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风声(1/1)

第九十一章 风声

玄烨招术“引蛇”“试探”总利用一个女人虽也玩出了几番花色,但总不够全面的。正当他谋划回京之后“大展拳脚”之时,省亲归来的礼部侍郎熊赐覆实奏江南连年水旱。

皇上进来时太后主子仍旧一张“石头”脸对着,温腕眼瞅这次皇上却没似往常般“打混”做个“牛皮糖”,话也不多说一句,连平日爱喝的粥米也不进了,只是歪在榻上神思。

宁芳见了,知道可能是朝上出事了,须臾还是取了冰帕子给他擦了擦脸。

“怎么了?”

“江南连逢水旱,颗粒无收,年岁凄苦。”

宁芳不是学农业与气象的,脑子里实在挤不出什么办法。

“你想了什么法子应对?”

“哎,不过只能暂停征收以前拖欠的钱粮。”

水旱天灾,二十一世纪国内不也是每年受损严重。

一边单手给他揉着肩,一边寻思着。

“可使了人去救济?官仓应该有米可发吧?”

“官仓?”

“不是应该有官仓吗?每年纳的那些钱粮不就是为了赈灾用的吗?”宁芳忘记里好像有一段外文里说道,“贞观”与“开元”胜盛也是与统治者重视农民、经常赈恤是分不开的,只贞观某年的赈恤活动便或二十五次以上,既平人民生活,也可使农民固着于土地上。“难不成,你那些官仓还真是应了谁的一首诗,‘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这两句诗加上宁芳的笑容到真是减了玄烨不少的忧烦。

“对着官仓,你都了解些什么?”

“这应该是你那些大臣们的强项。你们满人虽可打天下,可于内政管理上还是要以汉人为师呀,毕竟人家管了天下千年,在经验上便比你们强。”宁芳快速转起脑袋,“好像官仓在唐代便分为多种,什么正仓、军仓、义仓的。”宁芳曾读过其母的一篇授课导读,只是实在记不住什么,“如今政局也稳定了,太学、国子监、科学院也都建了,你是该下点力气寻些好老师了,光有可造之材也无用,先得有可授之师才是起点。”

如往常一般,吃了药宁芳便睡去了。

玄烨抵腮抚弄着她的发、脸,心里万分的满足。

这个平日里十足没心没脑的人还好也有聪明的时候……如此,让我怎么能不爱你的呢?

慈仁宫的烛光淡然而温馨。如果你爱,爱情余下温暖与知足,而看不见它的昏黄与抖颤。

皇上并不喜欢嫔妃替他更衣,赫舍里晴芳便举了杯参茶亲自替给坐下的皇上。

玄烨只是揭杯瞥了一眼,想起那些灾民心里便十分的不舒服。

“如今天下水旱大半,往后宫里的用度能省便省吧,这些个参儿燕窝子什么的都不要再上了,也是替天下做个表率。”

晴芳忙应着,小心依着榻坐了,一时间到不知说些什么。

“皇玛嬷看着气色到是好了,看来果真是有效的。”

“嗯。”玄烨寻思着官仓的事,对答便只留了一层的耳力。

“皇额娘看着也不错,是不是病也好——”晴芳被皇上突然瞪来的厉光惊住了后话,吓得立刻跪了下去。

皇后是什么职位?如果她想问,宫里便没有她不可以知道的事。晴芳自从当了这个皇后,到真是尽心尽力,对上于太皇太后、皇太后那是每日两次定省,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致;对皇上更是说一不二、体贴入细;对嫔妃后宫也是不曾红了一次脸色,想其所想。至于乾清宫、慈宁宫、慈仁宫的事或多或少还是有人传些消息给她的,比如这太后每日要从太医院上的药,除了温腕虽无人知道方子,却实实不可能不传入她的耳中,便这么鬼使神差出于关切与顺口道了出来。

玄烨一手玩弄着茶盖,双眼却观察着跪在地上之人。

“皇后——怎么知道皇额娘生了病?”

晴芳快速思索着:“臣妾治下有人回禀,说是皇额娘似乎长期服着药。”

这药,是温腕亲自去太医院所抓,每次七包,当初就是怕被人看出药方子才抓药时不许他人在场。

“那——可知皇额娘这病——”

“回皇上,臣妾并不知,想那回话之人也是不知的,只是见皇额娘身边的温腕每月里都往太医院而去才来回了臣妾。”晴芳小心回着话,不敢有什么隐瞒。她也清楚,皇室里有些秘密是一对一的,连她这个皇后也不能知道。毕竟,皇后没了再立的事多着呢。

