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有人告御状(1/1)

当听说大皇子和崔氏和离这件事,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就是那些大户人家和离都是极少的,更何况皇室?

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可是随时后来的消息,崔家没有人出来反驳,大皇子在家闭门思过,甚至安排礼部的人去给大皇子上课。

如此一来消息是瞒不住了,而且大家也都相信了,这件事是真的。

而且仔细想来,大皇子算是被和离的,恐怕也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和离的皇子了。

大皇子以另一种形式忽然被所有人都知道了。

哪怕追随大皇子的人,在知道事情经过后,心都有说不出的惆怅,他们都期待着大皇子的嫡子出生,哪怕是嫡女也可以啊,这样一来大皇子就占了优势,如今……对视一眼,再想想二皇子的情况。

这些人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好像不知不觉,在他们心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燕王,反而成了最有可能的?

仔细算来,除了一直传言燕王身体不好外,燕王并无太大的问题?

喜怒无常?

燕王是喜欢发脾气,冷着脸,可是他也没有随便要人命?更没有什么让人无法接受的怪癖?

不纳妾?

这个算不上人品的问题。

不仅如此,燕王还是皇后嫡出,如今宣帝的后宫虽然有旁的嫔妃,可是逢年过节能在宣帝身边的也就是皇后,那些嫔妃连出席宴会的资格都没有,而且宫也再没有进过新人。

这些人心寻思了一下,怎么都觉得燕王才是最有可能的,投靠二皇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和二皇子的人一直都有摩擦,牵扯的不仅有利益冲突,还有人命在里面,更何况就算他们投靠了二皇子,二皇子也有自己的亲信,他们过去也没有什么位置了。

除此之外,消息灵通些的都知道,二皇子怕是无法有后嗣,不孝有无后为大,这对想要争夺储位的人是致命。

最重要的是燕王是皇后所出的嫡子,如果他登基的话,也能保全大皇子,要是让二皇子登基,作为长子的大皇子,怕就没有活路了。

这些人觉得哪怕他们要投靠旁人,也需要为大皇子考虑的,这样说出去对他们的名声也好一些。

只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二皇子下的人也动了心思想要另立炉灶了,二皇子想要子嗣,行事越发荒诞了。

二皇子妃整日求神拜佛,不管什么样子的偏方只要听说有用,就不断地去尝试,喝符水这些都是最轻的。

而二皇子让下人去寻好生养的姑娘和妇人,甚至抬了村妇回府。

如此一来,着实让下属有些无法接受。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二皇子喜怒无常,甚至觉得有人看他的眼神不对,就让侍卫把人拖下去打,最主要的是那人并非二皇子府的下人,而是投靠过来的谋士,虽然被劝住,二皇子冷静下来后,也赏了不少东西过去只当赔礼,可是这样的行为对于投靠二皇子的人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对于投靠二皇子的人来说,他们是为了施展抱负,是为了前程,而非给人当奴才。

读书人自有傲气。

更早从二皇子身边脱身的反而是世家或者官宦出身的子弟,他们从没有明确投靠的意思,不过是在一定程度的偏向,毕竟和大皇子比起来,当时更多人看好二皇子,那时候二皇子也表现的温尔雅。

这些人当初就看不上大皇子,如今更看不上了,特别是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燕王。

当初投靠了大皇子和二皇子的人,不约而同地向着燕王示好。

与此同时,宣帝忽然发现,当他罚了长子后,朝堂上的争吵反而少了,办事的速度也高了不少,不变的还是顾言景。

顾言景站在二皇子的身后,面无表情地好像在发呆一样。

等下朝后,宣帝就叫着二皇子和顾言景一起去御书房了,一并前去的还有几位尚书。

宣帝皱眉问道:“这件事……”

就在宣帝要说话的时候,外面忽然有侍卫求见。

若是没有要紧的事情,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打扰宣帝的。

宣帝看了眼身边的大太监,那太监躬身出去,很快就回来了,说道:“回陛下的话,有人告御状。”

宫门口有个登闻鼓,如果有不平事,可以直接越过官员来告御状,只是付出的代价也很高,要先杖二十,若是诬告的话,不仅要斩立决,还要牵扯到家人。

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杖责,而是滚钉板,后来先帝觉得这般太过残忍,才改成了杖责,不过原来诬告的话,只有告状的人判斩立决,而如今虽然不是诛九族,像是父母妻子这类的都是要被牵连的。

所以在先帝的时候,登闻鼓反而一次都没有响过。

宣帝皱了皱眉,若是没有大冤情,是没有人会敲响登闻鼓的:“把人带进来,诸位爱卿就与朕一起听听。”

