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茶马人家 3(1/1)

冰兰虚心受教着, 第三天陈家来了人开始将收来的毛茶往外运。沈家招呼着一大家子也帮着背。这段出村的路只能靠背,没有其他办法。除非某天有人行善修路。

这天冰兰跟着沈秋玉回到了陈家那座院子。大太太道了辛苦,冰兰却是意犹未尽。她很想留在沈家学做茶,哪怕是初加工的毛料。

“等秋天去了就多留几天, 你跟太婆婆学,我在家的时候也是跟你太婆婆学的。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跟你外婆去茶园,不然就是做衣服”沈秋玉道。

“外婆家挺不容易的, 忙了一大年, 也就弄一些吃喝。”

“没办法, 家家都那样, 东西贵,不然村里人也不会那么困难!等进来的东西便宜了,估计茶叶也便宜了,进出途径一样, 总之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今年的茶可能真的不好收了,陈柏文很快带着人去了其他地方收茶。沈秋玉说去了一个叫麻黑的地方,那边的茶便宜。

“今年茶少, 来要茶的人却多起来,还有外国人跟着掺和”

“外国人是哪国?”

“越南、缅甸是, 还有什么马来的, 就是蓝眼睛黄头发是都有。你爹说他们在修铁路, 那车能拉很多东西, 不用人和马。”

冰兰将消息消化着, 就是说法国人要修的滇越铁路还没修上。现在也就是一九零几年, 革命还没成功啊。

冰兰将自己的杯子放入小搓舅舅做的最好的正春茶,用沸水冲后,看着一片片叶子伸展,茶汤渐渐黄绿。冰兰眉眼弯弯,沈秋玉不明白为什么闺女喜欢茶?好像很享受的样子。可惜是个女孩,要是男孩就不用整天跟她闷在屋里了。

陈柏文这次回来好像很高兴,吃饭的时候冰兰听说她爹在麻黑收了不少茶,春茶马上就要过去,然后就是夏茶。夏茶采摘的时候已经迎来雨水,雨水大,茶叶长得快,口感就会差一些。

价钱便宜,符合穷苦百姓。有些人嫌利薄不做,那么多做茶的,总有人在做。据冰兰了解,陈家不做夏茶。

这次陈家应该赚到了吧!

“没有,听阿爹说这次他们走的深了,路上让蛇伤了两人。挺凶险的,跟去的人加了钱才继续走的,不然这趟就白跑了。不过也不能说没赚到,阿爹找到了新的茶园,算是最大的收获吧!”过来找她的书兰道。

麻黑那边都是深山老林的,道路还不好走,遇到蛇虫很正常。据说这次陈柏文还自己带了制茶师傅去的,这样算起来成本就高了。

“阿爹找到古茶树?”

“倒是有棵七百年的茶树王,早被人定去了。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今年的茶不好收谁也不会去那边深山老林的。再说茶的品质又不是特好!除了那棵古树,很少有人进去。”

冰兰感叹她爹时运不济。书兰知道的比她多很多,原因很简单,陈柏文回来的大部分时间会在大太太那里,大少爷是大太太的儿子,当然会在大太太那里说一些外面的事。

通过书兰,冰兰才知道现在是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历1905年。皇帝还有,革命志士已在。他们这里与外面人打交道多,手外面影响大一些。她不喜欢二战期间的这里,即使没大的战役却不是很太平。各种势力纷杂,想过过安生日子都不可能。

但她喜欢这里的茶,这里的环境,还有那神秘艰辛的茶马古道。好在还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冰兰将心再次安静下来。

“大哥会做茶吗?”

“大哥会品茶,会看茶。制茶都是制茶师傅再做,不过阿爹说会让二哥和炫瑞学。”

书兰嘴里说的二哥是三太太阮玉香的儿子,炫瑞是大太太的二儿子。四太太生的炫均还小,估计就是想学也要等几年。

“二哥,炫瑞不上学了?”

“又不是当官,阿爹说他们学到十五岁就都回来帮着家里做事。外人不可信,阿爹经常说他们都在算计他。”

书兰没事的时候喜欢过来与冰兰聊天,也许是一个人太闷,冰兰与她年龄相仿,又不太喜欢多话,只静静听着。这让书兰很喜欢,不像四太太生的蔓兰那么刁蛮任性。

蔓兰偶尔也来找冰兰,只是嫌弃冰兰太闷,又不让她翻东西,坐不久便跑走。“你还不如三娘好玩!”小丫头往往扔下这句话。

三太太就是那个越南人,是几个太太里最勤劳的。据说在越南干活的都是女人,男人在家看孩子。云南很多民族也这样,不知道是不是比邻传染。如果没有那位勤劳的三太太,精选茶叶的工作绝不会完成的那么顺利。

天气好的时候大太太会在二进院里摆上一张张桌子,院里的人几乎都到了这里来选茶。有大太太坐镇,就是调皮的蔓兰都要乖乖干活。此时冰兰会听到各种口音的语言,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学说官话。

