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2)(1/1)

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匠坊绕了一圈的木小白还顺便学习了下如今的印刷技术,钱多脑洞大的小皇孙摸着下巴琢磨了好半晌,提出了一个建议。

如今的印刷技术是将所有的小字进行排版,然后往上头刷墨铺纸,揭纸后一页就印完了,别看描述工作只有短短几个字,事实上在操作时候是相当力的,几乎每一步都有学问和功夫在。

而活字印刷术在此时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不同批次的字体形状有不同也就罢了,小字的木料长短还会有迥异,一个没注意有一个字的木料比较短的话,这一页中就会有几个字特别的淡。

这也意味着每次摆放都要屡次做调整,甚至,书坊还得对买回来的小字进行二次加工,这些都是成本的增加。

是以,除了南方一些小作坊会印刷些小话本,大部分的书坊都不会使用活字印刷。

毕竟书的质量就是书坊的招牌,深浅不一可是大忌,大书坊印刷的书籍大部分又是传统的书籍,做完一份雕版之后可以长期使用,其成本反而不高。

现场注意到这点的木白当即提出改变一下印刷姿势,以前是字躺着纸盖上去,现在改为和盖印章一样,纸躺着,字往下压。

如此改动一方面可降低工匠的劳作难度,另一方面也方便印章的固定。

下压的印章自身就有重力在,不管小字背后的木料长短有何异常,在带着压力印到纸面上时都能保证其正常显形。

这么操作唯一的困扰便是给印章上墨,但这难不倒东宫匠坊已经很有改装经验的匠人们。

几个匠人过来转了一圈,敲敲打打一番后,立刻给这个简易的印书器做了升级他们给盛放小字的盘子加了一个翻转器,让它在从纸张上离开后会自动翻转。

然后翻转的小字们在上升到顶端的时候,就会变成正面朝上,随即和墨盒相遇,完成上墨的工作。

简单的说,这么一改动之后,这个印刷机对于人工的需求就只有两步:1、下压,2、换纸。

其余的理字和上墨都可以在作业板块外完成,其印刷的速度提高了不是一点两点,最重要的是,如此操作之后基本不存在差异,只要墨水足够,第一张纸和最后一张纸的发挥是一样的。

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后几册全都是采用了改装后的印书机,印刷速度是前半部分的两倍不止。

到后来,工房还琢磨出了适合金属使用的油性墨水,印到最后,几乎所有的活字都换成了金属字。

此举让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原材料耗却急速上升。好在金属字的造价虽贵,但使用时长和磨损都比较小,只要书坊能够保持一定的印刷量,还是能够挽救的。

咳咳,其实这点开销对于掌握了太子和太子妃小金库的木白来说,压力还真不算太大,不过木白至今都没忘了年少时候那给弟弟挣钱的愿望,而且他也觉得太子妃的遗产给他不太合适,所以木白尽可能得不想要去动用那部分财产。

于是他走上了印刷业的邪道用阳春白雪的东宫藏书来哺育他真正想要印的众多小说书。

是的,众多。

终元一朝,多少学子含恨潜入民间,不得不以文学创造为生,不说别人,罗贯中老先生的老师施耐庵先生当年是和刘伯温同榜中的元朝进士,后期不也被腐败的元政府逼得潜入乡间,写下了借宋骂元的一册著作《江湖豪客传》。

木白看完此书之后很想认识一下这位施先生,不过很可惜,老先生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就已经仙逝了,他将没有完成的稿件留给了最疼爱的学生。

罗贯中将其尾并校正之后,把《江湖豪客传》改名为《水浒传》,现正是春和书社第二热门的书籍。

《水浒》和《三国》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小说,一个讲的是山河豪气,另一为家国天下,正好颇为互补,也不怕彼此抢占市场。

事实上要抢也抢不到,因为字数庞大,印书的时候是连载的来着,一册发完热度刚刚歇息,另一册立刻追上,无论是水浒粉还是三国粉,都有充足的爬墙空间。

是以,几乎每个走进春和书社的文人都是一脸的痛心疾首,在他们的眼中这家书社一定是由一个学富五车又心怀天下的老文人所开,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这个老文人有个不学好,喜欢看话本的败家儿子。

介于谁都查不出春和书社背后的老板底细,加上部分知情人士的缄默,这个人设在众人心中留了许多年。

但是现在,红遍大明应天府,并且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三国作者罗老先生接到了一封令他颇感意外的书信。

小皇孙派快马前来传信,请他将三国演义挑选出一部分比较华的部分,稍作删减简化,出一册适宜于文化水平不那么高的读者观看的删减版。

对了,可以偏重一些拱卫皇权的蜀汉阵营,于是一册删减版的《三国演义》光荣问世。

比起略显冗长的全文,简化版逻辑性虽然下降了不少,但阅读性却加强了许多,全篇的白话文非常适合常人观看,这一版本反倒比原版卖的更火一点。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原版实在是太长了,那一套书的售价可能吃上好几顿宴席,舍得买的到底是少数。

