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劝谏的艺术第1部分阅读(1/1)

古人劝谏的艺术

作者:读书堂

内容简介: 后唐同光元年九二三年,由于庄宗皇帝自幼喜爱戏剧并精通音律,所以,演戏的优伶即今天的演员、戏子大多受到器重与宠爱,常常奉侍左右。庄宗自己有时也粉墨登场客串,与艺人一起表演,以讨得宠妃刘夫人的欢心。他的艺名自称为≈ot;李天下≈ot;。”

古人劝谏的艺术 第1章 趣服帝王

言不在直,达意则灵,语不在快,切理则明。亦庄亦谐,轻松幽默间”趣”服帝王,诤言忠语蕴于一笑之间,又何乐而不为呢庄谐并用的说服术

后唐同光元年九二三年,由于庄宗皇帝自幼喜爱戏剧并精通音律,所以,演戏的优伶即今天的演员、戏子大多受到器重与宠爱,常常奉侍左右。庄宗自己有时也粉墨登场客串,与艺人一起表演,以讨得宠妃刘夫人的欢心。他的艺名自称为”李天下”。

一次。庄宗在扮戏时自己呼唤道:

”李天下,李天下。”

一个名叫敬新磨的优伶便跑上前打了他一记耳光,庄宗大惊失色,优伶们也都十分惊慌。

这时,敬新磨却不慌不忙地说:

”治理天下的只有一个人,还喊谁啊”

庄宗听了十分高兴、便重重赏赐了他。

又一次,庄宗到中牟县打猎,不慎坐骑踏坏了田里的庄稼。

中牟县令到马前谏阻道:

”陛下是百姓的父母,怎么能糟踏他们的粮食作物,以致使他们辗转流亡,饿死在旷野山沟里。”

庄宗勃然大怒,呵令他滚开,还要让人诛杀他。

敬新磨见状便追了上去,把那个县令捉到皇帝面前,斥骂道:

”你身为一县百姓的父母官,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爱打猎吗为什么还纵容、怂恿百姓耕田种地,妨碍我们天子纵马驰骋呢真是罪该万死”

说完,便请求皇上将这个县今施以重刑,庄宗释然大笑,令手下赦免了县令。

在舌战中,有时正话反说比正话正说更具雄辩力量。优伶敬新磨在令人发噱的嘻笑”表演”中,运用智慧和口才,先是打庄宗皇帝一记耳光,后又运用反讽法嘲弄、抨击了因打猎而踏坏百姓庄稼的庄宗。这个在五代时期懂用兵之术、还称贤明的后唐君主庄宗反而中了他的圈套,先是重赏他,后又赦免了因马前进谏而惹怒龙颜的中牟县令。优伶在古代如同娼妓一样,社会地位是很低微的,等于是为天子皇亲、达官贵人、富贵人家提供娱乐的玩物,然而,在他们之间就蕴藏着许多俊杰之才。敬新磨高妙的舌辩之才再一次证明:聪明智慧只有通过运用方能显示出来,它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而在于运用他的人是否机智巧妙,是否能在庄与谐之间左右他人的行为,说服他人的思想。

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人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古代谏臣只要有可能,常把庄重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君王可能更容易接受。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齐景公下令要士兵抟泥做砖,正赶上严冬腊月天寒地冻,士兵们又冷又饿,任务完不成。齐景公生气地说:”给我把他们杀掉两个。”晏子答应说:”是”。工夫不大,又说:”从前我们先君庄公讨伐晋国,那次战役有四名士兵被杀,如今下令杀两名士兵,这是那次战役的一半啊”齐景公听了之后说:”啊,这是我的过错啊。”下令停止杀士兵。

齐景公因为士兵没有按时完成做砖坯的任务,就要杀人,晏子一席话亦庄亦谐,立时把齐景公的满腔怒火化为清醒的理智,救了无辜的士兵。刘熙载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晏子仅仅一句话,其潜台词之丰富,讽刺之尖锐,胜过千言万语。

