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还施彼身(1/1)

张菊兰接手工作之后,余简特意去挑了一些关于服装设计以及色彩搭配的书籍, 着重培养张菊兰的审美。

这时候大部分出版书籍都比较传统, 内容大多是文字居多, 没有后世那么丰富, 余简找这些书籍的时候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把书全部交给张菊兰, 余简也没有多说废话, 只是让她抽空看一看, 至于最终能领悟到多少,全靠她自己的能力。

张菊兰却有些犹豫:“小妹, 我脑子笨, 要是学的慢,你不要介意。”

余简叹气, 转头找余美跟她交流这件事。

余美这段时间看书涉猎越来越广,除了课本和报纸之外,也会特意去废品回收站找一些她看的懂的书。

而她买回来的那些书,就放在余简之前放书的地方。

是的, 余美母女俩现在就住在余简之前租的房子里。

余简搬新家的事并没有瞒着,她刚搬走不久, 余美就租下了余简之前租的房子, 带着田佳佳搬了过去。

倒不是有什么特殊原因, 只是母女俩之前租的是大院里的一个小单间, 地方小不说,人员流动也比较杂乱,短期住一住就算了, 时间长了总觉得心里不安。

现在手里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正想着要换个地方,余简租的屋子就空了出来,她正好租下。

正好那边的出租屋里还剩下一些余简搬走时没有带走的东西,留给母女俩刚刚好。

余美对学习的事深有感悟,被余简拽到张菊兰跟前的时候,很快就跟她说起了她自己一开始看书时候的一些感悟。

两人交流起来毫无障碍,余简顺势就当了甩手掌柜,自己落个轻松。

到了周三一大早,她买了去h市的车票,坐上了s市开往h市的客车。

刚坐在位置上不久,就听到了喊她的声音。

对方站在座位旁:“我们见过面。”

余简打量着对方,略一思索就想起了对方的身份,赫然是之前卖她自行车的那个人。

“你姓丁?”

对方有些激动:“没想到你还记得我,我叫丁才,今天正好去h市有点事,你也去h市吗?”

余简点头,神情淡定地靠着椅背:“去办点事。”

丁才看了下余简身旁空着的位置,后退两步,坐在另一排座位上,转过头跟余简说话:“我做生意这么久了,真没见过眼睛像你这么尖的,实话实说,我们的东西质量不比新东西差。”

余简听着他自夸,等到他说的差不多的时候,反问了一句:“你去h市有什么事?”

这天是工作日,车上的人不多,两人隔着中间的路聊天也没人会说什么。

丁才身体更前倾了一些,压低声音:“去找一些零件,省城的零件比较多。”

余简了然,s市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城市,但严格算起来,也就是个三线城市,肯定比不上省会。

丁才要的零件不外乎是一些自行车零件,直接去h市找确实要快捷不少。

别的不说,这人确实是一块做生意的料。

跟丁才交谈之后,余简也知道了一些关于s市和h市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政策上的条例。

从80年代到千禧年,国家一直在摸索中发展,很多政策也许这一秒可以,下一秒就不行了,也有一些政策这时候不可以,或许下一秒就可以。

但无论如何,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都不能跟政策对着干。

对他们这样的个体户而言,跟着政策走是最好的方法。

其实这时候很多人心里对于“个体户”也是有阴影的,深怕下一秒政策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发展。

余简是因为对未来的发展有足够的把握,知道以后国家政策发展会越来越好,才敢壮大自己的事业。

但是在丁才这里,他完全摸不准未来的脉络变化,有勇气做一些在常人看来“投机倒把”的事,已经算是这时候的佼佼者。

下车的时候,余简把烧饼铺的电话留给了丁才。

既然是做生意,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多一些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对她而言有利无弊。

走出h市汽车站,余简第一时间感觉到了就是喧闹的人流,熙熙攘攘的感觉一下子扑面而来。

与s市相比,h市这里要繁荣许多,各种小摊贩挑着担子见缝插针,向来往的路人推销自己箩筐里的东西,偶尔也会有尖锐的叫卖声在耳边响起,吸引人往声音发出的地方看过去。

这些是属于胆子大的,也有胆小的,不敢大摇大摆叫卖,只是背着自制的包袱在人群中流窜,看到似乎有点意向的客户,就主动上前推销。

余简一路从下车的位置走出去,少说也碰上了七八个向她推销的人。

卖吃食的最多,还有卖衣服卖鞋子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的东西,很少见到机器批量生产的东西。