在大明的有心推动下,简化版的三国演义很快就随着入京后没多久便沉迷于听故事中的土岐满贞传去了大海的彼端。

日本国受到唐国的影响极大,无论是文字、官职、称呼、乃至于城市的建设都是借鉴了唐文化。

虽然历经宋元,双方都有较大的制度改革,其中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开始使用了标音文字,但汉字如今仍然是日本的主流文化,几乎所有的高层人士都能够使用汉字完成阅读。

被土岐满贞带回的二十多本《三国演义(简)》立刻就在朝臣之间传开,甚至于就连日本北朝的实际掌权者足利义满也拿了一本反复研读。

纵然是简化版,但这册《三国》中却入了不少经典场景和重大战役,汉末英雄四起,硝烟漫天,每一场战争都是一场英雄的挽歌。

罗贯中文字功夫了得,不过三言两语便可将读者带回那个时代。

万人敌千人斩的关羽张飞、江左风流美丈夫的周瑜、一身是胆的赵云、深通兵法,施谋用策如火纯金的曹操、大勋未集,天夺其魄的诸葛孔明、十战全胜,可惜早逝的孙策,一个个的鲜活人物从纸面上闪现,有的宛如流星,一闪之后留下了一声遗憾,有的却如恒星,永恒闪耀。

最重要的是,三国中的战役更是场场,无论是曹操屡次以少胜多,还是孙刘联军一场赤壁大火,亦或者是孙权忍无可忍大拜蜀军的夷陵之战,皆是令看客酣畅淋漓,不绝后背一身冷汗之余,周身更是热血沸腾。

三国的一整段历史不过短短六十年,看似主角更是只有蜀、吴、魏三国,但在笔法老辣的罗贯中笔下那是由三个支点撑起的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

对于名义上是日本国,实则国中之国林立,战争规模只能称得上城战的日本君臣来说,其中的浩荡气魄着实令人折服又向往。

足利义满合上全书后更是忍不住合上书册,挥刀出鞘,劈碎了庭院里的木垛,长叹一声:只恨不得前往那英雄辈出的时代,见一见那些傲世之人,看一看那烽火硝烟。

书中写得再好,也比不上亲眼一见啊!

土岐满贞干咳一声,有些为难得拱手:阁下,其实臣从大明买来了一样东西,可以让您一观三国风采。

说着,他让人推来了一个小木箱,这在明国也极为少见,名为柏镜画,只要像这样凑到洞口,便能看到里面的画面,就是咳咳,有些贵。

作者有话要说:木小白:书卖的便宜没关系,周边卖得贵就可以了!

木小白:(点钞票ing)

文中的印刷法就像回转印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玩过,就是不用自己加墨,每次敲章时候往下压一下的那种印章,

我国的活字印刷术从发明到使用产生断代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印刷技术使用的还是雕版印刷的老办法,还有一点是活字使用的还是刻字法而不是倒模,所以在人力上严格来说并没有减少太多。活字推广不开。

清朝有个人叫林春棋,从他十八岁开始花了21年,耗20多万两白银,雇人镌刻铜字四十多万个,不是哪家书局都能有这个资金哒,不算时间成本,这一个字就是0.5两白银,哪怕是清朝这个价格也是特别可怕,更何况铜本来就是货币的原材料。

可能就是因为成本太高了,所以后来改了铅锌为原材料= =

第114章

七月末,对于大部分南方城市而言暑气未消,甚至还有秋老虎正在肆虐,但对于位于辽东半岛上的驻扎兵士而言,已经到了秋风起战鼓擂之时了。

辽东都指挥使司目前是位于大明防线最前端的卫所,由洪武年老将马云、叶旺在此地执掌军事。

作为奋战在边境第一线的卫所官兵,在察觉秋意到来之时,大家都绷紧了皮,巡逻时候更是恨不得长四个眼睛,随时警惕着可能南下劫掠的北元势力。

秋季是南方的获季节,但对于北地而言却是草木枯黄、欠时节的开始,从秋凉之日始,牲畜就会开始因为草料的缺失容易掉膘。

草料的不丰也意味着牲畜们的哺乳期结束,而对于以奶制品为主食的牧民们来说,牲畜停奶之日就是他们消耗往日储藏下存粮的开始。

然而,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注定了他们的存粮不会太多。而这种时候除了抓紧时间赶着牲口们赶去过冬地外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遇到隆冬提前来临,那么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压得人喘不过气,在活下去为驱动之下,平时看着老实巴交的牧民会立刻以部落和亲缘为团体,提起切割兽皮的小刀,走上了掠夺之路。

男人全部杀掉,女人可以做生育工具,小孩是未来的储备力量,牛羊财务都是个人资产,抢劫是解决当下困境的最好方法。

每年冬天都会有小部落和小家族消失在雪色之中,他们或是被侵吞,或是也加入了抢劫的队伍。

等到劫掠者们因为利益集聚到了一定规模,他们必然会朝着南边的农耕民族动手,这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持续了千百年的孽缘。