古人曰:”戏谑最害事,后虽有诚实之言,人亦弗之信矣。”

古人还曰:”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志之一端。”

庄话谐说,最为紧要的是恰到好处。

有一年伏天,汉武帝下诏赐给东方朔等侍从人员每人一块肉,可是,负责分肉的大官丞却迟迟不来。东方朔就拔出佩剑割下一块肉放在怀里,转身回家去了。第二天,汉武帝问他:”昨天朕赐肉,先生你为什么不等大官丞来,就擅自割肉回家呢”东方朔连忙拜了两拜,自责起来:”东方朔,东方朔接受赐肉,不等大官丞来分,自己拿起,是多么无礼啊私自拔剑割肉,是多么豪壮啊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啊把肉拿回去送给妻子,又是多么仁义啊”

汉武帝被东方朔逗乐了,说:”朕让你自责,你反倒自夸起来了。”于是又赐给东方朔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带回家交给妻子。

如果按照常规来进行自责,东方朔就该检讨自己错在哪以,就没有幽默可言。然而东方朔除了”多么无礼”一句,表面上像是自责以外,其余全是自夸的内容。戏谑大官丞迟迟不来分肉,意在说服武帝,这样的官员不遵旨令,不关爱部下,应该受到惩罚。

庄话谐说,可使深刻的思想表达浅白,更富于想象,不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而且增强说话的生气,活跃听者情绪,比一本正经的言辞更富有感染力。

据说,唐太宗在御花园游乐,一时心血来潮,命人将伴随的乐师高崔嵬扔到荷塘里。高崔嵬挣扎着爬上岸,浑身像落汤鸡似的。太宗笑嘻嘻地问道:”你在水下见到了什么”高崔嵬笑着抬起头,说:”我见到了屈原,他对我说:我逢楚怀王无道,乃沉汨罗江,你逢圣主明君,为何也到这里来了”太宗无言。

唐高宗出外打猎碰上天下雨,就问谏议大夫谷那律说:”怎样才能使油衣不漏水”谷那律答道:”用瓦来做就不漏了。”高宗醒悟,从此不再出猎。

南唐时,官府规定的赋税名目繁多,而且很重,商人们为此纷纷叫苦。有一年京城大旱,烈祖李升在北苑大宴群臣,对他们说:”京城外边都下了大雨,唯独不下到京城里来,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个乐工叫申渐高,他回答说:”大雨不敢下到京城,是害怕抽税呀”烈祖李升大笑,于是减免了一些赋税。

古今谭概载:南朝宋的江夏王名叫刘义恭,本性酷爱古物,经常在朝臣当中普遍求取。有个叫何勖的侍中已经向义恭送去了古物,然而义恭仍然向他征求索取不止。何勖心理很不平,有一次出门在外行在路上,看见了有人扔掉的拴狗的破项圈和一条破短裤,就令仆人捡起来。回府后他把二物放入装饰盒里,给义恭送了过去,并在信上写道:”承蒙大王多次登门向臣索取古物,现在奉上秦代李斯拴狗用的项圈,汉朝司马相如卖酒时穿过的短裤,望笑纳之。”

言不在直,达意则灵,语不在快,切理则明。庄话谐说,既可产生愉悦感,又可产生威慑力,正义与邪恶,赞赏与贬斥,尽显其中。

三国时,魏太祖曹操刚定都许县许昌,国事纷杂,所以用刑非常严酷。魏太祖的马鞍挂在马厩的柱子上,被老鼠咬了个大窟窿。管马厩的官吏很害怕,担心会因此被处死。曹冲知道后故意用刀将自己穿的单衣划破,像老鼠咬的一样。然后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儿。魏太祖问他为什么发愁,他说,依照风俗,老鼠咬破衣服预示着不吉利。太祖说瞎扯,一会儿管马厩的官吏胆战心惊地前来报告,马鞍被老鼠咬破了。太祖笑着说:”衣服就在身边还被老鼠咬了,何况马鞍挂在外边柱子上呢”结果,魏太祖没有追究那人罪责。

