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33)(1/1)

这些人都是带着各类官方需求的物资,前去昆明兑换盐引的商人。

盐作是历代王朝从不曾放宽过的管制商品,在大明,要贩卖盐,再有钱也没用,必须要有盐引。

没有人能够离开盐,即便政府对于盐的价格有着严格的管控,但只要有货物沟通,其中的利润就足够让每个商人都禁不住动心。

可以说,有了盐引也就相当于掌握了财富密码。

但盐引的发放掌握在官府手中,洪武帝对盐引的发放堪称吝啬,除却部分官商之外,寻常商人能够获得盐引的方法只有向北地运粮,但这一点对于蜀地的商人来说成本高到让人望而兴叹。

因此,当洪武帝宣布了前往昆明运送货物可以兑换盐引后,本身就有丰富盐矿储粮的蜀地商人自然坐不住了,纷纷趁着雪季到来之前前往昆明。

木白也因此见到了蜀地特有的马匹果下马。

这种马匹和云南的特有品种滇马一样都是小短腿,这是当地的山地丘陵环境孕育出的品种,已经有了千余年的培育历史。

由于主要的工作环境是蜀道这样多以阶梯和陡壁为主的栈道,果下马的马腿和脖子都要比滇马更短一些,此生理构造也使得它们更善于拖拽货物,也不容易碰到低矮的崖壁。

而滇马的主要役使方向是山地攀爬以及驮运货物,所以它的头颈力量不如果下马。

但就颜值来说

这马看上去好可爱。骑着滇马的土大户阿土少年搓了搓手,两眼亮晶晶的,等回来时候我要买一匹送给我阿弟。

木白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眼两眼冒出渴望小心心却体贴地没开口的弟弟,内心顿时冒出了名为努力赚钱的熊熊火焰。

要从四川穿过大巴山抵达汉中唯一的通道便是建于先秦时期,成熟于唐宋之间的古蜀道。这些蜀人开山破石所建的交通要道多为木质栈道。也因此,每逢朝代更迭,蜀道作为入蜀的主要交通干道总是先遭殃的一批。

无论是蜀地守军为了防守也好,进攻军队为了战略布局也好,总会有一批栈道被焚毁。

如今道路上大部分的木料早就不是最初那批,只有部分开山凿石的石阶还残留着先人的气息。

蜀道狭窄,多数地区只有一条通道,且来往同路。为安全计,自宋时起这儿就有着约定俗成的通行规则。

即去让来,少让多,轻让重,行人让马队。

这一条中,木白一行人占了大半,于是走走停停间避让之间,他们在驿站里见到了今岁的第一场雪。

作为从没见过雪的南方人,阿土在醒来时看到雪的那一瞬间简直乐疯了,他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以比木文还要兴奋的姿态冲到了雪地里撒起欢来。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阿土少年都保持着极其亢奋的情绪,甚至在冒雪赶路的时候还能在伙伴们冷漠的目光中文绉绉地扯上几句诗词。但这种快乐也是极其短暂的,没过多久,阿土就被这蜀地又湿又冷风又大的鬼天气给冻哭了。

一匹号称健康又耐冻的来自南方的狼,在北方的寒冷之中耻辱地穿上了皮衣,而此时就连最小的木家小弟也不过加了件外衣而已。

木白很淡定地递过去了一张帕子,在阿土少年感动抹泪的时候劝慰道:下次记得别哭了,再往北一点眼泪会冻在脸上的,冻伤就破相了。

阿土:tat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节又名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南方人知道北方的冷。

阿土所在的丽江其实也有雪山,只不过阿土少年一直在平原地带,所以是个没有经历过零下的纯南方娃,和地处高原山地气候芒布路生活的木白+哈拉提不一样。

咳咳,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总想着什么掉马啊见面啊修罗场什么的,回家了就要念书了啊(喂),让小白再开心十来章叭。

欢迎大家参与奇迹小白环游大明游戏,今天我们跟随小白的脚步抵达了四川省。

狭义上的蜀道是指八条自先秦开始修建,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链接汉中地区和巴蜀地区的交通主干道

其中,穿越秦岭山脉五条,穿越大巴山脉三条,这八条道路除了据说是为了给长安运送荔枝修建的荔枝道外,其余基本都被毁过。

毕竟四川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一个得巴蜀得天下的主要更具地,所以基本上每个要控住巴蜀的人都得做毁掉交通通道避被人打进来,所以每次有战乱蜀道基本都要被搞掉,尤其是以栈道为主的几条道路,一把火烧起来简直不要太方便。

不过随着行政中心渐渐南移,加上河道运输技术逐渐成熟,到了元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蜀道的依赖性渐渐降低,四川和别的地区的主要交通模式也开始从蜀道渐渐转为了长江运输。蜀道的主要干道也渐渐从八条降为了两三条,其余的都因破损和落石,亦或者是道路堵塞渐渐被弃用了。

第42章

在四川盆地、汉中盆地之间巍峨耸立的大巴山,是四川盆地的天然屏障,绵延千里的山脉为这片天府之国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