不过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他们和以往那些一看到冬天就头疼的边军不同,这儿的卫所官兵可是非常欢迎这些北方的泥鳅们南下。

如今的局面可是游牧民族在躲着大明的官兵走,在大草原上想要寻找这些小股骑兵的难度绝不亚于在一头大象身上找虱子。

卫所的官兵们还巴不得这些活靶子快些过来好方便他们去掏对方老巢呢。

就在辽东卫所上下秣马厉兵随时准备着的时候,当地的都指挥接到了从应天府传来的旨意。

叶旺等人原先以为那是和往年一样,叮嘱他们小心谨慎筹备军务的旨意,万万没想到看到的却是这个消息。

大明有意打算重开互市,而且这次交易的物品中还增添了煤炭和矿产一项。

叶旺不由皱眉,有些看不懂得歪了歪头,在这个时间?交易煤炭和矿产?这消息怎么看怎么不像是真的,难道是翰林院那帮子书呆子终于笨到连圣旨都会抄错了?

草原上什么时候有煤炭这东西了?

在他的印象里,北边的草地除了一年中可以放牧半年的草场之外就没别的好东西了,在以农田为重要资产的明人看来,说穷得叮当作响都是客气。

至于煤炭,据他所知,北方的游牧除了些贵族阶级的能够在劫掠时获得取暖的炭火外,大部分牧民都是烧牛粪取暖。

如果当地当真有煤矿,也不至于落到这番境地吧?

说是因为他们挖不来。马云嘀咕道,他将上头发下来的文书往桌案上一放,怎么想怎么不得劲:上头还送了一叠子图纸过来,我看着上头说是挖地的,咋地,这是要我们把东西造出来帮他们挖?还是要去教授他们挖掘技巧?

那关键我也不会啊!而且这时候,谁有空去搞这个。叶旺也跟着蹙眉,再说了,我们去教?我们敢教,他们敢学吗?还有,要咋去?扛着刀过去?

这也太不友好了吧,一看就搞事意味十足,但是如果不扛刀,不就变成了去给元军送人头了。

倒也不必如此。时任金州卫指挥同知的韦富曾经担任过江西袁州卫指挥同知,心思比起这些在边关久了,就连脑子里也长了肌肉的军汉要灵活一些。

他沉吟片刻,提了个建议:属下曾经听闻一句话,叫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想必消息这东西也是一个道理,你开诚布公交给他的,他未必相信,但自己偷来的,一定会信个八九成。

这说的粗糙,但细细想来,的确是这个道理。

叶旺和马云相视一眼,顿时生出了点兴致:你小子头脑一贯聪明,快说说,你的意思是让他们自己把这图纸偷走?

回总戎,是,韦富点点头,补充道:此还是一石二鸟之策,一方面我们可以将东西送出去,另一方面,我们恰巧也能看看城中有没有不老实的人。

他这话一出口,现场顿时陷入了寂静。

驻守在此的辽东指挥使司主要防御的敌人是残元朝廷继元梁王之后的最大实力开元王纳哈出。

自元顺帝北逃之后,纳哈出以及他所拥有的二十万大军已经成了大明最大也是最近的威胁,洪武八年,相持已久的两方打了一仗,以纳哈出惨败告终。

不过游牧民族最麻烦的地方不是在于打不赢他们,而是这群人他妈的逃起来太不要脸。

这些蒙古人骑着的压根不像是马,而是一个个抹了油的鞋子,一旦露出了点颓势说走就走,一点都不讲尊严。

偏偏作为守军的明军多为步兵,追击时候反应速度确实不如他们快。加上防守部队也要防止对方是虚晃一枪,要更谨慎一点,每次都被这群王八羔子给溜走,难以斩草除根。

纳哈出就是如此,彼时双方对垒,战了个日月无光,作为指挥官的两人更是杀红了眼,硬是将军刀都砍得卷了刃,正酣畅淋漓得想要找纳哈出互砍,结果就发现纳哈出居然带着自己的亲卫悄悄溜了。

战场上可没有上帝视角,加上骑兵部队有战马加成,遮蔽了视野,明军一个没注意就被这人突破防守逃出了生天。

不过那一战纳哈出也没得半点好处,他逃逸时被明军发现,为了阻拦追击的大军,那些被那哈出带来的锐骑兵部队基本损失殆尽,最后远去的纳哈出简直是被削成了光棍,身边的护卫人员只剩下了零散几人。

叶旺和马云等人只能啐一口,冲着人的背影竖起中指,诅咒他回去了也得不到什么好果子吃,悻悻班师兵。

这惨烈的一战,给大明带来了八年的和平。

如今八年过去,按照游牧民族的生命力和生长周期,就将到他们新一轮的实力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