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村儿(1/1)

1

故事发生在关东山区的一个偏远乡村。

在中国版图上根本找不到的两条小山溪在这里j汇一起,合成一条较大的河流奔腾东去,小乡村就处在这“三岔河口”的地方,村里自称“疙瘩村儿”。

谁也说不清楚乡村怎么流传下来这么一个土得掉渣儿的名字,不过叫“疙瘩村儿”却也名副其实。

首先,村庄地理偏僻——“疙瘩村儿”的人j乎没人到过省城,即使溜过镇上的人也屈指可数,那地方对于“疙瘩村儿”的人来说太遥远了。

单单就拿乡镇做个比较,翻越沟沟坎坎,走过羊肠土路( ,大概也有百余公里的路途。就是人们到最近的村庄“凤凰镇”赶街下集买些日用百货什么的,也要走上20华里的路才能到集上。

其次,村庄的人家稀少。后来,有人翻阅县志才发现这个地方,原来没有村庄,解放前从关内关外陆续过来一些逃荒要饭的人,在这里休养生息,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才逐渐形成了村庄,而且这个村庄的姓氏也比较杂,因为都是逃荒要饭的到这儿来的,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大概是穷困的原因吧,这个村庄的人丁一直不旺,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h土背朝天,流自己的汗,种自己的地,吃自己的饭,挣自己的钱,称自己的盐,过着与世无争的懒散日子。

什么国家大事,省里大事,县里大事统统波及不到这儿,那些“玩意儿”仿佛是在水中投下一块石头,激起的波l由中间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的变小,到了“疙瘩村儿”的时候,已经荡不起涟漪了。

两条小山溪j汇一起,其形状就像一个“人”字,又仿佛一个劈腿站立的人,跨下藏着这个小小的村落。

小小的村落,仿佛男人k裆里的“那玩意儿”见不得人似的不能袒露在外,就像“疙瘩村儿”的村民一样,活着怎么就他吗的感觉那么龌龊。s1();

当然,有这种感觉的人为数不多,都是些年轻后生。

那些已经娶q生子的老爷们儿,白天到田地里出一身儿臭汗,晚上回到家,白面并卷大葱,辣椒酱一海碗,吃得满嘴儿喷香。

夜晚,10瓦的小红灯泡一关,房门一栓,窗帘一了,被子一蹬,搂着媳f翻云覆雨一番,然后睡得塌实,梦得香甜。

别说,这样自给自足的小日子,一个个活得嘻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