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1/1)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出自于元朝的戏剧,不过全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不用,卖于识家;识家不用,仗义行侠。

意思就是文学武艺学完了之后是卖给帝王的,帝王不要,就卖给识货的人(做诸侯王的幕僚),如果这也不行呢,就提把剑去行侠仗义,其实还是很豁达的。

不过到了后期传出来的话就只有前两句啦,话传着传着就变了,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开始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是宋朝的话,宋的风尚是劝民众多念书),明清的阶级开始出现明显分差,官员的权威达到了最大,甚至于平民见官员开始下跪(以前平民不犯错不跪,对官乃至于对皇帝都是作揖),于是当官就成了一种追求,全家供出一个官员,然后反哺成了风尚。

这也是贪污的官员多的原因。

当官成了学习的目的,成了赚钱的手段,这些人当了官怎么会不贪捏。屁股都歪了,帽子肯定歪呀。

所以你们知道为啥我们小学课本or中学生课本里面都会有周总理说那一句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了吧。

这个典故放在那个地方是为了让大部分孩子在脑子还空白的时候先留下一个印象,起码如果有人问你你为啥读书,隐约间总会有这么一句话出来,当然后来可能变成了家长逼的,为了活下去,为了赚钱,为了和男女朋友考上好的学校等等,但一万个人里面只要有一百个人种下了这颗种子,而一百个种子里有一个发芽了,这些种子以后就是支撑起中国的苍天大树。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别觉得自己一瞬间脑子里跳出的这句话而感觉到羞赧,觉得和同学间格格不入,你应该自豪,因为你恰巧遇到了这本教材,遇到了愿意和你分享这个故事的好老师,又恰巧被种下了这颗种子而已。

没这个想法的也别觉得自己有啥问题,可能也是恰好没这课本,或者老师不重视或者你一个瞌睡睡过去了而已,没大志向也没什么不好,做个被大树保护的太阳花向阳而开,为他们流泪为他们鼓掌也是很幸福哒。

第14章

一片暗色的监狱内,仅有又珍惜无比的日光像是连接着自由和囚困的光柱一般洒落在地面上。

木白看着木文的眼睛在影影绰绰的日光之间却仿佛灼灼燃烧的烈日一般,他举起手,接住了这一片阳光,为还是孩童的木文画出了一个无比绚烂的世界。

你若现在学习经史讲义,未来便可去科举场上一试身手。你若是看了一册游记话本,未来便可做个山川客,走遍名山大川。

你爱看故事,日后便能带着牙板去茶馆与人交换故事。若是觉得格物之道有趣,也可吸纳前辈经验,既往而开来。若是喜好诗词,便去挥毫泼墨。若是学了抚琴作画,便可在向心仪的淑女示好时,选择是奏一曲《凤求凰》还是画一幅美人图。

若是这些都不喜欢也无妨,学好了武艺,也可同阿兄做个伴一起去看看海外百态。

君择臣,臣亦择君,君臣之间本就是互相选择的。世界这般大,有幸来这人间一场,何必将自己局限在囹圄之地去做二选一的选择呢?

但是你瞧,你只有学习了才有这些选择的机会,你若不学,就只能随波逐流,等着握有选择权的人来决定你的未来。

阿兄没办法帮你选择对你最好的路,却希望你能拥有这个选择的权利。

如此说着的木白回盈满日光的手,去拧了拧木文的小鼻子:不过啊,如果我们小文无济世图变之心,就不要去官场走那一圈,为了这黎民百姓,你还是把机会留给那些心怀天下之辈罢。

他这一番话说完,现场便陷入了一片死寂,木文还歪着脑袋在努力理解,牢门外的小吏却是一脸的目瞪口呆,嗫嚅着却找不出话语。

这是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时代,但现在,却有一个人告诉他,君择臣,臣亦择君。

他们的选择其实是相互的,他们其实是自由的。

既然选择了那一场滔天富贵扑入名利场,又何必在失败后怨怼对方,那是自己的选择,和他人何干。

许久后,自风来处传来了一声低泣:是了,是我选择的他,是我选择的若是我当时没有迷住了眼我妻,我子便不会

他剩下的话全被吞没在了风中,没有再传来一字一句。

木文词汇量有限,他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木白话里的意思,但这却不影响他眨着明亮的宛若星子的眼眸崇拜地看着自家大哥。

阿兄,厉害!小孩拍着巴掌夸奖道。

木白微笑,阿兄不厉害,阿兄也还在学习呢,但这学海无涯一个人好辛苦的,文儿陪陪阿兄可好?