蜀先主刘备时,天候干旱,先主下令禁止百姓私下酿酒。一大,官吏在民家搜出酿酒的器具,准备定罪处罚。简雍与先主出游,看见一对男女在路上行走,于是对刘备说:”他们准备通j,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刘备说:”凭什么说他们会如此”简雍一脸正经地回答:”他们各有可以通j的器官,与要酿酒的人情形相同。”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具而被拘的人。

可见,有些时候,诙谐的话语能说出庄严的道理,庄谐并重,可视为说服他人的一种特殊力量。

谐音混意的妙用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言辞者必兼及音节,音节不外谐与拗。”谐音词在说服中有一定好处,那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它,把话讲得轻松幽默,机敏风趣,或妙语双关,耐人寻味。

后唐庄宗李存勖,有一次受了优伶敬新磨的嘲弄,非常愤怒,拿起弓箭要射死他。敬新磨急忙叫道:”陛下不可杀臣,臣下与陛下是一体的,杀了臣下大不吉利。”唐庄宗很惊讶,问他什么原因。敬新磨回答说:”陛下立国,改年号为同光,天下人都称陛下为同光帝。同,就等于铜。如果杀了敬新磨敬与镜同音,古时磨铜为镜那么同铜就无光了。”庄宗听了大笑,就放过了他。

说服中的谐音混意术,可分同音混意和混异为同。同音混意,是指言谏中的字词读音相同,而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混异为同,是言谏中不同字词的谐音,表达同一种意思。

宋徽宗宣和年间,朝廷钧天乐部的伶人焦德以擅长诙谐逗趣得到徽宗的宠信,但也经常借此机会对皇帝进行劝谏。有一天跟徽宗去皇家御花园游览,徽宗指着花草竹木向他询问名称,焦德说:”全是芭蕉。”徽宗不明其意,焦德解释说,”御花园这些花木,都取自四方,路途很远,巴望到皇家花园,已经焦枯了。”徽宗听后大笑。原来,焦德用谐音的话,讽刺徽宗劳民伤财,糟蹋物力。

诙谐的言谏与滑稽的举动结合一起,既显示了说者的聪明才智和语言趣味,又构成了别开生面的谐谑风格。

宋高宗时,有个御厨因为煮的馄饨不熟,被拘送大理寺狱中。为此有两个伶人在演戏时,装扮成读书人,互相询问对方年龄,一个说是甲子年出生,另一个说是丙子年出生。第三个伶人说,他俩都该送到大理寺狱中。看表演的宋高宗问其缘故,这个伶人说:”饣夹饼类食物子、饼子都生,与馄饨不熟同罪,所以应该下狱。”宋高宗听后捧腹大笑,干是命人释放了那位御厨。

南宋绍兴初年,秦桧主持朝政,他力主与金人议和,阻止岳飞收复北方失地,迎还了徽宗、钦宗二圣,保住了宋高宗赵构的帝位,所以高宗封他为太师,赐万两银子,万匹绢,还赏赐漂亮的住宅一座。就在庆贺乔迁之喜的宴会上,杂剧伶人登场表演。副净先出来,用许多美好的诗句赞颂秦桧的”功德”,接着副末搬了一把太师椅,让副净撩袍坐上。副净刚坐定,头上的帽忽然掉了下来,露出两个玉环来。

原来,军中的大旗上部有双环交错的图案,称做”二胜圣环”,取将微、钦二帝从北方救还的意思。后来,秦桧因为得到一块美玉,把它加工成帽子上的环。

副末一见两个玉环,就问副净为什么系这玩意。副净回答:”这叫二胜环”于是副末一边敲打他的脑袋,一边呵责道:”你呀,只知道坐太师椅,领受绢银,早把这个二胜环忘在脑后了”宋高宗明白了伶人进谏的用意。