玄烨把一切再理了一遍,便觉得当初的设想还是不够细致。能被皇后门下知道的事便等于是……只守了乾清宫与慈仁宫,看来还是不够的。

晴芳正惊吓着,皇上却起身亲自把她扶于榻上坐下,还把那杯参茶递于她:“皇后,你是这后宫之主,朕把这个大院子交于你便是信任你。”

玄烨在榻上坐了:“对上孝顺对下慈爱平辈恭理便是完整了。至于——慈宁宫、慈仁宫、乾清宫的事,便不需要你——还有你的那些个奴才担心了。”

皇上的话十分轻缓,却重重砍住晴芳的心神,手里那杯茶盅便“叮叮”抖了一抖,勉强稳下心神放下行了大礼:“臣妾尊旨。”半天见皇上没有叫起,思量一番,再回道:“臣妾定当管束奴才,从此不过问慈宁宫、慈仁宫与乾清宫的事,连以前知晓的也会忘记。”

“嗯,”半天皇上才叫起,“希望皇后做的到,治下的奴才也做的到,不然……可就不是一二人的性命了。”

皇上一走,鱼嬷嬷便听了绿哥儿的招唤进了来,果见皇后瘫在榻上揉着绞额。

二人连问了几句也不见皇后答复,便知不是她们该知的,只小心侍侯了自家主子休息。

晴芳躺于凤床之上,脑海里却一遍遍忆起皇上那冰冷、质恶的眼神。想着想着便潸然泪下。

八年了,她虽知皇上是个厉害的君主,对她却不曾有丝毫厉色,情话虽未有过,却也甚在知情。不想如今……

再忆起二月前夭折的幼子承祜便更是心伤不已。

皇后如何管束奴才我们不得而知,可太医院突少了几名太医、边职小史与奴才却是不大不小,正紧了紧所有人的嘴与心。

从此,每月总有几次来抓药的慈仁宫大宫女温腕再未来过。

数日后,当这一切传到太皇太后的耳朵里,她正理着那几盆四贞格格进上的花种,对着皇上道:“玄烨呀,你还是太年轻了。要让所有人都听不见、看不见、觉不到的方法只是一个,便是什么也不做。凡做了,便留有痕迹,迟早会有些人知道。当年哀家便告诉你,别管这事,你啊,偏不信。”

“孙儿知错了,违了皇玛嬷的好意。”

太皇太后把他扶起,拉着他走着:“皇上,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就像你皇额娘说的,‘冲动是魔鬼’。不是不能做,只是要周整好了,尽量守在三寸之地里,才能最大限度防了口风。这理,你明白不?”

祖孙俩相扶着走在慈宁宫花园子里,夏四月的天气,繁花锦簇,连着后宫妃嫔们都出来享景。

什么是一家人?便是内里再有不是,一旦外面出了事便直直放下心结一心为家人排忧解难。

“去年谒陵是大典,今天侍皇祖母幸汤泉为孝,连熊赐履都明白的礼为什么天下人不明白?”

宁芳帮他把齐了一日的发散开再揉了揉他那“一寸”之地。

“你们这些整日知乎则也的学识明的是遵典至孝,可看在老百姓眼里不过是巡游享乐、喧路费银。同样一件事,看得人不同便不可能只得了一个想法。性格不同、出身不同、教育不同、男女不同、岁数不同便可能是千差万别。”宁芳接过温腕递上的药碗一口喝了,再吃了几个梅子躺下,“没必要太纠结,只要你问心无愧便是,功过自由人评说。”有些史料上便说康熙是个十分在乎名声的,甚至太过了,才会在后期引生出那么多贪官。“大丈夫重在千秋功业,那些一时的名声再响也总有消散的一日,有那个美国时间想这些还不如想想怎么解了水旱之灾、道河之苦。”

玄烨侧身见她困意已泛了上头,便拉过被子裹住她,无意识地拍着被角,脑子却没停歇。

一千个人便有一千种想法。

“连神仙都不免被人说三道四,何况你呢?”唔哝了这句,宁芳便睡过去了。

玄烨看着她的睡相,便不自觉笑上唇扉,更是不自觉吻在她的唇角。

一直以来,不论我有什么烦恼,即便你想不出法子,却处处为我开脱开解。在你心里,我就没有错处吗?

非也,人怎么可能没有错处?宁芳清楚知道,在这个位子上,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人。可这些很重要吗?也许牺牲了很多人,可她看不见,看不见便当作不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是身边的人。安慰他、为他分忧、使他快乐……也许把一个人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不对,可对的又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快乐吗?那么宁芳很快乐,因为替小三安慰、分忧、找乐可以使她更快乐。如果这种人生是快乐的,又为什么还要去纠结、在乎“自我”过少了呢?能让你爱的人快乐从而自己更快乐又何常不是真正的幸福、是难能可贵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