受此影响,山脉南麓的植被多为常绿乔木,即便是初冬时节,蜀道沿途的山脉亦是苍翠一片,林中还散落着乌桕、杉树之类的异色叶树。当这些树木沾上雪色后,整片山林就像是打翻的珠宝盒一般格外好看。

蜀川的雪景很美,但是在雪天走路真的很难走。

新雪还好,脚感和沙子差不多,但一旦被踩实,加上一夜封冻,雪面和冰面也就相差无几了。

木白等人如今正行走在古蜀道最富有传奇性也拥有最多故事的金牛道上。

作为最早开辟出的一段道路,此处最近一次的大规模修葺要追溯到唐朝,此后的维护全靠当地民众和官府。对于当地人来说已经走习惯的道路对于外人来说难度可不是一个等级的,而且栈道没有栏杆,这种天气一个脚滑恐怕只能得到一个十八年后再见的结果,因此,来往人群都走得极其谨慎。

有需要就有市场,就在下雪翌日,栈道间的驿站中便出现了售卖草鞋的商贩。商贩贩卖的这种草鞋编织得极为粗糙,并不作御寒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几根茅草作为系带固定在原本的靴子上,以增加在雪地上行走的摩擦力。

别看样子丑了点,但从沿途的普及率来看,这种方法相当靠谱,甚至一些稍稍富余些的商队给马匹也穿上了这样的靴子。

木白一行人的事前准备相当到位,除了携带了用以增加摩擦力的鞋垫外,他们其实还准备了冰爪用以应对更糟糕的天气,因此他们不是这些商人的招呼对象,但一行人对这草鞋垫还真的挺好奇的。

因为这草鞋名为皇叔草鞋。

一开始听到这个称呼,几人还以为是自己的汉语不太好,直到看到了招牌这才大惊,随即那在肚子里滚来滚去的好奇心便悄悄冒了头了。

好奇心就像是猫爪子一样一下下挠着三个年轻人的内心,除了没心没肺不能get到重点的木小文外,三人都对这个草鞋名字的来历相当有求知欲。

他们都知道大明的皇帝是布衣出身,据说当年还极为穷苦,所以,莫非这个草鞋皇叔指的是洪武帝的兄弟?但是他们好像听说大明好像没有什么王爷啊?

矮油,莫非是什么王室秘辛朝堂机密吗?三个年轻人仿佛闻到了瓜田气息的猹一样,频频探头。

只是不知道是这其中当真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还是大家都对这个名字的来意漠不关心,直到抵达金牛道的著名关隘,也是这条道路上最大的休息、贸易点剑门关为止,他们都不知道这个草鞋为何有了此名号。

不过既然抵达了剑门关,草鞋什么的也不重要了。

作为蜀地的一处最大关隘,剑门关的威名因李太白的一首《蜀道难》一炮打响,自此天下人几乎人人皆知在蜀道上有一座名为剑门关的雄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

靠着文化加持,剑门关的名气甚至一度超过了一直在竞争天下第一雄关威名的嘉峪关和山海关,成为了人们一说起雄关二字就能在脑海里自动联想起的名字。

为了感谢李太白先生的热情打call,剑门关附近的崖壁上还有金石匠人镌刻下了这首《蜀道难》全文。这也是当地著名的打卡点,木白等人经过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不少着蓝衫、戴方巾的本地年轻文士远远看着崖壁上的文字在空地上誊写,一个个的小眼神别提有多倾慕了。

不过这种照着石刻一模一样的誊抄需要相当功力,属于文化人的专利,更多的人则是选择在一旁排队购买此处碑文的拓片。

蜀地自文翁入驻开启教化之功后便成为了人文荟萃之地,蜀道虽难走,却挡不住求知求教之人,尤其是自太白亲至后,每个路过此处的人都得留下点墨宝。

于是便有有心人集了各地大家关于蜀道的诗歌刻成了石碑放在这必经之处上,有了碑自然就有了卖拓片的生意。

不得不说这是一门很不错的生意。汉文化爱好者阿土一看到那些由名家书写大家刻制的碑文就走不动道,二话不说就丢下马匹双眼冒星颠颠地跑过去采购。

就连木白,也在犹豫好半晌后,没抵挡住来都来了的魔力,也凑过去买了一篇陆游的诗篇拓本做了旅游纪念品。

不像后世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即便是大明已经统一的现在,剑门关亦是一个军事重地,有军队驻扎。

不过自古关、城一体,每个关隘背后都会有一个大型的生活供应基地,剑门关亦不意外。

如今剑门关的关城内除了少部分军户家庭外,大部分都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当地居民,这些人主要以开设驿站提供食宿和倒买倒卖为主要经营模式,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商业重镇,这里甚至还特地圈了一个区域方便来往商队自由摆摊交换货物。

除了对入关城的人审查比起别处驿站更为严格,且时常有兵士巡查外,这儿和普通的城镇倒也没有多大区别。

很久没有自由奔跑的木文简直乐疯了,刚一被抱下马并且从厚厚的褥子中挣脱了出来,拉着哈拉提就兴奋地跑了出去。

对于这类文化产品,哈拉提和木文有着一样的想法完全没兴趣!在木白和阿土去排队的时候,这两个不知道为何玩到一块去了的人已经手拉着手跑去采购当地土特产了。

卤肉的香气在他们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就闻到啦!对于吃了好几天干粮的人来说,根本就忍不住啊!