谐音混意说服术,妙在不是平实地把意思说出来,往往用谐音来透露其用意。这种说服方法设想奇诡,用意曲折,富于想象,情趣横溢。

金史后妃传载:金章宗完颜有一个妃子李氏,时称李妃,在宫廷很有权势,所有大臣都巴结她,才能升迁。有一天内廷的伶人玳瑁头在完颜面前扮演杂剧。另一伶人问玳瑁头:”你们贵国近来有什么可喜的事么”玳瑁头说:”你没有听说某处地方发现了一只凤凰吗”伶人说知道,不知其中详情。玳瑁头说:”凤凰有四种飞法,每一种都是祥瑞,而且很灵验。它如果往上飞,便是风调雨顺;向下飞,就是五谷丰登;朝外飞,那就是四国来朝;向里飞音同李妃,可以加官晋禄。”金章宗听了只好苦笑。

谐音混意,一语道破要旨,却又含蓄不露,使人明其意却无从怒其理,只有默默接受、领悟。这就是谐音混意的说服术的妙用之处。

巧分名类王僧虔趣答高帝

南北朝时,齐高帝擅长书法,登上帝位后,更加喜爱、攻习书法。

一次,他同王僧虔现场比赛书法后,询问道:

”谁得第一名”

王僧虔答道:

”我的书法是人臣中第一名,陛下是帝王中第一名。”

高帝笑着说:

”你真可以说是善于为自己的名声着想。”

王僧虔出身南朝士族,是跨越宋、齐两朝的大官和有名的书法家、音乐家。在青年时期,他的隶体字就很有名,宋文帝刘义隆看到他写在素绢扇子的字后赞不绝口,竟说他的书法无论在笔画形式还是气度上都已超过了东晋的王献之王羲之之子。这种评价也许过高一些,但在南朝恐怕是独占鳌头了。在本篇中,王僧虔为了维护自己书法大家的名声和自我价值,同时又不伤害皇帝的自尊,委婉而巧妙地回答了齐高帝萧道成提出的”书法谁是第一”的难题。

王僧虔的回答,妙就妙在他采用了”分类”的方法,不把两个人直接比较,而是分为两类,从而避开了直接比较的危险,并且又显得合情全理,不卑不亢,没有一点拍马屁奉承的痕迹,的确值得借鉴。

多数上司在面对下属时,总希望自己有多方面的优势,然而事实却经常与他们开玩笑,在工作中他们会不时的发现下属在某些方面有极为杰出的表现,甚至超越了自己,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出几分失落和妒意。为了不伤上的面子,明智的下属应尽力收敛锋芒,不刺激上司那固执的自尊,该韬晦就韬晦,该”自卫”就”自卫”。

此外,这种”分类”之法在交际中也广为使用。

据说,我国的一位外交官应邀参加一场舞会,舞会上,一位同他跳舞的法国女郎突然问道:”请问先生,您是喜欢你们中国小姐,还是喜欢我们法国小姐”

这问题提得突然,问得刁钻,如果回答喜欢中国小姐,显然不够友好,不够礼貌,会令对方不快;如果回答喜欢法国小姐,又显然少了点民族尊严,有损国格。怎么办这位外交官只是微微一笑,彬彬有礼地答了这么一句:”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

