这个一直都沉稳安静倾听的女人却突然哭泣了起来。

对于她突然爆发的情绪,马和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在这一路寻找汉民的道路上,他见到了太多这样的人。

当听到大明欢迎他们归家的时候,这些人的反应大多如此。

但在哭过一场之后,他们的反应又各有不同。

他遇到过缠绵病榻祈求家人让他归家的老者,也遇到过沉默许久,哭着放弃的人。

而他遇到最沉重的,是骨灰坛。

闻讯将其送来的是一个年轻人,骨灰坛的主人是他的师傅,他将一身所学都交给了这个年轻人,唯一的要求是将他的骨灰坛送回大明。

而这样的遗物,马和和他的团队到了太多。

能有骨灰坛的已是善终,更多的是被同乡留下的一两件遗物。

比如阿幸,她就只留下了那位阿姐的一朵绒花,只是海边气候潮湿,不利于物件保存,那绒花的丝涤部分已经脱落,空留一个骨架。

而比起那铜制绒花留下更少的,是那死在异国他乡的姑娘的信息,阿幸只记得她的名字里有个芳字,却不知是哪个字,也不知其姓氏,但马和也将她记在了册子上。

被倭人掳掠的汉民自元末至明初跨越近三十年,这三十年也是中原之地最为混乱的时期,人口的流动和户籍的散逸让他们无从知晓究竟有多少人被迫离开了家乡。

但他们会尽力寻找,而且如今汇聚天下之人户籍信息的黄册已经登记完毕,要寻人肯定比过往方便许多。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是明国的态度。

纵然这些人中有很多最后可能不会回到明土,但大明的态度就是他们的后盾。

大明越是强硬,日本就越是清楚这些留在日本的华人是有靠山的,如此这些人日后的境遇应该也能好上许多。

在书写了阿幸的名字和讯息的小笺上落下大明的印章,并将之交给阿幸之后,马和便表示告辞。

在临走前,他看了几眼扶着母亲一脸担忧的三郎,特地提了一句到时候会来派人来接阿幸,但被阿幸拒绝了。

阿幸知道,这是这位明国的使者担心她的儿子会阻拦她,阿幸毕竟已经老了,如果三郎真的想阻拦,她是不可能离开的。

但阿幸相信她的孩子会尊重她,比起浪力气在我的身上,我更希望这份力气能够找到更多的像我这样的人。她说,我们这样的人真的有太多了,以我们的年纪,错过这次机会,此生可能在没有机会再回去了,所以,别在我身上花时间了,还请大人能多找一个就多找一个吧。

马和深深地注视了她一会,片刻后他躬下身,冲着这个老妇一揖:夫人高义。

让三郎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母亲拒绝了他的搀扶下,竟是微微屈膝,如同二八少女一般轻盈地回了一礼,然后她望着明国使者离去的背影,露出了一个满足的笑容。

洪武二十六年秋,大明的楼船没有搭载任何的货物,庞大有如山岳一般的大船上装载的只有一群离家多年的游子。

最后成功登船的游子只有七十三人,但这艘船却极为沉重,因为船上还搭载了五百一十四个人的人生。

留在港口上的三郎冲着船上的母亲用力挥手,他身侧的姐妹正挂着泪水努力向着这个可能再也见不到的母亲露出微笑。

母亲,您一定要好好的!我们会努力来看你的。虽然这么说,但当看到大明的楼船起船锚的那一刻,两个姑娘还是哭成了泪人。

他们的小弟甚至没能控制住自己,向着大船的方向跑了好几步,但他很快便被日方派来维持秩序的武士拦了下来。

一排守在船前的武士将此处和彼方分成了两个世界。

吉时到随着一声唱喏,大明巨大楼船上的船帆哗得一声落下,这个季节最后的东南向的信风立刻将整张风帆吹得鼓起,借着风力,大船渐渐离开了海岸。

就在送行的众人情绪即将崩溃之时,他们忽而听到了一声清脆的铜铃奏响之音。

二十四名阴阳生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甲板之上,他们结成队形,一手执招魂铃,一手持引魂幡,在海边猎猎作响的大风之中唱道:

魂归来兮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回来吧,离家游子的灵魂啊。

为何要离开你的躯体,在四方到处乱走?

为何要舍弃你安乐的住处,去到凶险的地方?

快随着我们回到你的家乡。

那里有巍峨的高山,袅袅云烟和潺潺溪流灌溉着土地。

那里有在微风中摇曳的兰草,它的香味沁香怡人。

那里有香甜的大米,刚刚割的小麦,有人间百味,有酸甜苦辣。

那里有人世间最甘醇的甜蜜,无论山野中的蜂蜜、甘蔗中取出的蔗糖、麦芽中烘出的芽糖都极其甘美可人。

那里有威武又顾家的男儿郎,那里有娇美能干的好姑娘,那其中,一定有你的另一半,你不思念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