不说宣帝,就是几位尚书神色都变得严肃起来,一般的

案子当地官员都可以处理,这样直接告御状的,怕是牵扯甚大,说不得连地方官都要被问罪的。

告御状的是一个少年,他身上的伤已经被太医大致处理了,也换了干净的衣物,只是他脸色苍白,进御书房后就直接叩首:“草民卓琛,要状告扬州知府伙同其妻弟谋我家产,害我父母,请陛下为草民做主。”

宣帝看了眼身边的太监,那太监上前接过卓琛的状纸。

状纸并不长,宣帝很快看完了,然后直接交给了顾言景:“你们都看看。”

顾言景展开看了起来,卓家原来是盐商,扬州知府的妻弟看上了卓家的女儿,想要纳为妾室,卓家不愿意,后来卓琛的父母都入狱,妹妹为救父母,委身扬州知府的妻弟,可是父母依旧死了,妹妹就自尽了,卓琛原来在外读书,逃过一劫,家老仆送来了消息,卓家的产业已经都归了扬州知府的妻弟,而且衙门的人还要捉拿卓琛,他走投无路来告御状了。

看完以后,顾言景就把状纸递给了二皇子。

等所有人看了一遍,宣帝沉声道:“卓琛,你可知要是冤告的话,是什么下场?”

卓琛说道:“草民知道。”

吏部尚书忽然说道:“我记得扬州知府的妻子在京城,并没有去扬州。”

卓琛恭声道:“草民不知,只知在扬州,都称其为夫人。”

宣帝问道:“你们怎么看?”

顾言景微微垂眸,反正他是不急,那扬州知府是二皇子的人,每年都给二皇子送不少钱财的。

顾鸿辉果然有些慌了:“父皇,既然卓琛并不在家,怕是所知并非……”

“闭嘴吧。”顾言景毫不犹豫打断了顾鸿辉的话:“别忘记祖训。”

顾鸿辉脸色变了变。

顾言景对着宣帝说道:“父皇,需严查。”

宣帝也是这样的意思,扬州的税收对朝廷来说是很重要的,扬州知府也是宣帝一直信任的人,若是真的做出这等事情,他绝不轻饶。

不过派谁去查这件事,宣帝犹豫了下,最后看向了顾言景,说道:“燕王可愿前往?”

顾鸿辉脸色一变,赶紧说道:“父皇,燕王身子不好,儿臣愿为父皇分忧,前往扬州查证此事。”

扬州知府每个季都会送钱财到京城给顾鸿辉,先不说以后钱财的问题,若是被顾言景找到了这些证据,对他也很是不利,又或者扬州知府为了自保把他供出来,那就……

顾言景看了顾鸿辉一眼:“二哥你真有意思,我还没说话,你就这么急着帮我拒绝?”

顾鸿辉格外难堪,当即说道:“我只是关心你的身体。”

顾言景对着宣帝行礼道:“父皇,既然二哥这般说了,那……”

说到这里,顾言景故意停顿了下看向顾鸿辉,就见顾鸿辉微微松了口气,他才带着恶意的笑了下说道:“那儿臣只能辜负二哥的担忧,儿臣愿意前往,正好王妃没有去过江南,等处理完了这个案子,我就带着王妃游江南,晚一些再回来。”

御书房一阵诡异的沉默。

几位尚书眼神微妙地看了看顾言景,又看了看工部尚书,毕竟真说起来,燕王妃也算是工部尚书的孙女了。

孙尚书老神在在,心再一次感叹,这个干孙女收的太值了,说不得他们孙家就要出了个皇后,而且照着燕王这样痴情的情况,孙家的富贵还在后面呢。

顾鸿辉意识到,顾言景刚才是故意的,脸色更是难看。

宣帝扫了顾鸿辉一眼,说道:“就燕王,先带卓琛下去养伤,保护好他的安全。”

“我直接把他带回燕王府。”顾言景说道:“父皇放心,要是真有这样的事情,该杀的杀,该抓的抓,我不会下留情的。”

宣帝发现了,顾言景这些话与其说是告诉他的,不如说是在故意说给顾鸿辉听的。

卓琛在一旁听着却放心了许多。

宣帝让人送卓琛去燕王府,和诸位大臣商议好了朝廷的事情,就让人都离开了,只留下了顾言景:“景儿怎么看这件事?”

“爹,很简单,要是扬州知府真做了这样的事情,就杀了他,要是扬州知府是被冤枉的,就杀了他。”顾言景的语气轻描淡写的,好像什么事情到他里都这样简单粗暴:“爹若是问的二哥的事情,我觉得你问他比较清楚。”

宣帝叹了口气,其实他也察觉到顾鸿辉的异常了,哪怕卓琛离开了,他也一直心不在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