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8(1/1)

事,紧抱着如圣旨般奉行。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几乎从未质疑过自己深信不移的信念,它到底是不是真有道理?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任何事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根据自己的信念,有意或无意地导向快乐或避开痛苦。如果你希望能够彻底改变自己旧有的习惯,那么就得从掌握行为的信念先着手才行。

信念可以是创造力,也可能是破坏力,端看你是从那种角度去认知。人类对于生活中的遭遇会很主观地赋予某种意义,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前者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继续往前迈进,而后者很可能就此便毁掉这个人的一生。人生事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其中甚至于有极为痛苦的遭遇,要想活下去非有积极的信念不可,这是心理医生维克多·弗兰克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族屠杀事件中现了这个道理。他注意到凡是能从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活过来的少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不但能忍受百般的折磨;并且能以积极的信念去面对这些痛苦,他们相信有一天会成为活生生的见证,告诉世人不要再生这样的惨剧。

信念不只适用于情绪及行为上,也可以用在身体上,使之能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改变。有一次我和著名的耶鲁大学教授赞尔尼·西格尔博士晤面,他以几个针对多重人格异常的病例为例,告诉了我信念的异能。说来令人不可思议,当那些患者认为是什么样的人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使他身体的生化机能作出极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在研究者的眼前很快地变化成另一种新的个体,例如眼珠子的颜色变了、身上的某些记号消失了或出现某种特征,甚至于因此而有了新角色所应有的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病症。

信念有时侯尚可摆脱掉药物对身体所造成的影响;就在于人们还十分相信药物的疗效时,一门有关于研究人类身心互动关系的“心理神经免疫学”就证实了数个世纪以来的疑惑:信念对于冶病的功效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于比治疗本身还来得重要。哈佛大学的亨利·毕其尔博士所作的广泛研究,就说明了我们别以为是药物使病体康复,其实真正得归功于病人的信念。

他这项打破传统观念的实验,是以一百个医学院学生为对象,共分为二组,每一组各五十个人。第一组人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人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虽然是这么说,可是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调了包而并未让学生们知道。结果两组学生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由此可见他们的信念压制住了身体服用药物的化学反应。毕其尔博士因此推论;药物的功效不仅得看药性,同时还得看病人是否相信药物的药效。

“吃药打针不是绝对需要,但康复的信念不能没有。”──诺曼·卡真斯

大约七年前我有幸和卡真斯先生相会,不幸一个月后他便撒手与世长辞,在那次晤面中他告诉了我一则信念强烈影响我们生理反应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在洛杉矶市的蒙特利公园橄榄球队身上,当时有几位球员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经推断可能是贩卖机里的汽水出了毛病,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光顾了那台贩卖机之后才现有异样。随之喇叭便开始广播,警告人们注意别去买贩卖机里的饮料,因为有人病了,同时还描述病的症状。顿时整个观众席便生恐慌,有人开始反胃、有人昏厥、甚至于有的只是经过贩卖机而什么都没买的人都觉得不对劲了。那天救护车飞驰于球场和医院之间忙着载运病人,后来经过证实贩卖机没有问题,奇怪的是先前的病人竟然都不药而霍然痊愈。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信念可以使人在前一刻得病,而后一刻又不药而愈,更有文件显示信念还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这一切都不打紧,尤其重要的是信念不仅能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相反地也会削弱我们行动的念头。就在你看这本书的此刻,你的信念或许正在形成,决定要如何按照书中所说的去懂、如何去学好书中所教的。有时候我们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某一方面无力,却又在另一方面得力,比如说这个信念能使我们敢于唱歌、跳舞,但却又不敢开车、演讲,像这种只限于单方面的信念我们可称之为专门性信念,相对于适用在各方面的倍念便可称之为普及性信念。

普及性的信念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例如自我的肯定、对别人的看法、工作观、人生观、时间和金钱的使用等等,你可以想见这样的信念其强度及范围着实会影响我们整个的人生。幸好,像这样的信念若能改变其中使你设限的部分,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使你的人生整个改观。请记住,信念一旦被接受,就有如对我们的神经系统下了一道紧箍咒,它可能扩展也可能毁掉你的现在和未来。

如果你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第一步就是你得知道信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信念是什么

信念到底是什么?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脱口便脱口说出一长串的话;其中到底有投有什么意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