作为吃里头最有文化的,做文化里头最能吃的苏东坡的故乡,能够养出这么个饕客,可见巴蜀美食文化之丰。

但说实在的,四川作为美食之都的资本其实并不雄厚。

成都平原周围多为山地丘陵,虽然因为气候缘故草饲资源丰富,但环境注定了这儿不适宜饲养大型牲畜,更无法做到大面积放养。因而,作为人口稠密的巴蜀地区,供应本地常住居民的肉食就有很大压力。

于是,为了满足当地人吃肉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蜀人纷纷表示有条件要养,没条件就想着法子养,他们开辟了一条饲养业中可谓全新的科目不方便养大肉,那就养小肉。

阿兄!!当木白小心翼翼地将吹干的拓片折叠用油纸包装好时,他家弟弟在雪上连走带滚地冲了过来,小孩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既有些激动又有些难以置信。

当他终于拽住心爱兄长的手时,木文用一种能称得上大惊小怪的语气说道:阿兄,这儿有卖兔兔啊!好多好多兔兔。

准确的说,是好多好多的兔子肉。

是的,这就是被巴蜀人民千挑万选后选中的小肉肉兔养殖业。兔子繁殖力强,需要的生长空间小,饲料在四川随处可见,加之气候适宜,自隋时官员荀秀引兔入蜀后,肉兔养殖业立刻成为了当地的王牌行业。

吃兔子在这儿有多常见呢?一眼望去,这儿的驿站几乎家家户户都挂了【兔】字招牌。

看来从他们在栈道上就能闻到的卤料香味卤的不是其他,正是兔肉无疑了。

木小文在方才一家家地嗅了过去,靠着他娇气的小鼻子为四人选中了一家开在略为隐蔽处的驿站。

几人将马匹交给专人,又支付了草料用后便入了这家看着不太显眼的店。

一入内,就见一大锅的卤兔肉盛放在一口半人高的大锅内持续加热,兔肉被切成小块,随着沸腾的卤汁在锅中浮浮沉沉。

锅口并未封盖,香气和水蒸气放肆得向外倾撒,熏得驿站整个一楼都热腾腾、暖融融的。

店里的客人不多,除了木白这一行人外只有零散两三桌,看上去俱是风尘仆仆,面上带着疲倦之色,只有在酒水入喉时才露出了几分惬意。

泡汤伙计给四人上了大碗热白水,又送了热帕子让人擦脸擦手,小二才来报菜名。

四人都是从最百无禁忌的省份出来的人,又都能吃,于是这一行人点菜点得随意极了,基本上小二推荐的菜听着名字顺耳的都点上了。

木白等人都没有不吃兔子的习惯,不过兔子这种小兽对于生于畜牧业大省的他们来说真的不算是正经肉,平日里出现在餐桌上多半是下酒菜或者是附带品,对于这儿把它当做一道菜肴,他们还真是挺好奇的,自然期待度也格外高。

卤兔肉虽然就在大锅里,不过现捞之后还得做些处理,就着这个空档木白唤来了小二,开口询问这皇叔草鞋的来历。

小二一听这个问题便笑了,他连连摆手:您几位误会了,咱们这儿的皇叔草鞋,这皇叔不姓朱,姓刘。

他一眼扫过四个年轻人身上带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知晓这几人都是外乡人,想必不了解中原文化,于是解释道:您几位想必是从成都上的金牛道,这故事就得从成都府说起啦。

要说咱们成都人杰地灵,曾有四位皇帝在此建都,而这第一位皇帝,便是刘皇叔。小二一抖手中帕子,摆出了一副讲古的模样。

刘皇叔何许人也?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名曰刘备。其少时家贫,曾一度落魄至以搓卖草鞋为生,后加入起义军对抗董卓,在大混战时期依旧心系汉室,宽厚仁慈,得良臣猛将辅佐,以贫寒之身于花甲之年登上帝位,堪称一代传奇。

于巴蜀之人而言,正是因为刘皇叔在此建都,带来了大量人口,又有丞相诸葛亮细细耕耘,方才有了蜀地的人文、经济和基础建设的大发展。当地人对这二位的谢意和崇敬之心自不必提,因此,即便是蜀汉政权已经倾覆千余年的现在,当地人口中依然流传着他们的名字和传说。

比如这皇叔草鞋便是用来纪念刘皇叔的,再往前走一点,他们这儿还有张飞林、关羽亭等景点,当然,木白他们已经点了的诸葛豆腐亦然。

不过,对于木白这些外来客来说,三国的历史于他们太过陌生,就算是汉文化爱好者阿土对此都只是知道有三个国家曾经争过天下,却并不知道是哪三国,更不必提木白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