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宋之疾(1/1)

心里惦记着六婶去张家提亲是否能成,马氏夫妇整个早上都是心不在焉。唐奕见他们也无心照顾买卖,干脆提早收档,只卖了五锅就收了。

三人所性坐在店里大眼瞪小眼,等着六婶回来。

辰时都过了,也不见六婶回转,另一个意料之外人却进了唐记。

“老人家....怎么是您?”唐奕一见来那人,就迎了出去,正是昨日那位儒风老者。

老人一笑,“怎么不能是?”

唐奕挠了挠后脑勺,“能,当然能。只不过昨天一番狂言,气着了老人家,小子以为老人家再不会登这小店门了呢。”

“好求存异,对事不对人,是为君子也。况且,大郎昨日之语也非狂言,比这个老头子看得还要通透喱!”

‘老人家过奖了....’唐奕不好意思地潸然一笑,急忙绕出柜台,引着老人在店内落坐。老人不记前嫌,心胸广阔,让唐奕更加敬佩。

“老人家您请稍坐,小子这就亲自下厨烧几道小菜,算是给您赔罪了。”

老者伸手拦住唐奕,“不用麻烦,老夫不是来吃饭。”

“那您这是.....”

“来找你聊天啊。”老人玩味笑道:“既然大郎昨日把改革之道说不可为之,那老夫倒想问问大郎,大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唐奕心说,原来是不服气,又来吵架。

其实唐奕还真想歪了........

昨天唐奕一番惊世之言,喷得老人家一天都没反过味来,唐奕凿凿之言一直在耳边轰鸣。

错了吗?

急了吗?

那到底应该如何救大宋于水火呢?

整整一天,老人家翻来复去就念叨着这几句,搅得全家上下一天都忧心重重,以为老头入了魔障呢。

直到入夜,老头儿才一拍大腿猛然惊醒:

光想着那番言语,却把说这些话人给忘了。言虽惊世,但犹不如人!别忘了那唐大郎只有十四岁!十四岁就能洞悉天下,那将来还了得?

所以今天老人家处理完一些琐事,就直奔唐记,要再会一会这唐大郎!

“大宋问题到底出在哪?”

老人家此问更多是考效之意,并非义气之争。

.......

见老人家炯炯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自己,唐奕不急着回答老者,而是叫马伯切了一盘卤肉,上了些泡菜、凉拌,又拿出好酒给老者斟满。

“昨日搅了老人家食兴,今日小子再陪老人家喝几杯。”

老者不依,“你先答,再喝不迟。”

唐奕无奈道:“老人家心系家国,当真是让小子钦佩。但国朝所面临问题,恐怕您老比小子清楚得多,又何必问呢?”

老者道:“想听你说说。”

好吧。

“一是土地兼并。“唐奕不再作做,认真答道:“这是自秦赢政一统六国,建立起大一统华夏政权以来,历朝历代都面临问题。”

“历代创朝之初,把土地均分于民,使人人有田种。所以一般来说,只要开国君王不太混蛋,新朝之初都会迎来一个太平盛世。但是,农耕型社会最显著问题就是,农民对天灾人祸抵抗力太低,稍遇年景不好土地欠收,就会导致农民破产。而唯一能够为继生存,就是质押乃至出卖土地。

随着时间推移,破产农民越来越多,土地就会逐渐从多数农民手中,聚拢到少数富户名下,形成了地主阶级。而失去土地农民只能依附于地主阶级,被迫接受主地阶级剥削,生活更加困苦。”

“大宋对土地兼并抑制是历朝历代最为宽松,所以大宋土地兼并问题也是最严重。土地大量流入特权阶级手中,致使农税逐年萎缩。”

老者看了一眼唐奕,笑道:“可是朝庭税收为何不见减少,反而逐年有升呢?”

唐奕答道:“那是因为商税收入渐丰,抵消了农税缺口。而且失去土地农民一部分依附地主阶级,一部分则转嫁到工商业之中,尽一步缓解了阶级矛盾。”

“而大宋不抑商,使得工商业空前达,大大缓解了土地兼并带来隐患。”

老者暗暗点头,“那另一个问题呢?”