这位外交官的回答可谓妙极既没伤面对的法国女郎的感情,又维护了自己的国格,人格。既合情,又合理,真是滴水不漏。

面对法国女郎提出的难题,答得如此巧妙,得体,其决窍何在呢这诀窍在于灵活使用了逻辑划分的思维方法和语言技巧。

”划分”是一个逻辑名词。所谓”划分”,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种概念,也就是把一类事物分成几个小类。而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惟一的,依据的属性不同,划分的标准也就不同;划分的标准不同,分出的小类也就各异。同一类事物,你可以按某种标准分成这样几类,我可以按另一种标准分成那样几类。在交际中,我们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变通,选择合适的”对我有利”的划分标准,撇开对方所采用的划分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新的划分。上例中,法国女郎按国别标准把小姐划分为”中国小姐”和”法国小姐”,我外交官察觉到这种划分将使自己陷入二难窘境,于是机智地变换划分方法,按”对我喜欢不喜欢”这一标准,把小姐重新划分为”喜欢我的”与”不喜欢我的”两类。这一重新划分,使外交官迅速由被动变主动,”棘口”的难题得以迎刃而解。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明代才子解缙有次陪同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首诗,解缙犯了难:皇上没钓到鱼,已经够扫兴了,如再来一首扫兴的诗,那岂不会令龙颜大怒但解缙毕竟不同凡响,他略加思索,一首诗便脱口而出:

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听了,笑逐颜开,刚才的烦恼烟消云散。解缙的诗为什么有这么奇妙的效果呢这也得归功于他使用的”划分”技巧。不是吗你看他的诗先把人分为两类:一是皇帝,一是普通人。皇帝钓是龙,普通人钓的是鱼。然后再说,可惜这金水河里没有龙,而凡鱼没有资格朝见帝王,所以您今天什么也没有钓上。请看,这回答多么在”理”,多么乖巧

有些离奇古怪的”智测题”,也得采用这种”划分”的技巧来回答。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青年节目”,主持人出的决赛题为”上海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几位选手都是答不上来。这时观众席上有位解放军同志答道:”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最大。”这个答案得到了主持人的肯定。

按常规思维,这道”智测题”里的”谁”应是按姓名来区分的具体的人,比如,要么是张三,要么是李四。按这种区分,这道题当无法回答。可是那位解放军同志机智地变换了区分的标准,那就是按”脚的大小”这一标准把人重新划分为”脚最大的”、”脚最小的”,这一划分,那么,得出的结论当然应该是”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最大。”试想如果不把题中的”谁”换个标准来划分,那么这道奇题怎么能找到答案呢

上述诸例启示我们:划分确差别的不失为说服工作中应答难题的一种方法和技巧。读者重新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实践中碰到难题的时候,不妨一试。

钟毓、钟会一下一反巧答问

魏国的重臣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兄弟俩,小时候都聪颖机敏,颇具才华,很有声誉。在他们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因慕名而对钟繇说:

”请叫你两个儿子来见我。”

于是,兄弟俩前去晋见皇帝。

在大殿上,钟毓跪在地上,面孔流淌着汗珠,而其弟钟会丝毫不汗文帝问:

”你脸上怎么出汗”

钟毓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心惊胆战,汗水像水浆一样出来。

文帝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

钟会答:”战战怵怵,汗不敢出。”心惊胆战,汗水不敢出来。

又一天,兄弟俩趁父亲白天睡觉休息时,偷喝父亲的药酒。钟繇此刻已经醒了,便假装睡着偷看儿子的行状,只见钟毓跪拜后才喝,钟会却喝了也不跪拜。后来,父亲便问钟毓:

”你喝酒时为什么要跪拜”

钟毓说:”喝酒也要讲究礼仪,我不敢不拜。”

父亲问钟会:”你为什么不跪拜”

钟会答道:”偷酒本来就不合礼仪,所以我不跪拜。”

兄弟二人的话,真是左说左有理,右说右有理,一一对答的是新奇有趣,难怪皇帝也会慕名啊。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对方的问题或答复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趣答的话,肯定能够左右逢源,如哲人一般取得相当的效果。

两难推理使东方朔庸芮巧救人

秦惠文王死后,宣太后执政。她喜欢一个名叫魏丑夫的臣子,感情很深。后来她在病危时,写了一道遗嘱,说死后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十分惊恐,请求大臣庸芮搭救他。于是,庸芮进宫见宣太后,询问了病情之后说:”你以为人死后还有知觉吗”宣太后说”没有。”庸芮又问:”您既然认为人死了无知觉,为什么还要您所喜爱的人为您送命呢”宣太后支支吾吾说:”或许死者有灵魂吧。”庸芮说:”死人如果有知,惠文王早就在地下生您的气了,您去了后怕谢罪都来不及,现在又把魏丑夫带着,他能侍候您什么呢”宜太后思来想去,觉得是这个理儿,于是下令收回了原来的遗嘱。