好,文儿陪阿兄。体贴乖巧的木小文一见兄长可怜巴巴的模样,连考虑都没有就答应了自家阿兄的要求,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推进了什么火坑之中。

等他未来再想要反悔的时候已经完全来不及了,贼船已经起航,连个下船点都没有啦。

而在监狱的围栏外,这处埋葬了大多数人生活和梦想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陷在死寂里,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今日穿堂而过的凉风要格外喧嚣一些。

自这日之后,木白便带着木文开始打武学基础。

木白学武其实没什么诀窍也没什么心法,他本就是刀山火海里跨出来的,招招式式都是经过实践的,哪个姿势发力最佳,哪个姿势防御最轻松,那都是经过血的教训后得来的。

要将这些身体记忆传授给小朋友还真不容易,而且木文到底年岁还小,理解力不够,所以,木白便将一些动作简化后当做玩乐教给了小孩。

于是,监狱里就出现了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文和扭着小屁股的鸭子文。因为房间太小活动不开,小吏看到过几次小孩撞墙后,干脆破例将他放了出去,每天溜达完了后再进来。

别说,也许是因为木文是小孩子的缘故,这些古古怪怪的动作看起来还挺可爱,尤其木小文有时候穿着沙红那套老虎装出去活动,在那蹦跶的样子可爱度简直点满了。

一开始,小孩的活动时间很有限,活动完就要赶紧回来,到后来能撒欢的时间越来越久,甚至于每次活动完了都还能带上一些小礼物。

或是干饼或是手绢,更绝的是不知是谁送了稻草编织的各种小动物,木白眼看着木文的藏从蚱蜢到鸟再进化到现在的小牛,也不知道木文是勾搭上了哪位手工大佬。

论自家小孩的社交能力,木白也是很佩服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自家弟弟好像变成了被整个监狱云养的幼崽,连狱卒也不例外。前两天,木文居然穿着一双全新的小虎头鞋哒哒哒回来,那鞋子就是狱卒给的。

这种诡异的一家亲的气氛还真的让木白有点叹为观止,若不是木栏杆还在那把守着,他都要怀疑这是不是监狱了。

其实,这主要和芒布路监狱比较和平有关。

芒布路作为滇北和四川直接接壤之地,就地理条件上算得上是边防重镇,再加上远离中央行府,本应最为混乱的。

但此处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官自治区,族人犯法由土官直接处理,只有极少数的、土官无权管理的人或是干涉重大案件的人才会被送到衙门。

也就是说,除了木白这类被拉过来调查的个例外,这个监狱之前关着的基本都不是当地人,而且大部分还是□□,监狱的空置率达到了八成。

补充一句,按照元朝的司法规定,是可以以钱抵罪,但这里住的大部分是没钱的外乡人,所以,有些监狱那种塞钱请衙役照顾自家亲戚的情况在这儿基本是不会发生的。

加上之前犯人少,人手配备自然也少,人少活就多,这儿的狱卒除了巡查外还负责卫生打扫,油水少事儿多,久而久之,有路子的公务员自然都想法子调走了,留下的都是拿工资过日子的佛系派。

比如,现在负责看守和照顾他们的狱卒其实就是兼职,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负责芒布路府衙安保来着,要不然木白也没有后门好走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上木白佛经的熏陶和木文跑来跑去的治愈系小身影,久而久之,监狱内的气氛自然就更加祥和了。

眼看着气氛正好,木白于是趁着同一起来学习佛学的小吏念完经心情正平顺的时候探听过了下同他一起被抓来的那些乡亲们如今情况。

他得到了一个不好不坏的回答大部分人经过审查后都没问题,现在和木白一样都在等待放归,但是也的确审出了几个身份存疑的人。

现在那几人已经被送去了昆明,但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这些人还是要等到昆明那儿下了明确的旨意才能被释放。

运气好的话还是能赶在过年前回去的。小吏顿了顿,补充道,我是指正月初一过年,不是你们罗罗族的那个年。

云南民族多,不同的民族节日也不太一样。

木白挂靠身份的罗罗族过年是在农历的十月或者十一月,而蒙元则是和汉族一样,是把农历春节作为新年。

不同点在于汉族的春节以红色为喜庆色,而来自大雪山的蒙古族的吉庆颜色则是白色,所以在这儿到了正月初一的时候如果在大街上看见穿白衣的基本就是蒙古族没跑了。

虽然这么说,其实,无论是蒙古族还是罗罗族对于那个新年的叫法原来也不是过年来着。

年这个说法是汉族的特产,后来,这个概念随着汉族人的行动传到了各地,于是受到影响的区域便渐渐将本族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和过年划了等号。

这种差异早些时候也闹出过笑话,后来大家便养成了补充说明的习惯,尤其是异族之间。

虽然蒙古族的年要再晚两个月,但木白自觉还是等得起的,就是衣服的事比较为难,被带过来的时候他带上的衣裳只能应付夏秋两季,如果真的要待到冬天的话,他恐怕就得请人帮忙捎衣服来了。

