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专访3(1/1)

韩竟手撑着下巴,视线聚焦在远处模糊的一点上。他听顾宵这么说,只是微微停顿了一瞬间,而后极其缓慢而平静地开口说道:“……对,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情谊,永远也不会改变。”

刘鑫并没注意到韩竟语气中细微的变化,只当这个回答对于专访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收尾,便对二人表示感谢,结束了整场访谈。

之后顾宵又一次没有提出任何一点越界的要求——没有邀请韩竟一起吃晚饭,没有想要再回韩竟家里看一看,甚至没有说任何别有暗示的话。他就只是在刘鑫面前简短地拥抱了韩竟一下,没有停留太久,也没有过于亲昵的表示,就像是最普通的兄弟那般。

……大概没有人,能比他更清楚自己在生活中所要扮演的设定了吧。

有刘鑫在旁边看着,韩竟不可能表现得太过冷淡。他也像普通的兄弟那般,开朗地微笑着紧紧回抱了顾宵。

晚上刘鑫在自己的私人微博上发布了对于这次访谈的简短repo,还圈了韩竟和顾宵两个人。韩竟洗过澡躺在床上才看到,原po已经有了超过5000次转发。

【刘鑫 v:今天有幸专访了@韩竟与@顾宵两位艺人,过程非常愉快。访谈稿将见于下个月4号visual6月号的封面特辑,敬请期待】

刘鑫身为杂志主编,微博的内容大多都是跟工作有关的repo和转发,通常都极其简洁而模式化,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可是这条微博短短几十个字,却包含了一个极大的争议:为什么要一起访问韩竟和顾宵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人?

粉丝们众说纷纭,可是翻遍两人之前在娱乐圈所有的履历,都没有任何线索。直到有一个人偶然提起来韩竟的养父也姓顾,这才一下子恍然大悟:这两人竟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

也隐藏得太深了吧?

韩竟看的时候,顾宵已经转发过这条微博,文字就只写了“感谢邀请,合作非常愉快[赞]”。粉丝没能在顾宵那里得到确定的答案,纷纷转向韩竟这边,他之前的最后一条微博,评论在几小时之内就多出来几千条,一眼扫过去都是在问这件事。

韩竟默默刷了一会评论,退回去转发了刘鑫的原po,也只写了一句“感谢邀请,合作愉快”,而后直接关掉了微博。

他打开通话记录,怔怔地看着那个来自西北山村的未存储的座机号码。

韩竟还从没对夏炎说过顾宵的事,最多的一次,也只是提到了一句自己的“前任”而已。他总是有些忌讳向对方谈起自己的感情经历,一方面是那些经历确实太过不堪,另一方面,是因为夏炎那么单纯,那么善良。

夏炎就只有他一个人,无论是爱情还是其他层面,都只属于他。他要怎么说,自己曾经与另一个人交往了那么久的时间,而且,因为无法解释的原因,直到现在都没有断了联系?

他花了那么久才让小孩学会吃醋,现在夏炎会怎么想呢?明明才刚叮嘱过他在他不在的时候不要去勾搭别人,结果他却与另一个人传出这种暧昧不清的消息,而且也确实做了一些“暧昧不清”的事情。

……怎么听起来,都像是脚踩两只船的渣男吧。

虽然也许——并不是这样的。

韩竟这样胡思乱想着,手指放在拨通键上停留了许久,最终仍是没有按下去。

————————

从刘鑫那条微博到visual6月号发售,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网上早已经为韩竟跟顾宵吵得沸沸扬扬。一众粉丝和八卦营销号这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开扒这俩人的关系——结果两人上过的所有通告采访和两人全部的微博一条一条仔细刷完,硬是就没找出一点关系。

就连备受瞩目的八掌门周发财,最后也只是发了一条:“可以确定顾宵是顾宁教授之子,跟韩竟两人是兄弟,曾经一起就读于h大附小,其他的本掌门也不知道,他俩隐藏得太深了[擦汗][擦汗]真想知道还是等着去买杂志吧[擦汗][擦汗]”

没有料可一点也不影响粉丝们yy的热情。继“竟黎”跟“韩夏”的热潮之后,“竟宵”一眨眼就成了饭圈大热的真人cp,特别是早年丧父的坎坷身世和那种兄弟之间的禁断感和压抑感,只靠脑补就让粉丝们把持不住了。