做买卖与各种人打交道,陈柏文在家说家乡的闽南话,大家都跟着学闽南话。但是客商各地都有,又让大家学一学昆明话,也就是类似北方的普通话,又带着一些方言。

阮玉香是越南人,但她会一点昆明话,时间久了说不好闽南话,却是能听明白。冰兰选着茶叶忍不住笑。“二姐姐你又偷着笑什么?”蔓兰每次发现就会揭发出来。

这时候大伙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冰兰身上。大太太往往盯着她,冰兰妥不过只得道:“我觉得大家说话有趣,什么口音都有”

众人一感觉可不就是,然后都闷声笑起来。

“以后都说昆明话,但是老家的语言不能忘”大太太发话道。

“是”一片应声。

雨季没到前最少忙碌,所有人都争抢着采茶收茶做茶。陈柏文回来都带着疲色,直到将春茶打包运走才会松紧口气,但茶叶没到目的地还是不放心。以前都是他跟着,儿子大了换了儿子跟着。

马帮走的那天冰兰第一次跟着大人出来送行。一百来匹骡马整装代发,真的就像电视里看道的一样。用油布遮盖的茶分别搭在骡背两侧,赶马人负责着各自看护的三两头牲畜。

为首的马锅头与陈家人挥手告别后,一声吆喝,骡马井然有序前行,铜铃声响彻一片。陈柏文最后叮嘱完儿子,陈炫宇才拱手告别家人骑马追上前行的队伍。

冰兰还是第一次上街,街道上这样的商队随处可见,各中穿衣打扮的人都有。货物一样,只是走的方向不一致。进京、进藏、去东南亚和香港的商队全部从此处出发。

“陈老板,今年看来生意不错”

“承你吉言,你的买卖也不错”

“您的铺子里还有茶吗?我这儿客人要的多,不凑手啊”

“今年收上来的不多,没什么富余。下次有了一定给您留着”

……街上热闹非常,街道两旁上铺林立。送走马帮,陈柏文就像完成了某项任务,心松弛下来,“你们在街上逛逛,记得早点回去”

“谢谢爹”

冰兰是真的感谢她这个爹,真是知心啊!唯独遗憾的是要跟着娘,不能离开!大夫人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带着三位姨太太和三个女孩在街上逛着一圈。

冰兰被沈秋玉紧紧握着手,就怕她离开自己的视线,冰兰跟着沈秋玉的步子,眼睛却四处望着。同庆号,同昌号,同兴号,乾利贞号,福元昌号……这不都是茶号吗?满街的铺子卖茶的占去大部分,剩下的就是杂货,米粮,糕点,布庄等等。

蔓兰不时想挣脱她娘的手去看那些漂亮的饰品,衣服,糕点。每次想过去就会被四太太拉回来。

“喜欢就给孩子买吧”大太太终于发话,蔓兰朝着一个摊位跑去。沈秋玉问冰兰要什么,要什么?冰兰真的不知道,就是看什么都觉得有意思,也许就是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

“娘,我去那边”冰兰终于找到想买的东西了。

那边,沈秋玉不知道女儿要什么,“大太太,我带孩子去前面”

“我们不会走远,买好了回来”

“是”

沈秋玉在大太太面前总是恭敬的,冰兰将沈秋玉带到一间铺子。

“刀?你要买刀?”眼前就是一间刀具铺子,各种各样的刀具,沈秋玉不敢相信女儿有如此嗜好。

“给表哥他们,他们经常进林子,遇到野兽可以防身啊”冰兰马上道。

“小姑娘好眼力,我们的刀是□□,已经做了多少辈了。当年沐王府都是用我们做的刀呢!”老板笑着道。

“你的刀快不?”

老板拔出一把匕首在一块毛皮上轻轻一划,毛皮分割成两部分。随后朝着一块已经千疮百孔的铁皮扎去,铁皮被穿透。“这位夫人可以试试,小姑娘太小,我怕伤了你”

沈秋玉忙摇头,“多少钱一把”

“银洋三块”

“好贵!”沈秋玉觉得不值,一把菜刀才多钱?

“一分钱一分货,买了才知道。”老板道

“我要看那个”冰兰指了一下比匕首稍微长一点的短刀,老板拿过来要给沈秋玉。冰兰拿到手抽刀,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朝着那张铁皮划去。

动作太快,在沈秋玉惊诧间,铁皮已经被刀具划开一块。冰兰点点头,“要这个,三把”

“这个贵点,四块银洋”

“三把,十块”

“十一块吧,不能少了”

“十块,娘给钱”

“我没带那么多”沈秋玉有些尴尬,“回头让你爹帮你带回去吧”

“我带了”冰兰将自己的花布手袋拿出来,从里面抓了三次才凑足十块银洋。沈秋玉拿着刀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让大太太看到还得了!

“老板,帮我们打包好,最好别让人看出是什么”冰兰将刀转给老板。

老板会意,拿了一个不大的木盒,将刀收进去,外面用粗麻布一包,还给弄了一个手提。沈秋玉招呼着冰兰赶紧去找大太太。她发现冰兰的眼神用去隔壁刀具点寻找这什么。那家是卖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