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天下皆知华联之巨(1/1)

相对于海洲井然有序,开封春节过得却并没有那么平静。

或者说,没有表面那么平静

不论唐奕最后要领什么样责罚,汝南王府这棵大树算是彻底轰塌了。

按说,那些与汝南王府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牵连官员们此时最该安静,也最该庆幸。

可是,所以人都有一种山雨欲来焦虑,官家好像要有大动作。

事情起因,还是出自三司。

秋收之后,各地开始征收税银,年底商税也在汇总,逐步报往京师。

正当所有人都有条不紊地按照往年税政收入府库,年前好运往开封时候,朝廷却下了一纸诏令:

“各州各路田捐、商税皆可用华联购物券抵交;农户、商家以物代税者,亦可由华联铺、观澜运网以平价易货,换券纳税。”

这纸谕令表面上看没什么,即使是朝臣们也觉得,这是一个利国利民方便之举。

现在,华联购物券普及之广,可谓空前,彻底释放了民间购买力,解决了大宋钱荒问题。以券带税,该多少就是多少,还少了恶吏盘剥,可行,亦便民。

到了年前,各州税款入京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

以往州税入京,从秋后开始,66续续,起码要折腾到来年开春。

那时大宋缺钱,所以十之六七税款不是钱,而是物。朝廷也允许各州以粮食、绢帛入税。

可想而知,那么庞大全国税收得需要多么繁冗运力才能抵京,得多少路耗损失。

可是,今年

三天!!

全宋三百五十五州府税银入库,只用了三天。

那路耗是多少呢?

各州税券收上来,直接到华联铺换取大额凭证,然后一张纸揣在怀里,一人一马就进京了。都不用担心路上遇盗匪,因为是朝属专票,就算劫去了,没有三司亲提,你也换不出来钱来

这虽然是好事儿,可是放在某些人身上,却是当头棒喝。

官家和唐疯子这一手玩得高明啊,润物细无声。

这里面关键,不是大宋钱荒迎刃而解,也不是税款收缴更为便利,关键是华联这个庞然大物。

这时候有人才注意到,华联到底有多庞大,而这个庞大商铺起到真正作用又是什么?

网联大宋,钱通天下。大宋钱活了,再加上观澜运网,大宋货也活了。钱和货都活了,大宋商也就活了。

而盘活这一切,掌握这一切人,是赵祯这位皇帝。

明眼人开始担心,一位手握重器皇帝会不会开始心思活络,会不会开始动什么“歪”脑筋?

“京中人心惶惶,民间风已经起来了,都说官家要重兴庆历之志,要变法。”

曹佾回了一趟开封,自然什么都清楚。

对此,唐奕也有点蛋疼,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就引起警觉。说白了,还是纸币出来太早,打乱了原本节奏。

“怪”唐奕难得认错。“当初富户屯银,老子就是冲动了,想阴他们一道。”

“其实,屯他去呗?咱们是银圆,掺了铁,与咱们又没有多大损失。”

曹佾讪笑,“真是难得,唐疯子也会认错。”

唐奕轻叹一声,“其实出来还是对,真不适合玩心眼儿。”

见他长吁短叹,曹佾立时阻拦,“得得得,这事儿不提,说算那个船队吧,明天就起航了?”

“嗯。”

见唐奕点头,曹佾慢悠悠地从怀里掏出两卷锦轴。

“你要东西。上午刚接到海州,还是你交给他们比较合适。”

唐奕一看就知道是圣旨,接过打开,却是微微皱眉。

“陛下也够抠门,怎么就是个郎中。”

再看第二轴,瞪立不愤,“特么宋为庸都是侍郎,就给白山一个郎中,合适吗?”

曹佾无语地横了他一眼,“不错啦!已经是破格了,承恩入仕,一上来就是正六品,你还想怎样!?”

“可是,白长是主使,宋老四就是个打酱油好不?”

这是两纸御封旨意,给祁雪峰是寻海需仪、天朝有威,代行天子事,当出师有名,封六品朝奉郎权礼部郎中。而宋楷那张就好得多了,这货怎么说也是进士出身,直接就是从四品太中大夫权礼部侍中。

曹佾知道他为祁雪峰不平,可是有什么办法,大宋朝就这么尿性,进士天生就高人一等。

于是规劝道:“等他们回来,让白山去补一科大比就是了。”

唐奕闻之神情一暗,是他亏欠了祁雪峰,以他才华,高中不难。可是现在,出去走这一遭,却是不知道要一年,还是两年才能回转。

这时,曹佾又道:“你先别担心祁白山了,顾顾你自己吧。”用眼皮一指那两卷锦轴。“还有呢。”

“还有?不就这两卷了吗?”

唐奕低头细找,原来在宋楷那卷里面,还颊着一张纸条儿,上面就一句话:

“与朕认罪了事!!!”

好吧,唐奕一缩脖子,怎么又是这个事儿。

曹佾见他没有一点上心样子,出声劝道:“现在京中形势又变了,你还是别太过执拗了”

现在,华联铺浮出了水面,天下皆知,守旧朝臣在担心官家变法同时,更加担心却是唐疯子。

别忘了,华联名义上可是他产业。

情势也立马微妙起来,汝南王府事情和私习天文本来是绑在一块儿,大伙儿只愿大事化小,赶紧过去。

可是现在,很多人心里画魂儿,唐疯子这么危险,要不要借此一举打掉这个隐患。

若非如此,赵祯也不用急着在圣旨里颊纸条儿了。他怕唐奕再犟下去,等朝中积蓄了一定力量,事态会一不可收拾。

唐奕也知道事情关键,低头沉思片刻:

“等送完白山和为庸,回来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