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第十五节 触摸情爱飞翔的翅膀(2)(1/1)

——对于发生了婚外恋之后的抉择,也出现了“打平手”的状况。选择“作出决断,回归家庭”的人,和选择“家庭、情人两不误”的人,大体上一半对一半。

——对于婚外恋产生的解释,一是出于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能就是不断吸引异性或被异性吸引”的占多数。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进行了反省,认为“疏于对感情的经营,爱情消失了”。这两种态度,构成了当前人们对婚外恋发生原因的理解主流。

——对自己的伴侣精神出轨的态度,一方面有60%的人明确表示不能容忍。另一方面却有66%的人表示自己曾“偶尔”有过精神出轨。这在一定程序上显示了人们在情爱上的自私性心理。

——对“婚姻的另一半爱上了别人,自己怎么对待”的回答中,37%的人豪不犹豫地选择“放弃”。“想方设法让其回头”的,占22%。

——受调查的人中,有61%的人至今没有遭遇过第三者。有39%的人遭遇过,说明中国婚姻的不稳定因素在增长。这种状况导致婚姻戒心增长,有48%的人“会看好爱人的手机、邮箱、网上聊天记录”,以“了解对方的心”或“只图心里踏实”。与此相反,愿意“给彼此自由空间”的,和“应该信任对方”的,也占大体相当的比例。少数人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认为“看对方”那“只会徒增烦恼”。

第三项,当前中国人对性爱的评价。

——受调查的人对个人性生活的评价,“一般”者最多,“比较满意”者次之,“不太满意”者再次。后两者的数量差不多。“性满意度”的平均得分是59·68%,四舍五入勉强及格。

——对于“性伴侣的数量多少为宜”的问题上,得到的回答出现了奇特的两极分化。只要一个和要四个以上的人数差不多。已经拥有两个以上、四个以下**的人占37%(这些人的长远“备选”目标,很可能在四个以上)。

——多数人认为性与爱不可分,发生性关系就得是相爱的两个人。其中有24%的人,严格把性活动限定在夫妻之间。另有22%的人认为“无所谓,性就是性”。这两者,一个属于传统保守型,一个属于开放自由型,数量大体势均力敌。有24·76%的人承认曾“购买”过性服务,与持“无所谓,性就是性”态度的人基本相符。

——在“性态度”投票中,半数以上的人指向“性是男女关系的一部分,像吃饭一样。”

——对“性幸福是成年人健康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性生活频率足够多、性爱持续时间足够长、能达到性高潮,是‘xing福’的主要标志”的调查结果是:每周一次以上性生活的人占60%。其中1—2次的居多,占该档次人数的65%。5次以上的人相对稀少,约占受调查人的6·67%。其余人则为3—4次。性爱持续时间在10—20分钟的居多,5—10分钟的次之。多数人都能经常享受到性高潮。

——伴随人民生活的改善,“性趣”逐渐丰富多彩。伴随性观念的开放,“助性工具”花样翻新。但是,80%的人表示从不使用。半数以上的人从不把性生活带到寝室以外的地方去。对于自拍性爱影像这件事,46%的人表示“没拍过,看别人拍的就可以了,自己不会尝试”。有21%的人觉得这种事不好评价。

第四项,爱情的好坏有没有尺码来度量。

大千世界里的情爱,确实如“黄的卡”说的那样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找到可以度量所有情爱的尺码。有人为了爱,可以奋不顾身牺牲一切直至生命。这种现象自古到今都有,当数《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哭长城》最为壮烈。有人为了守候一份爱,从少年盼到白发苍苍,直到去“那边的世界”仍然不悔。神话中有《牛郎织女》,现实中有不至一个红军战士的少年妻,坚守将近七十载还在继续。

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人的情爱始于海誓山盟、如胶似漆,爱过之后,便为琐碎细节计较起来。对方的优点逐渐淡漠了,对方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甚至被过度放大了。如果说已经情感全无也还不是,真要分手还觉得难以割舍。这种人内心的天平经常处于不平状态,或者摇摆状态。于是,对自身婚姻的评价便用“平淡”、“勉强”、“一般化”等字眼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成了某些夫妻的形象写照。

我们老头湾论坛,在“人间情爱研讨”中得出了如下一致意见:以奉献还是索取,以有没有非爱目的作为衡量情爱真与假、好与差的基本准绳,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在决定情爱目标的时候还是要有所选择、有所掂量、有所取舍的。人与人比较没有品性相同的,此人和彼人在爱的深度和企望目标也不会一样,选择、掂量、取舍的标准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时代在前进,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对情爱的选择、掂量、取舍的标准也在调整。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把自己奉献出去这种大事,总会有个值得不值得的问题需要考量。如果梁山伯是个花花公子,祝英台会去撞他的墓碑吗?如果织女是水性杨花,牛郎会年复一年的守候吗?如果音信皆无的不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红军战士,而是土匪劣绅、地痞流氓,年轻妻子的六七十年守候值得吗?咱们坛员都知道,“反右”前好几年就处于无性婚姻状态的女教导主任,为她手下的青年男教员守候了三十年。那是因为她认为那个人值得信赖、值得企盼,事实也证明她的信念是对的,她的守候也就值得。大几岁的“川娘”随弟弟级的同学“上房后”,是因为她觉得这个人可以托付终身、可以驾驭,她的判断也是对的。上述两位的选择标准不是名誉和地位,不是金钱和财产,而是人品、而是情感。

爱情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也是一种说起来可以很玄、拥有了之后又可能觉得很平凡的东西。对爱情的度量,有没有个可以物化的尺度呢?我们以为这不能完全脱离物质方面的参考值。在“阶级斗争为纲”年代,选择恋爱对象往往对道德的考量比重很大。道德也是有物化事件可以比较的。比如,两个人相爱,就要与对方同行、同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果“川娘”不随爱人来大东北,独自留在大西南的亲人身边,那也是一种选择,也不是没有道理。一起来到高寒偏远林区,则是另一种选择,实际这就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年代”,有的夫妻因双方在财富的zhan有和支配的多寡而分道扬镳,甚至强行将对方送进精神病院。那种爱情就成了金钱的附庸,他们自己也就不是金钱的主人了。

卷七第十五节 触摸情爱飞翔的翅膀(2)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