虽然有些麻烦,但不管怎么说,曙光就在眼前,木白还是有些小高兴的。

然而就在木文每天的日常活动从各种蹦跶改为在叔叔爷爷(这里是男囚来着)的牢房前头挥舞起小拳头展示自己前一日所学,并且嫩嫩地邀请爷爷们和自己一起来学习阿兄教授的拳法时,小吏带来了一个不太妙的消息。

那个明国来的间谍被人救走了。结束完一天的早课后,小吏捏着自己抄录的佛经犹豫好半晌后,才吞吞吐吐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木白,一并说出的还有上头的决定,昆明那边给达鲁花赤下令说严查出入,还有

他顿了顿,避开了少年的目光道:为了防止放走内应,现在牢中的人一个都不许放,而且

他的声音转弱,即便是与此事无关者也都不能放。

小吏低下头,看上去有几分内疚,在接到命令的时候小吏都想骂人了。

退一万步来说,木白这批人被抓进来的时候或许有间谍嫌疑,那时候不放人也就算了,为什么其余即将刑满的犯人也不能放。

上峰一拍脑壳下的决定,到时候面对那些暴怒的犯人的可是他们这些底层公务人员。

而且从他的角度来说,他,他也觉得木大师(是的,木小白最近已经升级成大师啦)他们挺无辜的。

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小吏觉得这些话从自己口中说出来显得他就像是帮凶一样。

沮丧.jpg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阵淅淅索索的声音,片刻后,小少年站到了牢门边上,在念了一句佛号之后,小少年说道:看来我们要长久相处了,既如此,除了佛经外,你想不想学些别的?

小吏愕然抬头,对上了一双闪闪发亮的眼睛。

当时,他觉得这双眼眸中闪烁的是满满的温柔和慈悲,并为此感动不已,但若是几年后的他再看到这少年的眼神定然会第一时间生出警惕之心来,因为这双眼睛中其实写着的就两个字搞事!

作者有话要说:

木小白:来呀,既然有大把时光那就造作起来!

第15章

八月十五于汉族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自唐时起,这个日子便成为了全民节日,过了南北宋两朝,中秋节全家团聚的设定也在广大文人的诗词诵咏之下得到了公认。

寻常百姓在这日围着桌子边赏月边闲话家常的生活对天下最尊贵的那一家来说却是奢侈的,这一日照常是他们的工作日。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日的主角是宫里的女性,男儿郎可以各回各家爱干嘛干嘛。

国之大事在戎与祭,祭祀这件事无论在哪个王朝都是重中之重,甚至于在周礼时期祭祀还分了三六九等,日月天地只能由帝王进行祭祀,诸侯王只允许祭祀山川河流神,普通人更是只能祭拜先祖。

即便是两千余年后的现在,周王室早已作古,天下的主人也代代更迭,天地日月的祭祀依然是帝王家的专属,寻常人只能拜,不能祭。

在所有的祭祀典礼中,唯有祭月典礼是由王室最尊贵的女性执礼。

在距离芒布路千里之外的应天府内,大明王朝的女主人正在为这下半年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做准备。

她是朱元璋的发妻马氏,这位同样出身平凡的女子是洪武帝的贤内助,也是他最坚定的后背、最可靠的战友。

然而,自从进入洪武八年后,马皇后的身体便渐渐有些不好,为了安心静养,她将大部分的庶务交给了儿媳太子妃常氏。

常氏是开平王常遇春的长女,常遇春是洪武帝最信任的左右手之一,其英勇善战,从追随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四十岁北伐时积劳成疾,一生未尝败绩。

作为他的长女,常氏在幼时也经历了不少颠沛和危险,因而,虽是女儿身,但她性格坚毅果敢,小小年纪便入了马皇后的眼。待到常小姑娘刚刚及笄,这对夫妻就抢在一干人之前上了老部下的家门,硬是将姑娘定给了自家儿子。

太子朱标和常氏成婚后也颇为恩爱,两人很快就让老朱家抱上了大胖孙子,而且常氏做事利落,建国初年规矩也不多,在马皇后托付后,她也很快便对宫务上手了起来,着实让马皇后过了段饴含抱孙的轻快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洪武十一年的年末,太子妃常氏在第二次生产时伤了身体,为了不让自己的次子背负上克母之名,常氏硬生生熬了两日,这才在痛苦和疲惫中阖了眼。

太子妃殒,马皇后自然不得不重新出山。然而,不知是因为太子妃之位诱惑太大还是有心人的谋算,尽管常氏留下了皇位的正统继承人,但太子的后院还是在太子替父巡游之际接连出事,甚至牵累到了当时养在宫中的两位小皇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