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第132部分阅读(1/1)

火烧毁民房,不分军民肆意滥杀,将俘虏大量地集体屠杀。而在扫荡残敌期间,为了扫荡战败的残兵,任意烧毁民房,连无辜的民众也一起杀掉。“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范围如此的广阔,因此不能限定地说“只是在这里发生的事”。

日军于12月1日从上海出发,同月13日到达南京,17日举行入城仪式,这段期间,由大军团所做出的暴虐行为,可以说是超乎我们的想像之外。参加入侵南京的日军,做了许多受国际舆论非难的残暴行为。当时的高级军人曾辨解说:“因为参加攻击南京的军队是紧急动员的,所以官兵的素质很差。”其实这是应该负责任者将责任推卸到下级军官身上的一种卑劣的推托之辞。参加入侵南京的军队是现役、预备役干部,皆为战时动员的部队中最优秀的。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从上海征调来的部队,并非为了入侵南京才紧急动员的部队。

说来好笑,在上海作战时,他们从未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罪行,但是同样的官兵参加入侵南京的战斗时,却做出遗臭万年的残暴事件。由此看来,“官兵的素质太差”并非正确的理由。当然发生这种事件的理由,是无法简单地一误涵盖,但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师出无名”。

本来下级官兵只是依照命令行动即可,但我认为他们就是不明白因为作战的目标何在,所以影响到战斗意识,甚至于降低了道义。这可以从上海之役得到证明,军人们在保障权益和保护侨民的目的下作战,所以没有非法行为发生。也许这并不能算是我所说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前后共花费4个月的上海之役结束时,下级官兵们都松一口气,认为可以高高兴兴地活着回国。在阵地待了几天,他们听到令人兴奋的传言,内容是说:“根据可靠的消息,上海之役的预期目标已顺利达成,上海派遣军只须留下一部分人员担任警备工作,其余的大多数将在近日内凯旋回国。”

对事变缺乏认识的军人们都很信这项传言,尤其是

有家眷的人,都很高兴写信向太太说:“如果事情顺利的话,可能本年度就可以退伍。我想今年的过年,我们一家一定可以团聚火炉旁,享受天伦之乐。”但是高兴持续不了多久又传来新的消息,指出今年可能有新的作战开始,而使得那些相信可以凯旋归国的人大失所望。这次的作战是为了入侵南京,因此必须展开长途远征。

南京是蒋介石的根据地,因此守备特别严密坚固,官兵们也预想此役可能是一场不亚于上海之役的激烈战。据说距离南京还有300公里,由地图就可知道离海岸很远。

要攻击到如此遥远的地方,不但不是在收拾残局,反而会扩大事变,这样怎能凯旋回国呢由于官兵们对凯旋归国的期望很高,因此失望也很大。虽然如此,他们仍然尽量相信可以凯旋回国,而盼望作战即将结束的传闻是谣言,在10月下旬真的下了项决定性指示。“上海派遣军最近就要展开新的作战行动。驻留期间尽量养精蓄锐,兵器、被服要好好保养整理,以免阻碍作战行动”。这个作战指示下达后,兵器、被服充分补足,又相继举行战备检查,作战开始已经成为事实。

从那时候起,官兵们都变得特别暴躁。作战一开始就会有百分之几的人丧命,也会有百分之几的人受伤,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也说不定。伤亡的多寡虽然无法预知,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有伤亡的命运,因此显得自暴自弃。

“我们出征的目的,原来说是为了保护上海的日侨。为何上海派遣军还必须进攻到南京呢”

“我以为好不容易就要回到妻子身边,如今又渡危险的桥。”

“上级长官都把我们军人的生命视为小虫一般。好像是消耗品。非得被装入白木盒子骨灰盒才能回到日本。”官兵们都如此地抱怨着。

后来每天都出去征收,晚上就拿出征收来的酒,一边喝酒一边对高级军官发出不平之鸣。

上海之没是一场相当激烈的战斗,因此大家都认为下一次的南京攻略战,可能没有希望活着回来。有目的的战争总比较提得起劲来,如今不知为何而战,就像要走入黑暗的迷境中一般。

军人们都一致地显现出暴躁的情绪,但其中以内藤一等兵最为明显。他是中队里年龄最老的兵,家有妻小6人,被部队征召米的可怜虫。如果家庭生活富裕的话还好,但是过去他似乎为了养育妻女,每天当杂工,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他经常担忧家中的生活状况,当初听到即将凯旋归国的传言时,他表现得很有精神,如今反而变成最可怜、最失望的人。过去表现很忧郁的他,突然像变成另一个人一般,脾气非常暴躁。

“事到如今,我不再乖乖地守规矩了,我已不是以前的我。我才不怕长官。”这样经常地说长官的坏话,变成令大家感到棘手的人物,他的暴乱行为特别多,队友们都加以指责,但我却一点也不怪他。内藤一等兵其实是一个过分老实的人。所以当他正陶醉在即将回国的美梦中时,突然又听到必须继续留下来作战的命令,精神受不了如此打击,因而性情大变。身为军人,一切行动都要服从命令,被派往任何地点都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内藤一等兵的心情确实有值得让人同情之处。虽然我以他作为例子,但并非只有他一人如此而已,其他军人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形发生。这些人都说:“我要随心所欲地行动,谁也br />lawe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