她被推销了一路,最终还是掏钱买了一包瓜子和一包爆米花。

瓜子是淡瓜子,只是经过了一道简单炒熟的工艺,瓜子仁没有什么味道。

爆米花倒是甜的,应该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加了糖,不过价格也要比瓜子贵一些。

一包瓜子一毛钱,一包爆米花两毛钱,后者价格贵分量少,味道却不错,销量也要比瓜子稍微好点。

她一边走一边吃,飞快地在大脑里回忆之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信息。

报纸上说这次h市地皮拍卖属于尝试性的拍卖,政策上随时都会出现变化,拍卖会上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谁也不能确定。

换句话说,上头估计也不能肯定拍卖会能不能行,以及未来如何发展。

国家的政策总是随着发展在改变,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能确定。

余简这次过来一是来确认一下这次拍卖会的情况,二也是想看看自己有没有捡漏的机会。

拍卖会的具体位置在汽车站不远处的一家酒店里,之前那份报纸上也写明了要怎么才能从车站到酒店。

不一会儿,余简就坐在公交车上,慢悠悠地吃着爆米花。

大概走了三站路,公交车停下,余简拽了下自己肩上背着的双肩包,起身下车。

走到酒店门口,她一眼就看到了不远处聚拢在一起的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士。

这群人都在四十来岁的样子,身上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胸前的口袋里别着一根钢笔,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聊天的时候完全没有陌生感,就好像他们都是认识许久的老朋友。

余简站在远处,隐约能听到几个关键词,比如说“拍卖”“地皮”“生意”,仅仅只是这些,她就能确认这些人在这之前应该是不认识的。

至少不会这么巧,所有人都很熟络。

她稍稍走近了一些,看到这些人在互换名片,更加确认了自己的猜测。

“小姑娘,你在等人吗?”旁边有人走过来,笑着跟余简打招呼。

余简偏过头,面露茫然。

对方笑容更深:“你爸爸在那里?”

余简失笑,知道对方是把自己当成了家属,想要通过自己给对面的某一个人套近乎。

她没有拆穿,笑着反问:“叔叔也是来参加拍卖会的吗?”

这人的年龄跟对面那群人年龄相似,都在四十来岁的样子,自己才十九岁,喊一声叔叔,也不算对方吃亏。

不过她这么一说,对方以为她是承认了之前那个问题,笑容逐渐和蔼:“是啊,h市可是好地方,听说这里有地皮要拍卖,特意赶过来凑个热闹,你呢,怎么不上学?”

余简笑着摇头:“现在不上学了,出来凑凑热闹。”

她故意避开对方的问题,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别的她不能确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人在来的这批人当中,也许算是实力比较弱的,否则他没必要来跟自己套近乎,还愿意主动抛话题给她。

这年头做生意的人脑子都很精,都知道人脉是生意的第一步,但是要怎么结交有用的人却是一个难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子,就算是结交人脉,很多人性格不一样,方法也会不一样。

比如说余简,她之前之所以一直站在远处,没有主动凑近,是因为她很清楚这会儿就算自己上前,也不可能得到这些人的信任。

这次的情况跟她以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以前的她不管是在汽车站跟王林站长交流,还是在厂里跟副厂长交流,都是一对一交流,而且是她主动让利,才有之后的合作机会。

但这时候,他们互相之间都是竞争者,她看上去又比较嫩,要是贸然上前,不被信任不说,还有可能会被排斥,她并不需要这样的“人脉”。

就在余简思索的时候,旁边的人来了一句:“其实学习也不是唯一的路子,你这么年轻就跟爸爸一起出来做生意,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余简垂眸,微微一笑:“今天在这里的人,都很有远见。”

对方被余简的话愉悦到了,笑着点头:“你说的对,今天在这里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我们也过去吧,别害怕,年轻人就该多学多看,不能总站在外头。”

他以为余简是对面一群人里某个人的女儿,想借着余简的身份走进那个小圈子。

余简却清楚对面那群人各自也都不熟悉,索性不揭穿他的话,点了点头,跟着他一起往前走。

只是之后说话的时候,她故意装作与这人很亲昵的样子,一口一个“叔叔”,让对面的一群人误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就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