兄弟二人相濡以沫发奋自立,事业有所成就之后筹拍剧集纪念父亲——还有比这更励志的故事了吗?相比之下,那些还没开拍就口口声声说人家肯定拍不出来的人,到底是什么居心?——在杂志正式发售之前,舆论已经完全逆转。

4月头上,visual杂志如期发售,当天就被抢购一空。有人将访谈全文扫描发到网上,还专门传了访谈中几张插图的高清版,一夜之间已经有了超过10万次的转发。

最主要的是,那张韩竟跟顾宵在玉兰树下的合影实在是太戳人了!花海之中那一瞬间深深的凝视,只有那个温柔而深情的眼神,任何言语都显得那么多余。

这照片俨然引领了一股风潮,不少k大学生专程去找那株玉兰树,模仿原片的构图拍摄合影发布到微博上,后来又扩展到其他学校,#玉兰树下#在话题榜挂了整整两天,漫天漫地全是各种玉兰树下的合影,几乎成了一场文艺青年的全民狂欢。

照片中的美景犹如最安逸美好的梦境,阳光温暖明媚,天空蔚蓝如洗。可搭配起二人坎坷的身世来看,就变得尤其让人心疼——明明两人之中的任何一人都不曾就读于这所颇负盛名的高等学府,都不曾有一天享受过安逸的生活。访谈中韩竟所讲述的为了筹集医药费而在矿场拼命打工的段落被专门截图出来,也获得了尤其多的转发,一时间韩竟微博上铺天盖地都是安慰和表白的评论,获赞最多的一条是:

【条君_天字一号真痴汉:很抱歉以前的艰辛和坎坷没能为你分担,但从今往后的路,一定会陪你一直走下去[爱你][爱你]】

在访谈的结语中,刘鑫这样写道:“这次访谈所讨论的话题,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很沉重的。当我问到父亲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时,顾宵当场落下泪来,是那种无声的、压抑到了极点的哭泣。我无法想象在那么年轻的时候经历的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是怎样的艰辛。但我相信一句话:成功者当经历苦难,一切的试炼终将使生命蜕变成另一种崭新的模样。祝福他们。”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随后发布的《广陵散》主创名单,让一切的质疑和争论,到这里就都结束了。除了演职员以外,剧组还聘请了专门研究魏晋历史的社科院院士杨翼教授担任顾问。老教授专程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为这件事接受采访时,都是一派学者风范。

“做我们历史这一行的,通常都不屑于看历史剧,因为里面的错误实在太多了,就像吃一碗饭,结果吃一口一个沙子,又吃一口又一个沙子,吃到最后牙都硌掉了,心里肯定是不爽。不过这次《广陵散》这个事情大家都在关注,我的研究生们每天都在聊,还非要问我怎么看,再加上我跟顾宁算是同行,当年还有过一面之缘,所以我也去了解了一下。”

“我在想,历史剧很难拍得符合历史,当然一方面可能是一些剧组资源和经费所限,没有条件去做严肃的考据,另外一方面,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这些做学问的,有时候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太高了呢?说到底知识应该是全人类共享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知识的方式,一定是比我们写的那些动辄几万字的论文更通俗易懂,更容易接受的。”

“我们做学问的,一边在嫌弃历史剧里满篇错误,嫌弃真正的学术没人关注,可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应该为了把自己手中的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做出一些努力?现在那些高端的物理化学都在拍纪录片,出科普读物,我们人文学科有什么不一样呢?相比之下,电视剧难道不是比科普读物更好的载体么?”

“所以,《广陵散》剧组找到我的时候,我很高兴地就答应了。我觉得既然人家有这个诚意,愿意精益求精,做一部符合历史的、不硌牙的剧,愿意来帮我们把这些比较偏门的知识推广出去,那我们这些做学术的,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来帮助他们。而且,我今天这么做了,也是抛砖引玉,我就当里面那个砖,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历史剧像《广陵散》这样,愿意试一试去向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学者求证,也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我的同行愿意帮助他们,让观众能够多了解一点历史,我们自己也少吃点沙子,多吃点粮食。”

老教授慈眉善目的,一席话中气十足,幽默风趣又语重心长,在场虽然大多是本来不了解他的娱乐记者们,凭这一番话,都对老人产生了特殊的好感,新闻厅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