汉武帝在位时,有人给他贡献了一坛”不死酒”,被东方朔给偷喝了,武帝大怒,打算杀了他。

东方朔说:”我所喝的是不死酒,杀我,我必定不死;假若我死了,那么不死酒也就不灵验了。”汉武帝听了,觉得有理,便笑了笑饶恕了他。

两难推理,是说出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使对方不论肯定或否定其中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最后只得认输。

运用两难推理,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公卢指桑骂槐趣谏越简子

赵简子领兵要攻打齐国,命令说:军队中如有人敢劝谏的处死罪。一个披着盔甲的武士名叫公卢,远远望着赵简子大笑。赵简子问:”你笑什么”公卢回答说:”我是想起了一个不久前发生的笑话。”赵间子说:”如能解释清楚就算了,不能解释清楚就处死。”公卢对他说:”那是正当采桑的时候,我邻居家丈夫和妻子一起到田里去,那丈夫看见田边桑林中有个美貌女子,便前去追她,没有追上,返回家中,他的妻子一怒而离开了他。我笑那人的荒唐。”赵简子说:”现在我攻打别国却丢掉自己的国家,这是我的荒唐。”于是撤军回国。

指桑骂槐,是婉曲、含蓄的说服方法。指不正面直接骂人,借别的方面作影射,以责备他人的方法,暗中警告对方。说服者讽谏语义指向性越蕴藉含蓄,越能使对方咀嚼,体味出无穷的意蕴来,实现”王顾左右而言他、指桑骂槐以达意”的目的。

门客巧语释君疑

靖郭君田婴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很多门客都来劝他停修。靖郭君告诉主管传达的官吏不要给前来说服的人通报。齐国有个请求接见的人说:”臣下只请求说三个字罢了增加一个字,臣下请求受烹刑。”靖郭君于是同意接见他。门客快步走进来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往回跑。靖郭君说:”客人留在这里。”门客说:”臣下不敢拿死当儿戏。”靖郭君说:”不,再说下去。”门客回答说:”您没听说过大鱼吗网不能捕获它,钩不能钓住它,可是它自己放肆竟离开了水,那么蝼蛄、蚂蚁都很满意地吃掉了它。如今的齐国也像您的水,您如果长期得到齐国的庇护,哪里用得着薛地呢如果失掉齐国,即使把薛地的城墙修得高达云天,还是没有什么益处。”靖郭君说:”好。”于是就停止修筑薛地的城墙。

靖郭君想修筑薛地的城墙,门客谏而不纳、并且不见任何说服者。一个齐人求见后只向他说”海大鱼”三字便走。靖郭君便让他说下去。齐人把靖郭君喻为大鱼,齐国喻为庇护他的水,鱼离开水连蚂蚁都能吃掉它。于是,靖郭君便停止修筑城墙。

巧语释疑,可谓说服术中的以简练精巧的语言来使人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道理的正确与否,从而使说服者达到目的。

艾子以牙还牙说宣王

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国大夫邾石父,并准备灭其九族,斩尽杀绝。邾石父的族人就跑来求救于艾子。于是,艾子来到齐宣王面前,问道:

”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与叛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吧,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

说罢,便从怀中掏出一根绳子来,郑重其事地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哭笑不得,只好说:”先生,算了吗,我赦免他们就是了”