“二是历史遗留问题而面临困境造成。”

“哦.....”老者一声轻疑。“你倒是说说是什么问题?有哪些困境?”

唐奕摇头一笑,“国朝是采用科举和封荫两举并行选官。因为唐末武乱天下缘故,太祖立朝之初唯恐再走回前人老路,所以用文官制衡武将。恐皇权失控,又用士大夫制衡皇权,而官员又是职、权、俸三分而定。这种无处不在制衡之道,致使官冗难除,职权不明,朝庭做事人少,看戏人多,政令难行也成必然,朝令夕改更是常态。”

大宋从立朝一直到神宗年间,官场职权俸分离,可以说乱到了极点!官员任着兵部职、管却是户部事儿。而领是中书省薪水....这种看似荒唐事情,在北宋初期却是常态。不单军事上“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官场一样是“权不通职。事不通权!”

“另一个大问题是国都开封地理位置造成。”唐应顿了一下又继续侃侃而谈

“开封地处平原之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若北方来犯,一过国境线就是一片坦途,驱兵不足千里,就能兵临东京城下。所以,朝廷不得不续养重兵戍卫京师,几十万禁军粮饷平白耗费在了这一地理劣势之上。”

“而儿皇帝石敬棠把燕云之地卖给了契丹(石敬棠认爹时候辽国还叫契丹),大宋北地千里国境亦是无险可守,还是只能用人去填,进一步加重了兵事耗费。”

唐奕两世为人,在千年后华夏争论最多就是宋朝,这个华夏文明最巅峰时代,它即是幸运,也是最不幸。

幸运是,它拥有一个自汉唐以来最温和、最仁慈统治者,老赵家一家子都是老好人。宽松社会环境,使当时文化、经济都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

不幸是,这只温顺绵羊身边,却围着一群恶狼。

宋朝国际环境恶劣到了极点,没有任夯个朝代像嘶样,面对如此复杂边境问题。也没有任夯个朝代,会把自己国都暴露在狼群之中。

别看宋都开封貌似深处内地,离边患甚远,其实特么是华夏几千年文明当中最二逼都。

辽骑若想侵宋,只要越过白沟河国境线,就可绕过所有城池和防线长驱直入,从一马平川平原地带直达开封城下。怎么办?只能用重兵去填!仁宗朝北宋常备军有一百二十几万!!多数都扔到了京师戍卫和宋辽边境上面。如此庞大军备,就算再富有国家也得被其拖垮!

明朝号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定都北京,紧靠北方国境线,看似凶险,但是别忘了,北京有山海关,有万里长城,还有燕山山脉!要不是李自成那傻缺逼得吴三桂叛了满清,就皇太极那点兵力,再给他二十年也进不了关。

可是开封呢?要险无险,要关无关。

有人可能觉得,唐奕说夸张了,那不还有黄河天险呢吗?

呵呵......您想多了......

北宋时期,冬季气温比现在低很多,冬天黄河是结冰。

当年,辽军兵临澶渊,为什么宋真宗御驾亲征,又在斩辽国大将,节节胜利情况下,还和辽军签下了让后人诟病千古城下之盟?

就是因为事逢冬天,黄河不定哪天就冻上了。宋真宗拖不起了,就连大宋第一斗士寇准也不敢再拖下去了。

万一要是在入冬之前没能解决辽患,黄河一结冰,辽国大军就可以绕过澶渊直达开封城下。如果真生了,那南宋恐怕要提前一百年落笔史册了。

南有交趾诸夷,边患不断;北有契丹狼族,虎视丹丹。就连李元昊都能凭着一帮党项土匪,鼓捣出一个西夏国来,时不时在西北搞出点事儿,再加上一个全&祼都开封。

在这样国际环境下,大宋不得不在边境、国都续养重兵。

在后世,许多学者、文青诟病宋朝积弱,养了那么多兵还窝囊成那个样子,谁都能欺负欺负。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客观。

南北两宋对外战争胜率高达百分之七十,是历朝历代最高。但是,没办法,就这样儿,大宋还是被北方游牧民族给灭了。

为什么呢?因为全-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