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一首奇怪的好词(1/1)

李杰讹走了,只过了十天,他妻儿就到了开封。 .更新最快

他知道唐奕急,所以老婆孩子是日夜兼程进京。他自己更是连和家人小聚一下都没舍得,由杨怀玉亲自陪着直奔西北。

在那里,老李要组建起大宋第一支“敌后游击队”

黑子一去就一个月。

后来,若不是云州有消息传回来,说是确认辽使还没有返程,唐奕还以为让人熘回了大定。

现在,唐奕能做,就只有等。

这一个月一直心神不宁,致使连学业也怠慢了,九月末旬考,只得了一个乙等下。

后来范仲淹急了,明令曹佾、潘丰、张晋文他们不得入观澜半步,再来打扰唐奕读书,直接就给打出去。

而唐奕也被老头儿强行关在小院里看书,再不管举业之外事情

萧巧哥这段往凝香阁跑更勤了,以至于不明就理人以为,大名鼎鼎冷香奴已经芳心暗许,看上了一个俊俏不像话观澜儒生。

这一天。

萧巧哥从外面回来,双手抱着一个长长檀木匣子,楚楚可怜地走到唐奕走前。

“唐哥哥,有事求你”

唐奕抬眼看了她一眼,“说吧。”

“,欠了一个好大人情,你能帮还吗?”

“”

唐奕乐了,放下手里书卷,“这倒新鲜,说来听听,欠了谁人情?有多大?”

萧巧哥把木匣推到唐奕案前,“你看。”

唐奕不经意地打开木匣,脸上笑容瞬间凝固,转而渐渐敛去。

匣中放,正是中秋月夜,冷香奴拿出来那把古琴。

呆愣良久,不自觉地喃喃出声,“终还是到了你手里”

“啊?”萧巧哥疑惑出声。“唐哥哥这是说什么呢?”

唐奕回过神来,“没什么。”把匣中长琴小心拿出来,轻轻抚摸。

“她送给你了?”

“嗯!”萧巧哥用力点头,难掩喜悦之色,转而又是一暗。

“本来是不能要,可是”说到这儿,脸色更是红了,低下了头。

“可是太喜欢了。”

她模样可爱得紧,唐奕到嘴边话生生咽了回去,只是略微地嘲弄道:“这女人倒是大方。”

萧巧哥看出唐奕面有不快,像个做错了事孩子,“唐哥哥,是不是不该拿香奴姐姐东西?”

“看看你好像不太喜欢与她来往。”

唐奕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言不对心道:“傻丫头,什么能不能要?给你就收着呗。”

至于愿不愿意萧巧哥与冷香奴来往,唐奕倒是刻意地避过了。

往椅背上一靠,“说说吧,这个人情得怎么个还法?”

萧巧哥眼前一亮,“香奴姐姐只想求唐哥哥一词!”

只要一词?那这词也太贵了一点吧?

“好!”

唐奕抓起笔来,萧巧哥立刻为他把纸铺上,然后在旁边一站,大气都不敢喘,静待唐哥哥佳作天成。

唐奕沉吟了良久,终于落笔: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妾喜。

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者,二三子

待唐奕写完,萧巧歌眉头已经拧到了一块儿。

这是一《贺新郎》,时下刚刚开始兴起一种词牌。

观全词,第二段意境萧巧哥看得懂,因为与唐哥哥之前那《桃花庵歌》心意相合。

“一尊搔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这正是唐奕现在写照,既然沙场国事无法左右,那不如学陶渊明一般,赏菊饮酒,好读书。

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者,二三子。”

则与“世人笑太疯癫,笑世人看不穿”心意相合,都是用嘲弄语气表达世人不理解,还有自身孤独。

只是,这第一段,萧巧哥反而看不懂了。

“甚矣吾衰矣?”

开篇第一句就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凄婉基调。

“白空垂三千丈?能令妾喜。”

这分明是一个垂暮老妇,感叹世间孤独,苦无知己句子。

没错,正是老妇,因为“能令妾喜”这个自问句,用是“妾”而非“公君”这样男性自称。

唐哥哥这是什么意思?

这分明就是在嘲讽冷香奴,终到垂暮老矣之年,却独守孤舍,回望经年,尽是凄凉!!

怎么

唐哥哥怎么会写出这般暮气,戾气又这么重句子?

见萧巧哥眉头不展,唐奕问道:“怎么?写不好?”

萧巧歌摇头,“词是极好,但是这词送给香奴姐姐,合适吗?”

“没什么合适不合适,她只不过想借词登魁,只要词好,又有什么差别呢?”

“再说了。”唐奕开始没了正经。“要是再说个‘蓦然回,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就真甘心给她?”

“”

萧巧哥气结,瞪了唐奕一眼,“不理你了!”

一把扯过新词,愤愤地上楼去了。倒是忘了问问唐奕,为什么写这样一词

没一会儿,宋楷等人闲没事儿,过来串门子。

见唐奕案上放着把琴,忍不住上手拨弄。

“这琴挺好看啊!”

“别动!”唐奕连忙把琴收起来。“弄坏了,巧哥与你拼命!”

宋楷撇嘴,又好好看了看那琴,“看样子还挺金贵?”

唐奕冷哼,“金贵!?这不是金贵就能形容了。”

“哦?”众人来了精神,凑了过来。“名琴?什么琴?”

这个时代文人就这样儿,见着点名琴、古谱之类东西,就算是一点不懂,也得凑上去闻闻,沾沾仙气儿。

唐奕沉吟半晌,“一把谁得到它,就足以名垂千古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