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第9部分阅读(1/1)

多五一六分子。其实哪来的这么多五一六分子平川市远离北京,有几个人了解五一六集团是怎么回事

这其中打派和支派的人都有。这些所谓的五一六分子,往往都是在学习班里被逼无奈而招供的,而且一个被打成了五一六分子,又被迫供出一批五一六分子,甚至有的人今天是审查五一六分子的,第二天就稀里糊涂地也成了五一六分子。一时间,人人自危,个个难保,群众中流传着五一六,家家有,不是亲,就是友的顺口溜,给整个社会造成新的混乱,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总理提出批判林彪的极左路线,对受到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的人和事进行平反,但不久又受到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在此形势下,平川市的所谓五一六分子陆续出了学习班,但善后事宜并未能完全处理好,一些影响仍然存在。对于那段历史的惨痛记忆,相信每一个平川人多少年都不会忘掉。而武文革,这个靠造反起家的扳道工,在文革初期搞批斗最积极,抓五一六分子又抓得热火朝天,林彪倒了他又猛烈批林彪,于是便扶摇直上,晃晃悠悠地就走上了平川铁路局的领导岗位,接着,还进入平川市革委会做了市级领导。

话说那一年丁露贞的父亲被迫害致死以后,晚上十点钟,母亲把襁褓中的丁露洁交给另一家邻居和7岁的丁露贞,在十一岁的武大维的帮助下,借了一辆排子车,把早已断了气的父亲从单位拉了回来。那天晚上,丁露贞和母亲一夜没睡,解开父亲的衣服,发现他浑身青一块紫一块,几乎没有囫囵地方,而脖颈上因为用细铁丝挂大牌子挂得有一道深深的血沟――颈椎处的肌肉已经被勒断了武大维则一言不发,站在一旁看着丁露贞和她母亲给她父亲擦拭伤口。转天早晨,他又跟着丁露贞母女俩去火葬场把尸体火化了。

武文革天天上蹿下跳忙得要死,已经顾不上儿子武大维,武大维便天天泡在丁露贞家里,帮着干这干那。那时候大中小学校都已停课闹革命,武大维便有相当充分的时间与丁露贞泡在一起。当然,那个时侯他们都非常单纯和幼稚,还不懂得男女之情,武大维只是在一种朴素的同情弱者的情感支配下帮助丁家,丁露贞也把武大维作为家里顶梁柱一般的大哥哥看待。而丁露贞母亲却一直对武大维不冷不热的,因为她听一个铁路局的人说,在批斗会上,丁段长拒不交代罪行,被武文革在后脑上砸了一砖头,丁段长一下子栽倒便再也没站起来。武大维是个雪中送炭帮人帮到儿上的好孩子自不必说,但中间横着一个让她咬牙切齿的武文革,她对武大维想热也热不起来。

苦日子一天天地熬着,转眼间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社会上和学校里都在进行揭批四人帮打三个战役。丁露贞已经长成十七岁的梳着两条大辫子的楚楚动人的大姑娘。而武大维也已经二十一岁了,在平川市政法学院做了三年工农兵学员。其实他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更没当过兵,只是因为武文革的一手安排。不过,他很有见识,他告诉丁露贞,将来咱们国家是专家治国,你一定要好好读书那时候,两个人经常私下密谈,不是丁露贞去武大维家,就是武大维来丁露贞家。当然,这两个孩子都不知道丁段长是被武文革打死的。如果知道,或许他们会采取其他交往方式,并决定他们的交往程度。文革结束以后丁露贞母亲所在的铁路医院一步步走上正轨,天天忙得要死,根本顾不上丁露贞与武大维的交往已经悄然进入搂抱、亲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阶段了。一个十七岁的姑娘,一般不敢迈过这个门槛。而一旦迈过,就一发而不可收。丁露贞之所以没有悬念地投入了武大维的怀抱,是因为从她七岁的时候,武大维就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她的心里。那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爱,因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是一种板上钉钉的爱,是一种非他莫属、非他不嫁、心无旁骛、不二法门的唯一的纯净的爱而丁露贞生性开朗洒脱,一旦进入热恋阶段便掩饰不住脸上的欣喜,于是母亲对她没事偷着乐发出疑问了。

露贞,又得了高分了母亲问。

没错,又是全优。丁露贞竭力掩饰着。

露贞,你高中还没毕业,不允许与任何男生有过深的交往母亲说。

妈,我知道。丁露贞信誓旦旦。

但她一如既往,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而且,她也没得全优。男女之恋是不可能不影响学业的,这个时候丁露贞的学业只达到勉为其难的水平。她天天盼望和等待的就是武大维回家来与她的拥吻。她的身体里储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蓬勃的活力,那是源源不断、蓬蓬勃勃的荷尔蒙分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业怎么会好得了呢转年冬天,新的高考制度颁布了,当废除了十年的招生考试重新来临的时候,已经在铁路上工作了半年的丁露贞就感觉捉襟见肘了,她想参加高考,但显然知识储备不足,基础不扎实。已经大学毕业在检察院工作了半年的武大维便请了假回家辅导丁露贞。于是,他们的一切被丁露贞母亲勘破了。那天丁露贞母亲中途回家取一件衣服,看见丁露贞和武大维在做题的同时却搂着脖子。

露贞,你必须与大维分手即使不参加高考,也不能让他辅导你母亲说。

妈,我必须参加高考这是我的前途现在没有合适的人辅导我,只有大维丁露贞斩钉截铁地告诉母亲。

可是,你们分明在搞对象你这个样子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怀了他的孩子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