这个故事里,艾子的说服艺术实为巧妙。通观全篇,并无半句请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却最终使齐宜王心领神会,不得不作出妥协。究其奥妙,全在于艾子紧紧抓住了齐宣王的话,把”与叛同宗者杀无赦”的话作为判断的标准和原则,并引申到齐宣王本人身上,从而得出了”齐宣王当自尽”的荒唐结论。自然,齐宣王是不会也不能自杀的,那么,他只能对自己的那段论据作灵活处置了。这就样,艾子达到了劝谏齐宣王、救人生命的目的。

而最为精彩的是,齐宣王是”哭笑不得”,既要接受下属的建议,却又不能发火动怒,因为齐宣王不能否定自己的言论,也不想自己找自己的不是,结果,他最好的选择便是,听从劝告,体面收场。

由此可见,以对方的话作为你评价事物的标准,会使你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安全、有利的地位,因为一般人是绝不反对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的,而且,它会激发对方的心理认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悦,或至少不会有所反感。再把对方的观点加以引申,最后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可行的结论,就会使对方得以醒悟,同时,也使你的观点得以巧妙的表达。聪明的你是不会忽视这种委婉却是十分有效的说服方法的。

尽得风流的丹青妙谏

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吗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一时很为难。军师刘伯温看出皇帝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皇帝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方法,画了一副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一顶包纱帽,献给了朱元璋。皇帝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真可谓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皇帝,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柔中有刚,也算是社交中的一大”弯弯绕”,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达到预期的目的。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o74年,光州司法参军郑侠任满进京述职,改任开封行政官吏。他回想到从去年七月开始直到这年春天,长达个月亢旱无雨,农田颗粒无收,朝廷非但租税无减,反而勒索更甚,百姓流离颠沛,四出逃荒,家散人亡的惨状,于是根据目睹的实情,绘了一幅流民图,并附一篇奏疏,送交阁门使,却被拒受。郑侠心生一计,诡称是密件,交官驿的马递传朝廷。

那奏疏写道:”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槁,五种不入,群情俱死,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灾患之来,莫之或御。愿陛下开仓禀、赈贫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罢去。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遑遑不给之状上闻者,臣仅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位,而况有甚于此者乎”

郑侠”谏草数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神宗览疏,不免有所触动,再三阅看附呈的画图,长叹数次,彻夜难眠,第二天下令开封府发还”免行钱”,司农开仓救困,三卫裁减熙河兵额,诸州体恤民艰,青苗免役。民间欢呼相贺。

唐末五代钱任吴越王时,西湖上的渔民每天须向朝廷缴鱼数斤,称之为”使宅鱼”。有的渔民捕的鱼不够交纳数额,必须到街市买鱼补齐。这个规定可把西湖渔民害苦啦一次,在王府任职的诗人罗隐,陪伴钱闲坐,墙面上有一幅溪垂钓图,钱指着图要罗隐题诗,罗隐应声吟道: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此诗前两句讲的是姜子牙在渭水直钩钓鱼,遇到周文王而得以施展治国之才;后两句说姜子牙若在西湖上钓鱼,少不了也得交纳使宅鱼。钱听罢大笑,于是免除了使宅鱼的征收。

洪武年间,临海太学生赵某曾为一大官题蚕妇图云:

蚕未成时叶已无,鬓云撩乱粉痕枯;

宫中罗绮轻于布,争得王孙见此图。

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偶然到这位大官家中,见到这画,心有触动。一次太祖在内宫看见宫女将丝绮丢弃在地,于是把嫔妃召来,计其蚕缨征税之费责斥她们,并诏谕今后再有不爱惜者受斩刑。

这位赵氏压根儿没想到画上题诗会引得皇上纳谏。于是清代饶智元有诗咏云:

寒窗午夜织流黄,辛苦年年贡尚方。

宣到弃丝严切诏,太平天子重蚕桑。

汉武帝时,曾任常侍郎的东方朔奉旨察访民情,走了三州四十八郡,回到京都长安,汉武帝召见问他这次私访如何东方朔不紧不慢从怀中掏出一块白色帛画,双手恭恭敬敬地呈上。汉武帝接过帛画,展开一看,是一环套一环的圆圈儿,当中是个小点点儿,那图形很像现在射击用的靶环。汉武帝像猜隐语一样,猜了一阵子,终于摇了摇头。传递左右近臣,也无不摇头。汉武帝说:”爱卿这是何意”东方朔指着图上的圆圈说,这叫层层盘剥图。陛下看见这个最大的圈儿吗朝廷从黎民百姓那里收敛来的本来就够多的了,可是,地方上扒一层,郡里扒一层,州里扒一层,府里扒一层,皇宫和朝廷扒一层,食邑的王候还要扒一层,左一层,右一层,扒来扒去,最后到陛下这里,只剩下这一点儿了。接着,东方朔讲述了他在灾区荒野见到的庶民饥饿惨状。汉武帝看着东方朔指着的的一小点儿,猛然醒悟,说:”愿听先生宏论。”

上述几则故事,讲究的都是以画谏君。以画谏君,或附言辞,或题诗句,或是奏章,或隐或寓,勾勒出一副副别开生面的谏诤画卷,画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形象性。帝王们正是从视觉观赏中领悟其画意,才得以警醒,改正过错的。画谏,往往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的灵魂以极大的震憾力。

由此可见,琴棋诗画皆入谏,飞禽走兽可劝过,说服的艺术真是万种缤纷,其力量也是惊人的。

笑里藏刀的阿丑式趣谏

汪直是明宪宗时大宦官,对公卿、平民横加迫害,闹得”百官不安于位”,”庶民不安于业”。时有”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脚似烧葱”之讥讽。大学士商辂等人上疏,希望明宪宗惩治汪直,宪宗拒不纳谏,阿丑的讽喻戏却收到了进谏的效果。

汪直作恶,得到御史王越、副都御史陈钺的撑腰。有王越、陈钺为羽翼,汪直便得以监督身份,出使辽东等地,巩固他的地位。

一天,在宪宗面前,阿丑手执双钺形似板斧兵器,蹒跚而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手拿两钺,答曰:”我领兵,就靠的这两钺啊”又问:”这两钺有名字吗”答道:”一叫王越,一叫陈钺。”

阿丑就这样形象而又一针见血地向宪宗揭发了汪直等结伙作恶的行径,说服皇上识别忠j,亲贤臣,除j党。宪宗看到阿丑的两次表演,加之朝臣的谏议,终将汪直贬谪金陵,除了一害。

”四面楚歌”这个脸炙人口的故事,也被阿丑巧妙地用作说服宪宗的材料。在一次宫廷表演中,阿丑扮作儒生高声吟诵:”六千兵散楚歌声”。旁人纠正他说:”楚霸王是八千子弟兵,不是六千。”阿丑故作无知,坚持说是六千,不是八千。如此争论不休。一会儿,阿丑慢条斯理地说:”你不知道,那两千人去替国公朱永盖府第去了。”

原来,朱永私役兵土为自己营造府第。宪宗看到阿丑这番表演,遂秘密调查。朱永听到消息,忙把兵丁撤回。

优人们逢场作戏,绝不仅仅在于增加朝廷的笑料,而是处于劣势的人们,创造性地将痛苦、不满和憎恶蕴蓄于滑稽动作中,说服君王所采取的策略罢了。

这种笑晨藏刀的劝说方法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说服的力量应该是有许多用场的。嬉笑谏君王

春秋楚国宰相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治理国事颇有政绩。可是他死后,楚庄王忘了他的功劳,儿子穷得仅靠打柴度日。优孟穿戴起孙叔敖生前的衣帽服饰,刻意模仿孙叔敖的样儿,去见楚庄王,庄王大惊,以为孙宰相死而复活哩庄王打算封他为宰相,优孟说:”让我回去和夫人商量商量再说。”

过了三天,优孟来见庄王,庄王问他商量的怎么样。优孟回答说:”我的妻子说了,楚国的宰相不能做。像孙叔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